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竹史鐵驪

    宋太宗趙光義,有人言簡意賅,稱他是毒王。也有人才氣十足地調侃他是:“趙·高粱河車神·豔照門祖師·開天神斧·絕命毒師·光義”。不論長短,說的都是一回事。

    那這高粱河,豔照門,開天斧,絕命毒,分別說的是什麼呢?

    宋太宗眼中的自己,和人們眼裡的他

    據史料所載,宋太宗趙光義對自己還是非常滿意,評價頗高的,他曾自詡為:“功績高過秦始皇,才能蓋過漢武帝,品德勝過唐太宗。”併為此不惜多次篡改《太祖實錄》等史書。

    不過時隔千年,當人們聊起他時,卻大多評價很低,上世紀酷愛讀史的一代偉人,就絲毫不留情面地直斥趙光義:太宗“小人”、“不擇手段,急於登臺”且“無能,不知兵”。清朝乾隆也說:宋太宗“有慚德”,人品太次,不配為帝。

    根據宋太宗平生所作所為,有人生動地描述他為:“趙高粱河車神豔照門祖師開天神斧絕命毒師光義”登時引來一片會心的贊同之聲。想了解這四件事,咱們就得從第三樁開天神斧說起。

    燭影斧聲,金匱之盟

    公元960年,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北宋,接著他發動了一系列的戰爭,先是攻打富庶的南方,文治武功,有條不紊地一步步實現著統一中國的計劃。

    公元976年10月19日夜,趙匡胤召親弟晉王趙光義飲酒,留宿宮中,隔日清晨趙匡胤忽然暴死,年僅50歲。趙光義隨後接掌了北宋。對宋太宗的繼位,朝野上下都議論紛紛,因為按歷朝歷代祖制,向來是子繼父業,且宋太祖兒子不少,年歲也,為何帝位卻傳給弟弟呢?

    儘管有個大臣趙普搞出“金匱之盟”的說法,拿趙家兄弟生母杜太后遺言來說事,維護趙光義登基的合理性。但此後,關於太祖的死還是有了“燭影斧聲”的傳說,且不脛而走、大行於世,認為趙匡胤的離奇駕崩,是被意圖篡位的趙光義謀殺。而行兇的兇器,是一把小斧子,這把拿來砍親哥哥的這把斧子也就成了宋太宗的“開天神斧”。

    絕命毒師,心狠手辣

    從古至今,新帝繼位當年都還是會沿用舊帝年號,到第二年才改為新年號,但趙光義卻一刻也不能等了,這年的12月22日,離新年只剩下8天,他就迫不及待地將當年年號改為“太平興國”。也許是因為皇位來路不正吧,這個舉動顯示了他內心的孱弱,也成了後人詬病的一大焦點。《宋史》也稱趙光義此舉“後世不能無議”。由此可知,為了得到和維護帝位,趙光義行事相當厚顏且下作。

    只要涉及權位,趙光義那是絕對的心狠手辣,在他奪得帝位以後兩年,南方君王先後投降,而他呢,就肆無忌憚地使用毒酒,先後毒死了歸降的蜀國主孟昶、南唐後主李煜、吳越國王錢俶等人。趙光義還不惜直接在自己家裡用毒酒殺人,使他家儼然成一個毒酒之居,令人聞而色變。說他是絕命毒師,一點都不誇張。

    對趙氏親族,宋太宗一開始還裝做大度,但高粱河之戰慘敗後,趙光義自覺王位搖動不穩,再沉不住氣了,先後設計害死了宋太祖的兒子趙德昭和趙德芳。之後,按金匱之盟說法,他該傳位自己親弟弟趙廷美,所以也把他迫害致死。太宗長子為趙廷美鳴冤,也被趙光義軟禁逼瘋。真算得上是六親不認,手段兇殘。

    假冒文化人,霸佔後主妻無恥制春宮

    宋太祖是武功蓋世“一條杆棒等身齊,打四百座軍州都姓趙”,英明神武可見一斑。而宋太宗武的不行,他就來文的,自詡“大興文治”遠超太祖。比如宋太祖在位時,進士錄取人數最多的一次是31人,而到他手上時,則親自出詩賦題,首次科考便錄取了三百多人,十倍於兄。

    但趙光義真的是有文化胸懷,愛惜人才嗎?那可未見得。宋滅南唐,趙光義把李後主小周後夫婦抓到開封,對這夫妻二人極盡汙辱。李煜寫詞有多好就不說了,那是當之無愧歷史第一人,可對才華橫溢的李後主,不見宋太宗有半點惜才之意,毫不猶豫送他歸了黃泉。尤其在是對小周後的事情上,趙光義的作為更加令人髮指,他不但要小周後經常性陪吃陪睡,還公然在朝堂上汙辱小周後。更令畫師將他和小周後二人的“春宮圖”一一描繪,展示給眾大臣欣賞。這個行事之醜惡,即便放到整個華夏曆史上,也是難得一見的劣行。

