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鹹魚茶館

    先說結論:覺得馬三立真忘詞的,都是血棒槌。

    在諸多相聲名家之中,馬氏相聲是最講究“死綱死口”的,而馬三立可以說是死綱死口的巔峰人物。

    馬三立晚年到了一種什麼境界呢,那就是他能把“死綱死口”演出“忘詞”的效果,而且讓觀眾真假難辨。

    在天津衛視製作的相聲綜藝《笑禮相迎》中,專門對馬三立的“忘詞”進行過解釋,馬志明拿出了馬三立自己寫的手稿,裡面細緻到每一個語氣助詞,以及重複的次數。馬三立之所以會在某些地方反覆用同一句詞,就因為這個細節可以提升角色的真實性,讓觀眾能夠更好的進入劇情。

    這種處理方式,馬三立在不同的演出場合,全部都是一模一樣,連“忘詞”的方式都沒改過,這就是典型的馬氏“死綱死口”。

    現在很多觀眾被帶入了一個極大的誤區,那就是相聲以現掛為主,只有電視相聲是背臺詞。實際上小劇場相聲更講究死詞兒,一個節目只有在死綱死口的基礎上,才有可能磨成精品,東一榔頭西一棒槌跟欠抽式的亂抓包袱,或者像車禍版汾河灣那樣真忘詞兒了一通亂演,粉絲還各種溢美之詞亂吹,那不是語言藝術,屬於動物園耍狗熊的範疇。

    馬三立是經歷過撂地的老派相聲藝人,他對於相聲的講究,遠勝現在這些只要流量不要規矩的年輕演員。當年馬德祿馬桂元教馬三立相聲的時候,錯一個字就打,詞兒對了但氣口錯了也打,甚至演了個滿堂彩觀眾各種叫好,到後臺也要捱打,因為節奏有地方不對。

    馬三立是這種近乎於BT的環境中教育出來的,他對藝術也必然是嚴苛到了極致。所謂的上臺不對活,所謂的現掛,都是在幾百上千遍的死綱死口基礎上實現的效果。你以為我忘了,以為我嘴瓢,其實是我讓你以為的,懂嗎?

    馬三立這種境界只能說可遇不可求了,他颱風如此的溫,但卻有如此的張力,即使幾句非常平淡的臺詞,也能讓你忍俊不禁。天津相聲演員都“宗馬”,但幾乎沒有一個演員能宗馬,哪怕是馬三立的長子馬志明,以及馬三立親自教出來的馬敬伯,他們跟馬三立都差距很大。

    馬三立的颱風是典型的不賣派,所有功夫都在骨子裡面,而能夠走到馬三立那種境界,你才能在臺上站到八十年以上,而且越到了晚年,觀眾越能品出味兒來。少馬爺跟父親比起來,都算是非常賣力氣了。而以“賣”為核心輸出的演員,一旦晚年氣力跟不上了,藝術立刻就會塌方一般,馬志明到了晚年很多活都拿不動了就是這個原因,而姜昆巔峰一過直接慘不忍睹,也是因為氣質下去,沒法賣派了。郭德綱更是典型中的典型,0506年火爆如斯,連薛寶琨這種曲藝評論大拿也佩服他,但巔峰一過開始養生,現在基本上就是用生意口和下三路包袱混日子了。

    如果說侯寶林是當代相聲的藝術奠基人,那麼馬三立就是當代相聲的開山鼻祖,侯寶林去其糟粕,馬三立提升其精華。

    用馬老自己的一句詞形容怹:

    我是藝術大師!不對,我是人類靈魂工程師!我不止是人類靈魂工程師,我是一切動物和所有生物的靈魂工程師!

  • 2 # 達摩說

    假的唄。

    馬三立的相聲藝術越到後期,越是臻於化境。他的單口小段聽著就像一個老頭兒跟你嘮家常,所以嘮著嘮著就說錯話了,忘了該說啥,感覺都很正常。但實際上,這些所謂的忘詞、說錯、重複,包括那些看似無用的語氣詞,如嗯啊之類,那都是他故意設計的,而且是死綱死口,無論演幾遍,在哪兒演,都是完全一樣的臺詞。

    現在很多外行聽相聲似乎特別喜歡聽所謂“現掛”,最好還得是那種車禍版的舞臺事故,最後靠著舞臺經驗隨機應變才倖免於難。殊不知,現在某些粉絲們津津樂道的這種車禍版舞臺事故,如果放在舊社會,那就直接是大茶壺大茶碗飛上來,再加上一陣起鬨叫倒好,基本上一個相聲演員的藝術生命就算是宣告終結了。因為大家買票就是來瞧玩意兒的,你在臺上演,就得對得起觀眾的這份票錢,結果你失誤了,嘴瓢了,忘詞了,對待演出不認真了不賣力了,就算是勉強圓回來了,觀眾也會覺得你的玩意兒根本不值票錢,直接轟出去完事。

    現在呢,觀眾都比較寬容了,也可能是都不太懂行了,偶爾一次半次喝醉了酒上臺胡說八道啥的,不僅能接受,還被奉為隨機應變處理舞臺事故的經典,我也真是醉了。

  • 3 # 惠風和暢68459322

    馬三立嗓音條件不好,沙啞、沒底氣、不宏亮,這在相聲大師裡就算最差的了。為了彌補先天的不足,馬老先生放慢了語速和節奏用反反覆覆絮絮叨叨的形式來表述。既然不能用宏亮的聲音來強調就反覆說引起你的注意,一樣能鋪墊實了。馬老先生貌似忘詞的絮叨都是在鋪墊的過程中,而且越重要的地方越絮叨,但是抖包袱的時候從來都是利落的。這也就是馬老先生相聲的魅力所在吧!向大師致敬!

  • 4 # 天理之外

    馬三立忘詞?那全天下說相聲的都記不住詞兒。

    馬家相聲,不,天底下的相聲,死綱死口是必須的。

    馬三立死綱死口到什麼份上,跟臺本一字不差,比方說“唉唉唉唉”,臺本上四個“唉”,臺上絕不會說三個,就是這麼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裡有適合隱居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