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無法超越的足跡
-
2 # 一尊還靁江月
其實從現代角度來講
七情六慾只是一個成語,裡面的七與六已經成為虛詞,基本深究不了。
泛指人類的正常情感與心理活動。(可以理解為,情:情感,欲:慾望)而從出處上來說
七情跟六慾是分開來的,而且在不同的出處中解釋不一,
可見第一次被當作成語使用的時候,作者並不想去深究到底是七情七欲還是八情九欲。
第一次被當作成語使用,應該是這裡: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七回:“至求仙一事,無非遠離紅塵,斷絕七情六慾,一意靜修,自然可入仙道了。”
分開來說的話,一般認為,七情的出處有3個:《禮記·禮運》喜、怒、哀、懼、愛、惡、欲
故聖人耐以天下為一家,以中國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闢於其義,明於其利,達於其患,然後能為之。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何謂人義?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十者謂之人義。講信修睦,謂之人利,爭奪相殺,謂之人患。故聖人之所以治人七情,修十義,講信修睦,尚辭讓,去爭奪,舍禮何以治之?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貧苦,人之大惡存焉。故欲惡者,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測度也。美惡皆在其心,不見其色也,欲一以窮之,舍禮何以哉?
但其實禮記這一段是在講人情人義,情的劃分裡本來就包含了“欲”。很顯然,跟“七情六慾”裡面的情並不是同一回事。
佛教說法:喜、怒、憂、懼、愛、憎、欲這個我也不知道具體出自哪本經書,只不過學佛之人好像都這麼講。好在能查到的地方說法都很統一,也就不去深究了。但是這個說法其實基本跟禮記的雷同,而且同樣包含了“欲”在其中。我個人是不大能接受的。
中醫說法:喜、怒、憂、思、悲、恐、驚說實話,雖然這個七情六慾的用法上跟中醫根本搭不上邊,大家使用這個成語的時候也並不是從身體健康角度出發來考慮的。但是這個七情的劃分,邏輯上比上面兩種都要更多得通一些。好歹把恐懼和吃驚兩種情感算進去了。
其實還有別的說法,喜怒哀樂xxx什麼的,應該是被另一個成語喜怒哀樂所影響了。出處不可考了。關鍵是沒什麼意義。上面各種劃分,真深究起來,沒一個全的。鏡花緣裡說的是求仙,所以從語義上來說,應該跟佛教的說法關聯度更大一些。
至於六慾,同樣有好多種不同的說法:按《呂氏春秋•貴生》指由生、死、耳、目、口、鼻所生的慾望,
故所謂尊生者,全生之謂;所謂全生者,六慾皆得其宜也。所謂虧生者,六慾分得其宜也。虧生則於其尊之者薄矣。其虧彌甚者也,其尊彌薄。所謂死者,無有所以知,復其未生也。所謂迫生者,六慾莫得其宜也,皆獲其所甚惡者。服是也,辱是也。辱莫大於不義,故不義,迫生也。而迫生非獨不義也,故曰迫生不若死。奚以知其然也?耳聞所惡,不若無聞;目見所惡,不若無見。故雷則掩耳,電則掩目,此其比也。凡六慾者,皆知其所甚惡,而必不得免,不若無有所以知。無有所以知者,死之謂也,故迫生不若死。嗜肉者,非腐鼠之謂也;嗜酒者,非敗酒之謂也;尊生者,非迫生之謂也。
佛教據大智度論卷二記載六慾是指對異性所具有之六種慾望:色慾、形貌欲、威儀欲、言語音聲欲、細滑欲、人相欲。其實就是顏控,身材控,聲控,還有愛愛和摸摸(捂臉)。。。哦還漏了一個,威儀欲,難道是指制服控?這種說法的缺點是隻限制在談論對異性的感覺上。跟七情放在一起,除非作者講七情六慾的時候,七情指的其實也是男女之間的情(其實也沒什麼不合理)。
綜上,其實七情是七情,六慾是六慾(真要說起來,其實還有五欲的說法,場合不同,內容也就不同了),而七情六慾第一次被連起來使用的時候,意思上其實跟原本的七情和六慾已經並不相同了,只是數詞上仍然作了保留。七情六慾,其實無非指的是泛指的情慾,反正都只是說說而已,做不到真正的拋棄,誰又會在乎字面上的數量到底是多了還是少了呢。
回覆列表
這個就像孩子沒娘說來話長了,七情六慾是出自哪裡了,這個出自商周時期的《禮記》,這是對七情六慾最早的描述,後來的《春秋》裡面也有對這個方面的解釋,七情六慾是指對人性各方面的蓋闊,說的直接一點就是人性慾望方面的一種描寫。
什麼是七情,什麼是六慾呢,七情是分別為,喜,怒,悲,思,憂,恐,驚,七種情感世界深處的表現,這七情其實已經基本上蓋闊了人情感情緒方面的各種表現,基本上沒辦法脫離這七種情感方面的表達,古人對於這七種情感表現的蓋闊可以說是非常到位的。
六慾是什麼,六慾很多人單獨理解為慾望,其實並不完整,六慾其實有一部分是人體五官,眼,鼻,耳,舌,身,意《生理需求或者願望》,這包括眼睛看的慾望,鼻子聞的慾望,耳朵聽的慾望,舌頭嘗的慾望,身體動的慾望,以及生理需求慾望或者內心需求的願望,這些被蓋闊為六慾。
基本上這十三種不同的東西,蓋闊了人基本上的感受跟想法以及需求的內容,而佛教裡面對七情六慾就進行了更細緻的解釋,佛家有四大皆空斬斷紅塵洗淨七情六慾的說法,意思就是生活在凡塵當中就避免不了七情六慾的影響,出家人就是脫離凡塵,跟紅塵七情六慾斷絕,只是真正斬斷這些的佛教中人少之又少,現在更是基本上沒有。
慾望是每一個人生活在世界當中的根本,失去了這些基本上就等於說失去了目標方向,沒有目標方向的生活屬於迷茫的,甚至是無趣的,所以七情六慾本身就是人與人之間關係交往的根本,沒有七情六慾,那一個人就等於除了自己全世界都跟自己無關,自己沒有任何需求,還能活在這個世界上嗎,所以說所謂的脫離紅塵就是自欺欺人而已,就算所謂的出家也是脫不了七情六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