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鍾馗先生

    如果漢武帝、秦始皇、唐太宗、宋太祖都用兵不當。那麼,中國歷史上就沒有用兵得當的皇帝了。也就沒有了強盛的大秦帝國,漢朝祖先屹立中華大地(匈奴早就滅了漢朝),唐太宗徵東、徵西、北拒鮮卑、南收夷越,宋太祖固守中原。也就沒有呂氏先生,在此空談闊論歷史。衡量戰爭用兵得不得當?用戰爭的結果就能看出。外戚能不能打仗,傳統將領優還是劣,能戰勝匈奴、打敗強敵就是證明。以小人之心看待戰爭,是誤國也。漢武帝繼承了高祖聚貧積弱的帝國(送子女、玉帛與匈奴,和親妥協救國,不能換來自己的強盛,反而國勢愈弱),不奮發圖強,舉國之力對付強敵,能用什麼方法戰勝匈奴?什麼叫浪費資財?匈奴不滅,何以家為?霍去病的豪言壯語,可以回擊呂氏庸人的謬論。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是華人公認的英勇雄武的英明統帥和皇帝,岳飛也是錚錚鐵骨的戰將。只有小人常慼慼之。

  • 2 # 泳行王

    說實話我真看不上呂思勉,也不知道誰給他們湊的四大家?感覺他就是個公知,凡是歷史上值得我們漢民族驕傲的,他都噴,相反一些已經歷史定論的反面人物如秦丞相,他卻在褒揚

  • 3 # 淺淺流年

    我認同他說的那句中國和匈奴國力相差懸殊。漢匈之戰實力差距可不就是相當懸殊嗎?漢武帝發動的最大規模的漠北之戰也不過只有十萬騎,僅憑十萬騎要在茫茫草原追亡逐北,聚殲匈奴主力其困難程度根本無法想象。可能都會覺得十萬騎已經很多了,但是匈奴盤踞的北方草原更大呀,十萬騎灑在茫茫草原之上也就算不得什麼了。

    在馬邑之謀失敗後漢武帝首次對匈奴用兵分四路大軍,所謂的功臣宿將李廣領一軍一萬騎出雁門北擊匈奴一頭扎到匈奴主力之中全軍覆沒,李廣僅以身免。同樣領兵出擊的公孫賀為遭遇匈奴軍隊原路返回寸功未得,公孫敖和李廣一樣遭遇匈奴主力折損七千大敗而歸;唯獨衛青部在未遭遇匈奴軍隊的情況下直搗龍庭,斬俘匈奴貴族七百餘人。在這種戰績對比之下漢武帝憑什麼不能任用可以擊敗匈奴的衛青,而要用戰敗的功臣宿將?

    至於霍去病首次隨衛青出戰就率八百騎奔襲數百里斬殺匈奴兩千餘人,霍去病也因功獲封冠軍侯。衛霍的戰績是靠自己的能力打出來的,清史留名也是他們應得的榮譽。至於說以李廣為代表的所謂功臣宿將可能在漢武帝對匈奴發動全面戰爭之前確有功勳,但這並不是說一定就能夠適應新的戰爭環境,人老了就得要認,歷史不是玄幻仙俠,沒有越老越強大的說法;況且李廣並沒有錯過漢匈之戰中的任何一次決定雙方命運的決戰,不存在說漢武帝不信任和不用功臣宿將,但卻寸功未立這得從他自己身上找原因。

    至於說漢武帝任人唯親這種說法更是可笑,下一步是不是就要說官僚集團聚賢不避親了?這特麼不就是雙標嗎?憑什麼皇帝用人就要避親,官僚舉賢就不用避親了?事實上漢武帝在歷史上也是出了名的唯才是舉。再說回來一直抨擊漢武帝寵信外戚的人怕是完全忘記了秦漢時期的歷史背景,漢武帝之前官吏選拔制度是世卿世祿制和徵辟制,到了漢武帝執政期間才廢除世卿世祿制代以察舉制。但無論是世卿世祿制,還是徵辟制選拔出來的官吏都只可能是漢武帝身邊的人,而察舉制很顯然那就是原官吏身邊的人了。從這些制度的核心中就能知道這貨的屁股是坐在那邊的,他的看法根本就不是客觀的看法。

