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pai影視
-
2 # 月影清漣
我有不同的見解。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是對皇帝功績的一種肯定,就是來拉一下皇帝的地位。那麼多皇帝,肯定有人做得好,有人做的不好。那麼我們如何評價他們的功績呢,當然是給他們分階級。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這些人是對中國有大功的人,算是第一梯隊的,叫千古一帝。
還有些人的功績達不到他們那樣,但是對國家和民族還是有很大的促進作用的,那麼這些皇帝叫明君等等。
下來就是暴君了,暴君不代表是無能,楊廣也被定義為暴君,但是他的能力是不容置疑的。
最後就是昏君了,我就不一一列舉了。
秦始皇
先說秦始皇,他的功績不用說,光是大一統就足以讓人敬服,更何況在他那個治國理論還尚無定論的環境下,六世餘烈而大一統。後世只要享受大一統福利的,就沒有什麼資格來職責他,否則就是吃完飯摔碗砸鍋,這事兒後世儒家經常幹。所以說看秦始皇的功過,要辯證來看。
1.他順應歷史潮流,統一六國,結束諸候長期割踞混戰局面.2.建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制,採取鞏固統一措施,包括政治,經濟,文字,軍事,思想的統一措施.促進了經濟文化交流和發展.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3.焚書坑儒,牽制人們的思想,摧殘了文化,給中國古代文化造成了極大的損失.秦始皇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很有作為,而有功過分明的地主階級傑出的政治家.
過錯也是挺明顯的,不過,功遠遠大於過。
說人話就是:秦始皇奠定後世大一統思想和體制,結束戰國紛亂局面。與此同時,損失了大量文學典籍。
漢武帝
再說漢武帝,這個帝王被司馬遷黑了一千年,但是也因為司馬遷,我們才知道,漢武帝如何,他的功績多大。
在政治上,創設中外朝制、刺史制、察舉制,頒行推恩令,加強君主專制與中央集權。在經濟上,推行平準、均輸、算緡、告緡等措施,鑄五銖錢,由官府壟斷鹽、鐵、酒的經營,並抑制富商大賈的勢力。文化方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並設立太學。
對外,漢武帝採擴張政策,除與匈奴長年交戰外,還破閩越、南越、衛氏北韓、大宛,又鑿空西域、開絲綢之路,並開闢西南夷。此外,還有創設年號、頒佈太初曆等舉措。
但他崇信方術、自奉奢侈,兼以窮兵黷武,引發統治危機,晚年爆發巫蠱之禍,後因對外擴張受挫而頒《輪臺詔》。
漢武帝從來都是爭議不斷地,就是當時那個環境,如何治國都在一個理論狀態,誰也不敢說自己就能把國家治理好,也沒有哪個學術就一定能夠把國家推向強大。法家強秦,但是也帶著秦走向毀滅。漢武帝選擇一個相對溫和的學派,爭取把損害降到最低,就當時來說,這是一大進步。你是如何知道獨尊儒術的危害的?還不是經過千年的驗證。就比如我們的前輩們,他們在建設的時候,不就是摸著石頭過河的嗎
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如何,大家都有個印象,但是我覺得,唐朝是儒家把國力推到最強的,世家林立,人才輩出,皇家和世家相互需求又相互制約,從而造就了一個盛唐。但是李世民開了一個非常不好的頭兒,導致後世光明正大的同室操戈,內鬥耗國。而且,自他以後,後世帝王篡改歷史嚴重。
李世民軍事才能卓越,助父統一中國;政治清平 ;社會秩序空前安定 ; 擴充教育機構,籠絡國家人才;精簡政府機構,裁汰冗官冗員;分權制度 ;改革三省六部,朝廷政治清明; 開創貞觀之治 ;商業發達。施行開明的民族政策,打擊突厥,滅東突厥、薛延陀、高昌、吐谷渾,與周邊民族政權保持良好關係,使唐朝成為當時的一個世界性帝國。開放國境 ;對外交流,傳播世界的盛唐氣象 。 唐太宗李世民的過: 肆意篡改歷史記錄,貶低隋文帝,隋煬帝和唐高祖李淵的形象,使後世難以看清歷史真相。貞觀後期,唐太宗開始有了一些變化,先從納諫開始體現出來。貞觀十年,魏徵發現他“漸惡直言”,這是唐太宗走向一些錯誤的開始。用人做不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魏徵死後聽信讒言,甚至毀了魏徵的碑文。晚年過度奢侈糜爛 。為人迷信,妄想長生不老。
