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執著的冰淇淋U2
-
2 # 手機82866135885現實
農村在五六十年代的時候到了每天晚上,都在生產隊房裡學習毛主席語錄和人民日報,說說明天生產計劃,按排有什麼農活最重要的去作?派誰去合適等等。
-
3 # 老笨寒山
沒事找事,最討厭,最煩人。除了家班,學習,搞批鬥,評工分,唱歌。本來幹了一天活很累,這麼一折騰,休息時間太短了,有時候休息不過來。
-
4 # 紅旗36643
沒有電,點油燈、汽燈、馬燈、反正照明不是問題。沒電視、沒手機,但業餘生活很多,精神充實愉悅。我地的實際情況如下。每到晚上,笛聲、歌聲此起彼伏。夏天,小河裡游泳的人很多,連姑娘們也在水裡嬉戲。晚飯後,小孩們躲迷藏,奪紅旗(月光天),講故事,看電影(一大隊一週一次),真是五花八門,不亦樂乎!婦女們在燈下做針線活,談家常,銀鈴般笑聲不斷。老人們摸著鬍子講故事。青年人在月光學胡琴,學笛子,比唱京劇。還有的人喜歡談文化革命,辯真理,高談闊論…以上說的是自發的。下面說說公社組織的。辦夜校,學雷鋒,文體比賽,小靳莊活動(文藝類),賽龍舟,賽龍燈,學毛選……這些活動都是根據農活,季節安排的。總之,公社時期,那是一個打基礎的階段,物質欠缺一點,但無憂無慮,業餘活動多,精神面貌好!
-
5 # 趙廣州156130073
那個時代是我“童年、少年、青年時代”的記憶,不過說實話:我家可是新中國成立後在農村率先用上電燈的一批農村家庭,我印象中在我7我歲左右(好像是六十年代的初、中期)就有了兩盞15 w左右的電燈(燈光發紅黃色那種),許多家庭都是用煤油燈,孩子們晚上都盼望有月亮的夜晚,那樣的話就可以結伴去屋外玩各種遊戲了(跳房、打六磚、捉迷藏等),大人們也就是家裡幹些亂七八糟的家務事或者是串個門、嘮家常什麼的,沒事就早睡早起......
-
6 # 鐵嶺雄關
談一下我當年下鄉那個地方的情況,我是六十年代末下鄉知青,當時我們那裡農村已經村村通電了,那時候收工晚,快天黑了才回來。吃完飯生產隊還要組織學習政治或者農業科技知識,大家覺得很有意義。我們那裡當年培育的鐵豐8、鐵豐18大豆種在國際上獲得了大獎,擊敗了美國的大豆,訊息傳來我們都非常興奮生產隊晚上專門開會慶祝了一下,當時感覺很自豪!
-
7 # 茶園z
我的家是在縣城。生產隊的時期我們那裡已經有電了。
吃過晚飯以後,我常常和夥伴一起到離家很近的會堂看戲和看電影。
遇到沒錢買票,我們就到會堂前面的籃球場看打籃球。
天冷的時候我會跑到對門爺爺家看大人們打撲克牌。他們家有火爐子,是壘在屋中間的地下,只高出地面一點,打撲克牌的人可以把腳蹬著火爐子。
-
8 # 大馮老師334
比現在充實得多了,吃過晚飯,手拿一把扇子,一張竹床,一把艾葉煙把。大家聚在一起,聊天,唱歌,小孩子追追打打,好不熱鬧,一直到深夜才各自回家入睡。
-
9 # 使用者亞腰葫蘆
記事起總感覺生產隊有幹不完的活:春天耙地、播種、間苗;夏天澆水、除草、收夏小麥;秋天收莊稼,場上打穀讓顆粒歸倉;好不容易熬到了冬天,漚肥、墜肥、平整土地,還有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所以生產隊員一年四季都忙的不亦樂乎,難得有片刻休息時間。
農耕文明的特點就是自給自足。好不容易回到家裡,家務活一大堆:男人們挑水、和泥、撿柴禾,另外蓋房子也是每一家負責任大人早已愁上心頭的大事,所以零打碎敲地備料早做準備,侔條件成熟張羅修蓋。兒子多的更須早動手,否則會耽誤成家立業。女人們燒火做飯、洗鍋涮碗、縫補漿洗、搓繩納底、裁衣制服、漚紙漿做紙缸等。天黑後吃過晚飯,收拾了碗筷,尚還有大量的時間須打發:冬天寒冷時串門就是左鄰右舍增進感情難得的時光,一邊取暖說話,一邊一盞煤油燈的搖曵給大家帶來共同的光亮以驅散黑暗。春夏秋天氣不冷的季節則都不約而同地聚在外面聽某些訊息靈通人士講奇聞逸事,小孩兒都偎在大人的懷裡聽故事。小孩兒們是傍晚最活躍的主力軍,歡呼跑跳捉迷藏、逮螢火蟲、看星宿流星、或找個幹木混點著後在夜空中劃出熠熠的光輝。大約九點鐘後睏倦襲來就都早早鑽入被窩,大人們實在太累了,而小孩兒們唾多早早進入夢鄉。有時好抽菸的大人還不忘填滿菸斗或點上一支自卷的旱菸,隨著吸氣的節奏也會散發出或明或暗的明亮,畢竟光亮在黑暗中是最容易吸引別人眼光的。
偏遠的山村時常有野生動物的嗥叫聲,夜裡尤其真切恐怖。有時貓頭鷹也會在樹上叫的聲聲淒厲,一般人認為不太吉利而頭皮發麻。還有農村迷信色彩較重,夜裡不知名的聲音或有人惡作劇故意捏嗓子叫喚,第二天大人們肯定會議論紛紛說夜裡聽到鬼叫的聲音。
沒有電、電視和手機的娛樂,那時人們紛紛喜歡聚在一起,所以人情味很濃。現在人人皆手抱一部手機無暇它顧,人情味不知不覺悄然丟失了。所以我非常懷念孩提時光,很想重回去體味那濃濃的單純而親密無間的人間真情。
-
10 # 笨笨潮爺1
生產隊時期,沒有電視,沒有手機,晚上的時間怎樣打發的?
