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顏逑君

    劉嬋在位期間,毫無建樹,

    雖然說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

    看起來蜀國很風光。

    其實,一切關鍵在於魏國內政不穩,根本無心對外,才有蜀國自不量力的攻打行為。

    原因;

    魏國從重新啟用司馬懿時候,司馬肯定知道如果快速打贏滅掉自己的對手,死得越快的肯定是自己。所以司馬打諸葛亮從來都是拖,防,守,

    時間越久,對自己培養勢力越有利,

    所以在司馬懿的管理之下的魏國,不可能對蜀國發起什麼大攻勢。

    所以蜀國在諸葛亮死後,魏國或許已經有了滅掉蜀國的力量,但是此時候魏國司馬氏勢力未穩,根本不想打蜀國,這個跟劉嬋的關係一點都沒有,哪怕劉嬋是一頭豬,別人都不想動他,一直到司馬氏覺得自己勢力穩了,人家可是一個兵分三路直接就順利打下你的蜀國。比你什麼六出祁山,九伐中原啥的不是好很多,

    所以劉嬋在位多少年跟他能力沒有關係,是別人不想動他,特別是在諸葛亮死後,更明顯,以魏國國力,完全不是那種捱打的局面的,所以只是人家內政問題呢。

  • 2 # 北緯33度30分

    如果劉禪大智若愚,丞相北伐也許真的成功了。丞相去世後,劉禪還能做29年的皇帝,是“相父”留給他的最大遺產。

    諸葛亮作為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天下態勢瞭然於胸。無論政治、經濟還是軍事力量,蜀國都有很大的差距,尤其曹魏挾天子佔據中原,資源充實、人才眾多,因此“東聯孫吳,北拒曹操”成為蜀國的基本國策。

    諸葛亮連續北伐,明面上是繼承先主劉備一統中原、恢復漢室的遺志,但丞相深知以蜀國的力量,消滅曹魏是無法完成的任務。五出岐山、連續北伐的主要原因,不在外患,而是內憂!他要以攻為守。

    得益於諸葛丞相大力依法治蜀和其本人的巨大威望,加上國家始終處於戰時體制,權力高度集中,蜀國的反對派、賣國派雖小動作不斷,但總體處於蟄伏狀態,不敢造次。然而諸葛丞相非常清楚,反對派無時無刻不在挖牆腳。諸葛亮下重手懲治同為託孤大臣的李嚴,表明東州集團對蜀國的團結形成多麼大的掣肘,而益州集團的譙周則是蜀國舉手投降的積極策劃者和堅定執行者。這些,足以解釋諸葛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連續北伐的深刻原因!情非得已,迫不得已!

  • 3 # 愛妮品歷史

    有個成語叫做“樂不思蜀”,還有一個成語叫做“臥薪嚐膽”,這都是實力薄弱的一方向實力強盛的一方藏起的鋒芒,假裝無害,但是不同的是,前者的阿斗最後沒有阻止蜀國的滅亡,而後者的勾踐卻消滅了吳國成為了真正的霸主。

    最後,一個成為了無用之人的反面教材,一個成為了勵精圖治的典範教材。在君王的歷史上,在乎結果,而不是過程。但是沒有人會想,如果阿斗真的是一個庸才,那麼怎麼會在諸葛亮死後,蜀國還能維持29年呢?如果真的是扶不起來的阿斗,那怎麼會在滅國之後保下自己的性命呢?

    劉嬋這個人,如果不是《三國演義》,就不會有這麼人認為他是扶不起來的阿斗了。劉嬋才小跟著父親顛沛流離,有時候連自己的性命都難保住,從小就生活在戰爭當中,就是這樣一個人,就算是再笨,也可以學到一二了,更何況劉嬋也算得上是一個聰明人。

    在劉備死之後,諸葛亮掌握大權,劉嬋只是名義上的君王,劉嬋很聰明,因為他從來都沒想過跟諸葛亮爭奪權力,他知道諸葛亮的政策是有利於這個國家的,他就選擇了順其自然,從始至終都遵循劉備的教導,也一直很尊重諸葛亮,君王的能力不如大臣的話,那就和平共處,這才能將蜀國的政權穩定住,也可以讓百姓安居樂業。

    三國的後期,諸葛亮去世了,和其他國家相比,蜀國是很穩定的,內亂也很少,沒有發生過什麼戰亂,這就是劉嬋能力的表現,至少在國家的治理上,他很理智。

    劉嬋的情商也很高,蜀國別殲滅之後,司馬昭設宴請劉嬋和大臣,宴會上面是蜀國的歌舞,蜀國的大臣們都傷心流淚,但是劉嬋卻獨自歡笑,這其實是最好的自保手段了,蜀國已經被殲滅了,就算是諸葛亮也阻止不了,劉嬋身處這樣的局面,可以活下來就已經是最大的本事了。

    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是智慧,劉嬋的大智若愚也是智慧,在三國的戰亂當中能夠保住性命,在蜀國難以維持之下,當機立斷的投降,也避免蜀國的百姓遭受苦難,這難道不是智慧嗎?

  • 4 # Zh上善若水W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的,扶不起的阿斗指的是三國蜀漢後主劉禪,阿斗是劉禪的小名。在很多人看來嗎,劉禪為人不思進取,只會整天玩樂,即使有諸葛亮這樣的名臣輔助和教導也無濟於事,最終導致江山落入他人手中,還落下了“樂不思蜀”這樣的千古笑柄。不過,在諸葛亮去世後,劉禪居然還當了29年,也即接近30年的皇帝。在三國乃至整個古代歷史上,皇帝在位時間能超過阿斗的人很少。那麼,諸葛亮去世後,蜀漢29年才被滅,阿斗是大智若愚嗎?

