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二詩兄的範兒
-
2 # 世界預測師Geomancer
汨羅江畔,屈原高唱“眾人皆醉我獨醒,眾人皆濁我獨清”,永遠的離開了渾濁的世界;南山籬下,陶潛笑吟“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永遠的告別了黑暗的官場;北固亭中,幼安慨嘆“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堅定的表達...
-
3 # 奔跑的阿東
(1)詩歌的內容是社會生活的最集中的反映。
(2)詩歌有豐富的感情與想象。
(3)詩歌的語言具有精練、形象、音調和諧、節奏鮮明等特點。
(4)詩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為單位,而是以行為單位,且分行主要根據節奏,而不是以意思為主。
詩歌就是用高度凝練的語言,形象表達作者豐富情感,集中反映社會生活並具有一定節奏和韻律的文學體裁。
-
4 # 黔山逢春
這個問題大,要回答清楚非長篇大論不行。段落由表達主題需要而構思的層次安排決定。用語又是一個非同小可的大題有的用直白,有的通篇託物抒情志,有的直接用典有的則化用典故,有的借物象創造意境達情表義……不可盡言。總之必精煉,在極少的文字中能表達極來富的內函是追求的目標。
抱歉我才疏學淺,沒讀懂這個問題。什麼是詩歌的段落用語?麻煩提問的人先把要提的問題表達清楚。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
俗語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我寫詩的啟蒙教育就是從記誦唐詩開始的。那時,除了毛主席語錄、毛主席詩詞和新華字典,課外讀物實在少的可憐,讀詩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偶爾得到了一本繁體豎版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唐詩三百首》如獲至寶,經常翻看背誦,遇見不認識的繁體字就對照《新華字典》查詢辨認。以至於後來竟把這兩本書翻到了爛頭爛尾、沒頭沒尾。
上個世紀70—80年代,是一個詩歌創作繁榮的黃金時代,先有小靳莊的農民詩歌瘋傳,後來又有了天安門詩抄的闇誦,再後來就湧現出一大批頗有影響力的詩人、流派。這些詩人和詩歌流派對我的影響很大,我從那個時候開始就嘗試自己寫詩了。那時的我大概十四、五歲左右,在上中學。對於文字,我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親切,在那個時候我就能寫好些詩,毫不費力而且樂趣無窮。這期間,郭小川、賀敬之、艾青、李瑛、聞捷、臧克家等詩人的詩作對我的影響很大,也包括後來的舒婷、北島、楊煉和顧城等。當然也讀一些國外的譯作,如普希金、拜倫、雪萊等等,那是西風漸近,自由化風行的時候。可是,隨著寫詩時間的推移,我感覺自己越來越不會寫詩了,寫出來的詩句也上不著天下不接地,於是就嘗試改寫了其他體裁的一些文字,如小說、散文、報告文學以及近乎於文娛作品的小品、快書、相聲等雜七雜八的文字。後來,我最終還是迴歸於鍾情寫詩。因為我覺得詩歌的語言最優美,詩歌的語言最精煉。但是,我始終認為自己只是一個文字愛好者,卻不是一個詩人。
詩,寫到這般時候,如果談點個人感想,竊以為無非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靈感。有無靈感,這是寫詩的觸媒,“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二、感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動於衷,莫貴乎真。
三、想象。聯想益豐滿,詩句益骨感,惜字益如金,下筆才有神。
四、構思。因枝而振葉,沿波而討源,力求精、新、巧、善;切忌平、庸、同、亂。
五、意境。狀物移情,緣境生情,體貼情物,物我融情。
六、含蓄。簡潔精煉,含滋蓄味,宜比興賦;需平仄韻。
之於詩歌的各種表現形式或形態,個人以為可以不必拘泥,古體的如楚辭、漢樂府,唐律詩絕句、宋詞、元曲;現代詩的十四行、長短句,不一而足。只要能用詩句把想表達的東西透過自己熟悉喜歡慣用的文字碼出來即可,不要用桎梏限制了自己思維的活躍和想象力的拓展。
總之,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現代詩基於每個詩作者的個人喜好,有根據詩歌的表達意境分層次抒發寫作而分段的,也有作者喜歡一氣呵成直抒胸臆一文到底不分段的,這裡沒有特別的要求,憑己所好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