  • 4 # 知足常樂power

    只用外戚?漢武帝第一次對匈奴的大會戰,兵分四路,每一路都是一萬騎兵,當時的漢武帝是對所有大將一視同仁的,衛青李廣公孫賀公孫傲都去了,可結果呢?除了衛青全部失敗!後面又進行的幾次會戰,天下聞名的李廣迷路打敗仗兩不誤,你讓漢武帝咋重用他?

  • 5 # 聞所未聞168

    書生誤國說的一點沒錯,消耗戰只說對了一半,霍去病的長途奔襲是沒有後勤保障的(那時候的後勤部隊能跟上霍去病的長途奔襲嗎?如果後勤補給在半路遇到匈奴斥候,估計一千匈奴騎兵就能把後勤部隊全滅了),霍去病學的就是匈奴的一套(士兵自帶乾糧,剩下的就是沿途劫掠),他所消耗的除了戰馬和士兵(當然像霍去病所率精兵日常訓練以及戰馬也是一種消耗,就好比現在培養現今的飛行員一樣),但是你讓一個能力差一點的帶兵長途奔襲試試看,李廣(李廣當年可不弱,只是背,或許沒有嚮導)同樣做過霍去病的長途奔襲,結果迷路,所以,你有了國力還要有善戰之將,否則國力只能白白浪費殆盡,當兩雄相伐,不會給雙方太多的試錯機會,有時甚至一戰定輸贏

    再來說說任用外戚一事,呂姓書生無非是想說任人唯親,古人同樣說過唯才是用,舉賢不避親,難道因為是外戚,就算有神的力量也只能被雪藏埋沒嗎?所以,如果外戚能力出眾,憑什麼不能被重要?

  • 6 # 觀計

    呂先生受西方殖民思想影響大,以致一些史學認知非常可笑。但是確又高傲自大,斷語又多。雖然號稱史學界四大名家,但學術建樹實踐證明功力不夠。唯一的標杆是獨樹一幟,語不驚人死不休。

  • 7 # 不隨不在

    在衛青和霍去病之前,漢朝都是採取防守策略,周亞夫和李廣比誰牛,肯定是周亞夫更牛,他能取得衛青的功績嗎?不能,因為衛青一起出塞的程不識和周亞夫是同類型將領,軍紀嚴明,穩中求勝。在深入敵境,沒有敵方情報,後勤無法保證的情況下,周亞夫是不會出漢朝國境太遠的,而衛青和霍去病卻沒有這方面的顧慮,直搗龍城。像衛青和霍去病這種天賦型將領,歷史上每個朝代有多少?都是鳳毛麟角,正是由於衛霍壓著匈奴揍,才使得匈奴分裂,後面換了李廣利,漢朝不就吃了敗仗。

  • 8 # 睿智星辰OF

    我覺得 時間我們後人會給對呂思勉公正的評價 現在說 有點過早 我相信 後人會將他當成笑料 小丑

  • 9 # 笑海飛天舞

    極為荒謬!

    首先,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雄才大略的皇帝,改革家,戰略家,對中國的影響極為巨大而深遠。漢武帝不拘一格選拔和任用人才,與時俱進且富有戰略前瞻性地調整國家內外政策與戰略,大刀闊斧推進改革,整體措施和效果,可謂非常也。

