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kyo Olympics: Why doesn"t Japan cancel the Games? BBC. 2021-05-15.The Economics of Hosting the Olympic Games.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2018-01-19.How The Olympics Became So Expensive For Host Cities. Youtube. 2021-06-22.How the IOC finances a better world through sport. IOC. 2021-06-28.Fernández Peña, Emilio. Olympic Summer Games and Broadcast Rights. Evolution and Challenges in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Revista Latina de Comunicación Social, 64, p1000-1010.Official costs of Tokyo Olympics up by 22% to $15.4 billion. AP NEWS. 2020-12-22.The unpredictable financial costs of hosting the Olympic Games. Play the Game. 2021-02-23.Who Actually Pays for The Olympics?. Investopedia. 2021-03-28.The Economic Impact of Hosting the Olympics. Investopedia. 2019-06-25.The Tokyo 2020 Olympics may cost more than $26 billion — and the estimate keeps rising. INSIDER. 2021-02-28.後奧運效應. MBA智庫·百科.2021-06-28.
你也許不知道,舉辦奧運會其實就是個賠本的買賣。
從第1屆到即將開始的第32屆東京奧運會,只有1屆奧運會盈利,剩下的全都穩賠不賺。
這就讓人非常困惑了:既然是賠本的買賣,為什麼還有這麼多國家搶著要舉辦?
就像這次日本東京奧運會一樣,不僅在事前拼了老命申奧,疫情之下也沒能阻擋日本召開奧運會的決心(推遲一年後,東京奧運會將在2021年7月23日至8月8日期間舉行)。
要知道,因為疫情,本屆奧運會將有97%的比賽空場舉辦,原本預想中高達8億美元(約合人民幣52億元)的門票收入,將銳減至幾千萬美元,東京奧組委損失慘重。
而東京奧運會的成本,則高達26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685億元,由於疫情影響,可能還要再增加28億美元)。
◆ 東京新國立競技場,由日本建築師隈研吾團隊設計,工程費用達14.27億美元(約100.7億人民幣),工期歷時三年,即將成為2020年東京奧運會和殘奧會開幕式、閉幕式、以及一些賽事的舉辦地。
這個數字雖然比起2008年北京奧運會(400億美元)、2014年索契冬奧會(550億美元)要少,但也算是個天文數字了,相當於高棉2020年的GDP總量(IFM2020年資料)。
這個成本和門票收入一比,大寫的「虧」字。
明知要賠錢,日本為什麼還堅持要舉辦奧運會?
難道舉辦奧運會能帶來什麼意想不到的好處嗎?
舉辦奧運會的成本問題
其實,面對虧本的奧運會,許多日本人希望政府取消。
《朝日新聞》2021年5月的民調顯示,超過83%的日本民眾希望東京奧運會取消或延期,僅有14%表示贊同按時召開,其支援比例是除今年1月(11%)以外最低的。
比起舉辦奧運會的榮譽,人們更關注現實的成本問題。
只是,民眾的反對並沒有改變日本政府決定。
更有意思的是,從奧運會的歷史來看,舉辦國的民眾並非在一開始時就像日本民眾這樣,關注成本問題。
畢竟在現代奧運會剛舉辦時,主辦城市還能承受成本負擔。
當時的奧運會主要由一些發達國家來承辦:
一方面,這些國家已經擁有發達的經濟體、較高水平的基礎設施建設,因此,舉辦一場奧運會不會對公共財政產生很大影響;
另一方面,電視轉播時代之前,奧運會不像現在這樣奢侈,主辦方也沒有透過奧運會來賺錢的想法。
但在20世紀60-70年代後,現代奧運會遇到了一個轉折點。
經濟學家安德魯·津巴利斯特(Andrew Zimbalist)認為,奧運會在這段時期內逐漸變成了一場經濟上的賭博。
60年代,奧運會發展迅速,夏季奧運會的參賽人數比之前幾乎翻了一倍,賽事數量也增加了三分之一。與此同時,從1960年之後的每屆奧運會都出現了嚴重的成本超支現象。
