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深秋丶涼風

    普通人活著都困難(忙著做不完的工作) ,有錢人忙著賺錢和瀟灑。小康忙著照顧客人。白領藍領忙著給老闆跑腿交差。流浪漢忙著找垃圾桶。以前讀書真的是寒窗苦讀,最基本的寫字 四書五經。現在都學生腦子都不夠用,數學,語文,化學,物理,英語,思想品德(也叫政治),歷史。還有課外輔導,課外興趣(有錢人才能上的),還要面對家人的期望(分數成績)。大一點的學生還得攀比家庭。你告訴我有多少人得懂四書五經?不知道有沒有0.001%(沒錢你連看的資格都沒有)你告訴我有幾個人有心情想寫詩詞歌賦?

  • 2 # 三體四維

    胡說八道,隨便一搜大把古韻古體詩,只是很難寫詩出名了。古人寫詩能出名是類似現在唱歌演電影,還有古代詩人大多職位高。

  • 3 # 跳蚤騎士

    首先現代漢語的語境和古代漢語有區別,比如古代漢語的驛,現代漢語就是站,這讓讀慣了古體詩的人對站這個字很齣戲,而現代語法中又不用驛,導致下筆困難!其次語法也大相徑庭,要寫古體詩最好是練習一下語境,在規則下精簡語言才能偶得佳句!

  • 4 # 萬馬群中聽微風

    遠了的不說,就從魏晉時期開始到現在了快一千七八百年了,大家耳熟能詳的傳世經典也沒多少所以說經典太難了。而且你又有多少精力去關注詩詞呢,我是不關注也不知道,不是老師打的太疼,我連床前明月光都記不住

  • 5 # 安漢縣嘉陵江撿石人

    這純粹是謬論!現在寫詩水平高的人不少 ,水平絲毫不遜色於古人 。之所以有現代人寫詩不如古人的論調 。一方面是詩詞的地位不如古代 ,很多人只是作為一個愛好和業餘消遣 ,並沒有太在意展示和宣傳 。另一個就是渠道問題 ,有些人水平很低,卻掌握了渠道資源 ,把一些沒人看,甚至是招人詬病的所謂詩詞發表出來。比如前段時間的賈某 。這樣的人怎麼會願意承認有別人水平遠高於他(她)呢?於是就散佈一些今人的詩詞水平不如古人的論調 ,實際上是他(她)自己的水平不行 。

  • 6 # 安洪波

    唐人寫不了宋人的詞,元人的曲,明清的小說。一個朝代有一個朝代的代表性文學形式,當代的影視劇、長篇小說和歌詞也是古人無法設想和難以企及的。

    當然,唐詩固然好,宋詩、明詩仍能別開生面,當代人寫詩詞也未必全都是糟粕,不經調研和比較就閉眼自我貶低,實在是自卑的性格缺陷。

    言必好古,更加並不是一個好習慣。就像古人言必稱古人,乃至上溯三皇五帝,崇尚小國寡民的原始社會,恐怕更多是不切實際的主觀想象。

  • 7 # 相忘於江湖2359

    現在有底蘊的人大多很低調,在這個浮躁的時代,有些人自娛自樂,不肯隨大流而已。只有那種膚淺的人才在外自吹自擂。

  • 8 # 頭等艙花聖

    總體來說是大環境有了巨大的變化。

    古代以科舉制度來選拔人才,學習的內容比較單一,主要是《大學》、《中庸》、《孟子》、《論語》。考試的方式是詩、書、論、賦四科,即八股文、試帖詩、經綸、律賦。說到底就是“文科”。詩詞歌賦自然成為主要“作業”,所以練就了一身本領。

    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考試,成就了無數“學而優則仕”的貴官達人,也兌現了無數才子“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夢想。詩詞薰陶的氛圍也就越來越濃。

    現學生朗讀、背誦英文、語文、政治等文科類知識,古人又何嘗不是“頭懸梁錐刺股”、“十年寒窗苦”。

    只是現在還有“數理化”歷史、地理、哲學、自然等課程。在詩詞方面成為“業餘選手”,與“專業選手”PK可能會稍遜風騷。

    另一方面,文學源自生活卻高於生活,除了天賦以外,生活閱歷也是關鍵,有感而發才是文學的靈魂所在。

    古人無論在居住條件、生活條件還是在交通條件、通訊條件等方面與現代人無法媲美。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現代人反而丟失了寫作“靈感”。現在如果出現“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等詩句,可能就讓人無法理解了。加個微信,發個快遞就能解決,哪裡有那麼多感慨和麻煩?

