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生活實際引出計算教學,理解算理是提高計算能力的關鍵。 在計算教學中,理解算理是教學的關鍵。理解算理主要是激發學生怎麼算的意識。那就要從生活實際引入,讓學生在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中探究出合理的算理。例如教學9加幾的進位加法時,可以設定情境,激發興趣,讓學生主動去探究,去發現。首先在引入環節設定情境,小兔子要請客,它為好朋友準備了兩盒牛奶,第一盒裡有9瓶牛奶,第二盒裡有8瓶牛奶,小兔子一共準備了幾瓶牛奶?小朋友你能幫小兔子算一算嗎?透過學生喜聞樂見的小動物進行引入,學生樂意幫助小兔子算一算,學習的興趣就被激發出來了。 在學生考慮了一會兒後,教師再提出一個問題:你有什麼辦法能讓別人一眼看出有多少瓶牛奶嗎?這時學生就會深入思考該怎麼辦,於是湊十法就自然而然的被學生髮現了,既從第二盒中拿出一瓶放在第一瓶中,第一盒湊成十,加上第二盒中剩下的7瓶就是17瓶;或者從第一盒中拿出兩瓶放到第二盒中,第二盒湊成十,加上第一瓶中剩下的7瓶就是17瓶。學生從動手操作中,很快並且很直觀地理解了湊十法的算理,這時教師再進行總結歸納,學生就會在頭腦中形成表象,進而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學會計算9加幾的進位加法。而理解算理更有益的地方還在於學生能夠舉一反三,在計算8加幾、7加幾、6加幾的進位加法時能夠進行知識間遷移,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另外,一旦學生在計算中遇到了問題也能根據算理推算出不會算的題目。所以在數學教學中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理解算理是提高學生計算能力的基礎。 三、從實際出發選擇練習形式,提高課堂練習效率 在引導學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礎上,形成數的概念,領會計算方法以後,還必須透過及時的、充分的練習,逐步形成熟練的計算能力,為了提高課堂練習的效率,我十分注意選擇練習形式,儘可能使每個學生在課堂上都有較多的練習機會。我一般採用集體視算、聽算,還要求學生製作1—20的數字卡片,並統一塗色要求。例如,教師出“9—6”的卡片,學生就紛紛舉起黃色的“3”卡片作答,學生人人動腦動手,教師從卡片顏色上很容易檢查。我們還要求學生根據黑板上出示的一些算式,找出相應的數字卡片,然後請找得又對又快的學生把數字卡片貼在相應算式上。這種練習形式很受學生歡迎。 四、練習要有針對性,更要幫助學生髮現計算中的規律。 雖然多練是提高計算能力的方法,但一味地注重數量,只會損傷學生計算的興趣,最後得到的是適得其反的效果。因而練習一定要有針對性,針對那些易錯、易混的題目進行練習,讓學生在辨析中真正提高計算能力。設計出不同的題型,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計算的能力,也可以使學生靈活掌握所學知識。 很多計算題都有它的規律可循,讓學生掌握這些規律,既可以提高計算的正確率、提高計算的速度,又能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歸納推理的能力。例如:教師可以出示這樣一些題目:2-2,7-7,9-9,10-10,13-13,4-0,6-0,8-0,0+2,3+0,11+0……先讓學生計算,算完後思考,你能把這些題目分類嗎?怎樣分?為什麼這樣分?在分類的過程中,你發現了什麼規律?學生在這一系列的活動和思考中,學生可以發現相同的兩個數相減必得0,一個數與0相加還得這個數,一個數減去0還得這個數……這些規律。 五、開展競爭,形成技能 開展競賽符合兒童的年齡特點,競賽中,透過競爭可以促使學生計算技能的形成。常見的競賽形式有:奪紅旗、數學接力計算、搶答等。讓學生在“玩”中練,既能達到複習舊知提高計算能力的目的,又能培養學生集體主義觀念。 六、高學生計算能力一定要先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 很多教師在教學中經常會發現學生在做計算題的時候會出現很多錯誤,而這些錯誤並不是學生不會計算,也不是學生不懂算理,而是因為不良的計算習慣造成的。因此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就顯得尤為重要。首先要培養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要求學生認真書寫阿拉伯數字和運算子號,只有寫對寫好才是計算正確的前提。其次要養成認真審題的習慣,也就是要看清題目要求,在正確理解題意的基礎上去解題,以免出現答非所問的現象,這裡還要重視提醒學生做題時要看清運算子號和數字,以免出現因為看錯題目而算錯的現象。最後要培養學生檢查的良好習慣,檢查的習慣不能說說而已,要教會學生檢查的方法,只有會檢查才能去檢查。不管是哪種良好的計算習慣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在教師嚴格要求下的反覆訓練,堅持不懈,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逐步形成。 總之,低年級學生的計算能力要靠教師的精心設計、認真指導、形式多樣的練習和良好的習慣相結合才能得到提高和發展,才能達到新課標的要求。