學者本特·弗比約格(Bent Flyvbjerg)、亞歷山大·巴齊爾(Alexander Budzier)和丹尼爾·倫恩(Daniel Lunn)在2020年9月發表的論文顯示,自1960年以來,每屆冬奧會和夏季奧運會平均超支172%,根據國家不同,超支比率從2%到720%不等。
◆ 1960-2016 年冬夏兩季奧運會的總成本和成本超支比例。
1972年,奧運史上首次出現了第一個拒絕舉辦奧運會的城市——美國丹佛(Denver)。
1970年,美國城市丹佛獲得了第十二屆冬季奧運會的舉辦權,但隨後在1972年11月7日舉行的全州公民投票中,科羅拉多州選民拒絕為奧運會提供資金。
丹佛因此成為歷史上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獲得奧運會主辦權卻選擇放棄的城市。1976年冬奧會最終改在奧地利因斯布魯克(Innsbruck)舉辦。
不過,此時,還是有城市熱衷於舉辦奧運。比如加拿大的蒙特利爾(Montreal)。
1976年,蒙特利爾奧運會召開。當時,蒙特利爾市長尚·達坡(Jean Drapeau)信誓旦旦地說:
「就像男人不能生孩子一樣,奧運會也不可能虧本」(the Olympics can no more have a deficit than a man can have a baby)。
但現實狠狠打臉,這屆奧運會虧損巨大。
市政當局消耗巨資修建了奧林匹克體育場,預算為1.45億美元,實際花費12億美元,而且需要大量債務融資和賽後維修費用。
1976年,這座體育場的總成本已經達到20億美元。
◆ 蒙特利爾奧林匹克體育場主場館。其中的蒙特利爾塔高175米,在奧運會時並未完成修建,1987年才正式開放。主場館建造過程極其困難,為能順利投入使用,不得不增加成本。外加建造其他體育館的開支,這次奧運會共虧損24億美元。
蒙特利爾慘敗以後,各個城市總算清醒了,不敢隨便對待申辦奧運的事情。
結果,1979年申辦1984年夏季奧運會時,美國的洛杉磯是唯一一個申辦城市,其他所有城市都望而止步。
慶幸的是,這屆奧運會成功了,不僅成功,而且還成為現代奧運會的一個重要分水嶺。
當時的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Juan Antonio Samaranch)一改之前國際奧委會官員反對奧運商業化的態度,將商業運作引入奧運會。
薩馬蘭奇在國際奧委會設立金融和市場部門,用於負責奧運會的企業贊助、電視轉播和金融投資等,這個舉措立竿見影地增加了國際奧委會的收入。
而在薩馬蘭奇上任後,舉辦1984年奧運會的美國,也吸取前兩屆奧運會鉅虧的教訓,在奧運會中首創商業贊助的「私營模式」。
◆ 胡安·安東尼奧·薩馬蘭奇(Juan Antonio Samaranch,1920-2010),曾擔任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主席長達21年,成功推動奧運會商業化,讓國際奧委會擺脫財政危機。卸任後成為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終身名譽主席。
時任美國奧組委主席——彼得·尤伯羅斯(Peter Victor Ueberroth)將奧運賽事的商業權利競價出售,規定每個行業限定1家企業贊助,設定最低400萬美元的贊助門檻。
很快,可口可樂、通用汽車、富士等企業成為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的第一批贊助商。
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最後盈利2.25億美元。奧運經濟和體育產業就此誕生。
不過,到目前為止,洛杉磯仍然是唯一一個實現盈利的奧運會主辦城市。
除了洛杉磯奧運會首次在商業方面的創新,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1984年的奧運會充分利用了已有的場館和設施,沒有在建造體育場館方面透支成本。
◆ 洛杉磯紀念體育場,是1932年和1984年兩屆奧運會的主會場,也將是2028年洛杉磯奧運會的主會場。
洛杉磯奧運會只新建了兩個奧運場館:由7-11公司贊助建設的奧林匹克腳踏車館、由麥當勞贊助的奧林匹克游泳館。
洛杉磯的成功導致競標的城市數量不斷增加,從1988年的2個增加到2004年的12個,這使得國際奧委會能夠選擇規劃最昂貴、成本最高的競選城市。
此外,1988年後發展中國家的投標數量增加了兩倍多。
中國、俄羅斯和巴西等國家渴望利用奧運會在世界舞臺上展示自己的進步。但這些國家需要投入巨資,建設必要的基礎設施。
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成本飆升至450億美元,2014年索契冬奧會的成本超過500億美元,2016年裡約奧運會的成本高達200億美元。
高昂的成本再次引發人們對成本的關注,一些城市相繼退出2022、2024和2028年的奧運競標。
奧運會主辦城市要花哪些錢?
