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麥穗日記

    “走水”一詞經常在古裝劇中聽到,所以我們再聽到“走火”一詞,就很容易聯想到詞義“著火”,為什麼古代的著火叫做“走水”,現代就沒有區分了呢?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一下“走水”的前世今生吧!

    “走水”一詞的本意與嬗變

    “走水”一詞,最早記錄見於《神農本草經》,在記載丹蔘的作用時寫道: “丹蔘味苦微寒無毒。主治心腹邪氣,腸鳴幽幽如走水,寒熱積聚,破症除瘕,止煩滿,益氣”。在這裡,“走水”被當做一種比喻,來形容腸胃不舒服拉肚子時,如流水一般的狀態。

    檢行沁水,源出銅山,屈曲週迴,水道九百里,自太行以西,王屋以東,層巖高峻,天時霖雨,眾谷走水,小石漂迸,木門朽敗,稻田氾濫,歲功不成。

    這裡正是說,沁水的地理位置導致下大雨時,水聚集到沁水一湧而下,山下的稻田水流泛濫,災荒連年,顆粒無收。而“眾谷走水”中的“走水”意在指“疏水”、“導水”,可理解為是一種管理的狀態。

    清朝時期,“走水”一詞常用於口語,代指“失火”、“著火”的意思。為何被指代為“著火”呢?這可以從清代大學士紀昀身上發生的一件事中窺見所以然,史載道:

    這位大學士喜歡吸菸, 一日當直,正吸菸,忽聞召命,亟將菸袋插入靴筒中趨入。奏對良久,火熾於襪,痛甚,不覺嗚咽流涕。

    上驚問之,則對曰: ‘臣靴筒內走水’。蓋北人謂失火為走水也。

    紀昀被稱為“紀大煙袋”,將菸袋插入鞋子裡,導致鞋靴著火,自己疼痛難捱的時候,竟然說是“走水”,其實是對趕快滅火的心理期望。而這一說法也逐漸流傳下來,成為北方人民對失火的口語表達形式。

    由此可見,“走水”一詞的含義由其本源“水”延伸為“疏水”,到脫離“水”成為“失火”意義的蛻變,並被民眾認可,頻繁使用,是一種語言通俗化、希翼化的體現。同時,也反映了我們國家民眾從概念認知,轉換到了一種心理避諱。

    中中國人將“水”視為萬物的本源,據《尚書》記載: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在這五行之中,“水”是排在第一位的,水能生木,木能生火,火能生土,土能生金,金能生水,這種相互相生的哲學概念也有相剋的說法,其中的“水”就被看作為“克火”的方法。為了討個好的口彩,古人便把失火叫做“走水”,這樣正是遵循了五行之說。

    走水,是古代的一種地方性語言,表示運輸水(去救火)。

    因“走水”最適用於清朝的民間口語,後被稱為北方方言的說法。

    最為有意思的是,“走水”竟然也是北方的一種救火器材,當發現失火的時候,呼喊“走水”了,不僅能夠警示眾人搬出走水工具,而且還能夠起到避諱的作用,希望火勢趕緊被撲滅,提高滅火速度。

  • 2 # 尼古拉斯憶心

    古代人們相當忌諱火,因為在他們看來火災是因為火神降下懲罰。而且當時人們有著很多名諱方面的重視,比如人們起名字不能和皇帝重名,甚至於連節氣等都不能和皇帝重名比如正月。當時人們認為火神名字中帶火,所以大家不能直接喊火神的名諱。

    除了這些之外,在古代還有一種叫魂的傳統,假如一個人“丟了魂”叫讓巫師做法來喊魂,這樣可以讓他的魂歸位。假如在救火的時候老是喊火不就是在呼喚火神嗎。

    古代人是相當信奉五行學說的,五行之間相生相剋,其中水是可以成功壓制火的,當然在生活中也是這樣,大家為了獲得一個好彩頭就直接將失火喊做走水。

    中國古代建築很多都是磚木結構的,假如燒起來很難撲滅情況很是艱難,假如著火了發現的人喊走水是為了讓大家趕緊去打水救火,儘快擺脫困境。

    或者走水可能是某些地方性的語言,主要表示運水的意思,不過這種語言也比較難被現在人理解直接翻譯成可以理解的。

    古時候是怎麼救火的

    在古時候著火是很大的災難,畢竟當時的房屋就很容易點著甚至於蔓延到隔壁直到整條街。

    在電視中看到的,有人一邊走一邊敲鑼說道“天乾物燥,小心火燭”,這些人被稱為更夫,不僅負責報時,同時提醒各家各戶小心著火。

    當時有專業的人員,甚至於設立了叫做“火政”官員,他們專門負責這一塊的事情,宮廷用火也是有專人負責的。在古代設立了望火樓,一般都很高,主要是為了更好觀察周圍的情況,每天也有專門的人值日只要發現不對就進行報告,這樣更好滅火提高效率。