  • 5 # 減水書生

    跟阿斗沒啥關係,跟諸葛亮也沒啥關係,蜀漢被滅以及蜀漢何時被滅,關鍵得看曹魏和司馬家。

    為什麼必須得說司馬家?因為高平陵之變後,曹魏就由司馬家族主導了。而漢末三國以來,就是豪族的歷史。你看著是國鬥,那是因為用放大鏡觀察了。一旦用顯微鏡聚焦,就會發現全是豪門恩怨。

    從公元228年到公元234年,諸葛亮搞了五次北伐。如果把尺度拉長一點兒,算上公元217年漢中之戰和公元219年襄樊之戰,應該說蜀漢搞了7次北伐。諸葛亮以後,蜀漢也沒消停,從蔣琬、費禕到姜維,又搞了11次北伐,權可認為是姜維北伐。但是,姜維北伐,就沒法跟諸葛亮比了。諸葛亮左手拿著政權、右手領著兵權,這就是標準的權臣模式,他比後主劉禪的權力還大。所以,諸葛亮能以舉國之力搞北伐,而姜維這些人就沒一個能行了。

    從曹魏和蜀漢的動作與反動作中,就會發現弔詭之處:明明曹魏最強、明明蜀漢最弱,怎麼一直是蜀漢打曹魏呢?

    因為曹魏就一直沒想搭理蜀漢,但凡搭理一下,蜀漢就必須死。公元263年魏滅蜀之戰,總共打了3個月,然後蜀漢就亡國了。

    所以,蜀漢能存續多少年,根本就不是蜀漢自己說算,而是曹魏說了算。你也可以類比當下某個還不如蜀漢的撮爾一隅,你覺得是它說了算嗎?實力形成碾壓的情況下,什麼兵書戰策、什麼縱橫捭闔、什麼伐交伐謀,全都是扯淡。看的是最強者在決策上想與不想、在決心上強與不強。

    國際政治就是大國政治,所以三國政治就是大國曹魏的政治。曹魏才是主導亂世走向的決定因素。至於蜀漢與東吳,都是配角,因為捆在一起都沒有曹魏的實力。

    那麼,曹魏為什麼聽由蜀漢頻繁北伐呢?為什麼一直是蜀漢打曹魏呢?

    曹魏能幹掉蜀漢,這是曹魏的實力。但蜀漢頻繁北伐,這就是蜀漢的意志了。打著恢復漢室而建立的蜀漢,北伐就是劉備集團的合法性來源。北伐,才能說服益州豪族服從統治;北伐,才能對益州實施強力治理。東吳孫氏只要與江東士族形成聯盟,就可以搞割據。但蜀漢不行,蜀漢要存在就必須搞北伐。不北伐,內部的益州豪族就沒法管。

    曹魏就非要忍嗎?不忍了,滅了蜀漢,省著老被蜀漢噁心自己。但,這需要內部達成一致和下定決心。

    魏晉就是豪族的天下。但曹操是個奇葩。這傢伙從根子上就與豪族勢不兩立,所以才敢說唯才是舉。所以,曹操時代,就是曹操帶著一夥寒門跟豪族搞鬥爭。赤壁之戰後,曹魏基本上就不怎麼打仗了,即便是打仗也沒啥精彩的大仗。因為打仗和開疆拓土已經不是曹魏的主要矛盾,內部權力遊戲才是曹魏的主要關注。

    高平陵之變以後,曹魏內部在大體上達成了一致,上層是豪門政治分肥、基層是豪門宰割天下。但是,這裡面仍有變數。那就是憑啥是司馬家能做豪門領袖。曹魏宗室肯定不服、其他豪門也肯定不服。但,這時候,諸葛家充當了一次墊腳石,諸葛恪(諸葛亮的侄子)主導東吳搞北伐。接續司馬懿的司馬師通過戰場較量,擊敗了諸葛恪,鞏固了自己的權力。

    但是,司馬師死了之後,曹魏又一次陷入了權力危機。還是那個老問題,憑啥你司馬家當老大。司馬師有戰功,但你司馬昭憑啥?

    司馬昭只是因為生得好,老爹是司馬懿、老哥是司馬師,自己根本就沒啥威望。所以,司馬昭接替司馬師之後,其最迫切的工作,就是樹立威望。國之大事唯祀與戎,要麼搞祭祀、要麼搞戰爭。但祭祀是不可能了,亂世只能搞戰爭。

    這時候,諸葛家又當了一次墊腳石。曹魏鎮東將軍諸葛誕(諸葛亮的族弟)發動軍事政變,在淮南起兵造反,並聯絡東吳。經過一番戰場較量,司馬昭擊敗了諸葛誕與東吳的聯兵,徹底樹立了自己在國內的威望。豪族領袖,司馬昭已經當之無愧了。

    公元258年和公元260年,曹魏第四代皇帝曹髦兩次給司馬昭封晉公、加九錫,但都被司馬昭拒絕了。加九錫這件事很重要,其實根本就不是曹髦想加,而是迫於壓力必須得給加。而加九錫,接下來就是搞禪讓,曹丕逼漢獻帝禪位,走得就是這個路子。而司馬昭為什麼拒絕?因為覺得威望還不夠。那怎麼才能繼續樹立威望呢?滅掉蜀漢,建滅國之功,就可以了。

    高平陵之變後,司馬家父子兩代人終於實現了曹魏的內部整合。司馬昭試圖篡位,司馬昭之心已經路人皆知了,這時候也具備了建立滅國之功的最大決心。力量有了、決心夠了,然後蜀漢就必須死。

    公元263年8月發兵,公元263年11月入成都,蜀漢滅國。就是這麼簡單,但過程卻極為複雜。而在這些複雜的過程中,有蜀漢什麼事嗎?有東吳什麼事嗎?

    可能與諸葛家的關係更大。諸葛亮頻繁北伐,間接鞏固了司馬懿的地位,曹魏關中軍團就是司馬家的。諸葛恪主導東吳北伐,間接鞏固了司馬師的地位,司馬師成為曹魏豪族集團的絕對領袖。諸葛誕聯合東吳搞叛亂,又為司馬昭提供了權力清洗和提升威望的機會,司馬昭離篡位只有一步之遙。而鄧艾偷襲入蜀,在綿竹之戰幹掉了諸葛亮而兒子諸葛瞻。這時候,你只能說諸葛家又為司馬家篡位當了一回墊腳石。

    拿著顯微鏡去看,這裡面哪有什麼戰國爭霸,只是豪門恩怨而已。而後主劉禪,到底是昏君、到底是明君,到底是愚不可及、到底是大智若愚,還有什麼意義?

  • 6 # 愛說歷史的紫氣東來

    公元234年,一代名相終生致力於北伐的丞相諸葛亮病逝於渭水的五丈原。

    公元263年,司馬昭三路伐蜀,鄧艾率偏師成功偷渡陰平,直逼成都,蜀後主劉禪不戰而降。

    那麼諸葛亮去世後,蜀漢又堅持了29年才被滅,阿斗劉禪算是大智若愚嗎?