從歷屆奧運會的舉辦來看,幾乎所有的主辦方都在賠錢。我們來算一筆賬,舉辦一場奧運會,大約需要四部分預算:
(1)投標費用;
(2)與競賽場館和奧運村有關的投資;
(3)公路、機場和鐵路等基礎設施的建設;
(4)公共當局在奧運期間提供的運營服務(安全、交通、醫療服務、海關和移民等)。
第一部分預算屬於競標時的預算,無論是否中標,都需要支付。
參選城市在最初申請階段和終選階段,分別要向國際奧委會支付15萬美元和50萬美元作為參選費用。
除此之外,參選城市還要支付制定申奧計劃、聘請顧問、宣傳和接待國際奧委會成員的費用。
這部分費用對於落選城市來說是一筆鉅額沉沒成本。芝加哥在申辦2016年夏季奧運會失敗時花費了1億多美元,東京在申辦2016年夏季奧運會失敗時損失了1.5億美元。
一旦中標,主辦城市需要花近十年時間為湧入的運動員和遊客做準備。
主辦城市首先要修建一座奧運村,為將近11000名運動員,大約5000名教練和培訓師提供住宿、運動訓練設施、跑道、舉重設施、餐廳、娛樂設施、醫院等服務,這相當於建設一個提供全方位服務的村莊。
◆ 1976年蒙特利爾奧運會的奧運村。該場館的建造嚴重超出預算,從預估的3千萬美元漲到9千萬美元,其建築師團隊中的一位因此被判詐騙罪。奧運會後,它成為了出租公寓樓。
除此之外,還要有奧林匹克體育場,道路基礎設施、電信基礎設施等。
以上兩項全部加起來費用在50億至500億美元之間不等。
在所有預算中,與建築和基礎設施相關的預算始終是佔比最大的。
比如,2014年索契奧運會超過500億美元的預算中,有超過85%用於從零開始建設非體育基礎設施。
北京2008年花費的450億美元的預算中,有一半以上用於修建鐵路、道路和機場,近四分之一用於環境清理工作。
運營成本佔主辦方奧運會預算的一小部分,但仍然很重要。
「9·11事件」之後,奧運所需的安全成本很容易達到15億美元到20億美元。悉尼在2000年花費了2.5億美元,而雅典在2004年花費了超過15億美元。
而這些主辦城市花高價新建的設施在賽後卻很容易慘遭閒置,這又是一筆隱形成本。
國際奧委會一般要求奧運村配置40000間住宿房間,以及額外15000-18000間客房作為備用房間。
這些房子在奧運結束後的五年內通常會被長期閒置,而每年維護它們的費用需要1400萬美元。
對於某些體育場館來說,同樣如此。
悉尼的奧林匹克體育場每年要花費該市3000萬美元來維護;
北京的鳥巢體育場耗資4.6億美元建造,每年需要1000萬美元進行維護,但是大部分時間都是閒置的;
2004年雅典奧運會建造的現在幾乎所有都被遺棄了,這些設施產生的成本導致了希臘債務危機。
◆ 2004年雅典奧運會觀眾看臺,已雜草叢生。障礙滑雪賽道也已經廢棄。
一些賠錢的奧運會讓當地人長期背上債務:
蒙特利爾人在2006年才還清了1976年奧運會的債務,俄羅斯納稅人每年還在支付近10億美元來償還2014年索契冬奧會的債務。
奧運會的收益和成本
既然奧運的成本這麼高,那收益又如何呢?