    另外在很多人家都會有一個大水缸,裡面養著一些荷花等,不僅是為了調節情操,同時可以用來預防火災。

  • 3 # 至秦飛豬女俠

    這個問題可以分為兩部分來解答,一是古代著火為什麼不叫“著火”,二是古代為什麼把著火叫做“走水”。

    第一個問題其實是因為古代是農業社會,對“火”比較避諱,或者說是敬畏,古人認為失火本身是一種神明降罪的超自然力量,是一種很不吉利的事情,如果在失火的時候還大喊著“火”會更加不吉利,會引來更大的災禍。

    第二個問題把失火說成走水其實也是古人一種“趨利避害”的方式,根據五行金木水火土,水能克火,也就是說用“水”來壓制“火”,這樣就能滅火了,從而求一個好彩頭。而且失火了肯定要用水撲滅,喊“走水”也是在告訴眾人趕緊端水來滅火。

    至於現在早就沒有這種說法了,不過有一個有意思的現象,現在著火我們一般喊的是:“著火了,著火了,快來救火”,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要說“救火”,而不說“滅火”呢?

    其實當火災發生的那一刻,人們的第一想法就是儘快把火撲滅,然後才會考慮到裡面有沒有人或者搶救重要物件。 當著火時,往往喊救火比救人有用,因為大家都會擔心火勢蔓延會損害自家身命財產安全,所以都會齊心協力把火撲滅。

  • 4 # 2許雲輝

    走水,為古代失火之避諱語。

    古人崇尚陰陽五行學說,認為金、木、水、火、土五行間相生相剋。水可克火,故以水來克火,故曰走水。“走”在古意中為奔跑,故“走水”當為“用奔湧之水滅火”之意。

    另,古人出於趨利避害心理或對他人與神靈的尊重,常以避諱語稱之,如負傷稱“掛彩”,死了稱“老了”等等。將失火稱為走水,也是為避火神之諱。古人認為失火乃火神對世人的懲戒,故不敢直呼其名,改稱走水。《紅樓夢》第三十九回曾現此詞。

    失火還有一種說法:“回祿”。古人將水神命名為玄冥,稱火神為“回祿”。故回祿為火神名,引申為失火或火災。如朱熹問候遭火災地區的友人:“近聞永嘉有回祿之災,高居不至驚恐否?”

  • 5 # 穿越再現彼岸

    中國的語言博大精深,同樣的語言有時透漏了很多種意思。

    走水”的意思比較多,根據字面的含義就是流水的意思,進而衍生出很多含義,比較接近的的有“走水路”、“泅渡”,這只是表面含義的稍微延伸含義而已。

    進而延伸到各個層面的含義就更不同了,“走水”的含義有“走漏訊息”、“做流水賬的會計(夥計)”、“失火的代名詞”、“足球賭博中的平均”等更多延伸含義。

    根據《漢語方言大辭典》中解釋“走水”的含義為運輸水(去救火),是一種地方方言,其實這種解釋有失偏頗的。

    “走水”意指“失火”的避諱。

    春秋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公羊傳》)

    以上是中國避諱的總體原則,在現實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避諱,如下:

    1、迴避。2、避忌。3、帝制時代對於君主和尊長的名字,必須避免直接說出或寫出.4、修辭學上辭格之一。5、指所隱晦的事、死者名前稱諱,表尊重。6、不願說出或聽到某些會引起不愉快的字眼等。

    那麼“走水”意思指“失火”或者“著火”是根據那條避諱來的的吶?主要是根據行業、地理以及當地所避諱的事情來的。是避諱中的“不願意說出或者聽到某些引起不愉快的字眼”這一避諱來的,有民間的,也有官府和宮廷的。

    譬如我們現在在酒席中吃魚,吃完“魚”的一面肉,想著將魚的身子翻過來吃另一面的時候,我們往往說把魚“正過來”,而不大願意說“翻過來”。

    其實,很多開車人士和駕駛船的人大都不喜歡聽到“翻”、“沉”這樣的字眼。那麼經常失火的地方,人們也往往進行避諱,稱“著火”不能為著火,而用“走水”,避諱“火”這個字眼。

