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世界人文歷史

    是的,司馬遷認為平原君在這件事情上被利益衝昏了頭腦。作為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戰國四公子之一,平原君趙勝以善養門客、能讓人效死命而聞達於諸侯。然而就是這樣的一位厲害的人物,卻在國家利益問題上聰明一世糊塗一時。

    戰國中期,七雄爭霸局面出現了新的變化。馬陵之戰後,隨著魏國霸業的衰落,曾經一度出現過齊、秦、楚三足鼎立的局面。秦惠文王與齊威王、楚威王都建立了自己霸業。齊國的霸業非常短暫,齊閔王滅宋耗盡自己的國力,遭受五國伐齊,一蹶不振;楚懷王攻秦先勝而後敗,連失漢中、房陵,最後連都城都丟了,楚人東潰。戰國後期,三晉之中的趙國取代魏國成為北方地區新的霸主。尤其是在齊、楚衰敗以後,趙國是唯一能對抗秦國的國家。

    公元前270年秦、趙爆發閼與之戰,秦師潰敗,遭斬首七萬餘級。此戰過後,秦昭襄王不願再與趙國硬戰,轉而攻擊南韓的野王地區。南韓弱小,不能抵禦,於是向秦國求和,割讓上黨郡。然而,南韓上黨太守馮亭為了轉移禍端,私自將上黨獻給趙國。

    趙孝成王猶豫不決,在國內徵求群臣的意見。群臣意見不一,各有說法。孝成王是武靈王之孫,也是平原君趙勝的侄子。他就向平原君趙勝徵求意見,平原君居然極力慫恿他去搶奪上黨。於是,孝成王以廉頗為主將,命他統率趙軍趕在秦軍之前駐守上黨,協助南韓守城。

    秦昭襄王廢了九牛二虎之力之力卻沒有得到上黨,惱羞成怒,進而對南韓境內的趙軍發起猛攻。公元前260年,秦軍攻陷上黨,廉頗敗退回趙國。事後,秦軍繼續朝趙國的邊境進攻,廉頗與40萬趙軍主力在長平地區掘深溝、築高壘,迎戰秦軍。這就是決定戰國曆史走向的長平之戰。

    春秋戰國列國攻伐,尤其以長平之戰最為慘烈,趙軍40多萬人被白起活埋,這樣規模的戰爭在同時期的歐洲和中亞都沒有發生過。論東周之役,必以晉陽、長平之狀最為慘烈,血流成河、屍骨撐山。晉陽之圍,懸釜而炊;長平之戰,血流漂滷。(晉陽之圍指的是在公元前455年,晉國國內爆發的晉陽圍城戰)

    長平之戰的歷史影響:

    1、長平之戰中,趙國損失慘重,從此不再具備和秦相互攻伐的力量

    2、秦國打倒了東方六國中最後一個強敵,掃清了統一中國的障礙

    王立群教授曾在百家講壇欄目專門講解了長平之戰的前後經過,並認為正是由於平原君趙勝貪圖小利,才置趙國於覆滅的危機之下。《史記》的原作者西漢歷史學家司馬遷也在整理戰國資料時,對長平之戰也做了自己的批註。趙國捲入秦、韓之爭本來是不必要的,這是南韓的一個陰謀。強盛的趙國為了爭奪小小的上黨郡,與秦國主力對決,最後連本帶利都賠了,這不能不歸結於當初極力慫恿趙王出兵的平原君趙勝。

  • 2 # 野叟觀書

    千古興廢事,一問一答中。

    青梅閒煮酒,幾度夕陽紅。

    就是這個意思

    《史記 平原君虞卿列傳》:太史公曰:平原君 翩翩濁世之佳公子也 然未睹大體。鄙語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貪馮亭邪說,使趙陷長平兵四十餘萬眾,邯鄲幾亡。

    司馬遷寫《史記》,每一個人物傳記的結尾處都作人物評論。以上是給平原君做的結束評論。翻譯過來大體是:平原君是亂世中一翩翩公子,但眼光狹隘,不識大體。用粗俗的話講就是“利令智昏”。平原君聽信馮亭的一番鬼話,使趙國在長平被坑殺四十多萬兵卒,趙國差一點亡國。

    簡單經過

    公元前262年,秦武安君攻韓,佔領野王邑,上黨地區被割斷,成為孤島。韓王想割讓上黨給秦國以乞求罷兵,派去處理事務的馮亭卻違背了主子的意思,跟趙國說願意將上黨獻給趙國——了不起的計謀,類似於《三國演義》裡的“二虎爭食”之計。其實就是拿上黨作誘餌拉趙國過來墊背抵抗秦軍。

    趙孝成王高興了,說:出動百萬大軍也不一定拿得下來一座城,這多好,一下子得到上黨十七城。趙孝成王和宗室群臣商量,平原君附和了孝成王的意見,覺得划算。否定自己平陽君趙豹的灼見。平原君親自去接收上黨。

    結果大家都知道,趙國一下子直面秦軍,等於是從秦軍虎口裡奪食。又中人家反間計,造成長平慘敗,成就武安君萬世兇名。

  • 3 # 立志成蟲

    平原君建議趙孝成王接受南韓上黨地區是明智之舉,事實上趙國也別無選擇。上黨地區是山地,是邯鄲絕佳的地理屏障,上黨往東就是一馬平川的大平原,根本無險可守。原先南韓弱對趙國沒有大的威脅,一旦被秦國佔了,秦軍隨時可以威脅邯鄲,而且仗著有利地形進可攻退可守。話說回來,即使趙國不接受上黨就能有太平嗎?秦國想統一天下,會放過軍力同樣強盛的趙國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空氣能採暖費用究竟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