    諸葛亮死後給劉禪留下了什麼?

    諸葛亮死後,給劉禪留下了哪些寶貴的資源呢?諸葛亮病死五丈原之前,已經對蜀漢做了一系列的安排。

    首先在北伐之前密奏劉禪,死後可以讓蔣琬接班,蔣琬之後有費禕,費禕之後有董允。這三位輔佐劉禪,恢復民生,抵禦外敵,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

    最後就是諸葛亮依法治蜀、聯吳抗曹的國策和以身作則的做法穩定了蜀漢的後期穩定。劉禪包括後面的三位賢相都是延續了諸葛亮依法治蜀的國策,使蜀國安穩渡過了一段和平時期。

    正史《三國志》對後主劉禪的評價

    作為嚴謹的史學家陳壽在給劉禪做傳時,已經對劉禪做出了比較客觀公正的評價

    後主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惑閹豎則為昬闇之後,傳曰“素絲無常,唯所染之”.....自亮沒後,茲制漸虧,優劣著矣

    什麼意思呢?自從諸葛亮死後,劉禪先是把諸葛亮的相權一分為三,蔣琬去世後開始親政。以這種政治動作來說,劉禪是個徹頭徹尾的笨蛋似乎也講不上。而蔣琬去世後,蜀漢的政治迅速腐化,國力的衰敗速度也遠比姜維北伐的消耗大,這也是事實。陳壽評曰:自亮沒後,茲制漸虧。以這破敗不堪的樣子而論,要說劉禪是個英明神武的君主,這是誅心之論。

    結語:劉禪未必如小說和民間所言如此不堪,但是是個庸君毫無疑問。阿斗也許並非是扶不起,但是能力不足是毫無疑問的。陳壽評曰:後主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惑閹豎則為昬闇之後,傳曰“素絲無常,唯所染之”,信矣哉。這算是比較中立客觀。

  • 7 # 水泊之聲

    我認為不是,蜀國被滅這麼晚與當時的內外環境都有著很大的關係。

    在古代,大規模戰爭的發動與人口、經濟的關聯度很高,這是基礎。

    漢末桓帝時期官方統計人口:56486856人。

    景元四年,與蜀通計,民戶九十四萬三千四百二十三,口五百三十七萬二千八百九十一人。——《續漢書郡國志注引帝王世紀》

    除平蜀所得,當時魏氏唯有戶六十六萬三千四百二十三,口有四百四十三萬二千八百八十一。——《通典食貨典》

    粗略估計蜀在冊人口:5372891-4432881=94萬人

    統說備曰,……今益州國富民強,戶口百萬。……——《蜀志龐統傳注引九州春秋》

    戶口百萬到二十八萬,差距巨大。

    當然我們不能把這個人口減少的鍋都扣在劉禪頭上,最起碼我們熟悉的諸葛亮和姜維的北伐戰爭也消耗了不少人口。

    但諸葛亮死後,其實再也沒有能夠對劉禪實施有效管控的大臣存在,劉禪的不作為以及沒有有效政策的實施,根本算不上什麼大智若愚。

    在這種人口基礎下,我們其實可以推算出國家的兵力情況,魏國雖然佔據優勢,但滅國之戰成功還是佔據了很大的僥倖。

    要不是偷襲成功,恐怕蜀國還能苟幾年,那如果發生這種情況,那我們是不是還要再給劉禪好好吹一下什麼治國有力,有大智慧呢?

    234 年,諸葛亮病逝五丈原;

    251 年,司馬懿病逝於洛陽;

    253 年,費禕被刺身亡,姜維開始獨掌兵權,實施真正的北伐。

    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魏國在諸葛亮死後一直處在內鬥中,根本沒有瞧得上蜀國。

    諸葛亮在世的時候,蜀國軍隊、人民或許有著興復漢室,建功立業的想法。

    但是!

    劃重點了,連經天緯地的丞相都做不到的事情,後繼者也根本沒有這種心氣去繼續這件事了,再加上硬實力不濟,原來純靠一股精氣神挺著,現在能偏安一隅已經不錯了。

    魏國上下也正是看到了這一點,也才開始了精彩的內鬥,爭權奪利不休。

    養寇自重從來不是什麼新鮮事,真要打,反而會讓蜀國上下團結起來,迅速繼承那股幹天干地的精神,那不是讓魏國更加頭疼了?

    三、最後,說一下經濟實力吧!

    魏國和吳國在農業發展上興修水利、屯田。

    尤其是魏國,做的極致和徹底:

    今三隅已定,事在淮南,每大軍徵舉,運兵過半,功費巨億,以為大役。陳蔡之間,土下田良,可省許昌左右諸稻田,並水東下,令準北屯二萬人,淮南三萬人,十二分體,常有四萬人,且田且守。水豐常收三倍於西,計除眾費,歲完五百萬斛以為軍資,六七年間,可積三千萬斛於準上,此則十萬之眾五年食也。以此乘吳,無往而不克矣。宣王善之,事皆施行。——《魏志鄧艾傳》

    鄧艾是後期的王者,屯田一舉數得。

    從這點來看,又佐證了我的觀點,劉禪不是大智若愚,要真有大智慧,不說會用人,給發展大方向總可以吧。

    難道魏吳的發展看不到嗎?

    超出常人?

    恕我直言,除了慈愛的相父說“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

    看一下群眾的評價:

    孟達:自立阿斗為太子已來,有識之人相為寒心。

    薛珝:主暗而不知其過,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聞正言,經其野民有菜色。

    司馬昭: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而況姜維邪?

