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生態科技人

    一是土豬品種,二是每年都要殺年豬,用正宗純天然生態的非轉基因的米糠、麥麩、豆渣或豬草熟飼料喂的,沒有任何激素新增,長的慢。

  • 2 # 緣來有約68307446

    六七十年代,我們大隊有五個自然村十六個生產隊,在第五個生產隊有一頭六百多斤的母豬,像門板一樣大,當時都當奇事去看。二三百斤的豬有的是,和飼養員有一定關係,私心重的鹽豆餅少放結餘偷回家,光用糠與地瓜能長膘?

  • 3 # 使用者漂泊嶺西

    當時還有鄉、縣食品站,一般在120斤就可上交生豬了,實行購一留一,加之是土豬,也不會再大,豬肉是相當好吃,生豬基本都嚴格執行上交,但豬肉難得吃到。漂Y0(嶺西)。

  • 4 # 雲就是天

    一個是品種問題,但那科黑毛豬味道好。二是當時豬不是吃得很飽,飼料有些不足。也有的人家在一年半左右喂到兩百多斤的。

  • 5 # 老周說三農

    生產隊時,農民養的豬為什麼大多都是100多斤,是品種問題嗎?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前生產隊時期,確實肥豬體重是非常小的,一般就是100左右斤,那麼自己養來屠宰的年豬體重可以達到300多斤,影響肥豬體重的因素很多,有品質問題、糧食缺乏問題,還有就是養豬必須安置1:1上交食品公司才能屠宰等因素導致出欄的肥豬體重過低。

    一是品種問題:在生產隊時期,養殖的生豬都是本地品種,豬是當地農民群眾經過長期人工選擇而育成的肉脂兼用,中等體型,具有成熟早、脂肪多、耐粗飼、適宜放養、適應能力和抗病能力強等特點。我們村養殖的生豬成年公豬體重62公斤左右,成年母豬為46公斤左右。生產效能比較差,近親繁殖比較嚴重,鄉鎮農民沒有飼養公豬習慣,小公豬滿雙月後開始配種,配1~2次後即閹割育肥,近親繁殖嚴重。仔豬平均60日齡斷奶,肥豬平均日增重0.19公斤,屠宰率為65%。上世紀八十年代後為了滿足日益增長的畜產品需要量,國內量引進國外優良品質進行雜交改良,新世紀後,實行規模養殖,基本是淘汰了本地豬和與本地豬的雜交豬,單純是國外品種了,現在養殖場養殖的肥豬絕大多數是外三元雜交豬。生長快,育肥只需要5—6個月就可以達到出欄體重。但是外三元雜交豬由於全部是國血液,豬肉味道比本地豬差多了,瘦肉多,但是肉質比較柴,並且有一股腥臭味。養殖條件要求高,抗病能力比本地豬弱。本地黑毛豬肥肉多,瘦肉少,用手一模滿手都是油,吃味香,瘦肉不柴,烹調時基本是皮、肥肉、瘦肉三樣同時成熟。本地黑毛豬養殖時間長,一般要養殖十個月以上,黑毛豬飼養粗放,體質結實,後腿發達,其肉質優良、肉味鮮美、口感細膩。現在城市的豬肉是白毛豬豬肉,白毛豬是用國外的優良品種豬與本地豬進行雜種改良的豬,白毛豬豬生長快,飼料利用率高,出欄快,生長週期只需5個月左右,加上瘦肉率高、養殖成本低但是瘦肉比較柴,瘦肉率高,瘦肉裡面不像本地豬那樣有脂肪顆粒在肌纖維中,感覺是沒有油味,而且有腥臭味,水分重,吃味不好,不受消費者的青睞。

