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薩沙
-
2 # 於天
首先我覺得這並不只是武器單方面的問題,而是應該從多方面來考慮。如果只是考慮坦克的先進性和數量,那德國將很難取勝。
二戰時,法國的戰略著眼點幾乎是在防禦上面,這幾乎是對一戰時的“反應”。因為在一戰法國遭受了巨大傷亡和損失,為了避免與德國的戰爭,從而保護本國的安全和成為戰場的可能,對於西線戰事的態度,就是採取主動防禦。這一點可以在法國大興土木的建造巨大的馬奇諾防線上得以體現,耗資巨大的馬奇諾防線嚴重影響了法國軍隊的現代化建設,一旦防線被敵人突破法華人將無險可守(後面事實也證明確實如此)他們將巨大的兵力部署在馬奇諾防線,後面只留下一些戰鬥力較弱的部隊守在後方。英法聯軍也都一直認為即使德華人不會來馬奇諾防線面前硬碰硬,也會向一戰那樣將主力取道比利時的平原或者荷蘭的平原,但是他們這一次算錯了,這個失誤將為後面的慘敗埋下伏筆,同時也是致命的。
戰役開始德軍從英法聯軍認為不可能越過的阿登森林出現,而且是數量龐大的裝甲部隊(儘管大多數是1號2號以及少量的3號和4號坦克)這時英法聯軍才意識到危機,趕緊從荷蘭比利時回防法國。不過因為英法在戰術運用上的陳舊,加上他們內部對德軍認識的不足和進攻方向上的失誤,導致了後面的失敗。這次與上次一戰不同的是,德軍使用了一種全新的作戰理念。這就是“閃電戰”一種首先利用空間力量在短時間內把對方的空中力量和地面重要目標快速打掉,再用以大量的裝甲部隊集結使用和機車化步兵快速突擊,形成一把強有力的尖刀插入敵人的心臟,讓敵人感到此戰法無所適從和應對,從而快速的打掉對手的戰鬥意志。
其實在德國閃擊法國之前,德國的兵力以及武器都不佔有優勢。總兵力德國要少於英法聯軍,坦克數量更是少。而且英法聯軍的坦克的火力,裝甲厚度都要優於德軍坦克,唯獨在機動性上德軍佔優。但關鍵是英法聯軍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把所有坦克都分散到各個步兵單位中去,只是作為步兵的掩護或是一種偵查的工具而已,而沒有像德國那樣大規模集中起來使用。但德國也不是徹底進行了革新,在136個師當中,僅僅編成了10個裝甲師,但也就是這嘗試性的10個裝甲師,在戰役中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當一種新事物出現的時候,不要守舊,要敢於勇敢的去嘗試,去探索,才可能有所突破。所以儘管在兵力和武器都佔有優勢的英法聯軍不敵德軍就是這樣的道理,其結果就是一路被攆著打,最後法國巴黎淪陷而宣佈投降,英國則被追到海邊(因希特勒的錯誤決定讓英法撤回了33萬軍隊,其中有少量法軍)所有的武器裝備都被遺棄在了法國海邊,讓德軍撿了便宜,那叫一個慘敗啊!