  • 8 # 小衣歷史

    章武三年劉備去世,太子劉禪登基,由丞相諸葛亮輔政,在劉禪登基的同年,戰火四起,內有太守叛亂,外有夷王高定起兵,內有外患,為了解決當時的困境,諸葛亮派鄧芝出使吳國,與孫權修好。

    公元225年,諸葛亮率軍攻打私郡,不久後平四郡,而後,諸葛亮多次北伐,和曹魏交戰,雙方有勝有敗,誰也沒有佔到便宜,

    在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而在諸葛亮去世後,蜀漢也一直到公元263年才投降亡國,蜀漢在沒有諸葛亮輔佐的情況下還能保持29年不被滅,難道劉並沒有如世人所說的,扶不起的阿斗,而是一直在隱藏呢。

    在歷史上劉禪的形象一直是軟弱無能,信小人不信君子,其中能看出劉禪平平無奇的就有樂不思蜀,當時司馬昭設宴招待劉禪,讓下人演奏蜀中樂曲,蜀漢的舊臣聽到蜀中樂曲時各個都是淚流滿面,抬頭仰望思念蜀漢,而劉禪則是樂在其中,絲毫沒有痛苦之情,司馬昭見劉禪沒有悲傷,於是問道可否思蜀,”劉禪答道:“此間樂,不思蜀也。在這裡我們看到的表面是劉禪樂不思蜀,而劉禪這樣的回答和表現是不是有其他含義和偽裝就不可而見了。但是在歷史上的一些記載中,劉禪是一個平平無奇的人,他適合做百姓,而不適合做帝王。

  • 9 # 鄧眼看世界

    三國時期的蜀漢,在劉備去世之後,大部分是由諸葛亮在支撐著。劉備的兒子也因此享有“扶不起的阿斗”之稱。但是蜀漢滅完卻是在諸葛亮死後30年才滅完的,也就是說,劉禪自己一個人也當了蜀漢三十年的皇帝,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一提到中國歷史,打江山和守江山都是十分不容易的。而劉禪作為無能的代名詞,卻在諸葛亮死後,仍能守住他父親打下‘

    除了在政治上的獨到之處外,他還具有軍事思維,比如他懂得任用姜維,說到姜維,姜維可是諸葛亮的重點培養物件。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他的大智慧。後來,夏侯霸被迫前來投奔蜀漢,因為不認識路而迷路了,他走破了腳還是未能找到正確的路,在劉禪得知此事後,立馬派人前去接應。二人見面之後,還對夏侯霸說:“你的父親是在戰場上戰死的,不是我的先人手刃的。”後來又指著他的兒子說,他是夏侯家的外甥,這樣如此一來,可以讓夏侯霸放心待在蜀漢,也同時解開了夏侯霸的心結。由此看來,不得不說,劉禪也是很聰明的。

    在位後期因為寵信黃皓,致使蜀漢逐漸走向衰弱。但是我們對一個人並不能一概而論,即使他真是扶不起的阿斗,但他也有閃光發亮的地方。

  • 10 # 歷史笑春風

    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中,病逝於五丈原。不過諸葛亮在生前,就已經對自己的後事做了安排。他將自己的繼承人定為蔣琬,並且祕密上奏了劉禪。諸葛亮決定在他死後,蜀漢轉入休養生息的策略,不再北伐。他還同時對蜀漢的軍政結構做了調整。在諸葛亮的周密佈置下,蜀軍安全撤回了蜀地,魏延和楊儀雖然產生了一點波折,可也很快平靜下來。蜀漢政權得到了平穩的過渡。

    蜀漢政權所控制的區域,本身就是一個相對封閉,易守難攻的地區。在這該地區中,有著魏延留下的防禦體系。再加上秦嶺的險峻地勢,讓敵人望而生畏。如果要保守這個地區,以蜀漢的實力,還是有一定的把握的。蔣琬和費禕遵照諸葛亮的戰略,採取戰略防禦的態勢,保證了蜀漢局勢的穩定。

    反過來再看蜀漢的對手曹魏。在蜀軍撤退之後,司馬懿得知魏延已死,馬上向曹睿請示,要求率軍伐蜀。但是,曹睿在諸葛亮死後,就認為蜀漢的威脅解除,想要追求玩樂。他拒絕了司馬懿的要求,開始大建宮室,廣選美女,奢侈享受,完全沒有了進取之心。在這種情況下,當然也談不到對蜀漢的進攻了。

    在此後,曹魏政權內部也在明爭暗鬥。曹睿死後,司馬懿和曹爽的鬥爭也開始明顯化。為了建功立業,曹爽還發動了一次對蜀漢的進攻。在這場進攻中,王平依託魏延留下的防禦體系,挫敗了曹爽的進攻,使魏軍遭受了慘重的損失。

    在接下來,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事變,奪取曹魏的政權。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勢,司馬懿忙於誅殺異己,也沒有時間和精力去伐蜀。這樣,就給蜀漢留下了生存的時間。而姜維在費禕死後,掌握了蜀漢的軍權,開始了對曹魏的攻伐。

    直到司馬昭掌權後,決定伐蜀的時候,曹魏還有很多反對意見,認為伐蜀不可能成功。只有鍾會認為能夠滅蜀,才擔任了伐蜀的主帥,開始了滅蜀的戰役,一舉消滅了蜀漢。

    我們從這裡看到,蜀漢在諸葛亮死後又延續了29年,最主要的原因是諸葛亮為自己身後留下的政策,得到了蜀漢君臣的執行。蜀漢利用天然的形勢,保證了自己的安全。再加上曹魏君臣無意伐蜀,意見不一,也讓蜀漢得以延續至鍾會伐蜀之時。

  • 11 # 御史大夫001

    劉禪絕對的不是大智若愚,是一個沒有作為很平庸的皇帝。也不是一個大奸大惡的皇帝。之所以在諸葛亮死了以後蜀國沒有滅亡。是因為司馬懿在魏國爭權,沒騰出手來去辦他。

    有句話叫扶不起來的阿斗,這個是有點貶義劉禪。至於樂不思蜀也是用來嘲笑劉禪的。

    劉禪在位前期有諸葛亮幫著忙活,自己確實也自在,中期也算是循規蹈矩。後期就反應出來了很多問題。但是畢竟人無完人,不過在政治,外交,軍事方面都沒有什麼建樹,所以證明他是一個很平庸的一個皇帝。

    你看看秦始皇在位期間那幹了多少的大事,軍事上滅六國,內政方面統一度量衡,設立郡縣等,在看看劉禪根本就不是一個級別的皇帝。他絕沒有像楚莊王那樣的大智若愚,不鳴則已 一鳴驚人。

    劉禪當了幾十年的皇帝,如果是一位有作為的皇帝是完全的有時間幹出一番大事的。你看人家曹操活著的時候那是幹了多少的大事。

    要不是魏國因為內亂,劉禪不可能能撐30年的

  • 12 # 流年Leoyoe

    要說起中國歷史上人才最多的朝代,那麼大家最先想到的便是三國了。畢竟我們都是看著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長大的。三國是個大舞臺,各路英雄豪強齊聚於此。這短短几十年裡,湧現出了無數文臣武將,像最具代表性的文臣,自然就是諸葛亮了。在演義中,他也是被神話得最多的一個人。而《三國演義》在神話了一些文臣武將的同時,也貶低了一些人。、

    通過這個問題,諸葛亮就能明顯的感覺到劉禪不是個昏君,而且很有城府,於是他說:“老臣家有桑八百珠,子孫衣食,自可足用!”之後,諸葛亮還默默感嘆:阿斗真是大智若愚啊!

