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sunjin6278

    《水滸傳》是元末明初人施耐庵寫的,《水滸傳》在前,影視劇《水滸傳》在後。影視劇《水滸傳》是在《水滸傳》原著的基礎上改編的。將原著上魯智深活捉方臘,改成武松單臂擒方臘,這是嚴重的篡改原著行為。好在施耐庵早已去世近六百年,編導們不管如何改編,也沒人追究他們的肆意篡改版權行為,改就改吧,就是不知如此篡改,編導們究竟出於什麼心態,想要突出表達什麼,想突出武松?難道不怕魯智深衝開棺材板,要來找編導們尋仇?魯智深三拳能打死鎮關西,編導們能受得上他幾拳?

    在梁山眾好漢接受朝廷招安後,便開始替朝廷南征北戰,四處平亂。宋江等破遼班師,路過五臺山,眾人將人馬紮在山下,著便服上山拜見魯智深的師父智真長老。魯智深讓師父指示一下自己以後的前途,智真長老就給了四句偈語:“逢夏而擒,遇臘而執。聽潮而圓,見信而寂。”等魯智深隨梁山眾軍南征方臘,智真長老給他的偈語方一一應驗:“逢夏而擒”,是指魯智深在烏龍嶺追殺敵將夏侯成,夏侯成便往山林中逃去。魯智深緊追不捨,一直趕入深山,最終追上夏侯成,並將他殺死。但魯智深也因此迷路,在深山中幸得一老和尚指點,在返回的路上,正碰到戰敗逃命的方臘,到山凹一茅庵中尋食。魯智深躲在一顆大松樹後,看看方臘來近,猛地跳出來,一禪杖就將方臘打翻在地,取條繩綁了方臘,押著回到了宋江營寨。方臘叛亂被平,宋江班師,於八月十五日在杭州六和寺駐軍。魯智深和武松一起在一僧房歇息,看到景色秀麗,月白風清,水天共碧,很是歡喜。睡到半夜,直聽得戰雷動,以為賊人來襲,就跳起來,拿了禪杖,大喝著搶出來。六和寺眾僧吃了一驚,忙問何事?魯智深道:“灑家聽得戰鼓聲聲,待要殺出去。”眾僧聽了都笑將起來,說:“師父聽錯了,那不是戰鼓,乃是錢塘江潮信在響。”魯智深問明緣故,猶如醍醐灌頂,拍掌笑道:“俺師父智真長老曾贈我四句偈語,到是逢夏而擒,俺在萬松林擒殺了夏侯成;遇臘而執,俺生擒了方臘;今日正應了聽潮而圓,見信而寂。俺想既逢潮信,灑家今已必當圓寂。”於是沐浴更衣,焚香一爐,盤腿端坐禪床而寂。武松的斷臂是被方臘手下靈應天師包道乙用玄天混元劍砍斷的,現在已成獨臂殘人,不願再隨宋江入京,就留住六和寺出家,後至八十壽終。林沖風癱,也不能隨軍入京,就在六和寺住下,由武松看視,不到半年而亡。

    以上正是《水滸傳》原著所述,也許是魯智深擒方臘很不激烈吧,編導就想增強生擒方臘的激烈打鬥效果,以便更吸引人,就探究該如何更改一下,正好《宋史演義》的作者蔡東藩先生在《宋史演義》中,寫北宋鎮壓方臘起義時,寫到了“武松獨臂擒方七佛”的故事,其情節大概是這樣的:方臘手下大將方七佛守城,被宋軍攻破。方七佛眼看城池難保,就開南門而逃。武松見七佛竄出,飛步追趕,也不及招乎同黨,只是大膽馳行。七佛隨騎尚有數十人,回顧背後有人追來,欺他孑身孤影,便回馬與戰。武松雖然力大,究竟雙手不敵四拳,鬥了片刻,左臂忽被砍斷,險些暈倒地上。七佛跳下馬,招乎從賊,來取武松性命,忽劈面一陣陰風,吹得頭暈目眩,竟致倒地。可巧張橫等也已趕到,你刀我斧,殺死七佛從騎。武松見有幫手,精神陡振,即將七佛擒住,張橫忙替他反縛,牽押而歸。《宋史演義》基本上是按正史記實寫的,結合雜史和民間傳說,根據可信性,略有增減,但擒方臘還是依正史所記,為韓世忠所擒。但民間卻有《武松獨臂擒方臘》的戲曲,大致情節是:武松斷臂後被方臘追殺,魯智深生擒方臘後歸隱山林,將功勞讓與武松。武松帶回方臘,李逵爭功,質問說:“想你一隻手怎麼擒得方臘來?”武松無言以對,戲劇也只以武松“哎呀”一聲結尾。後來田連元老先生在說平書《水滸傳》“武松獨臂擒方臘”一節,可能是在尊重施耐庵《水滸傳》的基礎上,結合《宋史演義》和民間戲劇,進行了改編。其大致情節是:武松在追擊方臘的過程中,遇到了魯智深,在魯智深的幫助下,單臂的武松和方臘一起滾落山坡並將方臘捉住。這樣安排既不失智真長老給魯智深“遇臘而執”偈語,也照顧了民間戲劇傳說。這讓近年來拍《水滸傳》電影電視劇的編導們頓時腦洞大開,於是無論是在邵氏電影《蕩寇志》、央視版《水滸傳》,還是在新版《水滸傳》、長影版《武松》等,大多都加入了“武松獨臂擒方臘”的情節,本來應屬魯智深的功勞,卻讓給了武松。