    當然,因為條件的差距,古代讀書人的比例遠沒有現在人的高,文盲的比例極高,這一點從解放前後都可以可看得出。即便讀書了,大部分也就是“初始字”。所以,“大詩人”往往也注意作品的“接地氣”,例如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蘇軾的“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等等。其目的無非是“雅俗共賞”、“紮根於民”。尤其是詩人白居易,常將作品讀給老年婦女聽,不懂的就加以修改,直到聽懂為止。例如《大林寺桃花》——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反之,如果都是“陽春白雪”,其影響力和流傳性、可讀性也就大打折扣。

    “學識差”同時也產生了“距離美”,人們在欣賞、敬佩、朗誦的同時,也催生了更多更高更好的詩詞歌賦作品。

    現在人基本都是知識型,所以在接受和敬佩等方面難以產生“共鳴”,沒有差距,哪有敬佩?誠如沒有落差便沒有流水的道理一般。不光是詩詞,就是其它的文學作品,解放前後少許“文學家”的手筆,在現在看來也“不過爾爾”,自然放在現代,也成不了“家”。

    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現在文學的“圈子”很有“侷限性”和“排他性”——很小。作品的衡量標準、入圍渠道也就捉襟見肘,“把玩”圈子的出現不倫不類的作品,照樣發表。一些好的作品由於找不到發表的渠道,自然而然就只好“明珠暗投”、“胎死腹中”了。

  • 9 # 信敏498

    這個提問也可以反過來問,為什麼古人沒有人能夠寫出,具有我們現在社會風味的詩?道理其實都是一樣。因為詩的產生,離不詩人所處的社會環境和其個人的各種不同的遭遇。歷史上所有詩詞大家的作品,大多都是其個人在不同生活階段,由處境心態觸發而成的情思結晶。因而我們可以從陶淵明,李白,杜甫,王維,白居易,韓愈,李煜,蘇軾,李清照,納蘭性德的編年詩集中,瞭解和感受到這些大詩詞家的不同人生經歷階段的遭遇,以及他們對當時社會重要的歷史事件的感懷。由於這些作品都是由感而發,十分真誠,因而得以流傳千古,為我們樂道。所以,處於現代的我們,寫不出古代那種詩詞境界,很正常。魯迅說,好的詩都給唐宋詩人寫盡了,大概也是這個意思。當代人只能寫當代人的生話經歷,境遇和感受。我看魯迅的絕句和律詩寫得很好。至於說毛澤東的詩詞,更是交口讚譽。道理也非常簡單,魯迅的“舊帽遮顏過鬧市,破船載酒泛中流”,這是他當時的境遇,不是空穴來風,言不由衷。而“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這兩句正是解放戰爭到了關鍵時刻,詩人對全華人民,釋出摧毀蔣家王朝的動員令時,所表現出的英雄氣概。前一句巧妙地引用前人的詩句,接著就是用自己的話,將前人的有關“世道滄桑”的感嘆,翻了個底朝天!所以詩中要有自己的語言,寫自己的切身感受,這是成為詩家極為重要的條件。反觀現在的詩家,在這些方面似乎是有改善的餘地。有位教授一首五言,句句都有舊詩的出處和影子,而沒有自己的話。網上火眼金睛的朋友,怎麼會診斷不出?!此詩雖然涉及蘇軾烏臺案和韓愈的蘭關雪擁等事,但是經過一番爭論之後,終於落下神壇。最近,也曾有人將當代的詞家,幾十首訴情說愛的詩詞和盤托出,並給於高度的褒賞。但是這些作品給人的感覺是,作者整天都是斜依,憑欄,和衾,寬頻,平躺,入夢,好像從來也不出家門。作品是“字字血,聲聲涙”。細讀之後讓人懷疑滿腔。太過於媚眼挑情和嬌柔做作了,不好受。讀讀納蘭性徳的“一燈人睡覺,細雨落楊花”,和姜的“二十四橋仍在 ,波心蕩冷月無聲”,這樣淸淨明晶的詞句,該多好!我主張大家放開寫,真實地寫,用自己的語言寫,天南地北的寫,高高興興地寫,好嗎?筆者是個外行,說的可能都是些外行話,罪過,罪過!

  • 10 # 九葉一枝花

    時過境遷,現在的環境和古代的環境已經不可同日而語,變化太大了,地理環境和文化環境都在變化,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古代人認為不可能的事情都變成了現實,就拿交通工具來說,唐朝的人怎麼也想象不到一千多年以後的今天有飛機轎車吧,怎麼樣也想不到會是燃油甚至是電力驅動吧,因為當時能坐上木輪子的馬車已經是相當奢侈了,那都是普通百姓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而今天很多家庭都有汽車,出門坐飛機也不是幻想了,所以如果兩個人彼此思念,千八百里地幾個小時就到了,也就用不著寫詩了,比如唐朝詩人金昌緒有句詩“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距離之遠決定了思念的人無法相見,只能在夢中相會了,把這思念之情寫成詩歌,我們欣賞起來自然覺得很美,這放在今天就直接坐車或乾脆開車去見上一面,根本就不用寫詩抒發思念之情了,所以這種意境之美只有古人能體會了,這樣的境界現在的人是再也寫不出來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寶馬,賓士捷豹哪個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