    在宋朝,歷來都有新科進士先去地方歷練培養三年的規定,而太宗也是全然不顧,即插即用。他這表面上是大用人才,其實是大撒紅包,籠絡讀書人。按資料來說,在整個宋太祖時期,一共放榜15次,共錄取了188人,而宋太宗最多的一榜錄取了507,是太祖十六年總數的三倍之多!這大量的“天子門生”直接掌控了中央及地方實權,迫不及待地進行朝堂大換血,以求穩固統治。以數量換質量,大講排場,大肆揮霍,大養冗官,導致財政年年入不敷出,這也為後來宋朝的臃腫官僚體系揭開了大幕,從此走上“積貧”的道路。

    高粱河車神,淪為歷史笑柄

    軍事上,趙匡胤生前打下的基礎可以說是相當優秀,公元976年,宋太祖派大將潘美大破北漢軍。隨後,南方政權陸續向北宋投降,公元979年,潘美攻陷太原滅亡北漢,基本結束了五代十國的紛亂割據大局面。這時,能與宋較量的只剩北方的強敵契丹。

    可當年五月,急於求成的趙光義不顧眾臣反對,趁伐取北漢之勢,從太原出發,倉促展開北伐。御駕親征,討伐契丹。其實他哪裡懂得什麼兵事,無非是好大喜功,為了彰顯自己比太祖強,想一戰以定天下,一舉超過他的哥哥。這是宋遼間的第一次大仗。注意,這時是北宋攻擊態勢。

    北伐之初,宋軍一度收復河北的易州和涿州。趙光義下令圍攻燕京,宋軍與遼軍在高粱河畔展開激戰。宋軍平定北漢之後,軍隊沒有得到適當休息,雖然連連打敗契丹軍,但幽州久攻不下,部隊連續作戰,過於疲勞。宋太宗不解敵情,指揮部署不當,陷於契丹的兩軍夾擊包圍之中,因而導致慘敗。趙光義本人親臨戰場,結果受傷中箭,乘著一架驢車倉惶撤離,北伐宣告失敗,為此,一代偉人嚴厲地批評太宗說:“此人不知兵。”這一戰,也成了宋軍外戰強弱的轉折點。

    雍熙會戰,趙光義瞎指揮再喪好局

    得知宋軍深淺的契丹人開始不斷南侵,從公元979年到1004年,宋遼間進行了長達二十五年之久的戰爭,北宋被後人叫成“弱宋”也是從這場關鍵性戰爭開始。

    其實即便高粱河之後,北宋也並不是沒有取勝機會。宋雍熙三年(986),北宋經過七年準備,分兵四路大舉反擊,意在收復燕雲十六州。節度使曹彬從東線直克涿州,一路勝利。節度使潘美的西線也節節得勝。潘美的副將楊業攻佔襄州,戰場形勢很好。

    但曹彬連勝契丹攻克涿州後,孤軍深入缺乏糧草供給,契丹看準情形,重兵幽州堅守不戰,曹彬只得還師雄州。宋太宗卻下旨嚴令斥責曹彬,命其急進。曹彬只得再攻涿州,糧草又盡。這時,契丹沿途設下伏兵,兩路鉗擊宋軍,曹彬大敗岐溝關。不久,契丹集中十萬兵力攻寰州,楊業也由於孤軍深入敵境,糧草供應不濟,苦戰力盡而敗北。楊業被擒,守節而死。潘美也由於同樣的原因而戰敗。一代偉人在此點評道:“契丹善用誘敵深入戰,讓敵人多佔地方,然後待機滅敵,宋不自知。”

    說他小人,或是毒王,一點都不冤枉

    縱觀高粱河和雍熙北伐兩次關鍵性戰役,宋軍都是長驅直入,先勝後敗。最主要原因就是趙光義的瞎指揮。這兩戰的失敗,徹底摧毀了宋軍禦敵的熱情,和談成了此後宋人面對戰爭時的首選。

    簡單比較一下宋太祖宋太宗,趙匡胤在位十六年時,年年有節餘,經濟欣欣向榮,自己穩坐開封府,調兵遣將,如臂使指,戰無不勝。而趙光義明明不懂帶兵打仗,但為了提高自己的威信,愣充內行,興兵伐遼,兩次出兵,兩次慘敗,自己負傷落荒而逃,雍熙後又被契丹嚇破了膽,聞遼色變。對敵國外患甘心忍讓,只圖偷安,從此宋朝也慢慢走上了“積弱”的道路。

    對此,史學家痛心疾首地寫道“宋太宗時期,既是中唐以來亂世的結束期,又是宋代積貧積弱的開始期。”