    因此,“武松獨臂擒方臘”並非出自施耐庵的《水滸傳》原著,但由於受民間戲劇和各版本影視劇的影響,讓不少沒有熟讀《水滸傳》原著的人誤認為方臘是被武松所擒。誠然,武松獨臂擒方臘,確實增強了影視劇的故事情節,把武松英雄無畏的形象突出得淋漓盡致,但卻抹殺了魯智深的功勞,智真長老送給魯智深的偈語也只能刪掉。也許影視劇都在極力避免《水滸傳》原著的有關迷信色彩,但有些改編卻讓不少人物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如入雲龍公孫勝,在原著中那確實可是個能呼風喚雨、飛砂走石的人物,但經過影視劇的隨意刪改,卻竟成了一個只會搞障眼法的江湖術士,可有可無,能力形象大減;而且有關公孫勝施法鬥法的生動情節,拍到影視劇裡,讓觀者觀看後,回思起來,竟成了畫蛇添足的笑話。中國四大名著之所以能成為四大名著,讓人久久回味,歷久彌新,正在於它們有眾多吸睛的故事情節,讓人們在欣賞玩味之餘,更能體會出人生百味。因此,奉勸那些編導們,在將四大名著搬上影視時,沒有特別得體成熟的改編,儘量還是充分尊重原著為好。

  • 2 # 暮色之馬

    在《水滸傳》成書之前,已經有了民間戲曲《武松獨臂擒方臘》。電視劇基於小說改編,但並不拘泥與小說,“擒方臘”一段顯然是根據民間戲曲創作的。

    之所以這樣創作,我認為是從兩個角度考慮,一是武松在前面塑造得用力過猛,給觀眾印象太深,但後面顯然戲份不足,這個問題也是原著單元結構式造成的。為了防止武松這個精心塑造的人物形象虎頭蛇尾,必須給他增加添彩的戲份,既然獨臂擒方臘也有依據,就以此改編了。

    二是電視劇藝術形式的需要,原著是方臘逃跑時,魯智深突然從樹後出來一禪杖將其打翻,沒有什麼懸念。而武松獨臂擒方臘則能夠把全劇短打見長的特點發揮得淋漓盡致,讓全劇最後一個戰鬥情節更具有視覺衝擊力,也使武松的形象圓滿。

    其實,在電視劇中,還做了其他改編,如時遷在原著中是病死的,劇裡改成戰死,這是因為在地煞星中,時遷是很重要的人物。原著阮小二、阮小五在不同地方戰死,阮小七不知道他們死去,劇裡改成阮氏三雄共同參加一個戰鬥,兩個哥哥死了,只有阮小七活了下來。這些改編雖然不符合原著描寫,但讓這些人物歸宿清晰,還是有可取之處的。

  • 3 # 天香雲外飄

    關於方臘究竟是被誰生擒活捉的問題,歷來主要有三種說法:

    其一是“武松斷臂擒方臘”;其二是“魯智深生擒方臘”(應了智真長老的偈語);第三是“韓世忠生擒活捉方臘”(韓世忠是南宋中興四大名將之一)。然後,

    第一種觀點後來分別被央視版以及香港版的《水滸傳》電視劇所採用,被搬上了熒幕為人們所津津樂道。其中,稍稍有點小區別的是---央視丁海峰(飾演武松)版的電視劇,武松的右臂是直接被方臘一刀砍斷的;而香港陳龍版的電視劇則是武松的右臂被方臘重創之後,武松急怒之下自己把右臂給砍斷了。

    閱讀過《水滸傳》小說的朋友們都熟知第二種說法,即正在落荒而逃的方臘,被突然間從暗處衝出來的花和尚魯智深一禪杖打翻……

    據說第三種說法是“正史”上記載的。經過大致是這樣的:……北宋朝廷派童貫率領大軍前去鎮壓方臘起義……由於眾寡懸殊,方臘起軍義很快就被打敗了。方臘本人也被童貫部猛將韓世忠生擒活捉了……

  • 4 # 文化一家人

    電視劇《水滸傳》,是由施耐庵先生的原著《水滸傳》改編而來。

    請注意“改編”兩個字。

    即然是改編,劇中的內容肯定就與原著有差別。

    而把原著中的魯智深捉方臘改為武松單臂擒方臘,就是其中的差別之一。

    這樣改動肯定有他的意圖,這個意圖只有編導能說得清,觀眾只能根據蛛絲馬跡去猜測。

    細究起來,無非有以下兩種原因:

    一、引發轟動效應,提高收視率

    武松在原著中素有武十回之說,僅他一個人就佔有十章篇幅。可見武松是多麼受重視。

    武松赤手空拳打死吊睛斑斕猛虎,驚天地泣鬼神,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接著又怒殺西門慶,醉打蔣門神,大鬧飛雲浦,血濺鴛鴦樓,每一齣戲都精彩萬分。

    這天神下凡一般的人物,如果讓他像原著中斷臂成了殘疾,最後在杭州六合寺悄悄的離去,難免讓人有些沮喪。

    於是,電視劇便把原著中魯智深捉方臘,換到了武松頭上,讓武松單臂擒方臘。使這個神人一般的人物來個轟轟烈烈的收場。豈不是一件眾望所歸的大快人心之事。

    、與魯智深形成鮮明的對比,產生連鎖效應

    魯智深與武松在書中是鐵哥們兒,倆人從二龍山到水泊梁山,志趣相近,情投意和。魯智深一生行俠仗義,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懲惡揚善除暴安良。武松是鐵骨錚錚的剛烈漢子,疾惡如仇睚眥必報,眼裡揉不進一粒沙子。

    正因為兩人意氣相投,在梁山形成了以他們二人為首的二龍山,桃花山,少華山,白虎山的強大派系。

    當宋江在排座次後的酒宴上提出“望天王降詔早招安,心方足”時,武松第一個跳出來反對:今也招安,明也招安,冷了弟兄們的心。

    魯智深立刻幫腔:如今滿朝文武俱是奸邪,矇蔽聖聰,洗殺怎得乾淨,招安不濟事!

    這倆個人一唱一合,公然和宋江這個大寨主唱反調。可見倆人在梁山有著強大的勢力和影響力。

    在這種形勢下,南征結束回朝之前,魯智深按照師傅智真長老的偈言,坐化昇天而去,在佛門裡等於是善終。

    而武松則被方臘軍中包道乙的玄天混元劍砍斷左臂。成了殘疾。與魯智深兩相對照,實在有些不相稱。

    於是,為了平衡二者的份量,乾脆就讓武松單臂擒方臘,讓他再轟轟烈烈一回。

  • 5 # 謎石

    這個問題稍微下一點考證的功夫就會很清楚了。在《水滸傳》原著中是魯智深擒獲的方臘,影視劇裡演的則是武松擒方臘。有人說是電視劇擅自改編,為的是突出武松刑象。實則不然,電視劇這點也是有所本的,那就是在戲曲中有“武松獨臂擒方”的劇目。比如京劇中有一齣戲叫做《擒方臘》,就講道是武松捉住了方臘。

    下面具體比較一下兩個版本的擒方臘。

    先來看原著,在《水滸傳》中講道,魯智深的師父智真長老早就給過魯智深一首預言詩:

    “逢夏而擒,遇臘而執。聽潮而圓,見信而寂。”其中的“遇臘而執”就是預言他將擒獲方臘。果然,後來梁山與方臘血拼取得最後勝利之時,方臘逃跑至一個小庵找吃的,恰好被魯智深遇到,一禪杖將他打翻後生擒。原來魯智深也是迷路才來到這座小庵廟,有個神秘僧人指點他在此守株待兔,等著擒獲敵軍首領。魯智深在立完這次大功後不久便聽潮聲而圓寂(去世)了,應驗了智真長老的預言。

    再來看戲曲,以較多資料的京劇為例。

    據資料記載,京劇中有《武松單臂擒方臘》又叫《平江南》。此外,《戲考》網站錄入有來自《國劇大成》的劇本《擒方臘》有詳盡完整的對白和唱詞。演的是梁山剿滅杭州方臘老巢的故事。

    有意思的是,在“武松擒獲方臘”的戲文中,真正抓住方臘的還是魯智深。交戰中,方臘一直在追武松(說明武松武力值遜色於方臘),沒想到忽然從一株松樹後轉出魯智深來,將他擒獲。武松仗著和魯智深關係好,竟然厚著麵皮要得這份功勞。魯智深心想眼前的事已完全應驗了智真長老的預言,便看破紅塵,加上本來也跟武松鐵得很,當即爽快答應,入山修行去了。

    可見,小說原著和戲曲在擒方臘的故事上雖有出入,但基本核心一樣,都是魯智深擒獲了方臘。

    總結一下,魯智深武松都是佛門子弟,大開殺戒之後而幡然悔悟,擒獲方臘也為梁山的征戰畫上了完美的句號。根據史料記載,方臘本是異端邪教的追隨者(摩尼教),身為佛門子弟擒獲方臘,大有以正教(佛教)殄滅邪魔外教的意味,特別是原著中此事發生於一座庵廟中更強化了有關宗教的隱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生產四個月的車算不算庫存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