唐初治國理論和經驗已經相對成熟了,大一統的情況下,處理好和世家的關係,一般都可以太平安穩的,李世民比較有野心和能力,無論是證明自己還是如何,他的功績在文武方面都是可圈可點的。三代人,把大唐推向巔峰。
宋太祖趙匡胤
趙匡胤兄弟倆兒,名聲不好,但是捺不住手下人舔啊。
要說是功績:
一、宋太祖趙匡胤一生最大的貢獻和成就在於重新恢復了華夏主要地區的統一,結束了安史之亂以來長達200年的諸侯割據和軍閥戰亂局面。飽經戰火之苦的民眾終於有了一個和平安寧的生產生活環境,為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文化的繁榮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在中國歷史上有兩次名副其實的大分裂,一次是南北朝,另外一次就是五代十國,作為五代十國的終結者和大宋王朝的開拓者,趙匡胤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承前啟後的重要人物。
二、文以治國,武以安邦,宋太祖奉行“文以靖國”這一理念,果斷的實行“右文抑武”的基本國策,透過設立“誓牌”,尊孔崇儒,完善科舉,創設殿試,知人善任,厚祿養廉等一系列重大舉措,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受推崇的一代文治之君,徹底扭轉了唐末以來武夫專權的黑暗局面,使宋代的文化空前繁盛,以至於後人有稱“宋朝是文人的樂園”的稱譽,因此,宋太祖也可以稱的上是五代十國野蠻政治的終結者,又是後世歷朝文明政治的開拓者。
三、趙匡胤透過採取“收起精兵,削奪其權,制其錢穀”的三大綱領,巧妙的“杯酒釋兵權”“削弱相權”“罷黜支郡”“強幹弱支”“內外相維”“三年一易”“設定通判”“差遣制度”等等,將軍權、行政權、司法權、財政權牢牢控制。一舉剷平了藩鎮割據武夫亂政的歷史狀況。所以宋朝300年的歷史中從不曾發生大的內亂和地方割據。
四、以宋太祖為首的宋初領導集團集體發奮圖強,勵精圖治,使宋初的社會經濟迅速呈現蒸蒸日上的喜人局面。宋太祖減輕徭役,賦稅專收,以法治國,興修水利,發展生產,澄清吏治,勸獎農桑,移風易俗等一系列英明決策,不僅儘快醫治了200年的戰爭創傷,而且迅速把宋朝推向空前繁榮的局面,出現了歷史上享有盛名的“建隆之治”。
另外宋太祖本人極具幾盡完美的人格魅力:他心地清正,嫉惡如仇,寬仁大度,虛懷若谷,好學不倦,勤政愛民,嚴於律己,不近聲色,崇尚節儉,以身作則等等,不僅對改變五代以來奢靡風氣具有極大的示範效應,而且深為後世史學家所津津樂道。
與歷史上其他著名的王朝相比,宋太祖所建立的宋朝以其鮮明的文人政治特色而登上中國文治盛世的頂峰,可謂中國君主專制史上的最開明的一個王朝,因此,儘管宋朝300年的基業中,長期積弱,但在民間卻享有盛譽,並對後世歷代產生深遠影響。過:重文輕武的結果導致宋朝軍事力量不足,和外族戰爭多以敗仗收場。為以後宋朝的積弱落下來病根。
老趙的功績或許有水分,但是他建立的體制以及所起的作用,著實是一個巨大的進步,明朝的體制可以說是最完善的,但是宋對其影響也是巨大的。
老趙兄弟倆,以半壁江山養活了多少人口,商業的繁榮,給中國開啟了另一條道路,人們不在是隻有在土地裡拱食才能吃飽了。
朱元璋
這個畫像據說是經過清朝黑過的。朱元璋開創的大明,自古以來得位最正。
1 推翻蒙古元朝 光復華夏正統 雖然以現在的眼光大家都是中華民族 都是一家人 不過 在當時可絕對是漢人思念百年的頭等大事 絕對激勵人心 推進漢族的發展和生存2公開倡導民族團結 民族和解 朱元璋在民族問題上很有遠見 廢除了蒙元的四等人劃分 也拒絕了其屬下殺光蒙古人 殺光色目人的建議 而是倡導 蒙古 色目雖非我族類但若愛我華夏 朕以愛之如華夏類也 在明朝的軍隊 將領中就有很多回人 色目人3體貼民情 生活節儉 善待百姓 朱元璋的生活 可以說在皇帝中算是很樸素 很節儉的 有個大臣因為天天喝蜜水被他責罵 還有個官員因為送他一些大理石鋪路 被他大罵並且退回不用 而且朱元璋時常告戒官員不許干擾百姓 不許盤剝百姓 否則嚴懲4很尊重法律 不徇私枉法 他的親侄子因為貪汙被他處死 他最喜歡的女婿歐陽倫因為走私被依法處死(當時公主 皇后 宰相 大臣都求他網開一面 也沒有打動朱元璋) 北伐時大將胡大海的兒子因為強姦民女被處死 當時很多人害怕因此而得罪胡大海而招致軍變 朱很乾脆的回答 就算皇帝不當 大海嫉恨我背叛我 我也絕對要依法處理5整頓吏治 嚴懲貪汙 