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鄉村黑嫂
-
2 # 飛的更高826
老人去世穿壽衣是一個有傳承性的行為,人走的時候穿上嶄新的衣服是對於死者的尊重。
時代在變化,社會在發展。近百年來,人們的衣食住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喪葬文化還保持著很多以前的規矩禮節。
就壽衣而言,目前老人的壽衣,大都是明清朝代的制式。現在看來這些衣服都是特製,稱為壽衣,只有人死了才會穿。其實在明清時期這就是人們平常的穿著,壽衣大都由綢緞等布料製作而成,綾羅綢緞對於老百姓來說就屬於奢侈品了,古時候那可都是達官貴人,富貴人家的東西。都是有錢富裕的象徵。(好比現在人們穿個耐克森馬等等)
所以說讓老人穿上綾羅綢緞離去是一種體面,也是兒女們表達的一種孝心。
逝者離世,裝棺入殮時所穿的衣服就稱之為壽衣,沒有必須穿什麼衣服的講究。過去舊社會人窮的飯都吃不飽,更沒這麼多講究,不光著身子走就行了。
在世的噓寒問暖,
勝比過世的綾羅綢緞。
多麼風光的大葬,
也不如健在的二老爹孃。
-
3 # 洛水清風
壽衣是人死後專門穿的衣服,許多人搞不明白,普通人死後,為啥要到壽衣店去買那些肥大笨拙難看的壽衣給死者穿上。有人說這是封建迷信,也有人說人死後身體變得僵硬,壽衣相比較現代西裝、休閒服更容易穿在死者身上。這兩種說法聽起來頭頭是道,實則是信口開河。那麼,人死後為啥要穿壽衣呢,這裡還有一段恥辱心酸的故事。
在清朝以前,古人死後沒有穿壽衣之說。長沙馬王堆出土那件薄如蟬翼,僅有48重的絲綢衣服就是墓主人辛追生前最喜歡的衣服,這是辛追高貴身份的代表,更是古人視死如生的鮮明展示。古人相信只要把自己活著時最值錢、最具代表身份的物品(包括他們生前的服飾)帶入墓中,自己死後在另一個世界同樣可以享受榮華富貴。
只是到了清朝,漢人死後不再穿活人穿的衣服,而穿上專門為死人定製衣服,這就是壽衣。這次喪葬習俗的改變,源自清朝入關後對漢人實行殘酷的剃髮易服政策。清朝統治者為了將滿人服飾強行在全國推廣,規定漢人必須把長髮剪掉,只能留像滿人一樣的金錢辮,衣服則必須穿滿人式樣的衣服,並以此辨別漢人究竟時真心歸順清朝還是假意歸順!
清朝用高壓的手段在漢人中推行剃髮易服,受到漢人激烈反抗。無數漢人為了捍衛民族尊嚴,同清軍展開殊死搏鬥,數不清有血性的漢人,因為拒絕剃髮易服而遭到殘酷殺戮。清朝用了20年時間,殺了無數不肯屈服的漢人,才使剃髮易服的政策在全國範圍內實行開來。漢人雖然表面屈服清朝的淫威,但他們內心依舊對滿人服飾充滿了敵意和憎惡。他們認為自己活著串滿人的服飾就是一種巨大恥辱,如果死後再穿滿人的服飾下葬,就無言面見地下的列祖列宗了。當時,清朝只規定活人怎麼穿,沒有規定死人怎麼穿 。所以,漢人死後,都把自己穿的衣服做成明朝衣服的樣式,以表示自己不忘本,死也要做漢人的鬼。
壽衣從清朝出現,到如今已經有三百多年了,它已經演變成漢人的一種喪葬習俗。現在壽衣的面料都是有棉絲做成的,非常華麗,這就是喜喪,寓意著死者壽終正寢。壽衣穿多少也很有講究,一般而言,沒有雙數只有單數。給死者穿的壽衣通常是五件,既有棉衣也有單衣,單衣穿在裡面,棉衣穿在外邊,寓意死者在另一個世界,無論春夏秋冬都有衣服穿 。如果死者是男性,那麼就有兒子為他穿壽衣,如果死者是女性,則有女兒和兒媳來穿。至於壽衣為啥用絲綿而不用毛皮和緞子,其中也大有講究。用毛皮是害怕死者將來託生成野獸,用緞子其諧音則是斷子,對生者不吉利,而用絲綿做壽衣,則象徵生者對死者綿綿思念。
壽衣做為華人喪葬文化重要組成的一部分,早已融進普通人血脈中了。它既非迷信,也不是封建糟粕。是特殊歷史時期的產物,是生者對死者敬重的一種體現,更是祝願死者在另一個世界能過得幸福。
回覆列表
我們村一個老人,小時候我最愛蹲他一邊玩,因為他每天都很閒,而且還會講故事。
也不知道他是怎麼在外面掙了一些錢,回到家後天天享福。每天搬張躺椅坐在樹蔭下。我最初並沒有跟他接觸過,後來他給我出了個字謎叫“稀有稀有真稀有,一棵莊稼收一斗”。
我記得當時我沒用想就說是科學種田的科,他樂壞了,然後就開始跟我講故事。我發現他知道的故事特別多,所以沒事兒時就喜歡蹲他椅子邊聽他講故事。
他去世時,我已經大了。他去世前半個小時,讓兒子給自己換好了壽衣,然後讓兒子去通知本家的人。
兒子通知後回來,他坐在沙發上去世了。
就是這麼安詳,就是這麼省事,連去世後的壽衣都不用別人給自己穿。
說實話,小時候我對壽衣這個東西也是很恐懼的,因為恐懼,連帶著對於那些清朝天電視劇也恐懼,因為現在的壽衣其實多是以清朝服裝為主的,當然我們說的是樣式。
小時候恐懼,長大後就會好奇。加上我長大後長期在村裡生活,村裡平時有老人去世也會去幫忙,所以對於老人去世穿壽衣這件事也算是瞭解了一些。
有些人會說,老人去世為什麼一定要穿壽衣?穿別的衣服行不行呢?