    其次,所謂漢武帝用兵很不得法,不用功臣宿將,完全是坐而論道,一派胡言。這位呂思勉應該不會不知道,漢武帝為什麼要全面調整對匈奴的戰略吧?既然戰略都改變了,不用功臣宿將,而重用能全面領悟和執行其戰略思想和意圖的衛青、霍去病等,那自然是在情理之中,是理所當然的事了。簡單來說,漢武帝要的是“寇可往,我亦可往”的統帥、將領。因為與匈奴對攻,最大限度削弱乃至徹底消滅馬背上的民族、戰略死敵和幾乎全民皆兵的匈奴,主要依靠的是騎兵,且主要是進入對方的境內作戰。而所謂的功臣宿將們,長於步兵作戰,長於依託城池進行防守反擊甚至僅僅就是防守作戰,且基本上是用步兵來防匈奴的騎兵。實踐也充分證明,不是漢武帝專用衛青和霍去病,而是他慧眼識英才,這兩個外戚和私生子確實在軍事上不可多得,尤其霍去病,在進攻戰略和騎兵作戰上絕對為不可多得的天才級軍事將領。不用舉太多例子,僅衛青帥部從匈奴境內大迂迴穿插奔襲奪取陰山南的河套地區,就足以證明衛青能成為彼時漢軍的最高直接統帥,主持對匈奴作戰,深得漢武帝信任,靠的並非他的姐姐衛子夫和他的老婆平陽公主。而霍去病帥騎兵閃擊奪取河西走廊的戰役,則堪稱中國軍事史上騎兵作戰的典範。彼時的霍去病,僅為二十出頭的年輕小夥子;率領一支無論是兵力上還是經驗上都處於劣勢的騎兵,進入匈奴的境內進行無後方的高強度的飄忽不定的閃擊與連續作戰,一役就基本將匈奴逐出河西走廊,重創匈奴,為西漢下一步進擊並控制西域和分化瓦解匈奴奠定了最為直接的基礎。霍去病的這種戰法,絕對稱得上是開了先河,創了先例,對後世影響巨大且深遠,後世典型戰例如西漢末年劉秀昆陽大破王莽軍、東漢末年曹操大破袁紹和大破荊州,隋末唐初李世民大破竇建德、唐初李靖大破東突厥、蒙古軍滅亡花剌子模、明末清初清兵追擊滅亡大順與南明政權等,都充分利用了騎兵的優勢來牢牢掌握戰略與戰役主動權,都充分主動尋覓戰機,迅速將微弱的優勢迅速而猛烈地進行擴大和放大,不給對手任何喘息的機會,大量殲滅對方有生力量。不要說什麼李廣,因為漢武帝的戰略調整不僅以進攻為防禦,而且志在最大限度削弱乃至滅掉對方,主要進行的是無後方的、大規模的騎兵兵團作戰和決戰,打殲滅戰,李廣強在防守反擊和小規模作戰,非帥才,甚至都不是能獨當一面的攻擊性將領。

    再次,所謂軍紀、軍需、傷亡、浪費等,呂思勉不應該不知道,彼時為封建社會,漢匈之間的戰爭不是普通軍事衝突,而是具有戰略性的文明對決,同時,戰爭是發生在遙遠的古代。即便是今時今日,即便是所謂的文明、先進、民主的西方國家,又如何呢?戰爭是流血的政治,關乎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具有你死我活的殘酷特點,彼時,你首先在乎的是戰爭勝利,而不是物質是否浪費了。毛主席說得很通俗和深刻,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戰爭法則的核心永遠都是儲存自己,消滅敵人。所以,才會在不少時候出現這樣的命令:不惜一切代價!

    最後,匈奴不是漢武帝時期被滅的,而是遭受重創。所謂國力強就能取得戰爭勝利的說法看似科學正確,實則極為幼稚。戰爭是人的戰爭,人才是關鍵。同時,古今中外以弱勝強、以少勝多、弱勢一方戰勝乃至消滅強勢一方的例子比比皆是。羅馬不強嗎?但卻是被相對落後和弱小的蠻族所滅。不可否認,漢武帝時期的軍事活動確實有漢武帝好大喜功的因素在,客觀上也確實導致諸多惡果。但脫離具體的歷史條件和時代背景,以今時今日的標準來苛責古人,無疑就是歷史虛無主義。

  • 10 # 秋冬的星空

    這種目光短淺的文人有何資格評價衛大將軍跟冠軍侯?連提鞋的資格都沒有!紙上談兵的貨色還敢評價漢武帝的用兵,真是無知到極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農民把錢投入發展壯大農業(種糧菜或養殖)好,還是去城買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