  • 13 # 舊事舊人歷史說

    諸葛亮去世後,蜀漢為什麼能夠繼續存在29年?後主其人

    諸葛亮去世後,蜀國繼續存在了29年,阿斗真的是大智若愚嗎?顯然不是!大概是人們受《三國志演義》的影響太深,以至於在正史中極其平庸無能的後主劉禪居然給人留下了“大智若愚”的形象。其實,後主劉禪不是“若愚”,而是中國歷史上最昏庸無能的君主之一。

    “主闇而不知其過,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聞正言;經其野,民皆菜色。

  • 14 # 歌舞三國

    是啥大智若愚,之所能夠撐29年,有兩個因素,而這兩個因素與劉禪的能力半點關係都沒有。

    蜀漢官場在諸葛亮治理下,大致風氣比較好,如果遇上了的是司馬懿那一家子,早就被取而代之了,哪還能撐29年?

    諸葛亮死後,大將魏延也在內訌中被殺,根據諸葛亮的安排,蔣琬主政。

    蔣琬是諸葛亮主要推薦的人員。在《出師表》裡諸葛亮就告訴劉禪有什麼事可以問蔣琬、董允等人,表明蔣琬為“社稷之器”。對蔣琬的政治才能大為讚賞,

    “其為政以安民為本,不以修飾為先”。

    因此,諸葛亮北伐的時候,命蔣琬擔任留府參軍代處理後方日常政務。

    “亮數外出,琬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給。”

    諸葛亮去世後,蔣琬擔任尚書令領益州刺史,在很短的時間內,蔣琬便實現完成全面接班。諸葛亮時代的蜀漢政治開始由蔣琬執政。此時,國策也發生重大變化,蜀漢不再指望通過北伐消滅曹魏。調整之後,蜀漢國策的基本目標是“保國治民,敬守社稷”。

    蔣琬,費禕之間配合得非常好,蔣琬去前方,費禕則負責處理後方日常政務;延熙六年,蔣琬還駐涪城,費禕則接替蔣琬大將軍之位,並錄尚書事;

    另一賢能董允長期負責宮省之事:

    “尚書令蔣琬領益州刺史,上疏以讓費禕及允”。

    蔣琬病故前,蜀政中最關鍵的角色實為董允。董允在病故前,以侍中兼守尚書令。他與蔣琬、費禕一樣,遵循諸葛亮遺志。

    董允在位時,常能規勸劉禪,也能壓制住宦官黃皓,所以,黃皓有非分之想,卻也不敢胡作非為,後主劉禪對董允也“又恨又愛”。

    董允、蔣、費三人內外維持時期,尚能保持蜀漢政治的基本氣象。

    董允與蔣琬同年病逝,侍中和尚書令這兩個中樞要職均易他人。這也成為蜀漢發展的轉折點。

    蔣琬之後的蜀漢,這個時期與其說後主自攝國事,不如說陳祇和黃皓弄權擅政。

    陳祇接任侍中。陳祇因“多技藝,挾數術”,深得後主寵信。

    《董允傳》附《陳祇傳》載:

    “自祇之有寵,後主追怨允日深,謂為自輕。由祇媚茲一人,皓構間浸潤故耳。”

    後主之追怨董允,顯見他在董允主掌宮中之事時,便深感壓抑。

    其實早在建興十二年,蜀漢即發生過一件近乎宮廷醜聞的案子:

    每年正月,大臣妻母入宮朝賀太后。劉琰的妻子胡氏入宮朝賀後,為太后所特留,一個多月才出宮。胡氏長得很漂亮,劉琰懷疑她與後主有什麼見不得人的事,招呼士卒把胡氏暴打一頓,將她趕回孃家。胡氏上告,劉琰被捉拿下獄。

    之後,董允規定,大臣家的內眷不再入宮進行朝慶,可見這事在當時影響太壞了。後主卻追怨董允,“謂為自輕”。

    陳祇任侍中十二年;任侍中守尚書令達八年。陳祇死後,“後主痛惜,發言流涕”,下詔諡陳祇為忠侯。

    陳祇任侍中後,黃皓也開始沒有了壓力,與陳祇勾結干預政事,既影響了後主,也影響了蜀政的穩定。期間陳祇起了相當壞的作用。

    景耀元年陳祇死後, 黃皓開始正式專政,黃皓對蜀漢國政的影響已然從干政發展到專政。在蜀漢的最後關頭,姜維提醒後主增兵陽安關口和陰平橋頭,這是關乎一個國家防衛之事,黃皓建議後主把此壓下來,這種純粹沒腦之事,劉禪竟然會同意,跟大大智若愚可沾不邊啊,這一個舉動更成為蜀漢滅亡的直接契機。

    這些史料連貫起來,幾可直接得出結論:短短几年,蜀漢從衰敝到滅亡,陳祇和黃皓的弄權擅政起了主要的作用。如果後主稍微英明一點,陳祇、黃皓又怎麼可能得手呢?