二、生活實際引出計算教學,理解算理是提高計算能力的關鍵。 在計算教學中,理解算理是教學的關鍵。理解算理主要是激發學生怎麼算的意識。那就要從生活實際引入,讓學生在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中探究出合理的算理。例如教學9加幾的進位加法時,可以設定情境,激發興趣,讓學生主動去探究,去發現。首先在引入環節設定情境,小兔子要請客,它為好朋友準備了兩盒牛奶,第一盒裡有9瓶牛奶,第二盒裡有8瓶牛奶,小兔子一共準備了幾瓶牛奶?小朋友你能幫小兔子算一算嗎?透過學生喜聞樂見的小動物進行引入,學生樂意幫助小兔子算一算,學習的興趣就被激發出來了。 在學生考慮了一會兒後,教師再提出一個問題:你有什麼辦法能讓別人一眼看出有多少瓶牛奶嗎?這時學生就會深入思考該怎麼辦,於是湊十法就自然而然的被學生髮現了,既從第二盒中拿出一瓶放在第一瓶中,第一盒湊成十,加上第二盒中剩下的7瓶就是17瓶;或者從第一盒中拿出兩瓶放到第二盒中,第二盒湊成十,加上第一瓶中剩下的7瓶就是17瓶。學生從動手操作中,很快並且很直觀地理解了湊十法的算理,這時教師再進行總結歸納,學生就會在頭腦中形成表象,進而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學會計算9加幾的進位加法。而理解算理更有益的地方還在於學生能夠舉一反三,在計算8加幾、7加幾、6加幾的進位加法時能夠進行知識間遷移,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另外,一旦學生在計算中遇到了問題也能根據算理推算出不會算的題目。所以在數學教學中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理解算理是提高學生計算能力的基礎。 三、從實際出發選擇練習形式,提高課堂練習效率 在引導學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礎上,形成數的概念,領會計算方法以後,還必須透過及時的、充分的練習,逐步形成熟練的計算能力,為了提高課堂練習的效率,我十分注意選擇練習形式,儘可能使每個學生在課堂上都有較多的練習機會。我一般採用集體視算、聽算,還要求學生製作1—20的數字卡片,並統一塗色要求。例如,教師出“9—6”的卡片,學生就紛紛舉起黃色的“3”卡片作答,學生人人動腦動手,教師從卡片顏色上很容易檢查。我們還要求學生根據黑板上出示的一些算式,找出相應的數字卡片,然後請找得又對又快的學生把數字卡片貼在相應算式上。這種練習形式很受學生歡迎。 四、練習要有針對性,更要幫助學生髮現計算中的規律。 雖然多練是提高計算能力的方法,但一味地注重數量,只會損傷學生計算的興趣,最後得到的是適得其反的效果。因而練習一定要有針對性,針對那些易錯、易混的題目進行練習,讓學生在辨析中真正提高計算能力。設計出不同的題型,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計算的能力,也可以使學生靈活掌握所學知識。 很多計算題都有它的規律可循,讓學生掌握這些規律,既可以提高計算的正確率、提高計算的速度,又能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歸納推理的能力。例如:教師可以出示這樣一些題目:2-2,7-7,9-9,10-10,13-13,4-0,6-0,8-0,0+2,3+0,11+0……先讓學生計算,算完後思考,你能把這些題目分類嗎?怎樣分?為什麼這樣分?在分類的過程中,你發現了什麼規律?學生在這一系列的活動和思考中,學生可以發現相同的兩個數相減必得0,一個數與0相加還得這個數,一個數減去0還得這個數……這些規律。 五、開展競爭,形成技能 開展競賽符合兒童的年齡特點,競賽中,透過競爭可以促使學生計算技能的形成。常見的競賽形式有:奪紅旗、數學接力計算、搶答等。讓學生在“玩”中練,既能達到複習舊知提高計算能力的目的,又能培養學生集體主義觀念。 六、高學生計算能力一定要先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 很多教師在教學中經常會發現學生在做計算題的時候會出現很多錯誤,而這些錯誤並不是學生不會計算,也不是學生不懂算理,而是因為不良的計算習慣造成的。因此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就顯得尤為重要。首先要培養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要求學生認真書寫阿拉伯數字和運算子號,只有寫對寫好才是計算正確的前提。其次要養成認真審題的習慣,也就是要看清題目要求,在正確理解題意的基礎上去解題,以免出現答非所問的現象,這裡還要重視提醒學生做題時要看清運算子號和數字,以免出現因為看錯題目而算錯的現象。最後要培養學生檢查的良好習慣,檢查的習慣不能說說而已,要教會學生檢查的方法,只有會檢查才能去檢查。不管是哪種良好的計算習慣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在教師嚴格要求下的反覆訓練,堅持不懈,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逐步形成。 總之,低年級學生的計算能力要靠教師的精心設計、認真指導、形式多樣的練習和良好的習慣相結合才能得到提高和發展,才能達到新課標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