    二是缺乏糧食:生產隊時期糧食是非常缺乏的,沒有化學肥料和優良糧食品種,糧食產量特別低,國內各個地方都嚴重缺乏糧食,就是口糧都非常缺乏,用來喂畜禽的糧食少之又少,豬飼料不是現在營養全面的配合飼料,飼養方法也不相同,由於缺乏糧食,採取的是吊架在育肥法,就是在前期大量利用青綠飼料喂,要出欄前兩個月左右加入一定糧食催肥,缺乏糧食,這樣經過大約一年育肥的肥豬體重才100斤左右。農村喂的豬都是割路邊、田間的野生飼料來餵豬,豬草清洗乾淨、切細,然後大火煮,煮熟後加入糧食,冷卻後餵豬。野生飼料中很多都是中草藥,平時豬吃的是中草藥,水是山澗裡流出來的泉水,沒有加漂白粉。車前草、青蒿、艾葉、前胡、葛藤、枸杞葉、土人參、菊花、菌陳蒿等,這些野生青飼料中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是中草藥,喂的豬肉特別香,很好吃,。

    三是實行“購五留五”,關閉牲畜交易市場,不允許私人屠宰豬上市,由縣、區食品公司統購統銷。1962年10月後,肥豬收購上實行“購一留一,購留各半”的政策,按毛重定等定價。不論是城鎮居民還是生產隊社員養殖的兩頭生豬必須上交一頭到食品公司,自己才能屠宰一頭肥豬,當時是以頭為單位,所以養豬人都是交一頭比較小的抵任務,完成任務後自己屠宰的一頭肥豬就比較大,一般育肥兩年以上,體重達到300斤以上。生產隊的社員能夠分到飼料地種植飼料餵豬,城鎮居民是省吃儉用窮養豬,一般是幾戶城鎮居民合夥養豬。

  • 6 # 小草1600318667592

    那個時代生產隊和農民每個家裡都養豬,邊遠地區.山區還有養羊等,那時豬的主食青菜.雜草康.糧食加工的皮料,所以生長時間常,豬肉質優良.養殖.時間8~12個月才能達到120斤以上,收購站才有檢級收購的權力,供銷社門市部銷售,豬屎做農田肥枓!!!

  • 7 # 馬大帥278

    明確告訴你,不是品種問題,是飼養問題,早點時間的我不知道,但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每家每戶是怎麼養豬的,我是親身經歷過的,過完春節打罷春,去會上(有地方叫趕集)去逮只小豬崽回來養,春天到來,萬物復甦,每天放學後去打豬草,家裡面的剩飯兌點水,拌一點點麥膚子,還有一點酒槽(釀酒剩下了副產品),到秋季收穫的糧食多了,才能吃上點玉米麵,紅薯幹之類的,當然了酒槽子是少不了的,便宜實惠,真正喂肥是離春節前的二個月,讓豬吃飽吃好長點膘,到陰曆二十五殺豬的時候,一頭豬淨肉也就是一百斤多一點,有些家庭留一部分賣一部分,像我這樣的土豪家庭一點都不賣,給自己的親戚分一點,剩餘的全部自己吃了,肉煮熟了配上大蒜,一口肉一個大蒜頭,那美味至今忘不了的!

  • 8 # 老鷹260

    生產隊時,農民養的豬是土豬,主要吃草,殘湯剩飯等,養一年也就100多斤。但肉很肥也很香。現在的豬三元雜交的多,吃的是全價飼料,3斤半飼料長一斤肉。但是,以前吃燉肉太難了,現在想吃就吃。各有利弊吧

  • 9 # 使用者夏添

    生產隊時,農民養的豬長得慢,有很多因素,影響最大的是飼料缺乏,飼料營養不全面。其中品種也是問題,但是影響最大的還是飼料問題,人都吃不飽,哪裡還有糧食餵豬。

  • 10 # 鰲山松濤

    應該是跟營養和品種都有關係:生產隊時,還沒有改革開放,基本上養的都是本地品種,外來的什麼長白 大白 夏洛克等大型豬種基本上沒有,至少我所生活的地方沒有看見。本地豬長勢比較慢,飼料利用率比較低,一年下來也就一到兩百斤左右。當然,因為生產隊本身糧食人都不夠吃,豬當然就只能喂野菜了,清湯寡水的,豬怎麼能夠長得大。

    現在不同了,豬吃的飼料營養搭配比較科學合理,分什麼乳豬料 仔豬料,中豬料等,豬的各個生長髮育階段都有不同的飼料。而且豬的品種也各種各樣的。只要願意喂,六七百斤的豬都可以養出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屬虎的人最擔心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