迄今為止,洛杉磯奧運會依然是唯一一屆盈利的奧運會,對於大多數奧運會來說,隨著主辦成本不斷飆升,收入僅能抵消一小部分支出。
2008年北京奧運會收入為36億美元,成本超400億美元;
2012年倫敦奧運會收入為52億美元,成本高達180億美元。
可這些收入大部分卻歸國際奧委會所有。
20世紀中期,奧運會收入中大約有84.1%直接來自電視和其他媒體;到北京奧運會時,這一比例可能已經高達90%。
而這項奧運會產生的最大筆收入,有超過一半被國際奧委會收入囊中。
變化從1984年開始。
1984年之前,電視轉播收入的九成以上歸主辦方自己所有;
但到1984年及之後的數屆奧運會,國際奧委會逐漸增加對電視收入的控制比例;
到了2006年-2010年期間,國際奧委會對電視轉播收入的掌控比例高達51%。
這意味著奧運會直接收入的一半多被奧委會拿走,主辦方實際沒剩多少。
◆ 奧林匹克頻道(Olympic Channel),為國際奧組委運營的網路電影片道,2016年裡約奧運會開始投入使用,直播體育賽事、新聞、運動員故事,以及國際奧委會檔案中的奧運歷史鏡頭和官方影片等內容。
既然奧運會不掙錢,那為何還有許多國家爭著辦呢?
一些政治家的理由是,舉辦奧運能為當地增加就業、發展旅遊業、改善整體經濟水平。
然而,事實是否真的如此,卻讓人懷疑。
首先是增加就業方面。
歐洲復興開發銀行的一項研究表明,奧運會創造的往往是短期就業機會。除非主辦地區的失業率很高,否則這些工作機會基本都會流向已就業人群。
根據該項研究提供的資料,2012年倫敦奧運會舉辦期間創造了4.8萬個臨時工作崗位,但其中只有10%為失業群體提供了工作機會。
另一項針對2002年鹽湖城奧運會的研究也得出相似結論:鹽湖城奧運會短期內增加了7000個工作崗位,但這大概只有政府官員承諾的十分之一,而且沒有增加長期就業機會。
旅遊業方面,情況也十分複雜。
由於奧運會帶來了比平時更繁瑣的安全檢查、更擁擠的人流和更昂貴的價格,因此許多遊客反而不願出行。
悉尼和溫哥華的旅遊業在舉辦過奧運會後也略有增長。
但在其他案例中,比如倫敦、北京和鹽湖城,這幾座城市的旅遊業在奧運會期間卻都出現了下滑。
奧運會與國家整體經濟之間是否存在正相關關係,也依然存疑。
波士頓國家經濟研究局公佈的調查結果表明,舉辦奧運對一個國家的國際貿易有積極影響。但經濟學家斯蒂芬·比林斯(Stephen Billings)和斯科特·霍拉迪(Scott Holladay)發現,舉辦奧運並不會對主辦國家的GDP產生長期影響。
儘管舉辦奧運對主辦國家和城市的經濟不會產生長遠影響,但是奧運會主辦國和城市在奧運會後往往會出現經濟衰退。
這是由於奧運籌備階段投資和消費收入激增,奧運會後投資和消費收入相對減少,以及會後大量體育設施閒置和體育設施維護產生龐大的維護成本等原因所導致。
這種現象被稱為「後奧運低谷效應」(Post-Olympics Valley Effect)。
歷史上諸多奧運主辦國家及城市都出現過這一現象。比如加拿大蒙特利爾、希臘雅典、巴西里約熱內盧。
作為第一個舉辦奧運會的南美國家,巴西最後支出超過200億美元,僅里約熱內盧就至少承擔了130億美元。
里約熱內盧投資建造的大規模基礎設施大部分都遠超預算,大多數場館在一年後被廢棄或閒置:
奧林匹克公園被關閉,其中大部分設施都被垃圾填滿,奧運村的近四千套公寓原本打算改建為市民的住房,但最終卻被空置。
與此同時,在這場奧運中至少有77000人在施工過程中被趕出家園。
◆ 里約奧運會游泳館,場館外壁壁畫破爛不堪。
不僅如此,經濟和政治局勢不穩定,巴西在奧運會之後經歷了一系列風波。總統迪爾瑪·羅塞夫(Dilma Rousseff)在奧運會後被免職,巴西政局陷入混亂,巴西也進入數十年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
誰才是奧運會最大的贏家?
