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體而言,木心的語言功底擺在那裡,乍一看都是令人佩服的。古典的功底,散文的態度,一篇篇寫出來應該不會讓人失望。但可惜我並無太多感觸,想罷兩個理由:一、我讀得不認真。二、他寫得太個人化。自責不用多言,批評略作闡述。
何謂太個人化?木心的經驗,決不是普羅大眾的經驗,他的流民生活(diaspora)、閱讀體驗絕非大多讀者可感,甚至身在異鄉或研究文學的人也不一定感同身受。他的鄉愁必然存在(第一篇“九月初九”第5、8頁都談到鄉愁),問題是他表達鄉愁的方式是否可感?他的散文語言出入中西古今、文學名篇,但這都建立在他對這些作品的解讀上,即便用典也往往一句帶過,作為讀者的我稀裡糊塗得就看了過去——我想,是否只有上了他的文學課、清楚他對這些作品的個人解讀的學生們,才會理解他的用心(極具代表性的是他寫穿越幾個國家、議論幾個文明的《遺狂篇》)?我擔心,太過個人化(無論內容層面即經驗敘事的個人化,還是形式層面即語言用典的個人化)是否有利於作家、讀者的共通?抑或,作家寫下去便是了,管他後人懂不懂。但後者可能會捲進自我沉浸甚至情感矯情的泥沼裡。
總體而言,木心的語言功底擺在那裡,乍一看都是令人佩服的。古典的功底,散文的態度,一篇篇寫出來應該不會讓人失望。但可惜我並無太多感觸,想罷兩個理由:一、我讀得不認真。二、他寫得太個人化。自責不用多言,批評略作闡述。
何謂太個人化?木心的經驗,決不是普羅大眾的經驗,他的流民生活(diaspora)、閱讀體驗絕非大多讀者可感,甚至身在異鄉或研究文學的人也不一定感同身受。他的鄉愁必然存在(第一篇“九月初九”第5、8頁都談到鄉愁),問題是他表達鄉愁的方式是否可感?他的散文語言出入中西古今、文學名篇,但這都建立在他對這些作品的解讀上,即便用典也往往一句帶過,作為讀者的我稀裡糊塗得就看了過去——我想,是否只有上了他的文學課、清楚他對這些作品的個人解讀的學生們,才會理解他的用心(極具代表性的是他寫穿越幾個國家、議論幾個文明的《遺狂篇》)?我擔心,太過個人化(無論內容層面即經驗敘事的個人化,還是形式層面即語言用典的個人化)是否有利於作家、讀者的共通?抑或,作家寫下去便是了,管他後人懂不懂。但後者可能會捲進自我沉浸甚至情感矯情的泥沼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