    在明清時期,北京紫禁城從1420年建設完成到1924年溥儀皇帝離開紫禁城為止,將近500多年的時間內,大小火災達80多次,其中“天火”三十多次,其餘的則是用火不善或者人為縱火所造成的。故此明清時期的皇宮之中非常忌諱“火”這個字眼,明清20多個皇帝們忌諱這個字,於是由於避諱“火”這個字,就形成了獨特的地方方言“走水”,意思就是失火。當然,皇宮之中流出的避諱語言在民間的生命力更加強大,“走水”意思是指“著火”也在部分地區流傳,從而形成地方方言特色。

    走水”這種避諱語言還有一定的寓意,根據五行相剋理論,水是克火的,“走水”寓意能夠很快將火撲滅,其實現實中的“火災”也不一定根據“語言避諱”而很快被撲滅,只是表達人的一種理想信念而已。

  • 6 # 本宮有旨

    人類從學會用火那時候起,既感到了受益無比,同時也感受到了火的威力——不可控。

    無論過去還是現在,其實人們對火都是心存敬意的,

    只不過古代人們把火“神明”化,除了“火神”,還有“地獄之火”之類的各種傳說。

    但是,我覺得像古代打更的總喊“天乾物燥,小心火燭”之類,

    古代人們不是很忌諱“火”從口出,

    著火的時候不喊著火,卻喊“走水”

    很可能源於一種古代的“消防車”——水龍車。

    有火災發生時,人們就去把水龍車拉出來救火。

    根據習慣,走又代表行動,“走水”就是把水龍車推到著火的位置去救火。

    時間一久,人們看見著火就先喊“走水”,組織救火。

    而水龍車,原理在《清稗類鈔》中有描述:

    ◆水龍◇

    水龍為救火之器,乃用兩抽水筒聯合而成。其抽水筒之進水管、噴水管,聯合為一,噴水管之下有空室,曰氣室。兩筒之水噴出時,先入氣室,使室內之空氣受壓迫而縮小,故當抽水管之噴水力弱時,氣室之空氣自能脹大,壓氣室內之水噴出,使之聯續不絕。蓋三國吳時童謠曰:“不畏岸上虎,但曰水中龍。”其後晉王浚以舟師滅吳,水龍之名本此。

    順治初,上海唐某得水龍之制於日本,久而他處傳其制,其行於天津者法尤善,城內外接水龍四十八,各隸以二百人,人皆土著,按期練習武藝,無事時,仍執常業,有事則一呼畢至。

    用法,以水貯容數石之木桶,桶豎錫筒,粗徑五寸許,下歧為二,上合為一,筒有水門,以銅皮為之,其機一翕一張,則水自外入。筒之發水處曰鶴頸,形如偏提嘴而上聳,其水高可數丈餘。每數人持鬥汲水入桶,數人激桶水入筒,一人曳鶴頸,自能使之或東或西或高或下,其殺火勢也,百倍於他器。

    還是放個圖片:

  • 7 # 莫如痴

    為了忌諱,人們相信語言是有能力的,如果你說著火,以後又來火災說不定就要怪到你頭上。

    即便今天漁民吃魚也不會亂翻,在古代亂翻魚可是翻船的代表。都是忌諱的一種

  • 8 # 明貝勒

    【追索歷史,探尋過去】

    走水的意思至少有10種,其中一個意思是指"著火、失火",這是一種避諱的說法。

    比如:

    《市聲》第三五回:“忽見兩人趕出,問道:‘哪裡走水?’ 步青 指道:‘那不是火光麼?’ ” 端木蕻良

    《曹雪芹》第十二章:“門口擺著水桶、撓鉤、雲梯和水槍之類,以防萬一‘走水’,好來鳴鑼救火。

    古人都很避諱“火”一字,是因為中國各地都有火神祭祀的風俗,火神是中國民俗信仰中的神祇之一,民俗信仰和神話傳說中最為著名的火神祝融(上古火神,乃火祖,眾火神之首)

    所以古人認為失火這種“超自然”的事件屬於神罰,是火神為了懲罰有過錯的人而降下的災難。

    並且,古代人們對名諱方面非常的重視,比如當時人們認為“火神”這個稱呼中帶 火。如果是在失火的情況下仍然大喊著火,會有一種冒犯火神的名諱,對火神不敬的感覺,是很不吉利的事。

    當然,這些現象的產生是受限於社會以及科學不發達,並且由於處在階級分明的封建時代所造成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鍾南山院士和李蘭娟院士二者選其一,誰更適合獲得國家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