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馳騁大洋S
-
2 # Ludeng196
薩達姆時代的兩伊戰爭,伊拉克和伊朗的戰爭,是因為伊朗付出什葉派的”革命”,給許多國家造成國家派系矛盾,造成遜尼派國家政治動盪。為了遏制伊朗不擇手段的操作,伊拉克代理遜尼派,促成了八年兩伊如火如荼的戰爭。
兩伊戰爭以後,經歷過戰爭的薩達姆發現,由於國力的巨大耗費,石油大國伊拉克的經濟和民生,與經濟飛速發展的海灣國家拉開很大的距離。薩達姆和伊拉克政府感覺很不平衡,所以向科威特提出非分的要求。其實,兩伊戰爭海灣國家在經濟層面也付出很多,可是薩達姆不滿足。科威特是一個油氣資源很豐富的國家,薩達姆的目的是吞併科威特,藉口科威特曾經是伊拉克的一個行省。事情很清楚!伊拉克與伊朗間的兩伊戰爭,與伊拉克發動吞併科威特的戰爭,在本質上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
兩伊戰爭,是發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一場長達8年的邊境戰爭。 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為邊境處“阿拉伯河”這塊有爭議的河流,藉口抵禦“伊斯蘭革命”,悍然向伊朗發動軍事進攻,不久,戰局發生轉變,1982年之後,伊朗侵佔了伊拉克的領土,從而引起曠日持久的兩伊戰爭。整個戰爭程序可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伊拉克進攻,伊朗防禦;第二階段伊朗由戰略相持轉為戰略反攻,伊拉克喪失戰場主動權;第三階段伊朗進攻,伊拉克防禦。第四階段伊拉克實施短暫的反攻,奪回大部分失地。
兩伊戰爭的起因紛繁複雜,既有長期積累的歷史原因,也有愈演愈烈的邊境糾紛;既有兩伊之間的內部矛盾,也有國際影響的推動作用;既有兩華人民之間的民族仇恨,也和兩國領導人之間的個人問題有關。但總的來說最重要的三個因素是:邊境糾紛、宗教矛盾、民族仇恨。其中,最主要和直接的原因為邊境糾紛。
兩伊戰爭進行得十分慘烈。戰爭中伊朗常常使用類似於一戰中的人海戰術攻擊。伊拉克使用了包括塔崩毒劑在內的化學武器。儘管伊拉克率先挑起戰爭和使用化學武器,國際社會對其並沒有施加太大的壓力。兩伊戰爭中,伊朗傷亡105萬餘人,伊拉克傷亡43萬餘人,這場戰爭給兩國及兩華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是一場名副其實的消耗戰,是一場對雙方來說都得不償失、沒有勝利者的戰爭。這場戰爭前,伊拉克擁有37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戰爭結束時,它的外債是700多億美元,其中400多億是欠西方國家和蘇聯的軍火債、300多億是欠其他阿拉伯國家的貸款。
為了償還外債,尤其是所欠以科威特為代表的阿拉伯國家的戰爭債務,薩達姆東起了歪腦筋。
先是藉口伊拉克打“兩伊戰爭”是為防止霍梅尼的“伊斯蘭革命”思想滲透,即伊拉克是為整個阿拉伯世界才打的兩伊戰爭,所以要求同為阿拉伯世界的科威特等國免除其戰爭貸款。其次,八年的兩伊戰爭使得伊拉克國內滿目瘡痍,一片凋敝,人民生活水平急劇下降。面對國內經濟困境,薩達姆將原因歸咎到科威特身上。聲稱正是由於科威特等國不尊重歐佩克的石油生產配額,過分開採石油,造成國際原油價格下降,使同為石油出口大國的伊拉克蒙受不必要的損失。同時,薩達姆還指責兩伊戰爭期間,科威特不斷偷採伊拉克境內的石油,伊拉克人民生活困境是由科威特偷油造成的,要求科威特賠償。面對伊拉克的無端指責,科威特斷然拒絕。這時薩達姆便翻開了歷史舊賬,聲稱科威特不過是伊拉克的一個省。早在奧斯曼土耳其統治時期,科威特是伊拉克巴士拉省的一個縣。後來英國殖民統治伊拉克,科威特從中分裂獨立,於1961年正式獨立建國。只要科威特不能滿足伊拉克的賠償要求,薩達姆就會考慮讓科威特“重新回到母親懷抱”。
當時國際社會正在調停伊科爭端,無論是聯合國亦或是阿拉伯世界都在為爭端的和平解決盡最後的努力。然而一切都是徒勞的,在薩達姆試探過美華人的態度之後,於1990年8月2日凌晨,正式入侵科威特,一場非正義的侵略戰爭就此打響,同時,海灣戰爭的大幕也隨之拉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