朱元璋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痛恨貪官 最反貪汙的皇帝了 不論什麼高官 不論什麼貴戚 只要貪汙就一定嚴懲不待 在朱元璋時期一共處決了近50000多貪汙官員那段時期也是明朝吏治最好 政治最清明的時期過:當然 朱元璋也有很多缺點 比如 嫉妒自私 枉殺成性 很多大臣被他無辜處死 興八股 搞特務 但是 總體來說 朱元璋的貢獻遠遠大與他的罪過 尤其是他的勤政和愛民是絕對值得肯定 即使到了今天也是值得學習和發揚的 因此 我們不能否定朱元璋 這個對中國 對南京都有莫大貢獻的好皇帝的偉大 更不能因為他是安徽人而全盤否定 他的祖籍就是江蘇南京。
也許是因為出身的原因,致使朱元璋在馬皇后死後性情大變,變得弒殺無度。但是他是個好父親,對於大兒子來說,人家是生怕太子跟大臣走的過進,影響自己的權勢,但是他恨不得把大臣綁在他大兒子身上。可惜,太子死了,要是太子不死,那些名臣能將就不會死了。可惜,歷史沒有如果。
我覺得,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是一個帝王功績的等級,是一個時間排名,而不是功績。朱元璋肯定是達到了,也包括他兒子朱棣。但是將宋換明的話,就是否認宋的功績了。雖然沒有大一統,但是宋活活耗死了兩個王朝,那種環境下,挺了近三百年。
但是老朱,因為明朝開啟始就跟文官集團敵對,那些掌握筆桿子的 ,自然 不會給他們說好話。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明朝二帝, 下面是要 考慮要不要加上康熙......
-
3 # 使用者433403104134宗裕
把宋祖改成明祖肯定不合適,因為不合詞的平仄格律,這是古體詩詞,不能把它看成是嚴謹的歷史評價。要真的評價中國古代帝王,前五名應該有秦皇漢武,隋文漢祖,以及元世祖,恐怕連唐太宗也排不上,更遑論宋祖了。下文提到的成吉思汗倒是夠斤兩,但他只是一個對中國歷史有重大影響的蒙古人,他的孫子元世祖才可以算是華人。因此,從合平仄的角度,只有漢祖和聖祖可替換宋祖,若從別的方面來衡量,則仍是不合適的。
-
4 # 中國大戰略
這個問題實際上是要甄選出歷史上最強的四個皇帝。
若以歷史地位與功績而論,前三位當無異議。祖龍秦始皇作為統一封建國家與制度的開創者,排第一位毫無爭議;漢武大帝是定義我們這個民族的人,“漢”成為我們共同的名字;唐太宗作為鼎盛王朝的主要奠基人,文治武功無出其右。
但這最後一席給誰?我以為,宋太祖肯定是不配的。備選者有兩個:隋文帝楊堅和明太祖朱元璋。前者恢復漢族大一統政權,有光復之大功,堪稱撥亂反正,兼有技術與制度創新;後者情況類似。
綜上,可稱:秦皇漢武隋帝唐宗或秦皇漢武唐宗明祖。
不過,我們這只是就事論事,是在爭論哪些個皇帝夠資格排進前四。若真這麼改了,未必符合主席原詞的平仄對仗工整的要求。
-
5 # 幽默的法外狂徒張彡
這句話出自毛主席詩句“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很多人誤會了,以為這是毛主席心目中最頂尖的封建君主,其實並不是。“略輸文采”“稍遜風騷”是說這四個人武略充沛,但文化水平不高,都是粗人。
-
6 # 路者9
當然不合適。
我不知道你有這個想法的原因是因為覺得宋太祖的功業不如明太祖的工作大呢,還是受弱宋觀點的影響,覺得宋朝不如明朝強呢;關於這一點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是很好評說。
那就還是讓我們回到原文來理解好了。原文是“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前一句秦皇后面是漢武,秦皇、漢武所代表的秦漢這兩個朝代是緊挨著的兩個朝代,中間是沒有間隔的;同理後一句的”唐宗宋祖“中的唐宗後面也應該是緊挨著唐朝的朝代那就只能是宋朝啊;再說“唐宗宋祖,稍遜風騷”後面還有一句“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這是元朝的事兒,你把宋祖改成明祖,這就是把明朝的事兒說到元朝的前面了,這也不符合歷史流變的脈絡啊,當然會顯得有些彆扭了,所以稱“唐宗宋祖”“比唐宗明祖”更為合適啊。
-
7 # 使用者lwysw
你居然說李世民在文武方面只是可圈可點?如果李世民的文武只是可圈可點,那其他人就不值一提了。因為無論是領兵作戰,還是坐在後方統籌全域性,或者是治理國家。在所有的422位皇帝中,有誰超過他?沒有