舉辦奧運似乎成為一場穩虧不賺的「買賣」。
不過,在主辦方的一片哀嚎聲中,卻有人笑到了最後。
作為奧運會主要的組織者和推動者,國際奧委會在每屆奧運會期間都有驚人的收入。
比如,2001-2004年,國際奧委會收入超40億美元;2005-2008年,國際奧委會收入達到54.5億美元;2009-2012年,這一數字飆升到80億美元。
比起主辦方,國際奧委會可以說是穩賺不賠。
不過,國際奧委會並不是一開始就這麼吸金的。
80年代之前,國際奧委會官員們普遍認為「奧運會不是商業交易會,商業化會破壞奧運精神」。
1952年至1972年的國際奧委會主席艾弗裡·布倫戴奇(Avery Brundage)拒絕一切奧運會商業化的行為,認為企業的遊說會影響國際奧委會的決策。
◆ 艾弗裡·布倫戴奇(Avery Brundage,1887-1975),第五任國際奧委會主席,迄今唯一一位擔任此職的美華人,精通籃球。田徑、鐵餅等體育專案。
因此,到布倫戴奇退休時,國際奧委會僅有200萬美元的資產。而僅八年後,國際奧委會的資產就膨脹到4500萬美元。
這多虧了前面提到的關鍵人物,國際奧委會新一屆主席——薩馬蘭奇。
他將奧運的電視轉播權以拍賣的方式出售。1984年,他簽署了上任後的第一份轉播合同,將卡爾加里冬奧會的轉播權出售給ABC,價格超過原來的三倍,整整增加了2億1750萬美元。
之後,薩馬蘭奇又吸引了世界頂級企業贊助奧運會。這些舉措都顯著提高了國際奧委會的收入。
其中電視轉播收入佔到國際奧委會收入的一半以上。2001-2004年期間,電視轉播收入為22億美元,佔總收入的55%以上。
隨著電視普及率的上升,以及國際奧委會對電視轉播權收益更大的控制比例,國際奧委會的收入也節節攀升。
面對越來越多的奧運收入,國際奧委會如何分配呢?
官方說法是,國際奧委會會將收入的90%分配給各國奧組委、國家奧委會和單項體育國際聯盟組織,用以支援全球和各國的奧林匹克運動。僅剩餘10%作為組織的日常管理費用。
國際奧委會為每屆奧組委提供電視轉播收入的49%和國際贊助收入的50%;
為國家奧委會提供的數額不確定,不過2001-2004年期間,國際奧委會還是向國家奧委會提供了大約3.185億美元;
除此之外,國際奧委會還會向28個夏季奧運會單項體育聯合會和7個冬季奧運會單項體育聯合會提供資金,但金額要視各項體育運動在奧運會期間的貢獻決定。
儘管看起來國際奧委會的大部分收入都用來支援奧運了,自己沒留下多少錢,但比起主辦方動輒面臨負債、破產、經濟衰退的風險,國際奧委會仍然是「穩賺不賠」的贏家。
知道會虧,日本為什麼還要堅持辦?