    陳祇弄權弄了十二年,後主痛惜至於流涕,死後追贈了很高的榮譽,幾乎可以與諸葛亮相提並論;

    黃皓弄權,大將姜維本想除之,後主劉禪發粗暴袒護黃皓,姜維害怕被報復,而求外出屯田沓中避禍。

    內外不團結,管理搞得一塌糊塗,這才是蜀漢最終滅亡的主要原因啊。

    曹魏內部耗得厲害,沒精力顧得上大舉來犯

    諸葛亮死後,曹魏政權也發生了變化,魏明帝也隨之西去,傳位於兒子曹芳,由曹爽、司馬懿共同輔政, 後來的朝政動盪不安埋下了禍根。

    果不其然,不久之後,曹魏發生高平陵事件。太傅司馬懿發動政變,誅大將軍曹爽及其同黨,均夷三族;

    曹魏的軍政大權全部落在了司馬懿手中。公元254年,曹芳被司馬師廢去帝號,貶為齊王,另立曹髦為帝。曹髦長大後不甘不傀儡,想反抗,而被司馬昭鎮壓殺死。

    最後扶持魏元帝曹奐上臺。魏元帝是燕王曹宇之子,曹魏王朝的末代皇帝。而曹魏政權,也正是從他的手中正式落入了晉司馬氏的手中。

    公元260年,司馬昭殺了曹髦,立14歲的曹奐為帝。但曹奐也是個傀儡皇帝,大權仍被 司馬昭獨攬。司馬昭一直就想篡位自立,只是想等待一個成熟的時機。

    公元263年,為了壯大自己的聲勢,轉移國內矛盾,司馬昭決定出兵進攻蜀漢,劉禪的好日子也就到到頭了。蜀滅亡。

    諸葛亮之後蜀漢之所能存在,是先期費禕、董允、蔣琬等賢臣的輔佐,劉禪不用動腦子,而這些賢臣去世之後,連忠奸都無法識別,昏聵之極,寵信權臣陳祇和宦官黃皓。

    遇到司馬昭這樣的英明之主,不亡才是怪事!

  • 15 # 潘不安講究史

    諸葛亮去世後29年蜀漢滅亡,和劉禪是否大智若愚,沒有任何的邏輯關係,只是文字表達帶來的錯覺。舉個例子,我上半段只要改一個字,問題的含義就會截然相反:

    諸葛亮去世後,蜀漢29年就被滅!

    在這樣的前提下,人們又容易產生“扶不起的阿斗”,只花了29年就把蜀漢霍霍完了的想法。所以是黑是白,只是媒體為了博取眼球,吸引流量的春秋筆法而已。想要真正瞭解歷史,探尋劉禪是明是昏,還是要從史書原文入手,對比一下諸葛亮時期和劉禪時期的蜀漢情況。

    關於諸葛亮時期蜀漢民生國力的情況,非常遺憾的沒有直觀記載,不過我們可以通過側面的描寫來窺視一二。

    諸葛亮在位時期,可以說是蜀漢對魏戰爭最密集的時期,這點不必再贅述,因為這經常成為歷史上評價諸葛亮“窮兵黷武”的證據。俗話說:“大炮一響,黃金萬兩。”可見戰爭是非常消耗錢財物資的,而這些無疑都會轉嫁到百姓的身上,增加他們生活的負擔。

    一般人們都會援引下面這段話,來說明諸葛亮是怎麼解決軍資問題的。《三國志·諸葛亮傳》:

    三年春,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軍資所出,國以富饒,乃治戎講武,以俟大舉。

    這段的解釋是,諸葛亮通過“打土豪,分田地”的方法,打擊南中的豪帥勢力,即平定了南中的叛亂,又增加了蜀漢政權的稅收、人口,利用從豪帥那繳獲的物資解決了北伐的軍資問題。

    當然諸葛亮也不能光薅一隻羊,那不得薅禿了。而且南中在當時是蠻荒之地,窮鄉僻壤,相比來說更富饒的益州也無法支撐連年的北伐,更何況是南中。所以蜀漢當時的經濟更主要的是來源於三個反面。

    第一、興修水利農業、鹽鐵官營。

    諸葛亮治蜀非常重視水利農業,《水經注·江水》記載:

    諸葛亮北征, 以此堰為農本,國之所資,以徵丁千二百人主護之,有堰官。

    此處的堰指的正是著名的都江堰,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堰官,而這一套養護制度一直運行了兩千多年,至今依然是行之有效的。

    除了都江堰之外,諸葛亮在益州還興修了大量的水利工程,如《成都志》記載:

    縣西北十里,其地窪下,水勢易趨,漢諸葛孔明築堤九里捍之。

    這些水利工程為蜀漢創造了大量的良田,解決了很大一部分北伐的糧食問題。

    東漢時期,朝廷曾經取消鹽鐵官營,允許民間私自煮鹽,國家抽取鹽稅。劉備入蜀之後,重新恢復了鹽鐵官營,《三國志·呂乂傳》記載:

    初,先主定益州,置鹽府校尉,較鹽鐵之利,後校尉王連請乂及南陽杜祺、南鄉劉幹等併為典曹都尉。

    《三國志·王連傳》:

    遷司鹽校尉,較鹽鐵之利,利入甚多,有裨國用

    後來王連遷為蜀郡太守、興業將軍,卻依然“領鹽府如故”,可見蜀漢對鹽鐵的重視。後來諸葛亮治蜀期間,對於鹽鐵之事無論大小,更是親自過問。《諸葛亮集》中曾經記載,一次戰鬥中發現有一千多把刀質量不合格,諸葛亮竟然親自主持鍛造實驗以尋找原因。

    諸葛亮還大力發展鹽井,《諸葛亮集》卷5《遺蹟篇》引《山川紀異》稱“諸葛鹽井有十四。”《博物志》又載:

    臨邛火井一所,縱廣五尺,深二三丈,並在縣南百里。昔時人以竹木投以取火。諸葛丞相往視之,後火轉盛熱,以盆蓋井上,煮鹽得鹽。

    諸葛亮親自改進推廣了利用天然氣煮鹽的火井技術,極大提高了煮鹽效率,使所產的鹽不僅僅滿足蜀地的需求,還銷售到吳魏,創收了大量“外匯”。所以《南漘楛語》中稱“三國時,吳蜀皆資鹽賦”。

    第二、蜀錦。

    成都有一個別名,叫“錦官城”,即得名於諸葛亮所設立的“錦官”一職。在很久以前,四川的紡織刺繡業便非常發達,西漢左思在《蜀都賦》中就有:

    “闤闠之裡,伎巧之家,百室離房,機杼相和,貝錦斐成,濯色江波。”

    到了三國時期,諸葛亮利用這個優勢,設定錦官大力發展蜀錦業,甚至專門下達《言錦教》稱:

    今民貧國虛,決敵之資,惟仰錦耳。

    以強調蜀錦的重要性,所以到了蜀漢滅亡後,成都府庫內依然有“錦綺彩絹各二十萬匹”,這些可都是能直接當錢用的奢侈品,硬通貨。景初二年的時候,魏明帝曹睿送給倭女王的許多禮物中,就有“錦三匹”。

    《丹陽記》中也稱:

    江東歷代尚未有錦,而成都獨稱妙,故三國時魏則市於蜀,吳亦資西道,至是乃有之。

    可見現在江南地區著名的絲綢刺繡,最初是由蜀地流傳而來的,而這些蜀錦,流傳於吳、魏的市場中,成為富豪們爭搶的奢侈品,無形中又資助了蜀漢的經濟。

    魏文帝曹丕就曾發現這個情況,還專門寫了一篇《與群臣論蜀錦書》,勸阻群臣貴族們不要再買蜀錦了,“你們每買一匹蜀錦,都會成為射入魏國將士胸口的利箭”,然而曹丕的勸阻似乎沒有起到絲毫的作用。

    《三國志·劉巴傳》引《零陵先賢傳》記載:

    初攻劉璋,備與士眾約:"若事定,府庫百物,孤無預焉。"及拔成都,士眾皆舍干戈,赴諸藏競取寶物。軍用不足,備甚憂之。巴曰:"易耳,但當鑄直百錢,平諸物賈,令吏為官巿。"備從之,數月之間,府庫充實。

    這段在現在成為了劉備變相剝削百姓,假仁假義的“鐵證”。

    但是東漢末年,董卓鑄小錢,使得東漢貨幣體系崩潰,很多地方甚至退回到了以物易物的時代。《晉書·食貨志》記載:

    至魏武為相,於是罷之,還用五銖,是時不鑄錢既久,貨本不多,又更無增益,故谷賤無已。

    曹操擔任丞相時,廢除了董卓所鑄的小錢,恢復漢五銖,但當時貨幣體系崩潰已久,一直到魏明帝曹睿時期,五銖錢始終都是在廢用之間反覆不定,大多時候以谷帛代替。

    而東吳雖然有自己的鑄錢,如“孫權嘉禾五年,鑄大錢一當五百”,到赤烏元年春又“鑄當千大錢”,都是嚴重超發的惡幣。於是到了赤烏九年被廢棄,《三國志·吳主傳》援引《江表傳》:

    是歲,權詔曰,謝巨集往日陳鑄大錢,雲以廣貨,故聽之。今聞民意不以為便,其省息之,鑄為器物,官勿復出也。私家有者,敕以輸藏,計畀其直,勿有所枉也。

    相比來說,劉備所鑄的“直百錢”實在是太良心了,後來蜀漢又再鑄蜀五銖,依靠相對優良的質量在三國之間流通,甚至出現了“吳用蜀錢”的情況,蜀五銖和其他漢時五銖一直到唐代才被廢除,流行了700年之久。

    就像美國依靠美元霸權剝削世界資源一樣,蜀錢的流行導致吳魏大量的資源流入到蜀漢。雖然連年的北伐使戰爭負擔依然會轉嫁到百姓的頭上,無法徹底改變蜀漢“民貧國虛”的情況,但是有這三方面的分擔,蜀漢百姓的稅賦反而更低,生活要更好一些。

    一般都說陳壽是諸葛亮黑,但他在《三國志·諸葛亮傳》中並沒有否定諸葛亮治蜀的功績:

    於是外連東吳,內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極,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至於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也。

    至今樑、益之民,諮述亮者,言猶在耳,雖甘棠之詠召公,鄭人之歌子產,無以遠譬也。

    《三國志·諸葛亮傳》援引袁子曰:

    亮之治蜀,田疇闢,倉廩實,器械利,蓄積饒,朝會不華,路無醉人。

    如果諸葛亮治蜀時,百姓過得“面有菜色”,如何會至今懷念諸葛亮呢。在南朝文學家殷芸編寫的《殷芸小說》中記載了這麼一則野史趣事:

    桓宣武徵蜀,猶見諸葛亮時小吏,年百餘歲。桓問:“諸葛丞相今誰與比?”意頗欲自矜。答曰:“葛公在時,亦不覺異,自葛公歿後,正不見其比。”

    諸葛亮在時,老百姓的生活也就那樣,沒感覺到什麼特別的,但是自從諸葛亮死後,再也沒見到可以比的上的了。如果劉禪真的是大智若愚的話,諸葛亮給其打下的基礎是非常好的,哪怕只是蕭規曹隨,在減少北伐之後,百姓的生活就算不會更好,也不會更差。

    然而真實的情況是,在諸葛亮留下的“蜀中三相”蔣琬、董允、費禕相繼去世後,劉禪不但毫無建樹,反而開始重用陳祗、黃皓等奸臣,逐漸荒廢了諸葛亮留下的法令。考古發現,蜀漢後期的五銖錢大小、重量迅速下滑,不復原先的品質,可謂側面反映了蜀漢國力的迅速衰弱。

    《三國志·薛綜傳》記載,薛綜之子薛珝在出使蜀漢後,孫休曾問其蜀政得失。薛珝回答說:

    “主闇而不知其過,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聞正言,經其野民皆菜色。臣聞燕雀處堂,子母相樂,自以為安也,突決棟焚,而燕雀怡然不知禍之將及,其是之謂乎!”

    劉禪昏庸不知道自己的過錯,大臣只會明哲保身,在朝堂上聽不到正直的話,百姓臉上皆有菜色,是當時蜀漢的現狀。孫休在位258年至264年,正是蜀漢滅亡時的前後,連外臣都已經看出“禍之將及”,然而劉禪卻依舊“怡然不知”。

    正應了陳壽在《三國志·後主傳》中對他的評價:

    後主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惑閹豎則為昬闇之後,傳曰"素絲無常,唯所染之",信矣哉!

    劉禪的大智若愚,其實壓根是他本身的懵懂無知,和白紙一樣。遇到諸葛亮這樣的賢相,就是一個甩手掌櫃,什麼都不管,最多算是一個平庸的皇帝,可一旦沒有了約束,很容易被狐朋狗友帶偏。

  • 16 # 疫情下的一枚平民

    關於這個問題,最近讀了小吏的文章,終於明白了,在這裡給大家分享。

    首先,從最終蜀國在司馬昭最艱難的時候發動的滅蜀戰爭中投降的結局來看,阿斗絕對不是大智若愚,而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平庸皇帝,歷史沒有冤枉他!!!

