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教始創人為聶斯脫裡(Nestorius, 380年~451年),一說指他生於敘利亞,他提出“基督二性二位說”,認為聖母瑪利亞只是生育耶穌肉體,而非授予耶穌神性,因此反對天主之母理論。428年,聶斯脫裡出任君士坦丁堡牧首,引起亞里山大主教濟利祿(Cyrillus of Alexandria)的猛烈抨擊。公元431年,以弗所大公會議(Ecumenical Council of Ephesus)召開後,聶氏被革除主教職務,其教派亦被定為異端,最終客死埃及。景教5世紀末,聶派教徒遷往波斯,曾先後以Chaldea 或亞述教會名義傳教,大本營一度遷往今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盛極一時。此後,景教被傳到中亞等地,至六世紀末,已盛行於突厥、康居等等。當聶派傳入中國時,以景教命名,學者相信“景”是指光明之意。說英語的西方人士往往把聶斯脫裡教會歸類於東方正統教派(Oriental Orthodoxy,不同於東正教的Eastern Orthodoxy,雖然在中文裡字面意思相同),這是非常不對的,因為幾乎所有的“東方教派”(包含Oriental 和 Eastern)教會的基督論都和聶斯脫裡教派相牴觸。傳入東方5世紀末,聶派信眾遷往波斯,曾先後以迦勒底教會或亞述教會名義宣教,大本營一度遷往今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盛極一時。此後,景教被傳到中亞等地,至6世紀末,已盛行於突厥、康居等等。聶斯脫裡教會可能於6世紀初便已進入北魏洛陽,當聶派傳入中國時,原稱“波斯經教”、“大秦教”,後改以景教為名,學者相信“景”是指光明之意。說英語的西方人士往往把聶斯脫裡教會歸類於東方正統教派(Oriental Orthodoxy,不同於東正教的Eastern Orthodoxy,雖然在中文上字面意思相同),這是非常不對的,因為幾乎所有的“東方教派”(包含Oriental和Eastern)教會的基督論都和聶斯脫裡派相牴觸。明朝天啟五年(1625年),西安掘出一塊石碑,正面寫著“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並頌以1780個漢字撰寫,另附數十字敘利亞文,引起當時傳教士轟動。現時景教在中國的早期歷史,大多以此作為引證。據石碑所載,唐貞觀九年(635年),大秦國有大德阿羅本帶來經書到長安,由歷史名相房玄齡迎接,獲唐太宗李世民接見。自635年開始,景教在中國順利發展了150年,與祆教及摩尼教並稱唐代“三夷教”。景教在唐代初期博得皇帝好感,李世民曾批准教徒在長安興建廟寺一所,初稱“波斯寺”,後更名為“羅馬寺”、“大秦寺”。自太宗至唐德宗,景教在貴族之間的發展極快。高宗時,賜號阿羅本為“鎮國大法王”,並下詔於諸州建景寺,往後教堂亦掛上歷代唐朝皇帝像,使景教得以廣泛流傳。武后信奉僧尼,景教受佛僧道士攻擊,幸有景教教士集資億萬於洛陽建“大周頌德天樞”,並得教士阿羅撼將景教教義佛化,使武后大悅,得以繼續發展。唐玄宗開元年間,曾使景教士於興慶宮講道。天寶初亦曾命寧國等五親王到景寺禮拜,設立壇場,並陳列先王之遺像供人禮拜。而且玄宗更邀約羅含和普羅等十七名景僧一起做禮拜,講福音。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後,曾重建靈武等五郡的景寺,且有景教徒伊斯協助中興大臣郭子儀平亂,後被賜紫衣袈裟。唐代宗、唐德宗亦弘護景教。而當時福音已傳至部分海陸大邑,除兩京外,靈武、成都、廣州等大城亦建有大秦寺。在德宗建中年間,更立《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記述景教在中國的流行情況。845年唐武宗會昌年間,滅佛浪潮爆發,逾萬間佛寺被毀,史稱會昌法難。雖然會昌法難主要針對的是佛教,但同時波及其他不屬於道教的宗教。景教與祆教及摩尼教,當時總信徒約3,000人,在會昌法難後,趨於式微。這是由於景教的傳播過分依賴帝王和貴族的庇護,而信奉者又以胡人居多,故武宗一禁教,便使其迅速衰落,但在唐代仍未絕跡。