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淡墨淺白

    劉備為關羽報仇背後的利益就是天下之爭!

    荊州三國爭霸的關鍵之地,有荊州者進可攻退可守!吳國為了荊州可以背叛孫劉聯盟就是如此!蜀國失去了荊州以後,諸葛亮北伐只能走漢中一條道!蜀國失去了荊州就如同甕中之鱉,有志難伸!

    劉備伐吳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蜀國尋找統一國家的路線,失去了荊州蜀國就基本失去了一戰統一天下的機會。諸葛亮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十一次北伐不過是以攻代守,在魏國身上割肉,根本不能傷害到魏國根本!

    劉備伐吳當然也是人生巔峰最後一次努力,畢竟年紀大了,如果一戰能滅了吳國就有可能和魏國南北對峙!劉備登基也需要戰績來支援自己稱帝的合法性,當然他最後失敗了,因此再也沒有回到成都享受他的皇帝生活!

  • 2 # 修戈矛

    劉備一直過著漂泊的生活,沒有屬於自己的地盤和軍隊,始終抑鬱不能提兵縱橫天下,關羽死時,劉備已經擁有荊州和益州兩地,擁有了自己的隊伍,所以劉備也想借關羽的死為其報仇為藉口,展示自己的實力,施展自己的報負

  • 3 # 溫讀

    孫權殺關羽是在誅心,正所謂上兵伐謀,攻心為上。

    在孫權決定取荊州,殺關羽的同時,向曹魏稱臣,曹孫已經媾合打算共擊劉備。

    因此,殺關羽,就是在誅心,孫權想要聯合曹魏來整一出蛇吞象。

    當然,曹魏根本沒上套,冷眼旁觀你們倆個打來打去。

    為什麼說孫權在誅心呢?

    關羽是誰?劉備的二弟。

    劉關張,桃園三結義,誓同生死,天下皆知。

    關羽,當年過五關斬六將,掛印封金,追隨當時尚且一無所有的劉備。

    劉備,以仁義道德標榜自己,一生不改其志。高舉漢室大旗,仁愛之名,天下皆知。

    關羽死於東吳之手,劉備於情於理,都沒有辦法不報此仇,這關乎到天下人對他的看法,更關乎他的政治形象。

    雖然眾所周知,漢賊不兩立,曹魏大敵環伺在側,和盟友開刀實為不智。

    但是,不得不為。

    劉玄德的二弟死於東吳之手,怎麼可能再聯盟抗曹?

    根本不可能。

    所以,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無論多少人不同意,無論軍心多麼渙散,無論天時地利人和多麼不好,他都需要一戰,告知天下,他,劉玄德,必定傾力報此仇。

    所以,歷史上多了一個白帝託孤的漢昭烈帝。

    孫權誅心,想聯合曹魏,鯨吞蜀漢。

    劉備傾國之兵,不僅想報關羽之仇,更是想彌補荊州之失。

    此時曹魏,冷眼旁觀,兩弱相爭,漁翁得利。

    只可惜,一把大火,燒斷了劉備的雄心壯志。

    痛哉,惜哉!

    隨手關注,祝你幸福。

    以上。

  • 4 # 人物觀

    兄弟死了,一定要(ノ_;\( `ロ´)/報仇! 仇是一定要報的!這輩子都不能不報的! 在蜀漢立足不穩的情況下,為江湖義氣而報仇雪恨,難免落了下乘。

    只是既然兄弟都涼涼了,那情分自然也就沒了。情分沒了,自然就只好用來當宣戰藉口。自古以來,華人打仗都講究師出有名!若興無妄兵災,是要遭報應的。(參考烽火戲諸侯的二傻子)有道是人走茶涼,在意二弟關羽的不過三弟張飛。

    張飛自來是個粗人,不辨是非,只聽大哥二哥的。得知二哥這樣義薄雲天響噹噹的一條漢子,竟然死於東吳這幫無恥宵小手中。張飛脾氣暴燥。在閬中鎮守,聞知關公被害,旦夕號泣,血淚衣襟。諸位將領以酒勸解,張飛酒醉後,怒氣更大。帳上帳下,只要有過失士兵就鞭打他們,以至於多有被鞭打至死的。

    劉備知道後,就勸他,你鞭打士兵,還讓這些士兵隨你左右,早晚都要被禍的。對待士兵,平常應該寬容。

    不久便傳來張飛在夜間被部下士兵梟首的訊息。對於劉備而言,二弟三弟盡皆身死。

    從情義上分析:

    兄弟三人多年情誼是不假,時間久了,難免隔閡,利益權力相伴,怎麼可能和十多年前一般親如手足!打天下時親如兄弟,天下打完鳥盡弓藏,卸磨殺驢的事情還少嗎?往早了說白起之於秦王,韓信灌夫之於劉邦;往晚了說,石守信只於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常遇春徐達之於朱元璋。

