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涼蘿蔔

    日本最初的想法就是大陸性政策,日本自從豐臣秀吉時代就制定了日本想要生存,想要不被淘汰就只能佔領大陸!所以他們骨子裡就是要侵略的。今天

  • 2 # 白夜夢囈

    他們也沒有想稱霸世界,只是尋找生存空間,取得原料和市場。他們的本土實在太狹小了。

    只是他們選錯了方式,暴力征服幫不了他們。

  • 3 # 行者

    從地理規模來說,日本的面積是37萬多平方公里,只相當於中國的雲南省。但令人不解的是,就是這樣一個小國,卻連年不斷地發動對外戰爭,給亞洲的許多國家尤其是中國帶來了罄竹難書的浩劫和災難。

    事實上,日本對中國的侵略不是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開始的,也不是從1874年日軍侵略臺灣開始的,而是從16世紀中國的明王朝時就開始了,那就是倭寇對中國東南沿海的騷擾和侵略。

    黃仁宇在他的《萬曆十五年》一書中說過這樣一段話:

    在16世紀中葉,日本這一個島國能夠嚴重威脅本朝(即明朝)東海沿岸各省的安全,這種現象是很難理解的。合乎邏輯的倒是本朝計程車兵應該越海進攻日本。因為當時的日本不僅地狹人稀,而且幾十年來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政權,內戰頻仍,法律和綱紀可謂蕩然無存。本朝是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國家,被一個極有組織的文官集團所統治,中央指揮地方如身之使臂,極少發生抗命的事情。同時我們這個帝國在名義上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常備軍,人數多達二百萬。

    但是,擁有200萬軍隊的統一的明王朝卻絲毫沒有侵略日本的慾望,倒是並未統一且內戰頻仍的小日本大有吞併中國的企圖。16世紀末,統一日本的豐臣秀吉就說:“誓將唐之領土納入我之版圖,……滅亡中國,遷都於中國,天皇居北京。”可見,地盤不大的日本野心實在大得驚人。

    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原因總結如下:

    1、日本自豐臣秀吉時代起就有吞併東亞的野心。

    2、國內經濟的崩潰,強烈需要轉嫁矛盾。

    出於對本國經濟發展的需求原材料和廉價的勞動力,而中國資源和勞動力眾多並且成本低廉,同時還打開了海外市場;日本進過明治維新後,雖然擺脫了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但走上了軍國主義道路實行法西斯專政,對外侵華。

    當時的正處於世界範圍內的經濟危機時期.世界各國的政治,經濟,軍事,社會的各個方面都受到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對於建立在經濟和商業基礎上的資本主義國家來說更加明顯.那麼基於這樣的原因,國內的各種矛盾激化,勢必導致社會動盪,政局動盪.在這樣的形勢下,就有兩條路線擺在政府的面前.一是在本國內部化解矛盾,羅斯福採取的就是這樣的方法,具體做法不用細說.二是轉嫁危機,而發動戰爭就是最好的方式.一方面可以拉動工業的發展,增加就業機會,穩定這回.另一方面,可以獲得鉅額的戰爭賠款來緩解經濟上的危機.德國,日本正是採取的這樣的方式。

    3、軍國主義作祟,稱雄世界的野心

    4、中國積貧積弱,地大物博,給日本帶來了很大的物質誘惑

    5、宋明滅亡於少數民族,使中國天朝上國的高大形象崩潰。元清等少數民族統治中國,讓日本覺得自己更有資格、能力統治中國。

    6、甲午海戰中滿清的失敗,使日本知道了中國可以被戰勝。

    日本為什麼有能力侵略中國?

    這首先與明治維新有關,可以說,明治維新是近代日本歷史命運的根本轉折點。

    日本早在明治維新之前就開始了對外侵略擴張,但基本沒有達到侵略企圖,根本原因就在於當時日本的國力不足以支撐其對外擴張,可謂心有餘力不足;而明治維新之後,日本的對外擴張幾乎次次成功,主因就在於維新後的經濟發展為其對外擴張提供了物質基礎。

    僅以武器裝備為例,到全面侵華戰爭前夕,日本已能夠批次生產當時所有的先進重型武器,如坦克、裝甲車、大口徑火炮、作戰飛機、戰列艦、巡洋艦、航空母艦和軍用通訊裝置,其效能也與英美製武器相當,而當時的中國只能生產步兵輕武器和小口徑火炮,重武器基本依賴進口。

    所以,明治維新是日本之幸,而為中國之禍。鄰國一次成功的改革,卻給自己國家的命運帶來莫大的影響,這是許多華人做夢也沒有想到的。這個血的事實提醒我們,必須放眼看世界,必須密切關注國際事務。

    其次,日本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中的一些特性強化了日本的國力,也強化了日本侵華的能力

    在推動和有利於日本侵華的種種因素當中,除了武士道、天皇制、軍國主義、法西斯主義和經濟發展之外,值得一提的還有一些體現日本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特性的東西,如團結、認真敬業、善於創造性摹仿和有危機意識等。日本因為強大起來才可能發動一場全面侵華戰爭,而日本的強大是與這些民族特性分不開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覺得哪首詩詞最有氣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