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乖巧香瓜SV
-
2 # 醉臥橋頭君莫笑
古稀之年,讀音gǔ xī zhī nián,漢語成語,指人到70歲的時候。出自唐·杜甫《草堂詩箋》十二《曲江二首》。
-
3 # 半個南山人
古稀之年在古代的時候是指70歲。
古人為什麼把七十歲稱為古稀之年?這就是中國文化當中稱謂文化的高深之處。
古人對各年齡段的稱呼,都會用雅稱來表達,比如:二十歲稱弱冠,三十稱而立,四十稱不惑,五十稱天命,六十稱花甲或耳順,七十稱古稀,八十、九十稱耄耋,百歲稱期頤。其含義是:古人二十歲時要行“冠禮”,意為已經長大成人,應該加冠授字了,只是身體相對還比較弱,還沒長結實,因而稱為“弱冠”。
三十歲就可以獨擋一面了,故稱而立。
四十歲對發生的一切事情感到茫然無解了,所以稱不惑。
五十歲己經感悟了天地間事物存在的合理性,所以稱天命。
六十歲稱花甲,是因為六十年一輪迴,所以才稱花甲。稱耳順,是因為六十歲可以應天而行,故稱耳順。
七十歲對世間的很多事情都已經看透,波瀾不驚。
八十、九十稱耄耋,出自《禮記-曲禮》:“八十九十曰耄。”
百歲稱期頤,意為百歲老人需要有人照顧,頤養天年。
最早把七十歲稱古稀的人是唐朝詩人杜甫,他在《曲江二首》詩中寫道:“酒債尋常處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這兩句詩是杜甫對自己人生的感悟。杜甫一生喜酒,有錢沒錢都喝,所以欠了一屁股的酒債。但他卻毫不在乎,雖然到處都欠著酒債,那就是尋常小事,人能夠活到七十歲自古就很少了。
-
4 # 鳳凰涅槃浴火重生765
古時候人們對於每一整數年齡的叫法與現在不同,所謂“三十而不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那麼,古稀之年指的到底是多少歲呢?“古稀之年”又是怎麼來的呢?
古稀之年指的是七十歲。人們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古稀,八十、九十耄耋”,百歲之人稱為“期頤”。
“古稀之年”出自唐代杜甫的《曲江二首》,詩曰:“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於是,後來人們將人到七十歲就稱之為“古稀”。
七十歲稱為“古稀”,其意思是說古時候的人能夠到七十歲,這是一件很稀少的事情,應該值得珍惜剩下的時光。“古稀之年”也被稱為“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從某個意義上來說,我們的祖先對人生年齡的分段,是極為科學和合理的。
除了七十歲的“古稀之年”,離得最近的就是六十的“耳順之年”。其意思是人到六十歲的時候,聽別人言語就可以正確的判斷是非、真假。
古時候的老人能到達七十歲的非常少,因為當時的醫療條件以及生活環境問題,因此人們將上了七十歲的老人稱之為“古稀之年”。這是非常稀少的。
-
5 # 愛積累的鬧鬧
不滿週歲-襁褓
2-3歲-孩提
女孩7歲-年
男孩8歲-齠年
幼年總稱-總角
10歲以下-黃口
13-15歲-舞勺之年
15-20歲-舞像之年
12歲(女)-金釵之年
13歲(女)-豆蔻年華
15歲(女)-及笄之年
16歲(女)-碧玉年華
20歲(女)-桃李年華
24歲(女)-花信年華
30歲(女)-半老徐娘
20歲(男)-弱冠
30歲(男)-而立之年
40歲(男)-不惑之年
50歲-年逾半百、知天命之年,大衍之年
6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致改之年
7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歲-耄耋(音maodie)
90歲-背之年
100歲-期頤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皇邢二《疏》皆說,此章是孔子隱聖同凡,勸人勤學。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有」字,音義皆同「又」字。古文句法,十有五,就是十又五,語體就是十五。孔子說:「我十五歲即志於學。」《毛詩傳》說:「詩者,志之所之,在心為志,發言為詩。」依此解釋,「志」就是心之所之,也就是一心趣向之意。「志於學」,就是專心求學。《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孔子在童年,即知求學。此處孔子自述十五歲志於學,皇邢二《疏》皆據《白虎通辟雍篇》解釋,十五是成童之歲,心志堅明,故自十五始志於學。劉氏《正義》據《白虎通》說,十五歲是入大學之年,所學的是經術。劉氏又據《禮記大學篇》所說,始於致知格物,終於治國平天下,皆是大學所學的經術。
「三十而立。」皇《疏》:「立,謂所學經業成立也。」劉氏《正義》:「立,謂學立。」自十五歲,志於學,至三十歲,所學已成立。也就是學有根柢,有力,非外力所能搖動。