據史書所載,滅法時,朝廷欲遣返外國教士,但通往西域之道為吐蕃所阻,故景教教士很難返回本國,亦可能再度潛入中土;至唐僖宗黃巢起事,據阿拉伯蘇萊曼《中國印度見聞錄》載,有不少景教徒被屠殺,可見唐末內地仍存餘著景教徒。元朝開始,由於大量色目人來到中國,使得中國的景教信徒回升。馬可波羅和一些中世紀西方學者指出中國內地和蒙古地區有很多景教小團體存在,特別是蒙古克烈(Kerait)、汪古(Ongut),乃蠻三部族皆信奉景教,其實信仰景教的都是突厥遺民。1278年羅馬天主教教宗尼閣三世命弗朗西士派教士五人到中國傳教,並致信忽必烈,請他善待所遣教士,照顧他們的需要,在他們回羅馬時,派人護送。1289年尼閣四世派方濟各會教士孟高維諾率宣教士數人抵達中國。當時景教在帖八里的主教,曾一度與當時新興的天主教的教士發生衝突。元朝的基督徒(景教與天主教等)稱為“也裡可溫”(arkagun),享有免兵役和免稅的特權。據馬可波羅報告,元代中國北京、山西大同、甘肅敦煌、肅州、甘州、涼州,寧夏、新疆喀什噶爾、莎車、伊犁,江蘇揚州、鎮江,浙江杭州、溫州、福建泉州都有景教徒和景教寺。1277年-1282年期間,馬·薛裡吉思任鎮江府路總管府副達魯花赤,在鎮江建立了六所景教寺(鐵甕門八世忽木剌大興國寺、馬裡吉瓦里吉思忽木剌甘泉寺、西津豎土山答石忽木剌雲山寺、都打吾兒忽木剌聚明山寺、登雲門外黃山廉海牙忽木剌高安寺、丹徒縣開沙打雷忽木剌四瀆安寺),在杭州建立了一所薦橋門建樣宜忽大剌大普興寺。其中鎮江大興國寺系舍宅興建,金山十字寺為佔用原有佛寺,。根據後來在泉州出土大量景教文物,可知福建泉州是當時中國南方景教的中心。元代著名的景教僧人有教師掃馬(曾奉命出使至歐洲)和出生於大都的畏吾兒裔大公牧首馬·雅八阿羅訶三世(擔任景教的首席主教)。明朝取代元朝後,景教衰微,但未絕跡,一直存在“十字架教派信徒”有兩個世紀,直到16世紀左右,天主教傳教士開始展開中國傳教工作,景教徒數目隨之銳減。2010月10月5日,東方亞述教會主教Mar Awa Royel與Genard Lazar神父和Allen Youssefi執事由美國抵達香港,探訪在沙田道風山的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在會面後,他們以東方亞述教會的禮儀舉行了聖餐。這次的探訪可說是數百年來的首次。再度興盛景教青銅十字金剛杵遼金時期,景教在中國西北民族中廣泛傳播。先後信奉景教的有居於蒙古高原中部的克烈部,居於金界壕附近的汪古部,從契丹邊地西遷中亞的渾部,居於按台山至也兒的石河地域的乃蠻部,公元840年西遷後定居在東部天山南北的畏兀兒人的一部分和佔據亦列河、垂河及塔剌思河的哈剌魯人的一部分等操突厥語的民族。入元以後,在西北邊地,由於信奉聶思脫裡教的諸強部相繼為成吉思汗並滅,其部民隨蒙古軍散居全國各地,它又重新傳入內地,使中國的景教信徒回升。馬爾谷波羅(馬可波羅)和一些中世紀西方學者指出中國和蒙古有很多景教小團體存在,當時他們在帖八里的主教曾一度與當時新興的天主教傳教士發生衝突。元朝的景教徒稱為“也裡可溫”(arkagun),享受免兵役和免稅的特權。據馬可波羅報告,元代中國北京、山西大同、甘肅敦煌、肅州、甘州、涼州,寧夏、新疆喀什、葉爾羌、伊犁,山東濟寧 [1] ,江蘇揚州、杭州、鎮江,浙江溫州、福建泉州都有景教徒和景教寺;山東濟寧在元代是景教重鎮,這裡長期存在著景教寺院和教徒群體。作為蒙古貴族弘吉剌氏的家臣,按檀不花家族至少三代先後在濟寧路各地為官,留了不少碑刻材料。 [2] 元代著名的景教僧人有列班·掃馬和雅八阿羅訶。根據後來在泉州出土大量景教文物,可知福建泉州是當時中國南方景教的中心。明朝取代元朝後,景教衰微,但並未絕跡,一直存在“十字架教派信徒”達兩個世紀,直到十六世紀左右,天主教傳教士開始展開中國傳教工作,景教徒數目隨之銳減。同時,由於蒙古帝國的拓張,景教也在西亞、中亞地區得到一定發展。西亞伊利汗國的旭烈兀也是信徒,並攻打巴格達,處死了當時的伊斯蘭教哈里發。近況現代中國只有香港還有聶斯脫裡教派信徒,都是1990年代末期由黎巴嫩或敘利亞來香港從商的信徒,人數並不多。香港的聶斯脫裡教派主教除了負責香港的信徒以外,亦要同時兼顧東亞及南亞地區的所有信眾。
