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魁哥說歷史

    三國時期,顏良、魏延、費禕三人死得比較蹊蹺,被稱為三國三大疑案(三大謎團),看看究竟是怎麼回事?

    顏良之死

    說起關羽,很多人都會想到他勇猛的一面,事實上,無論正史還是演義,其中的關羽都是非常強悍的。不過演義和正史中,對關羽刺顏良的戰績呈現似乎有所不同!

    在演義中,關羽刺顏良乃是偷襲!當時關羽從曹營衝出來後,顏良並沒有出陣和關羽單挑,而是讓手下讓開一條路,允許關羽來到麾蓋之下,因為顏良想告訴關羽劉備的去處,準備招降關羽。結果關羽手黑,還沒等顏良開口,關羽便一刀斬殺了顏良!很明顯,演義中的關羽斬顏良是一種偷襲的打法,人家顏良根本沒打算動手,這一點關羽不可能看不出來!而且顏良之前曾二十回合擊敗徐晃,打得曹營眾將不敢出手,武力上來說並不弱於關羽!

    而在正史中,關羽刺顏良,似乎就是簡單衝進敵軍軍陣,斬首而歸,令人頗為疑惑。

    《三國志》:曹公使張遼及羽為先鋒擊之。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

    看看三國志的記載,這讓人非常疑惑,顏良作為一軍主帥,防衛應該是非常嚴密的,手下護衛眾多,關羽是如何突破千軍萬馬殺到顏良身邊的呢?如果說關羽是堂堂正正殺進顏良軍隊,斬首而還,本文是不怎麼相信的,太玄幻了!本文認為,根據此戰中張遼的表現來看,很可能張遼主要負責正面進攻,牽制顏良軍隊,而關羽則帶隊從側翼發動突襲,成功殺進敵軍軍陣!所以說,不論是正史還是演義,其實關羽斬顏良,都是突襲的打法,不可能正面斬殺!關羽到底是怎麼殺顏良的,還需要歷史專家們進一步研討。

    魏延之死

    在演義中,諸葛亮和魏延的矛盾由來已久,他料定自己死後魏延會造反,所以提前把馬岱安排在魏延身邊,最終斬殺魏延。演義中,魏延確確實實是造反了,想要奪取兵權。但是在正史中,記載卻有所不同。

    按照三國志的記載,諸葛亮去世後,魏延確實起兵進攻了楊儀,不過他並不是造反,而是因為他和楊儀關係水火不容,不滿楊儀統兵,所以出兵進攻楊儀。不過最終魏延不敵,被楊儀擊敗並斬殺。

    《三國志》: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平日諸將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而按照《魏略》的記錄,魏延其實並不想起兵,是楊儀想要殺他,所以他才被迫出兵,最終不敵楊儀,被楊儀斬殺。

    總之,關於魏延是否造反了,歷來的看法都有很大的分歧,誰也無法說服誰。反正最終的結果是,魏延死了,楊儀回到蜀漢後也沒得到好處,先被流放,後自殺。到底魏延是否謀反被殺,還是被楊儀私人恩怨所殺,我們不得而知,因為楊儀也被流放了。

    費禕之死

    費禕是蜀漢名相,也是諸葛亮的得意傳人,在蜀漢擁有很高的聲望!諸葛亮死後,將大權交給了蔣琬,蔣琬死後又將大權交給了費禕,而費禕執政期間,又把蜀漢國力搞得蒸蒸日上,政績非常不錯,所以歷史上一提起費禕,都對他好評不斷。可就是這麼一個能人,卻死於了刺殺,令人頗為驚奇。

    《三國志》:延熙十五年,命禕開府。十六年歲首大會,魏降人郭脩在坐。禕歡飲沈醉,為脩手刃所害,諡曰敬侯。

    費禕的死,非比尋常,因為他是死在了魏國降將郭脩的手上!既然這個郭脩已經投降了,回不了魏國了,其實他殺費禕根本沒有任何好處!好好跟著費禕,他還能獲得更多好處!實在想不出這個郭脩為何會幹出這種損人不利己之事?以至於很多人猜測,郭脩的背後肯定有人指使,有人說是姜維,也有人說是劉禪,因為費禕死後他們的獲利最大。但這畢竟沒有證據,僅僅是猜測而已,所以費禕之死一直是個不小的謎團!