    宋朝之所以GDP遙遙領先於當時世界各國,卻硬生生變為弱宋,和這位又瘸又壞,專一窩裡橫的宋太宗是有不小干係的。這就是歷史上真實的趙光義,唯一慶幸的是他瞧不上的三兒子繼位,卻是相當不錯的皇帝,撥亂反正,延續了宋統。

  • 2 # 湖底小蝦

    陳橋驛兵變中,趙光義和趙普兩個趙匡胤最信賴的人幫他黃袍加身,並跟著哥哥一起打下大宋江山,在趙匡胤去世後,他先是發兵滅了北漢,而後又想攜餘威一舉解決幽雲十六州問題,不想兩次都在遼國身上吃了敗仗,鎩羽而歸。

    作為緊隨趙匡胤之後的第二任皇帝,似乎趙光義的一生都被趙匡胤的陰影所籠罩,文沒有趙匡胤的開國之功,武不能開疆擴土,就連吞併北漢的功勞,也被後人認為是借了趙匡胤早前經營的光。更重要的一點是,趙匡胤突然駕崩之後,“兄終弟及”這種違反帝位繼承傳統的做法讓很多人難以接受,再加上“燭影斧聲”的傳聞和自己對待哥哥後人的做法,更是讓人們對這位皇帝的人品產生了大大的質疑。

    生於行伍之家

    趙匡胤和趙光義兄弟倆出生在行伍之家,家裡祖上幾代都是武將,雖然如此,但父親職位在當時也僅僅能定義為中級軍官,對兩人後續發展根本使不上力氣。

    不過,同樣是出身在這個家庭的兄弟兩個,發展的軌跡卻又截然不同。

    作為兄長,趙匡胤的經歷豐富得多,年輕時早早地就出去歷練了,他的經歷和閱歷可以說和家庭一點關係都沒有,完全都是自己闖出來的。

    在經歷無數的辛酸與碰壁之後,趙匡胤迎來了自己人生的機會,從在郭威帳下當親兵,到追隨柴榮,趙匡胤的人生開始走上康莊大路。而多年闖蕩歷練出來的能力,也讓他在多次戰爭中立功、脫穎而出,才三十歲就成為了節度使,軍中威望不斷提升。

    應該說,家人是沾了趙匡胤的光的。

    先是父親被提拔,被封了爵位,後來,作為弟弟的趙光義,娶了符彥卿的女兒,這是一位對自己頗有助益的妻子,因為她,趙光義成了周世宗柴榮的連襟兒,以當時趙家其他人的影響,根本達不到這個高度,唯有趙匡胤能夠做到。

    相反的,趙光義沒有哥哥那樣外出闖蕩的經歷,他的一切更多都是依仗了哥哥的影響,尤其是在人脈關係這一塊。

    當然,趙光義自己也不是一個紈絝子弟,據說,他從小也是一個愛讀書之人,心中也是有些文墨的,包括後來趙匡胤的黃袍加身,按照史書記載,也離不開趙光義在其中的運籌,這種眼光和魄力,也不是一個一無是處的人能做出來的。

    陳橋兵變中的趙光義

    陳橋兵變中,趙光義有沒有參與,參與程度有多深,正史和野史也有很多出入。

    959年,周世宗柴榮駕崩,將皇位傳給了只有七歲的兒子,主弱則易出權臣,此時的節度使趙匡胤和禁軍首領石守信、王審琦等人實際掌握了軍權,大權在握。

    公元960年的大年初一,突然傳聞契丹南下攻周,一干朝臣也不知真假,急哄哄地派了趙匡胤領軍北上,給了趙匡胤一個奪權的絕佳時機。北上的大軍在陳橋驛這個地方駐紮,而在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和親信趙普的密謀策劃之下,將事先準備好的黃袍披在趙匡胤身上,擁立他為皇帝,完成了歷史性的轉變,而後,大軍回師開封,守城的石守信和王審琦直接開門迎趙匡胤大軍入城,並脅迫周帝讓位,大宋朝就這麼建立了。

    在這段歷史記載中,趙光義在陳橋兵變中發揮了很大作用,先是和趙普密謀策劃,發揮了軍師職能,顯示了他的智慧過人。而陳橋驛兵變中,還有一個記錄的細節,凸顯了趙光義的存在:“黃袍加身”後,趙匡胤要班師回朝,而在進城之際,趙光義這個兄弟卻突然攔在了馬前,說如果就這麼進去,難保將士們沒了約束,從而對後周皇室和老百姓進行打擾和搶劫,最好的做法就是提前立下軍規。在趙光義一堂生動的動員課後,趙匡胤深以為是,立刻就著手此事,從而讓這場王朝的更替徹底在和平狀態下完成了,因此也有人將功勞歸結到了趙光義的身上。如果真是這麼回事的話,那趙光義不止是運籌帷幄的智者,還是一位難得的仁君了。

    然而,歷史上一直還流傳著另外一種版本,那就是趙光義根本就沒有參與陳橋驛兵變!