景教始創人為聶斯脫裡(Nestorius, 380年~451年),一說指他生於敘利亞,他提出“基督二性二位說”,認為聖母瑪利亞只是生育耶穌肉體,而非授予耶穌神性,因此反對天主之母理論。428年,聶斯脫裡出任君士坦丁堡牧首,引起亞里山大主教濟利祿(Cyrillus of Alexandria)的猛烈抨擊。公元431年,以弗所大公會議(Ecumenical Council of Ephesus)召開後,聶氏被革除主教職務,其教派亦被定為異端,最終客死埃及。景教5世紀末,聶派教徒遷往波斯,曾先後以Chaldea 或亞述教會名義傳教,大本營一度遷往今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盛極一時。此後,景教被傳到中亞等地,至六世紀末,已盛行於突厥、康居等等。當聶派傳入中國時,以景教命名,學者相信“景”是指光明之意。說英語的西方人士往往把聶斯脫裡教會歸類於東方正統教派(Oriental Orthodoxy,不同於東正教的Eastern Orthodoxy,雖然在中文裡字面意思相同),這是非常不對的,因為幾乎所有的“東方教派”(包含Oriental 和 Eastern)教會的基督論都和聶斯脫裡教派相牴觸。傳入東方5世紀末,聶派信眾遷往波斯,曾先後以迦勒底教會或亞述教會名義宣教,大本營一度遷往今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盛極一時。此後,景教被傳到中亞等地,至6世紀末,已盛行於突厥、康居等等。聶斯脫裡教會可能於6世紀初便已進入北魏洛陽,當聶派傳入中國時,原稱“波斯經教”、“大秦教”,後改以景教為名,學者相信“景”是指光明之意。說英語的西方人士往往把聶斯脫裡教會歸類於東方正統教派(Oriental Orthodoxy,不同於東正教的Eastern Orthodoxy,雖然在中文上字面意思相同),這是非常不對的,因為幾乎所有的“東方教派”(包含Oriental和Eastern)教會的基督論都和聶斯脫裡派相牴觸。明朝天啟五年(1625年),西安掘出一塊石碑,正面寫著“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並頌以1780個漢字撰寫,另附數十字敘利亞文,引起當時傳教士轟動。現時景教在中國的早期歷史,大多以此作為引證。據石碑所載,唐貞觀九年(635年),大秦國有大德阿羅本帶來經書到長安,由歷史名相房玄齡迎接,獲唐太宗李世民接見。自635年開始,景教在中國順利發展了150年,與祆教及摩尼教並稱唐代“三夷教”。景教在唐代初期博得皇帝好感,李世民曾批准教徒在長安興建廟寺一所,初稱“波斯寺”,後更名為“羅馬寺”、“大秦寺”。自太宗至唐德宗,景教在貴族之間的發展極快。高宗時,賜號阿羅本為“鎮國大法王”,並下詔於諸州建景寺,往後教堂亦掛上歷代唐朝皇帝像,使景教得以廣泛流傳。武后信奉僧尼,景教受佛僧道士攻擊,幸有景教教士集資億萬於洛陽建“大周頌德天樞”,並得教士阿羅撼將景教教義佛化,使武后大悅,得以繼續發展。唐玄宗開元年間,曾使景教士於興慶宮講道。天寶初亦曾命寧國等五親王到景寺禮拜,設立壇場,並陳列先王之遺像供人禮拜。而且玄宗更邀約羅含和普羅等十七名景僧一起做禮拜,講福音。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後,曾重建靈武等五郡的景寺,且有景教徒伊斯協助中興大臣郭子儀平亂,後被賜紫衣袈裟。唐代宗、唐德宗亦弘護景教。而當時福音已傳至部分海陸大邑,除兩京外,靈武、成都、廣州等大城亦建有大秦寺。在德宗建中年間,更立《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記述景教在中國的流行情況。845年唐武宗會昌年間,滅佛浪潮爆發,逾萬間佛寺被毀,史稱會昌法難。雖然會昌法難主要針對的是佛教,但同時波及其他不屬於道教的宗教。景教與祆教及摩尼教,當時總信徒約3,000人,在會昌法難後,趨於式微。這是由於景教的傳播過分依賴帝王和貴族的庇護,而信奉者又以胡人居多,故武宗一禁教,便使其迅速衰落,但在唐代仍未絕跡。