    先看司馬昭滅蜀的動機和時機選擇。

    公元260年,魏國皇帝曹髦,也就是曹操最後一個血性子孫親自披掛上陣,準備幹掉司馬昭,奪回屬於曹家的權利,最終被司馬昭派人(成濟)當街殺死,造成了整個魏國的爆炸性新聞事件。在一個君權神授的時代,一個被賦予天命的人被他的臣子當街殺死,而且這個皇帝是在大家都知道他既往沒啥過錯和精神正常的情況下被殺死,這件惡劣的事件是有史以來前所未有的(雖說曹家的皇帝也是搶來的,但是人家漢獻帝是正兒八經走流程禪讓的,前有先例,而且大家都知道漢家的江山是人家曹操重新打下來的)。司馬昭因為這件事情迅速失去了士大夫階層和百姓階層的支援,在繼續篡奪魏國政權的道路上,司馬昭已經變得岌岌可危,有可能隨著司馬昭的去世,司馬家在魏國的權利最終會被魏國的皇帝聯合士大夫階層重新奪走。在這種情況下,司馬昭亟需一個新的舉世無雙的功績證明自己還是順承天命的人。於是滅掉其他自稱天命的國家就順理成章地成為了他不得不做的選擇。滅蜀還是滅吳?劉姓的蜀漢政權是和魏國的繼承漢統理論上不可共存的,所以司馬昭選擇了滅掉蜀漢。

    但是,我們從上面也能看到,這個選擇是在司馬昭非常不利的局面下作出的,國內的官員也事實上一股腦反對這個做法。因為既往的經驗都是防蜀,不主動進攻。為什麼呢?是被蜀國打怕了。

    在蜀漢北伐和防守的歷史上,蜀漢雖然未能突破關中防線,但是一直也是勝多敗少。來看看魏蜀的較量。

    丞相時代,六次北伐,斬殺魏國僅存的大將張郃,奪取了武都地區,打的司馬懿躲著不敢出戰,只能最終耗死了丞相才僥倖保住了關中地區。

    丞相的接班人蔣琬和費禕時代,曹真數路攻蜀,沒到漢中就被大雨澆回去了,最終曹真病重身亡。曹爽上位,帶兵進攻漢中,結果王平三萬人就讓曹爽寸步不能進,最終灰溜溜地回去了。

    由於以上原因,魏國始終不敢輕易去碰蜀漢,撈不到便宜。

    司馬昭不得不打,主要還是政治考慮,所以這一站司馬昭傾國而來。如果打輸了,司馬昭可能分分鐘都會被部下弄死,洛陽馬上就會發生政變。而且,這種傾國之戰,只要蜀漢拖住司馬昭的大軍一年半載,魏國國內必然會發生分裂,到時不戰自勝。

    但是,事實結果讓人大跌眼鏡,蜀漢在政治和軍事上一連串地犯錯。這些都充分說明了劉禪是個平庸得不能再平庸的皇帝。

    1、蜀漢人心分離

    蔣琬和費禕死後,蜀中本土人士譙周竟然發表了一篇嚴重影響意識形態的文章《仇國論》,藉機諷刺蜀漢的北伐政策,名目張膽地質疑蜀漢政權的合法性,挑撥蜀漢本土派系和荊州派之間的關係,嚴重影響蜀漢內部團結。在蜀漢百姓心中散佈錯誤言論。有興趣的可以搜下這篇文章詳細看看。劉禪沒有任何表示(還不他媽的趕緊把這人弄死)。直接結果是姜維謝罪,多年不再北伐。最後鄧艾一萬殘兵突降成都平原,蜀漢的官員百姓竟然望風而降。這就是人心分離的結果。

    2、在漢中的戰略決策上非但沒有建樹,反而拱手資敵。

    在處理姜維的問題上,劉禪沒有采取合理的方法,導致姜維帥大兵屯沓中,給漢中只留下了1萬多人。漢中當初可是劉備老父親傾蜀漢全國之力才艱難拿下的,丞相為了北伐一直到死都駐守漢中,就這麼輕易被劉禪和姜維拋棄了。在司馬昭大兵進犯的訊息滿世界都是的時候,劉禪和姜維還在打嘴仗,劉禪讓姜維趕緊回去,姜維讓劉禪趕快曾兵。最終司馬昭進了漢中了,劉禪才下決心增兵,不再跟姜維打嘴仗。姜維有錯,但這江山是你劉家的啊!

    3、戰略不清,政治不明。

    這裡不是說玩女人,用太監之類的,歷史上玩女人,用太監比他狠的人多得是,不乏明君。劉禪的錯誤在於蜀漢本土和荊州外來官員的用人問題上,沒有任何策略,完全憑親疏遠近,導致內鬥不斷。姜維不救成都,就是典型例子。

    綜上,那句“此間樂不思蜀”或許就是劉禪一生最真實的寫照。

  • 17 # 勇戰王聊歷史

    昨晚打遊戲,遇到大神直播開黑。不幸的是,大神在對面。我以為,以我這天梯1200分水平,肯定撐不過20分鐘。結果,一直到25分鐘,對面也不佔優勢。正當我沾沾自喜,以為自己實力不俗時,大神公屏發話了:聊夠了,困了,要睡覺了。

    之後5分鐘,我方被全面碾壓。對面直接從中路推到我方基地。。。我連水泉都不敢出,出去就是死。五個人被堵在泉水裡洗澡。。。

    好吧,阿斗的境遇跟我一樣。他能活多久,全看魏國的心情。司馬氏解決完魏國的內部問題,轉手就把蜀漢給滅了。阿斗能撐多久,不是在於他自己的能力,而是看魏國心情。蜀漢不亡,不是你阿斗有多厲害,而是魏國沒想著搭理你。

    至於說阿斗“大智若愚”,這就等於給阿斗發了個“好人卡”。

    你向美女求婚,美女對你說:“你是個好人,但是,我們不合適。。。。”

    你品,你細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訂婚以後結婚的順序一般是什麼?領證,拍婚紗照,請客,婚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