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還寶
-
2 # 呵呵說吧
從管理的過程來看,“組織”和“協調”這兩個活動,是管理的主要組成部分,這需要有“被管理者”的配合。
管理是科學的,有自己的知識體系。先進的國外管理經驗引入到中國,需要被中國消化和吸收。硬性推動管理者的一套管理辦法,就會產生“阻力”,增加企業成本,面臨“水土不服”。
管理者需要讓別人同自己一起實現既定目標,就需要建立“團隊”。毫無疑問,只有團隊的“同心協力”,才會構成企業強大的“核心競爭力”。
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有一種美德,是“堅韌”,說明在中國的企業,會有“優秀”的員工。
文化是團隊是否能夠融合的一種重要因素。“企業文化”必須是管理者與員工的共同思想,相互尊重,良好的“溝通”,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合力。
-
3 # 榮根文化
所謂管理,通俗地說,就是把一群人管起來,理順他們之間的關係,使他們各行其是,相互協調,以產生最佳的效益。
怎麼“管好”?如果“理順”?是一門學問。管的好,理的順,這群人就能產生最大的效率,實現最大的價值。否則,就會一團糟,亂了套,不但產生不了最大效益而且還會散夥倒閉。
管好,就是要管理物件從內心願意服從。理順,就是管理物件之間要相互配合。
要做到這些,管理制度,首先要與管理物件的思維定勢,生活習性,行為準則等文化要素相契合,基本一致。
例如西方文化,講究規則,標準,定量等,一是一,二是二,絕不含糊,相對來說,比較死板。而東方文化,則講究體驗,對無關緊要的資料,根據自己體驗,怎麼好怎麼做,相對靈活。
同樣的管理,在西方就要按照西方人的思維,習性辦事。他們從不加班,不是錢的事,是文化的事。管理制度就不能在加班問題上強求。而在東方就可以規定,需要加班時必須加班,但給相應的加班費。這也不全是錢的事,也是文化的事。
電視欄目《中華情》,有個叫李百可的澳洲姑娘,就對中國菜譜上的“少量”、“片刻”、“酌情”等要求,大惑不解。而對華人來說,則習以為常。所以,西方的肯德基,麥當勞講究的是標準,出來的是一個味道。而中餐,則一個廚師,一個味。
什麼原因?文化使然!
管理西餐廳,就必須強調標準,定量。管理中餐館,就要放寬標準,定量的要求,強調味道對顧客的適味性。
馬列主義也是一種管理社會的理論和方法,如果不與中國革命的實際(中國的文化)相結合,中國革命能取得勝利嗎?
所以,管理一定要與當地文化相結合,才能產生效果,如果死搬硬套,往往事與願違,甚至適得其反。
回覆列表
《文化與管理》
文→條紋、記錄。化→生成、造化。文化→記錄、生成、造化,是物質與精神抽象化的產物。
文化一詞的內涵和外延,被現代人再三擴充套件,原因在於這個詞可以節省許多筆墨和口舌,讓使用者逃脫詞不達意的尷尬局面,茶有茶文化,酒有酒文化,廁所還有廁所文化。凡是存在的物質,一旦有了記錄、生成、造化,皆可附加文化二字。但是,管理屬於精神範疇的,應該屬於文化的一個領域,企業文化和企業管理是分佈開的,地方管理和地方文化也是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