    若是張飛活著,或許還能一定程度提前與東吳開戰的。伴君如伴虎,關羽一人獨領一軍在荊州多年,即便兄弟情誼深厚也抵不過小人口舌。漸漸的,義成了利,利又成了權。

    從利益上分析:

    劉備一方痛失戰略要地荊州,關羽遇難,其打擊之大自不待言;孫吳一方先是取得空前勝利,接著大將呂蒙因病去世,孫吳一面向劉備請和,一面向曹操稱臣;曹魏一方,曹操去世,曹丕逼迫漢獻帝禪讓,登上皇帝大位,人心尚未完全歸服。中國歷史進入一個新階段,魏蜀吳三國鼎立局面正式形成,並展開新的你死我活的爭奪。

    新形勢下,蜀漢開始走出關張相繼遇害的陰影,逐漸恢復實力和信心;東吳方面氣勢和人才都走了下坡路;曹操去世,爭鬥了大半輩子的曹賊終於死了,黃口小兒曹丕登基不久,局勢尚且不穩。相對而且曹魏依舊最強,蜀漢次之,東吳最弱。

    作為欺軟怕硬老司機的劉大耳,哪能不知,此時正式挑軟柿子捏的時刻,正好拿二弟的死來做文章。師出有名,不僅容易得到國內民眾和臣子的支援,更重要的是受過關張照顧的將領的支援。(也存在知道自己時日無多,為傻太子劉禪系將領替換舊關張軍事將領以便統治。當個爸爸也不容易啊!)那隻好在和東吳那群沒骨頭只敢偷襲的二流子們大幹一場,一來打下東吳,光復漢室基業(主要是為了給兒子留一份產業),順便留個千古好名!二來即佔了東吳的大好江山,三來打下了孫尚香孃家,也不用聽她威脅嘮叨;四來送舊關張派系將領去見閻王,換幾個新的聽話的。

    可謂一石多年之計:

    1.佔了土地人口。

    2.打出名聲。

    3.吞吳抗魏總比聯盟懦弱的孫權強

    4.新成代謝了內部政體

    5.為關二哥報仇?這怕只是藉口而已。。。。。

  • 5 # 我不是你的蓋世英雄

    所謂的為兄弟報仇,只不過是《三國演義》之說罷了,小說家之言,何必當了真!

    劉關張的關係未必鐵的過周瑜和孫策,所謂的桃源三結義,同生共死,只不過是作者為了增加小說的可讀性罷了,更加是為了迎合作者著書的主題。

    就算劉關張的關係鐵的如小說中的一樣吧!劉備是一個志在天下的人,又怎麼會為了兄弟報仇而舉全國的兵力去伐曾經的盟友呢?

    看了幾個答主的回答,有些頗有道理,其最直觀的原因就是為了爭奪天下。荊襄九郡為天下之腹,不管是曹操想要南下,還是孫權想要穩固江東政權,亦或是蜀漢政權想要北伐,荊州的戰略位置太重要了。

    想想諸葛丞相北伐的困難,就知道荊州的重要性了。

    那麼劉備伐吳的目的就是為了荊州嗎?我們都知道一件事,蜀漢政權的最高戰略思想是諸葛亮隆中對策中所提到的:

    “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那麼劉備悍然發動大規模的伐吳戰爭,很明顯的違背了諸葛亮隆中對策中的外結好孫權。這又是為什麼呢?

    回過頭來看一看吧!關羽兵敗之前,劉備剛剛在漢中和曹操打了一仗,最後曹操退兵,按道理說,蜀漢政權剛剛經歷了一場大戰,不應該再發動戰爭,但是遠在荊州的關羽發動了著名額襄樊戰爭,此時蜀漢政權可謂是兵疲馬乏。

    而關羽兵敗的訊息傳來之後,我想作為一代梟雄的劉備,不僅僅只是悲傷。更多的應該是對於政治上和軍事上的考量,我個人覺得此時劉備的想法應該是趁著關羽之死,厲兵秣馬,攻打東吳,劉備應該是做了兩方面的準備的,一是如果一切順利,攻下東吳,那麼則可以和曹操劃江而治,以後的機會多的是。二是如果進攻不順利,那麼則可以拿下荊州,確保蜀漢政權有其統一的資本。但是結局不是劉備想的那樣。

    所以在我看來,劉備在關羽死後,記著伐吳有兩大原因,其根本原因是,為了爭奪天下。主要原因則是此時劉備心中對蜀漢政權的戰略有了新的規劃。

    伐吳比伐魏容易,但是還沒有到劉備想的那麼容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汽車年檢新車是多久年檢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