    結語

    三國故事精彩絕倫,卻有很多謎團。比如這三國三大疑案:關羽如何在千軍萬馬之中刺死顏良?費禕之死的背後之人究竟是誰?魏延到底有沒有造反?顏良、費禕、魏延三人都死得莫名其妙,遺憾的是,僅憑我們現在的史料來看,這些疑團都無法徹底揭開,只能寄希望於未來有更多的實證出現,以此解惑!

    (本文主要參考《三國志》)

  • 2 # 散澹人

    劉備死得快,死得也蹊蹺。劉皇帝一死太子劉禪接班,可是他只是個名譽皇帝,沒有行政權,沒有三軍統帥權。還要尊權臣諸葛亮為相父。似乎是一次宮廷政變呀?

  • 3 # 中行偃1

    原野何蕭條,白日忽西匿。歸鳥赴喬林,翩翩厲羽翼。孤獸走索群,銜草不遑食。感物傷我懷,撫心常太息。太息將何為?天命與我違。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歸。孤魂翔故域,靈柩寄京師。存者忽復過,亡歿身自衰。人生處一世,去若朝露晞。年在桑榆間,影響不能追。

    黃初四年五月(公元224年5月),白馬王曹彪、任城王曹彰與我一起前往京城朝拜,迎奉節氣。到達洛陽後,任城王曹彰不幸身死;到了七月,我與白馬王返回封國。——曹植《贈白馬王彪》

    曹彰之死,撲朔迷離,眾說紛紜……

    《魏晉世語》說是:“初,彰問璽綬,將有異志,故來朝不得見,有此忿懼而暴薨。” 意思就是,曹彰在曹操死後曾向賈逵打聽過魏王的印璽的事,曹丕認為他有不軌的想法,因此來朝見時故意怠慢他,而曹彰受不了這種怠慢,於是忿怒暴死。

    還有一種說法是出自《世說新語》:原來曹彰雖是員猛將,可卻頗喜棋道,曹丕此著正是投其所好,棋至中盤,曹丕已見下風,此時他向在旁侍候的丫鬟吩咐道:“還不快將棗兒端來。”於是,二人一邊下棋,一邊吃著烏棗,表面看情義融融,其實,狠毒的曹丕早已在一些棗子中下了毒藥,並暗自做了記號,自己專揀未帶毒的吃。

    曹彰被矇在鼓裡,不多一會兒,曹彰只覺頭重腳輕,眼睛發直,還沒來得及說出一句話,便一頭栽倒在地。有人就通告給卞太后,卞太后來了也終於沒能挽救曹彰的性命,棋盤上終於濺滿了曹彰鮮紅的血跡。

    而且,該篇在寫曹彰死後,還有這麼一段,“復欲害東阿(曹植),太后曰:汝已殺我任城,勿復害我東阿。”哈哈!劉義慶也不知道為什麼那麼恨曹丕?

    後來,關於《世說新語》的記載大概是太精彩了!遭到駁斥:

    1、黃初四年,諸王來朝的時間為農曆五月,此時棗子還未熟,用棗子毒殺曹彰是不可能的。文帝約束諸王的辦法還不至於要採用這種方式,曹彰是得了暴疾而死。

    2、曹植受封為東阿王在魏明帝(曹丕之子曹叡)太和三年,卞太后焉能在魏文帝黃初四年就稱曹植為東阿王?!

    其實,這還不算什麼,最終曹彰之死歸於暴疾而亡?至今存疑。但是,劉義慶的另一個說法卻與之不謀而合: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世說新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聽說《士兵突擊》要重拍了,你們對此有何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