我們先說一下老人去世後穿壽衣的過程,再來說一下為什麼要穿以及穿別的衣服行不行。
Ⅰ:去世老人穿壽衣的流程以及為什麼要穿在農村,當一個老人閉眼嚥氣的那一刻,無數規矩就開始發揮作用。首先,兒子會通知本家以及村裡幾個經常管事的人。
本家和管事的人到來後,由兒子以及本家親近的人開始送頭道紙,這道紙叫“押魂紙”。等到停靈七天出殯的時候,還會有一道“起魂紙”。
需要注意的是,兒子僅僅是送這一道紙,回來後就要守在靈前,再不能離開,直到七天發喪以後。當然了,如果兒子多,則由大兒子守靈。
在送紙的同時,管事的人已經通知了村裡另外幫忙的人,第一批需要通知的人就是幾個婦女,她們負責給老人穿壽衣。
一般情況下,是幾個五六十歲的婦女,有一個原則是輩分上要比去世者大,比如去世者的嬸子,平輩的需要是嫂子輩的。
去世者不管男女,都由她們這些人換。所以,有些農村老人堅強了一輩子,去世後不想這樣,所以會在去世前讓家裡人給自己換好。
當然了,也有兒女給換的,但一般都是別人換。因為兒女換的話,最容易落到老人身上淚。而去世老人身上是不能見淚的。
可是,為什麼一定要穿壽衣?
其實這個並不難理解,平時我們走親戚或者參加什麼活動時,還會換件新衣服,或者是乾淨衣服。中國傳統文化裡,最講究一個孝字,講究的是視死如事生。
就是老人其實是去了另一個地方,去另一個地方不得穿件新衣服嗎?平時走親戚還穿呢,這時候還穿平時的舊衣服嗎?
這樣做兒女的會難受。
所以就有了老人去世後穿壽衣的習慣。
那有人會說了,非要穿壽衣嗎?只穿平常的衣服行不行?
Ⅱ:老人去世後,只穿平常的衣服行不行事實上,在過去的時候,有很多老人去世就是穿的平時的衣服,區別僅僅是這些平時的衣服洗得乾乾淨淨。
所以,老人去世後,只穿平常的衣服當然是行的。
我們要知道,老人去世後穿壽衣,是現代人生活富裕後的一個表現。在過去,別說換件新壽衣了,能有個平時的乾淨衣服就不錯了。
我們看朱元璋父母去世後,連個埋他們的地方都沒有。這時候還會講究穿壽衣不穿嗎?條件好的會想辦法弄口薄棺,條件不好的直接席子一卷就埋了。
這樣的條件下,誰還會講究壽衣?平時的衣服就不錯了。
但同時,我們不能認為穿壽衣就是多此一舉,這種行為其實是孩子對老人的一種尊敬以及感恩。
當沒有條件時,當然怎麼樣都可以,穿平時的衣服也可以。可假如條件允許了,人們都會給去世的父母置辦一身壽衣,有的甚至是冬夏兩身。
除了這些,有的人還會給父母帶去一些平時喜歡的東西,一些平時佩戴的首飾什麼的。
這些東西其實跟壽衣的意義是一樣的。老人乾淨的來,乾淨的去。視死如事生的觀念下,老人只是去了另一個地方,穿著乾淨的新衣服,戴著平時的首飾。
所以,穿壽衣其實是在條件允許情況下,兒女們對老人的尊敬和感恩。在條件不允許的情況下,只穿平時的衣服也是可以的。事實上,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只穿平時的衣服也是可以的。
但如果是這樣,兒女們大多要被別人非議,至於誰對誰錯,我們這裡不去評判,我們只說穿壽衣不穿壽衣的事。
Ⅲ:就黑嫂個人的觀點來說,我是不贊成在老人去世後大操大辦的。這些壽衣並不便宜,我在給人家幫忙時,也曾經跟著去買過,一身這樣的衣服,普通的七八百,千把塊,還有更貴的。
問題是,這樣有用嗎?
仍然還是那句話,辦的是死人的事,掙的是活人的臉。老人去世後辦得再怎麼隆重,都不過是為了給活著的孩子們掙臉面。
所以,與其在老人去世後花上一百萬,不如老人在世時端給他們一碗水,坐在他們身邊聊上一個小時天。
所謂大操大辦,他們去世後,就算是穿上幾萬塊錢一件的壽衣,又有什麼用呢?沒有他們生前喝到一碗兒子端的水快樂,您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