依附傾向家庭不鼓勵家庭成員去創造他們自己的生活,而是提倡依附和牽絆,父母不僅是孩子獲得支援和鼓勵的源泉,而且還成了孩子賴以生存的生命線,似乎他們的孩子必須被幫助,被保護,被關照,這樣才能長大成人。獲得這麼多幫助的孩子,可能永遠也不會發現他們可以為自己做些什麼,也不能建立起對自己能力的信心,所以他們不僅逃避生活的挑戰,而且對需要他們獨立完成的事情都推脫了事,比如考駕照,結束一段感情,嘗試參加自己家裡人沒有興趣的一些新活動,甚至講出自己的不同見解。在這樣的事情上,他們都是避之唯恐不及,有些家庭就像一個多頭有機體那樣運轉著,每個人都連在一起相互依賴,發展跟家庭無關的個人興趣被認為是一種背叛,表達獨立的判斷,搬家,懷有不同的宗教或政治觀點,這些通往獨立的做法都是得不到鼓勵的,這樣的家庭所傳達的資訊是,你不能獨立思考,你也不能離開我們而存活。
依附傾向,也可以表現為對一個孩子照顧其他家庭成員的期待,或明或暗的,表達出一種資訊,我需要你,不要離開我。父母可能生病了,或者精神抑鬱,或者情感上有需要,轉而向孩子尋求支援和保障,當然我們都願意幫助有需要的家庭成員,問題出在當孩子去接管這個家庭的時候,他們和父母的角色顛倒過來了,他們管理家務,照看弟妹,調解糾紛,或者以父母的一個準伴侶的姿態出現,孩子感到對家庭責任重大,以至於疏忽了自己的利益,他可能不再跟朋友們外出,也不再參加課外活動,也可能為了照料家裡的事情而推遲做作業,依附傾向家庭的孩子,會感到家裡太需要他了,所以不能離開家庭,如果他們確實設法離開了家庭,一種深深的負疚感會一直盤踞在他們心頭,讓他們無法釋懷。
依附傾向家庭不鼓勵家庭成員去創造他們自己的生活,而是提倡依附和牽絆,父母不僅是孩子獲得支援和鼓勵的源泉,而且還成了孩子賴以生存的生命線,似乎他們的孩子必須被幫助,被保護,被關照,這樣才能長大成人。獲得這麼多幫助的孩子,可能永遠也不會發現他們可以為自己做些什麼,也不能建立起對自己能力的信心,所以他們不僅逃避生活的挑戰,而且對需要他們獨立完成的事情都推脫了事,比如考駕照,結束一段感情,嘗試參加自己家裡人沒有興趣的一些新活動,甚至講出自己的不同見解。在這樣的事情上,他們都是避之唯恐不及,有些家庭就像一個多頭有機體那樣運轉著,每個人都連在一起相互依賴,發展跟家庭無關的個人興趣被認為是一種背叛,表達獨立的判斷,搬家,懷有不同的宗教或政治觀點,這些通往獨立的做法都是得不到鼓勵的,這樣的家庭所傳達的資訊是,你不能獨立思考,你也不能離開我們而存活。
依附傾向,也可以表現為對一個孩子照顧其他家庭成員的期待,或明或暗的,表達出一種資訊,我需要你,不要離開我。父母可能生病了,或者精神抑鬱,或者情感上有需要,轉而向孩子尋求支援和保障,當然我們都願意幫助有需要的家庭成員,問題出在當孩子去接管這個家庭的時候,他們和父母的角色顛倒過來了,他們管理家務,照看弟妹,調解糾紛,或者以父母的一個準伴侶的姿態出現,孩子感到對家庭責任重大,以至於疏忽了自己的利益,他可能不再跟朋友們外出,也不再參加課外活動,也可能為了照料家裡的事情而推遲做作業,依附傾向家庭的孩子,會感到家裡太需要他了,所以不能離開家庭,如果他們確實設法離開了家庭,一種深深的負疚感會一直盤踞在他們心頭,讓他們無法釋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