兩種情況,一種是農忙季節,雙搶,搶收(收早稻)搶插(插晚稻)。晚上拔秧,很正常。吃過晩飯,不洗澡,去拔秧。拔秧是計件,按數量記工分。
收割麥子時,我們這兒通電早,吃過晚飯去隊屋大曬場。打麥機,給麥子脫粒。麥子的麥芒“忽”人,穿上長褂長褲,頸上圍著毛巾。抱麥的,叉麥稭仔,堆麥稈草上堆的,脫粒的,分工,各幹一門。
收工回家才洗澡。倒床上就睡著了。這與雙搶,晚上拔秧一樣累。搶收時,早上起早割稻,倆人扛禾桶下田。早上打一兩個小時,才回來吃早飯。反正收工後,晚上就睡覺。
農閒時,沒通電時,夏天在外邊乘涼。小夥子們在一起,打鬧,去菜地摘瓜摘桃子等。只要不摘人家的瓜種,不會捱罵。也不要將人家地裡的瓜秧子踩斷,否則肯定捱罵。
通了電,晚上有時也打小撲克。小賭,一分錢起碼。輸贏幾角錢,這也沒有人干涉的。打小撲克,時間也不長,最遲9點。家裡父母管得挺嚴,回家遲了,肯定捱罵。不存在打小撲克牌到晚上十點的。
農村識字的人不多,識字的也沒有書看。報紙只有大隊部有,沒人去那麼遠看報。幾個人就是閒扯白,侃大山。直到有電視臺時,買電視機的人少。小夥伴們蜂擁去有電視機的人家去看電視。
大致就這麼個情況,我們這兒靠近銅礦,通電相當早。但看電視比較遲,沒有電視臺,買電視機相當遲。就是放《射鵰英雄傳》的時期,買電視機的人才漸漸地多起來。
-
11 # 知名三峽
很多人都關心這個問題。作為五十年代中期出生的我,正好經歷了生產隊時期還沒通電,沒電視看,沒手機玩的時代,不過晚上的生活還是豐富多彩的。
在生產隊時期,到了晚上大人們會經常集中在隊部操場或有大樹,有可以坐下來的地方談古論今,互相傳遞周圍生生隊發生了什麼新鮮事等。大家在一起抽著旱菸,天熱的時候還拿著芭蕉扇扇蚊子,也改涼。
孩子們則在操場上玩丟手絹、捉迷藏等娛樂活動。最大的樂趣就是每隔幾天就會到大隊和鄰隊看露天電影,這是最樂意的事。那個時候我們為了看露天電影,一個晚上最遠跑過六公里山路去看《白毛女》《地道戰》《地雷戰》《上甘嶺》等電影。
儘管生產隊時期沒有電視看,沒有手機玩,但是人們還是玩的很開心的。
回覆列表
我們那個自然屯只有16戶人家,光棍多,老謝家一家四口,三個光棍,哥三個和一個老母親,老大都50多了,是個馬車老闆兒,河東老王家哥六個,老大40多了,是木匠,手裡有幾個錢,託人在內蒙買個媳婦,其他哥五個,最小的也十七、八歲了。老張家爺三,老哥倆,老大媳婦死了,弟弟癱瘓,兒子也是光棍,老光棍小光棍一大堆。
屯裡就有兩個當令姑娘還沒嫁。夏天,白天忙了一天,吃完晚飯,屋裡也沒電,也沒什麼玩的,大家都出來,來這兩家有姑娘家的門口,石頭上,土堆子上老早就坐上了人,去晚了,就沒地方了。談東扯西,打打鬧鬧的很熱鬧。
一到冬天,就不好辦了,外邊冷,屋裡還沒有電,每家每戶都點煤油燈(大家都叫洋油),屋裡黑不冷冬的,所以這些光棍就不便上人家串門了。
但有例外,有心眼的,趁人不備,常去姑娘家串晚門,本知道沒戲,但也有些獲得感,心情也好了許多。
那時的農村,沒什麼文化生活,有時公社放映隊,來大隊放電影,或其他地方相隔十幾裡有放電影的,人們連夜去看,生活很是枯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