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陽夢金園覺悟講堂
-
2 # 薛暖暖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夫子勾勒出的人生道路,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十五歲開始立志學習,三十歲自立於世,四十歲遇到事情不再迷惑,五十歲知道了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而樂天知命,六十歲可以平和對待各種言論、聽得進不同的意見,七十歲跟隨自己的心意行事卻又不會觸犯規矩。
由此可見“從心所欲而不逾矩”是一種很高的境界,它不但建立在青年時學習知識、工作謀生之上,同樣建立在中年時內心澄澈、樂天知命之上,建立在老年時仍舊心態開放、包容平和之上。題主說七十歲太晚了,但其實達到這種境界太難了,想想看,古代人壽命不長,人生七十古來稀,很多人連七十歲都活不到,能達到這一境界的就更少了。
在古代儒家思想體系中,孔子所說的“從心所欲而不逾矩”,大致是指經過一生的磨礪,人對自身的能力、社會的規範有了正確的認識,內心逐漸走向平靜,不再有紛紛擾擾的慾望,自身的欲,和社會的矩,逐漸達成了一致。因而從心所欲本身,就是在規矩之內,妄念貪慾少了,幸福自如也就來了。
在現代社會,特別是題主這個年紀,覺得“七十歲太晚”,想要“只爭朝夕”,那麼“從心所欲而不逾矩”,除了除錯自己的慾望與社會公序良俗達成一致,更重要的是,在積極方面,讓不合理的陳規陋習、不公平的社會桎梏,透過自己的努力而有所改變,天賦、勤勉、資源,都能幫助人獲得更大的成功,給人們改變社會的力量,當社會的矩隨著你的心意改變,那麼也就達成了“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另一方面。
這個是得道者的境界,一般人窮其一生也到不了這個境界的,需要先悟道,先明心見性,然後一輩子堅持修行做利益他人的事情才可能達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