事物是變化發展的,固守陳舊只會落後捱打,只有改變自己,才能超越自己。
-
3 # 水木星8
只許集中,不許分散。這是古德里安貫徹給德國裝甲兵的作戰原則。法國較好的道路為快速機動提供了保證,分散使用的英法坦克無法阻擋德國鋼鐵洪流,被其分割包圍,逐個消滅。德國坦克數量少,效能也沒有優勢,但先進的作戰理念和優秀的裝甲官兵最大程度地發揮了坦克的能力,最終贏得了勝利。
-
4 # 度度狼gg
英法聯軍最嚴重的誤判,是以為德軍仍會象一戰那樣從低地國家衝擊法國,這一判斷直接導制排兵佈陣時就已經受制於敵,戰略上未戰先敗。
如圖,大概瞭解軍事要圖的很容易看懂,英法將德軍可能進攻的地段分為三個主要部分,即荷比盧等低地國家、阿登山區和構築好的“馬奇諾防線”地區,經過評估,英法高參們認為馬奇諾防線固若金湯,有法軍精銳駐守,無憂;阿登多山多森林有溼地不利於裝甲戰鬥,派少量部隊監視即可;英法聯軍野戰主力展開於比利時----法國邊境,必當全殲來犯之敵。
確實,德國進攻法國的原方案就是英法判斷正確的“施裡芬”計劃 ,但在曼施坦因的強烈建議下,希特勒最後將黃色計劃的主攻方向更改為阿登山區,以裝甲部隊為主的B集團軍群就選擇在英法不相信的阿登突破,又稱為曼施坦因計劃。
戰爭爆發後,阿登地區的監視部隊根本無法抵擋滾滾而來的德軍裝甲洪流,突破後的德軍主力直插英吉利海峽,將英法野戰主力與後方徹底割裂,同時A集團軍群正面進攻,共同夾擊聯軍,就象左右兩個勾拳,將英法部隊完全打懵。
突破阿登的德軍分出一部繞到馬奇諾防線背後,如神兵天降。防線碉堡內的火炮都不能轉回180度,完全成為廢物,馬奇諾防線法軍在德BC兩集團軍群的內外夾擊下,沒有作為,只能投降。
所以開戰不足一週,法國總理對丘吉爾大叫:我們戰敗了。
德軍坦克總數雖不及英法 ,但經過波蘭戰役對閃擊戰的總結,完全集中使用,編成裝甲師在機車化步兵伴隨下,以俯衝轟炸機空中開路為配合,以高速推進大縱深合圍為戰役目標,戰術已經高了一個層次。
相反英法聯軍將為數不少的坦克分散配備給各步兵師旅,遭遇德軍裝甲突破時,只能添油一般逐次增加戰場坦克數量,總數的優勢,在戰場上反而形成區域性劣勢,被德軍各個擊破。當野戰主力被合圍後,從巴黎方向組織的預備隊衝擊一次沒有成功便告放棄,斯圖卡的怪叫聲可能已經讓英法士兵崩潰了 ,總體戰略崩盤,英軍所能做的,就是趕緊去敦刻爾克上船逃回老家。
如此,兵敗如山倒。
-
5 # 大將軍威武K
戰略問題先不說了,無外乎是德軍打了聯軍一個措手不及。
英法聯軍分為三路,主力在北面,準備迎戰德軍從比利時方向的進入。中間部署了由1個裝甲師、1個機械化師、1個騎兵師組成的第21軍,防備德軍從阿登方向突入。南面則是馬其諾防線,部署有少量裝甲部隊。
德軍從阿登山區突入後,又迅速衝過默茲河,進入開闊地帶。驚慌失措的聯軍指揮部連忙調集兵力從北面和西面同時向德軍發起反擊。
法軍一共有3個裝甲師,約600餘輛坦克。都是在1940年組建,既沒有形成合理的兵種結構,也沒有成熟的軍事理論學說支撐,與素有裝甲兵理論成熟且有閃電戰經驗的德軍相比完全不在一個層面。
法軍裝甲部隊分為機械化師和裝甲師,前者裝備輕型戰車,負責擔負偵查、警戒任務,具有靈活和遠端激動能力,但不具備攻堅能力。後者裝備重型戰車,負責攻堅、野戰,但不具備遠端機動能力。
按照法軍戰前的設想,預備裝甲師的任務在於小範圍內進行有限機動,或部署在固定防線後反擊敵軍的突破,或者攻擊敵軍的固定防線。因而,從武器設計到兵種組合,法軍的裝甲師都不適合在廣大空間內與德國裝甲師進行機動戰。
由於後勤保障的脫節,更由於對德軍前進速度的一再判斷錯誤,法軍的3個裝甲師在前出途中相繼趴窩。不僅這3個師從未能形成一個大拳頭,每個師自身也從未能實現集中反擊,所有的力量都被零敲碎打地應付新情況、新危機了。它們就像一股洪流,在荒原上賓士,逐漸分流、瓦解、乾涸。大多數法軍裝甲部隊或自毀於後勤的脫節,或瓦解於德軍的空襲,或在與德國裝甲單位的混戰中被逐個擊破。
這幾天的激戰是德軍裝甲部隊的傳奇之日,同時也決定法國的命運。
-
6 # 戰略論
如果真的是如問題所說的那樣英法4000輛坦克和德國的2800輛坦克對決就好了,可實際情況是在雙方几乎所有的坦克戰中,英法聯軍的坦克數量一直都遠低於於德軍,怎麼可能不敗!