    在這個版本中,趙光義不但沒有參與兵變的籌劃,甚至都沒有隨軍一起行動,當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的時候,這位二十出頭的小兄弟正在家裡陪著母親過新年呢。

    而在元朝修訂的部分歷史事件裡,也有人對趙光義“攔馬上諫”這一段進行了評判,認定其為“後錄補增”,也就是說,這件事是後來加進去的,最開始的史書裡是沒有的,很明顯,如果是加進去的,基本上就是趙光義或者說是他的後人們乾的了。

    至於陳橋驛事件中的趙光義,究竟發揮了何等作用,仍然是個謎。

    “燭影斧聲”和“兄終弟及”

    歷史上,人們對趙光義不好的印象,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於兄終弟及這回事,在封建王朝的歷史上,這樣的事並不多見,也讓很多人對此議論紛紛,認為是他謀害了趙匡胤,並篡奪了皇位,而與這種猜測像對應的,則是“燭影斧聲”的傳聞。

    在《續湘山野錄》中有這樣一種記載,說是趙匡胤自知身體狀況不好,就問了道士自己的壽命能到何時,道士回答他說如果某月的某一天天氣晴朗,就可以活下去。然而事與願違,那一天下起了鵝毛大雪,趙匡胤倍感失落,也覺得有必要交代一下後事,所以就招了趙光義入宮。

    兩人在殿裡邊吃邊喝,宛如當初沒有兵變之前。外面的內侍們只看到窗戶上燭影中的兩個人推杯換盞,趙光義還經常做出推辭的動作來,似乎是在拒絕喝酒,也可能是在拒絕著什麼事情。

    酒過飯飽之後,兩個人走出門外,趙匡胤手持柱斧,跟弟弟連說兩聲“好好幹”,之後兩人分開,趙匡胤回屋睡覺,趙光義也留宿宮中就寢。

    第二天,趙匡胤駕崩,晉王趙光義就帝位。這兩件事串聯起來,非常的耐人尋味,所以也就盛傳出趙光義殺兄篡位的說法,而且在民間廣為流傳。

    趙光義當晚有沒有留宿宮中也是眾說紛紜,司馬光是不贊成這一說法的,按照《資治通鑑》裡的說法,趙光義當晚是睡在宮外的。而且,為了證明繼位的合理性,後來還丟擲來一個金匱之盟的故事。

    按照這個故事的說法,當初杜太后早就對今後帝位的傳承做了安排,為了避免出現後周皇帝年幼的不利情況,要趙匡胤死後將帝位傳給趙光義,之後再傳給趙光美,再之後又傳回趙匡胤的兒子趙德芳。

    雖然,趙匡胤在位時似乎一切發展也是按照這個故事來進行的,比如趙光義的大權在握,比如趙匡胤的遲遲不立太子。但是,趙光義繼位之後,事情的發展卻大相徑庭,趙光義不但對兄長一脈進行打壓,也沒有在後來傳位給弟弟趙光美,而直到南宋建立,皇位才又回到趙匡胤的後人手中。

    吞北漢、徵遼國

    繼位後的趙光義,在文治武功方面一直想著超越自己的兄長,尤其是在開疆擴土方面。

    趙光義在位期間,軍事方面有過三次比較大的行動,一勝兩負,勝的不算大,但負的兩仗影響深遠。

    先是吞北漢,確實是在趙光義在位期間完成的,北漢的滅亡,宣告著藩鎮割據的局面被徹底結束,趙光義因此一戰信心大增,摒棄了趙匡胤定下的贖買幽雲十六州的方針,誓要武力奪回中原失地。

    滅掉北漢之後,趙光義不顧大臣反對,執意發動對遼征討,兵困馬乏中的宋軍,儘管數量上佔據優勢,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而更為驚險的是,此次親征,趙光義在逃跑之時還被遼軍射了兩箭在腿上,更為這場戰鬥增添了幾分狼狽。

    而經過七年修養之後,自認為國力充盈的宋太宗再次組織北伐,發動“雍熙北伐”,與前一次境況相同,宋軍大敗,經此一戰,宋軍計程車氣被徹底打沒了,再不敢提收付幽雲之事,宋朝對遼國的姿態,也從戰略進攻轉為了戰略防禦。

    所以,也有人說,宋人的血性,是在趙光義時期被打沒的。

    結束語:歷史上關於趙光義的傳聞太多,真真假假讓人難以分辨。不過,從種種作為來看,趙光義似乎一直想用實際來證明自己強過哥哥,可是不幸的是往往事與願違,最終的結果只能證明他還要生活在人們對他和哥哥的比較當中,生活在哥哥的陰影之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願不願說說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