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雲在青天麻子說茶

    朱由檢是明朝最後一個皇帝,亡國之君難免給後人留下昏庸之印象,然事實並非如此。

    從道德上看,朱由檢同學在位十七年間,勤於朝政,以至少年白髮,減膳撤樂 ,生活清苦簡單,所做所為光明正大。

    從工作上看,朱同學對當皇帝這個本職專業很認真,與他好做木匠的哥哥.豬油叫.是天淵之別。管理能力上由於太年輕,是差了點,沒能組織好廣大幹部群眾安居樂業,有諸多可檢討之處,事實上他也下了六次《罪己詔》 ,態度非常端正。

    朱同學性格堅強,外遇滿清皇太極崛起,他不肯議和,出賣一土國土;內遭土匪李自成造反,他不肯遷都,抗爭直至城陷。他以自縊殉國,盡忠於那個時代的國家和臣民。

    從其34歲的生命歷程看,他是頑強的鬥士,不學前朝未代皇帝為苟且而偷生。南明遺臣給其諡號思宗,毅宗,威宗。順冶滿清先諡為懷宗後改為莊烈帝,烈宗,敬宗,還有一個最牛的是-正皇帝。

    無論漢滿君臣給他的廟號反正都是好詞,對手亦敬之,絕非昏君。華人看史,好以成敗論英雄,可休矣。

  • 2 # 思維館

    明思宗

    為什麼明思宗給後人留下昏君的印象,他真的這麼昏庸無德嗎?

    崇禎十七年三月,大順軍兵臨北京城下,明思宗朱由檢在衣襟上留下“朕涼德藐躬,上幹天咎,然皆諸臣誤朕”的遺言自縊,博得“君王死社稷”之名,讓一些人對他產生了同情,實際上,明朝之亡,明思宗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天啟七年(公元1327年),明熹宗朱由校去世,留下遺詔,以其弟朱由檢為繼承人,是為明思宗。實際上,明熹宗為朱由檢留下的是個爛攤子,他登基時,大明朝政腐敗、國庫空虛、軍事敗壞、災荒不斷,實可說是內憂外患叢生。

    明思宗繼位後,即下詔“朕以沖人統承鴻業,祖功宗德,惟祗服於典章,吏治民艱,將求宜於通變。毗爾中外文武之賢,諧予股肱耳目之用,光昭舊緒,愈懋新猷”,從詔書來看,他是有志於求變圖存的,意圖達到中興。在繼位之初,他的確勤治政務,並一舉剷除魏忠賢一黨,積極地引進西方文曆法、火器技術,頗有幾分中興的意思,得到社會各界“點贊”。但所謂“剛不可久”,明思宗很快便進入了心勞力絀的階段,朝廷內外黨派之爭加劇,社會危機全面爆發,關外之地盡喪,農民起義不絕,中興之夢徹底斷絕。

    明思宗即位時,明朝面臨階級矛盾、民族矛盾、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的激化,如以後金為代表的女真貴族與漢族的矛盾,農民階級與地主階級的矛盾,逐步深化成激烈的軍事衝突。明思宗目光短淺,尚且不能看到迫在眉睫的矛盾,又談何緩解?他只能針對看到的問題,“刻於理財”,對即將爆發的衝突束手無策。

    相較於女真族的威脅和農民起義的爆發,在內部,明朝政治體制趨於僵化,官場貪腐不絕。官場問題的併發症,即土地的極度集中,徭役的繁重,致使百姓陷入極度的貧困之中,助長了外部矛盾的爆發。

    在朱由檢登基之初,曾表示“孜孜民力艱苦,思與休息,……斬年加派絡繹,東西水旱頻仍,商困役擾,民不聊生,朕甚憫焉”,但他在位近二十年,下令停止織造、蠲免逋賦、禁止私派的舉措寥寥,甚至為了鎮壓農民起義,多冷增派雜項、鹽課、關稅等,到後來,甚至超過往年一倍有餘,致使民怨沸騰,“呼崇禎為重徵”。

    崇禎皇帝不僅僅在民生一項上做下荒唐事,在朝堂之內,不辨忠奸,如驅逐首輔張居正,在對外戰爭之上,對清軍、李自成等舉棋不定,終於迎來了明朝的滅亡。

    中興之夢的破滅,對明思宗造成極重的打擊,他自視極高,將問題歸咎於手下的臣子,於崇禎八年《罪己詔》中說“諸臣失算”,““誇詐得人,實功罕覯”,後來甚至直接指責臣僚,說什麼“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皆亡國之臣矣”。

    這是個空負大志,卻才能疏淺的皇帝,想來他做起來最順手的事,便是“朕非亡國之君”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疫苗打第一針,不打第二針有效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