英法聯軍空有4800多輛坦克,其中一半多被編入步兵部隊作為支援火力,僅僅編成了7個裝甲師。這7個師中有3個“輕型機械化師”(200輛坦克),4個裝甲師(150輛坦克),遠遠低於德軍的裝甲師實力(每個師260輛坦克)。
反過來看德國雖然僅有2800輛坦克,實際用於作戰的只有2200輛,但是德軍遵守了“裝甲兵之父”古德里安的要求“要集中,不要分散”,組建了共10個裝甲師,反而比英法聯軍多出來三個裝甲師。
更悲慘的是即使英法聯軍僅有的這點集中起來的裝甲部隊也沒有集中使用,而是單獨的逐次的投入迎擊強大的德軍裝甲部隊。德軍組建了5個裝甲師編成的裝甲叢集,分為兩個裝甲矛頭直插英法聯軍防線的縱深後方,其中以古德里安的坦克軍(3個裝甲師)最為強大,約800輛坦克組成的鋼鐵叢集。而在古德里安面前的是聯軍的4個裝甲師約600輛坦克,本就力量不足,還每個師獨立作戰,分別迎擊德軍的“鋼鐵方陣”,就算你士兵再果敢,坦克質量再好,也難以彌補那絕對的劣勢啊!幾乎德軍坦克可以對聯軍坦克形成最少2:1的優勢!
所以說英法對坦克的使用方法的極度落後最終導致了他們的失敗,分散使用坦克使得原本擁有的數量優勢蕩然無存,而有限的裝甲部隊也由於缺乏協同作戰的訓練而輕易的被德軍裝甲部隊擊敗!英法聯軍這4800輛坦克大部分是在跟隨步兵撤退中或由於燃料耗盡或由於機械原因不得不拋棄,在同德軍作戰而損毀的僅佔極小的部分!
所以再好的武器,使用不當也難以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回覆列表
二戰中,坦克最主要的是戰術,也就是怎麼用坦克,而不是單純看坦克的數量和質量。
以法蘭西戰役為例,英法坦克無論數量還是質量都不亞於德軍。
當時德軍的坦克中,1型和2型坦克都是輕型偵查坦克,其中1型連火炮都沒有,基本沒用。2型也只有1門20毫米機關炮,根本不能和坦克對抗。
3型坦克的效能平平,綜合性能還不如英法坦克。只有4型坦克相對較強,但數量太少,起到的作用有限。
而英法的坦克質量明顯強於德軍,法軍的輕型坦克雷諾綜合性能絕對不亞於3型。而英法還有德軍沒有的重型坦克,這是德軍坦克根本無法對付的。
就數量上,英法坦克也有相當的優勢,多出了1000輛。
但關鍵在於,英法對於坦克的戰術太落後。
以法軍為例,坦克被強行分為兩種使用,一種是作為騎兵坦克,用於偵察和突擊,機動性好但火力弱防禦弱。另一種則是作為自行火炮使用,防禦強火力強但機動性極爛,僅僅比步兵行軍稍快。開戰以後,這些坦克都被分散到各師,其實就是當做傳統騎兵和火炮的補充,根本沒有任何新的戰術可言,和一戰沒有不同。
德軍則將坦克集中起來使用,從而徹底改變了作戰模式。
此時的德軍裝甲部隊類似於當年成吉思汗的騎兵兵團,它具有高機動性,高突破能力的特點。
其中,機動能力遠比火力和防禦力重要。
德軍坦克一對一作戰,其實並不佔上風。但坦克集團突破阿登山區以後,立即高速南下,迂迴包抄。英法聯軍步兵兵團的速度,根本無法有效攔截德軍裝甲部隊。
結果就是,英法聯軍坦克很強大,但多沒有和德軍交手的機會就被切斷補給線或者合圍,根本無法作戰,只能投降。
這和成吉思汗的騎兵兵團其實也差不多。
德軍贏在坦克使用理念,而不是坦克本身。其實打到敦刻爾克的時候,德軍坦克部隊損失接近一半,這是非常大的蘇損失,如果換成其他部隊,恐怕直接就崩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