回覆列表
任何一個朝代都是有性格的,比如說秦朝一視同仁的法制、漢朝雖遠必誅的強霸、唐朝海納百川的襟懷,都為世人津津樂道,我們曾經在歷史上(或者現在)被外國稱為秦人、漢人、唐人,但卻沒有人叫我們宋人,儘管宋朝是一個全民經商、最會做買賣而且海外貿易發達的時代。
一般來說,提起歷史上的有為之君,人們就會把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並列,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人認為,唐宗宋祖應該換做唐宗明祖,意思是宋太祖趙匡胤應該無法跟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這樣一代雄主相提並論,因為秦始皇是毫無爭議的千古一帝,除了“焚書坑術士”有點手軟殺得太少之外,似乎也沒什麼缺點,至於“暴秦”那是秦二世胡亥和趙高造的孽;漢武帝的雄才大略就不用說了,他全力支援的衛青霍去病也給他賺足了臉面;至於天可汗唐太宗李世民,他領導下的大唐帝國,是中國封建史上最開放、最強盛、國際地位最高的帝國,沒有之一。
而宋太祖趙匡胤欺負前任領導的孤兒寡母得了江山,似乎跟“驅除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明太祖朱元璋要差上一大截。我們看歷史,確實一分為二地看,趙匡胤有功有過,朱元璋同樣有功有過。但是筆者雖然不贊成一筆抹殺趙匡胤的功績,也不贊成過度美化朱元璋和明朝,但是卻贊成把唐宗宋祖換成唐宗明祖,因為趙匡胤跟朱元璋比起來,少了一樣東西,這樣東西雖然只用兩個字就能概括,但卻決定了一個王朝的走向與興衰。
我們先來看宋太祖趙匡胤,雖然“陳橋兵變”不大光彩,但是他又先後滅了後蜀、南漢、南唐,基本結束了五代十國的亂世,也給了人民一個安定的生存環境,在他制定的國策之下,宋朝經濟飛速發展,成了當時最富庶的王國——請注意,筆者說宋是王國而不是帝國,因為宋朝實際並沒有完成大一統,與宋朝相繼並存的還有西夏、遼、金,而且宋朝都曾經向他們納貢,雖然美其名曰“歲賜”、“歲幣”,但骨子裡還是打不過才花錢買平安,實際是“納貢稱臣交保護費”,所以宋只能是王朝而不算帝國。
很多人為宋朝辯解:“沒有燕雲十六州,宋朝沒法養馬,所以打不過遊牧民族!”這話就混蛋透頂了:試想秦皇漢武起家的時候,一個在函谷關以東做諸侯王,曾經被六國堵著大門圍攻;一個在沛縣當泗水亭長,別說燕雲十六州,連一塊立錐之地都沒有。但是他們一個滅了六國,一個推翻了龐然大物秦帝國。
至於明太祖朱元璋,最後能用騎兵對騎兵滅掉了不可一世的蒙元帝國,想當初朱元璋別說戰馬,連像樣的刀槍都沒有,只有一個要飯的破碗,但是後來還不是“取資於敵”,讓徐達常遇春帶領的漢族騎兵把蒙元打成了北元。朱元璋的兒子朱棣更是一口氣殺到了斡難河,連朱棣在追亡逐北之餘也不禁感嘆:我們打到成吉思汗興起的老家了!
《孟子 梁惠王上》記載了這麼一段話:“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意思是說:“用胳膊挾著泰山跳越北海,對人說:‘我不能辦到。’這是真的不能。給年長的人彎腰行禮,對人說:‘我不能辦到。’這就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
如果認為可能打不過就不敢打,那麼歷史上就沒有戰爭了,只要發生國際糾紛,就把雙方軍隊拉到一起比一比誰更強大,然後弱小的一方繳械投降就行了。但是歷史上,或者說在趙匡胤之前,秦始皇漢高祖唐高祖,哪一個不是以弱勝強終成大事?
這時候我們就能看出宋太祖趙匡胤與明太祖朱元璋之間的差距了:趙匡胤跟朱元璋相比,缺少的一樣東西,就是“血性”,一個沒有血性的王朝,只能苟且偷安。而按照叢林法則,苟且偷安者無論多麼富有,其命運一定是被勒索、被吊打,直至被勒索得民不聊生,直到被吊打得奄奄一息。
所以我們說,宋王朝跟西夏、遼、金的戰爭,不是能不能打、能不能打過的問題,而是敢不敢打的問題——“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趙匡胤開創的宋王朝之所以後來成了待宰羔羊,根本原因就是趙匡胤及其繼承者,都缺乏歷代開國之君,也包括明太祖朱元璋骨子裡所共有的一種東西,這種東西千秋萬代都不應該失去,因為這種重要的東西,叫做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