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寒於水3

    漫長的而又短暫的古代社會,一直是農業社會,人們的吃穿用度都是依耐與農耕養殖,這使得人們的生活方式變化不大,但是社會總是在發展之中,從漢到唐農業生產工具,手工製造,商品買賣等都有發展,所以從整個歷史來考察,人的生活水平肯定提高,生活方式也有變化假定在社會制度、社會秩序一直能有利的情況下,同一階層人的生活水平肯定會有較大提高了。然而社會發展不是直線的,是曲折的,有時會有退步,如唐朝動亂(安史之亂等)時人民的生活,人民的日子會比漢代文景之治時好嗎?那就未必了。所以要用一個全面的眼光看問題,用辯證的思想分析問題才能得出較為合理的結論。

  • 2 # 手機使用者59348728608

    不一樣的,哪個時代哪個空間都是時間差的因果效應。但生活水平應該取決於自己的冷暖自知吧,我是嚮往自由的人,外界各種限制,但我活在每時每秒的尋找自由,應付壓力,只要有一秒的時間是我的自由時間我也不會放棄,自由在心裡就是幸福。心裡幸福,心裡的善良,心裡的祝福,這是我心裡的美好空間,只有嚮往才是我靈魂的最終歸宿。

  • 3 # 森林鹿

    先說"古代物質生活水平如何量化”的問題,這個比較直觀的一個數字指標,是“人均糧食佔有量”,就是歷代(每個朝代人口最多、社會經濟最繁榮穩定的時期)耕地總量X平均糧食畝產量,算出每年國家能生產的糧食總共有多少,再除以當時人口,分攤到每人頭上。

    這個指標放在現代來看不合適,在工業化國家,糧食食物這些生存的基本物資在社會經濟中所佔的地位下降得很厲害,所以聯合國判斷貧富的標準是“恩格爾係數(食物支出在總支出中的比重)”。但是中國歷史上從西漢到民國近兩千年裡,中國社會雖然一直在量變,卻沒有質變,始終還是典型的農業社會:農民占人口絕大多數、農業是經濟命脈,以及,全社會上下共同的努力目標是“豐衣足食”溫飽型。那麼,用“糧食佔有量”來縱向比較各個朝代的人民生活水平,應該是合適的,而且也是別無選擇的(難道能去比較各朝代的電腦普及率@_@?)這兩千年裡呢,史學界基本承認的共識是:因為農業技術一直在持續發展,所以從秦漢到清代中葉,如果只看各朝代的繁榮穩定時期,那麼糧食的單產(畝產)一直在提高,全國耕地總面積也一直在擴大,所以糧食總產量也是一個歷代遞增的過程。也就是說,清代高峰年間的糧食年產量高於明代,明高於元,元高於宋,宋高於唐,唐高於漢。這樣是不是就能說:清朝人比明朝人富裕,明朝人比元朝人富裕,以此類推一代比一代強?那馬爾薩斯馬寅初馬……這些人口學家們就該哭死了。大家都生活在計劃生育時代,我想對於“人口爆炸”的問題,“總量多人均窮”的問題,都應該有很清楚的認知,不用俺來廢話的哈。

    糧食在增長,人口也在增長,那麼到底是糧食漲得快,還是人口漲得快?目前大家都承認的是,至少從清代中後期(1840左右)以後,華人口失控,人均糧食佔有量(生活水平)出現了大幅度下降。那麼清代中期以前,人均糧食佔有量是一直在上升呢,還是一條拋物線,在某個時代達到頂點之後已經進入下降的區間?如果是拋物線,那麼這個頂點出現在什麼時代?是唐、宋、還是明?

    這個問題,近代以來也一直有學者在不斷研究,專著不少,如吳慧《中國曆代糧食畝產研究》,鄭正和王興平《古代華人壽命與人均糧食佔有量》,卜風賢《傳統農業時代鄉村糧食安全水平估測》《傳統農業時代的災荒風險和糧食安全》等。各家的觀點和研究成果差異很大,有些具體細節上甚至是針鋒相對的。約十年前我做過這方面的整理學習,亦與卜風賢老師交換過意見,詳細過程不寫了,在卜文基礎上,個人整理出的歷代人均年糧食佔有量如下:

    秦漢時代:1048.35斤(今制,下同)隋唐時代:1741.11斤宋元時代:1457.87斤明代:1192.94斤

    清前期:780斤清中期:780斤清末:736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母親面前你做過哪些蠢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