據史書所載,滅法時,朝廷欲遣返外國教士,但通往西域之道為吐蕃所阻,故景教教士很難返回本國,亦可能再度潛入中土;至唐僖宗黃巢起事,據阿拉伯蘇萊曼《中國印度見聞錄》載,有不少景教徒被屠殺,可見唐末內地仍存餘著景教徒。元朝開始,由於大量色目人來到中國,使得中國的景教信徒回升。馬可波羅和一些中世紀西方學者指出中國內地和蒙古地區有很多景教小團體存在,特別是蒙古克烈(Kerait)、汪古(Ongut),乃蠻三部族皆信奉景教,其實信仰景教的都是突厥遺民。1278年羅馬天主教教宗尼閣三世命弗朗西士派教士五人到中國傳教,並致信忽必烈,請他善待所遣教士,照顧他們的需要,在他們回羅馬時,派人護送。1289年尼閣四世派方濟各會教士孟高維諾率宣教士數人抵達中國。當時景教在帖八里的主教,曾一度與當時新興的天主教的教士發生衝突。元朝的基督徒(景教與天主教等)稱為“也裡可溫”(arkagun),享有免兵役和免稅的特權。據馬可波羅報告,元代中國北京、山西大同、甘肅敦煌、肅州、甘州、涼州,寧夏、新疆喀什噶爾、莎車、伊犁,江蘇揚州、鎮江,浙江杭州、溫州、福建泉州都有景教徒和景教寺。1277年-1282年期間,馬·薛裡吉思任鎮江府路總管府副達魯花赤,在鎮江建立了六所景教寺(鐵甕門八世忽木剌大興國寺、馬裡吉瓦里吉思忽木剌甘泉寺、西津豎土山答石忽木剌雲山寺、都打吾兒忽木剌聚明山寺、登雲門外黃山廉海牙忽木剌高安寺、丹徒縣開沙打雷忽木剌四瀆安寺),在杭州建立了一所薦橋門建樣宜忽大剌大普興寺。其中鎮江大興國寺系舍宅興建,金山十字寺為佔用原有佛寺,。根據後來在泉州出土大量景教文物,可知福建泉州是當時中國南方景教的中心。元代著名的景教僧人有教師掃馬(曾奉命出使至歐洲)和出生於大都的畏吾兒裔大公牧首馬·雅八阿羅訶三世(擔任景教的首席主教)。明朝取代元朝後,景教衰微,但未絕跡,一直存在“十字架教派信徒”有兩個世紀,直到16世紀左右,天主教傳教士開始展開中國傳教工作,景教徒數目隨之銳減。2010月10月5日,東方亞述教會主教Mar Awa Royel與Genard Lazar神父和Allen Youssefi執事由美國抵達香港,探訪在沙田道風山的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在會面後,他們以東方亞述教會的禮儀舉行了聖餐。這次的探訪可說是數百年來的首次。再度興盛景教青銅十字金剛杵遼金時期,景教在中國西北民族中廣泛傳播。先後信奉景教的有居於蒙古高原中部的克烈部,居於金界壕附近的汪古部,從契丹邊地西遷中亞的渾部,居於按台山至也兒的石河地域的乃蠻部,公元840年西遷後定居在東部天山南北的畏兀兒人的一部分和佔據亦列河、垂河及塔剌思河的哈剌魯人的一部分等操突厥語的民族。入元以後,在西北邊地,由於信奉聶思脫裡教的諸強部相繼為成吉思汗並滅,其部民隨蒙古軍散居全國各地,它又重新傳入內地,使中國的景教信徒回升。馬爾谷波羅(馬可波羅)和一些中世紀西方學者指出中國和蒙古有很多景教小團體存在,當時他們在帖八里的主教曾一度與當時新興的天主教傳教士發生衝突。元朝的景教徒稱為“也裡可溫”(arkagun),享受免兵役和免稅的特權。據馬可波羅報告,元代中國北京、山西大同、甘肅敦煌、肅州、甘州、涼州,寧夏、新疆喀什、葉爾羌、伊犁,山東濟寧 [1] ,江蘇揚州、杭州、鎮江,浙江溫州、福建泉州都有景教徒和景教寺;山東濟寧在元代是景教重鎮,這裡長期存在著景教寺院和教徒群體。作為蒙古貴族弘吉剌氏的家臣,按檀不花家族至少三代先後在濟寧路各地為官,留了不少碑刻材料。 [2] 元代著名的景教僧人有列班·掃馬和雅八阿羅訶。根據後來在泉州出土大量景教文物,可知福建泉州是當時中國南方景教的中心。明朝取代元朝後,景教衰微,但並未絕跡,一直存在“十字架教派信徒”達兩個世紀,直到十六世紀左右,天主教傳教士開始展開中國傳教工作,景教徒數目隨之銳減。同時,由於蒙古帝國的拓張,景教也在西亞、中亞地區得到一定發展。西亞伊利汗國的旭烈兀也是信徒,並攻打巴格達,處死了當時的伊斯蘭教哈里發。近況現代中國只有香港還有聶斯脫裡教派信徒,都是1990年代末期由黎巴嫩或敘利亞來香港從商的信徒,人數並不多。香港的聶斯脫裡教派主教除了負責香港的信徒以外,亦要同時兼顧東亞及南亞地區的所有信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