對於大多數主辦奧運會的國家來說,奧運會賠錢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事。
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原本2020 年舉辦的東京夏季奧運會不得不推遲一年,原先的成本估計超過 260 億美元,是日本申辦委員會在2013年獲得奧運會主辦權時預計總成本(73億美元)三倍多。
一年的延期,增加了16億美元的運營成本,其中包括維護費用,安保措施,奧運村的租金等。
如果日本堅持舉辦比賽,將會增加9億美元的新冠預防費用。奧運舉辦期間,每天大約需要300名醫生,400名護士來維護運動員和其他人的身體健康。
◆ 面對穩賠不賺的奧運會,許多日本人希望取消不辦。
2020年12月,日本廣播公司NHK釋出了一項針對1200人的電話調查顯示,63%的人表示奧運會應該再次推遲或取消,僅有27%的人表示奧運會應該舉行。
到了今年,在開頭提到的《朝日新聞》民調中,更是高達83%的人希望取消/延遲奧運。
可對於民眾的心聲,日本政府的態度模稜兩可,首相菅義偉在5月時首次屈服於輿論壓力,稱政府不會「將奧運會放在首位」。但他又補充說,是否取消最終決定權在國際奧委會。
國際奧委會被甩鍋,其實並不冤枉。
因為日本在2013年申奧成功後,和國際奧委會簽訂了一份《主辦城市合同》(Host City Contract 2020)。根據這份合同,只有國際奧委會才有權力確定是否取消奧運會。
取消條件也很苛刻,必須要國際奧委會「有合理根據認為奧運會參賽者的安全嚴重受到威脅」才能取消。而且,一旦取消,日本不能索賠。
但是,如果日本主動要取消奧運會,就得賠錢給國際奧委會。除了要把國際奧委會資助的7.6億美元換回去,8億美元的門票收入也將化為烏有。不僅如此,國際奧委會賣出去的電視轉播權,也得賠給轉播商。
國際奧委會的創收機制單一,70%以上的收入都靠賣電視轉播權來創收。按照國際奧委會與NBC的電視轉播協議,從2014年到2032年,NBC將支付高達76.5億美元的費用給國際奧委會。
如果取消東京奧運會,國際奧委會得賠錢給NBC,但是錢得從日本出。
一筆筆賬算下來,日本只能硬著頭皮辦下去。
國際奧委會的霸王條款是日本堅持辦奧運的一個重要原因,不過,日本這麼執著,還有一個內在因素在起作用,這也是日本當年申辦奧運會的目的。
日本有嚴重的奧運情結,這和日本在二戰中的角色和戰後的發展息息相關。
1940年奧運會,原定在日本東京舉辦。但由於日本是二戰的主要發動國,被取消了舉辦資格,改為由芬蘭首都赫爾辛基舉辦。
可到頭來,二戰全面爆發,1940年的奧運會以停辦告終。
1964年,時隔24年,東京再次成為奧運會的舉辦城市,由昭和天皇宣佈開幕。
這次奧運會讓日本國際形象有所改觀,刷了一波好感,也對日本戰後經濟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2020年的奧運會主辦權再次回到日本東京,這次奧運會也將成為一個里程碑事件,它將標誌著東京成為亞洲唯一一個舉辦過兩次夏季奧運會的城市。
◆ 日本東京標誌性建築彩虹大橋旁佇立著奧運五環。對於日本人來說,舉辦奧運會,幾乎相當於會給國家經濟帶來好運。
日本最初申辦2020年奧運會時,是希望藉助奧運會,扭轉最近十年來日本經濟下滑的局面和解決由此產生的社會問題。
2011年9.0級大地震引發的核洩漏,老齡化問題,對韓貿易戰等,都對日本的民心和國際形象造成影響。
一次奧運會,可以重振民心,扭轉經濟低迷的局面。從這個意義上講,如果停辦奧運會,不僅意味著日本前期的投入打水漂,還會加劇日本已有的社會問題。
可以說,日本領導人,幾乎在用奧運來賭國運。
不管出於哪方面原因,日本都是騎虎難下,辦也賠,不辦更賠。
參考資料
Tokyo Olympics: Why doesn"t Japan cancel the Games? BBC. 2021-05-15.The Economics of Hosting the Olympic Games.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2018-01-19.How The Olympics Became So Expensive For Host Cities. Youtube. 2021-06-22.How the IOC finances a better world through sport. IOC. 2021-06-28.Fernández Peña, Emilio. Olympic Summer Games and Broadcast Rights. Evolution and Challenges in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Revista Latina de Comunicación Social, 64, p1000-1010.Official costs of Tokyo Olympics up by 22% to $15.4 billion. AP NEWS. 2020-12-22.The unpredictable financial costs of hosting the Olympic Games. Play the Game. 2021-02-23.Who Actually Pays for The Olympics?. Investopedia. 2021-03-28.The Economic Impact of Hosting the Olympics. Investopedia. 2019-06-25.The Tokyo 2020 Olympics may cost more than $26 billion — and the estimate keeps rising. INSIDER. 2021-02-28.後奧運效應. MBA智庫·百科.2021-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