「四十而不惑。」孔安國注,「不惑」,就是不疑惑。程氏樹德《論語集釋》,引黃式三《論語後案》:「立,必先不惑,而言不惑於立之後者,何也。夫子曰,可與立,未可與權。立,守經也。不惑,達權也。」「不惑」,遇事可以行權,無可,無不可。「立」,則是:可即可,不可即不可。不知權變之道。所以「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天命」,就是天的命令。如劉氏《正義》引《漢書董仲舒傳對策》曰:「天令之謂命。」劉氏《正義》說:「知天命者,知己為天所命,非虛生也。蓋夫子當衰周之時,賢聖不作久矣。及年至五十,得《易》學之,知其有得,而自謙言無大過。則天之所以生己,所以命己,與己之不負乎天。故以知天命自任。命者,立之於己,而受之於天,聖人所不敢辭也。」孔子學《易》,乃知天命。吾人雖聞天命,未必能知,須先信賴聖言,以求知之。
「六十而耳順。」鄭康成注:「耳順,聞其言,而知微旨也。」皇《疏》:「但聞其言,即解微旨,是所聞不逆於耳,故曰耳順也。」皇《疏》又引李充說:「心與耳相從,故曰耳順也。」順字,《說文》:「理也,損頁川。」段注以為,自人之頭頂至腳踵,如河川流通,至為通順。順之而後,始見天理,始著條理。由此可知,「耳順」就是耳的功能已經通順自己以及他人的心理,故能聞他人之言,即知他人的心意。此是耳聞無礙之境。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從心的從字,作順從講。「矩」是端正方形的工具,《說文》作巨,引申為法度之義。孔子至七十歲時,順從心之所欲而不逾越法度。順心而為,自然合法,也就是動念不離乎道。
程氏樹德《論語集釋》,引明儒顧憲成《講義》說:「這章書,是夫子一生年譜,亦是千古作聖妙訣。」顧氏以為,孔子自十五志於學,至四十而不惑,是修境。五十知天命,是悟境。六十耳順,至七十從心,是證境。顧氏此說,大有道理。
這是孔子的自我報告,為什麼孔子在談到為政,要作自我報告呢?孔子是七十二歲死的。他用簡單幾句話,報告了自己一生的經歷,艱苦奮鬥的精神。他的身世很可憐,父親去世的時候,他還有一個半殘廢的哥哥和一個姐姐,對家庭,他要挑起這擔子來,他的責任很重。
他說十五歲的時候,立志作學問,經過十五年,根據他豐富的經驗,以及人生的磨鍊,到了三十歲而立”。立就是不動,作人做事處世的道理不變了,確定了,這個人非走這個路子不可。
但是這時候還有懷疑,還有搖擺的現象,“四十而惑”,到了四十歲,才不懷疑,但這是對形而下的學問人生而言。
到了“六十而耳順”,這裡問題又來了,孔子在六十以前耳朵有什麼問題不順,耳腔發炎嗎?這句很難解釋,可能在當時漏刻了文字。可能是“六十而”下面有一個句讀。如果照舊,“耳順”的道理就是說,自十五歲開始作人處世,學問修養,到了六十歲,好話壞話儘管人家去說,自己都聽得進去而毫不動心,不生氣,你罵我,我也聽得進去,心裡平靜。注意!心裡平靜不是死氣沉沉,是很活潑,很明確是非善惡,對好的人覺得可愛,對壞的人,更覺得要幫助改成好人,要這樣平靜,這個學問是很難的。
然後再加十年,才“從心所欲”。西方的文化就是自由,但下面有一句很重要的話:“不逾矩”。我們上街去看看,這家包子做得好,就拿來吃,“從心所欲”嘛!行嗎?要“不逾矩”。人與人之間要有一個範圍。“從心所欲”——自由而不能超過這個範圍,所以“不逾矩”,同時這句話也通於形而上的道理。
另外,80~90歲叫耄耋之年;100歲叫期頤,《禮記·曲禮》:“百年曰期頤。”意思是人生以百年為期,所以稱百歲為“期頤之年。”元人陳浩解釋說:“人壽以百年為期,故曰期;飲食起居動人無不待於養,故曰頤。”
20歲的別稱好像很少見,而且在它“附近”的年齡的別稱也有很多哦,比如,女孩十二歲。稱作金釵之年;女子十三歲稱作豆蔻年華;女子十五歲稱作及笄(《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女子十六歲稱作碧玉年華、破瓜之年(舊時文人拆“瓜”字為二八紀年,謂十六歲,多用於女子。) 。男子二十歲叫“弱冠”(《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
-
6 # 讓心靈去旅行
70歲,俗話說七十古來希。
古稀之人生於春,性情伶俐,為人聰慧,外柔內剛,機謀過人,善於應變,精通文武,六親多靠,一生吉昌,夫妻情義深厚,兒女成行,晚年一對可靠,門庭光彩。
古稀之人生於夏,才思敏捷,聰明好學,反應靈敏,自制心強,為人膽大,天賦權威,內緣中平,性暴心慈,安份守己,生活安康,諸事所遂心願也,終身清閒。
古稀之人生於秋,聰敏出眾,富貴康健,品德高尚,人緣極好,衣祿頗豐,智勇雙全,意志堅銳,時運必至,才智過人,受人敬仰,晚年吉祥。
古稀之人生於冬,意志堅定,性格耿直,心直口快,自為有道,熱心忠厚,受天之福,忠厚善良,婚姻幸福美滿,家業隆興。
-
7 # 愚人愛熱鬧
古稀之年是指七十歲。由於以前社會不發達,醫療技術落後,人的生存環境和生活水平都很差,所以人的壽命都不高。很多人都是四五十歲就失去了生命,六十多歲七十的人就較少了,七十歲以上的人就更少。因此,人們就引用杜甫在一首詩中說的“人生七十古來稀”中的“古稀”二字來稱呼七十歲。
-
8 # 表情謎語猜猜看
在古代人的壽命超過70歲,才可以稱之為古稀之年。它源於唐代大詩人杜甫的詩"人生七十古來稀"。這是杜甫感嘆人生苦短,能活到70歲,自古以來十分稀少。但當今時代由於人們生活安定,豐衣足食,醫療條件又好,華人人均壽命己達到77歲,活到80多歲的人非常多,超過90多歲的人也不少見,到處都有。
回覆列表
絕大多數人都在70歲80歲左右都走了,就是沒有病,你這個機囂用了八十多年另件也壞了,沒有辦法,只有誰其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