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伊恩V
-
2 # 自來卷的Yyh
簡單來講,電影也歸於藝術,通俗的說如果大家都能欣賞的來,那藝術家也就失去了藝術家存在的意義,如果都拍商業片圈錢娛樂,那電影就不會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打打殺殺多激烈,多刺激,就不會使人觀影后留下深思與思考,電影最重要的是要打動人心而不是一味的刺激感官,只有反映現實,倡導和平,促進環保,能拍出人性的導演大都駕馭的了商業片,商業片導演不一定能拍的出細膩的文藝片,這是我的拙見,不知道靠不靠譜。不過我覺得亞洲電影后來以南韓為代表的一些電影很具奧斯卡實力啊,他們題材大膽,風格特殊,展現人性的一面很有手法。
講到觀影的感受,作為一個外行人,覺得可能更多需要的是生活的閱歷和自我的思考,還要有對外在世界的好奇以及聆聽的能力。
不可否認,近年的奧斯卡最佳越來越有小眾化的痕跡。從製作角度,好萊塢把更多的資源去投拍漫畫英雄類的爆米花大製作,以獲取更多經濟回報,這並無可厚非。但好萊塢越來越不敢把投錢到具有風險性的藝術化大片中,也是近年小投入文藝片霸佔鰲頭的一個外在原因。
對題目所說的“大部分人”,我想可能是指佔觀影人口比重比較大,希望以電影達到簡單放鬆身心的觀眾。近年獲獎的奧斯卡最佳影片,從表現黑奴的《為奴十二年》,落魄藝術家的《鳥人》,宗教人士性侵男童的《聚焦》,男同的《月光男孩》,克蘇魯風格的《水形物語》,都距離提問者口中的“大部分人”生活相去甚遠,第一不如復仇者聯盟之類的爆米花電影看得不帶腦子的簡單直接過癮,第二不如《泰坦尼克號》普通人可輕易產生代入感的愛情電影動人。都是在現實生活中勞累的人,看電影就圖個簡單的樂呵,哪有功夫去被導演代入到和自己相距甚遠的情節中去體會那些遠在天邊的人物的經歷與情感呢?有功夫還不如去吃雞。
對提問者沒提及的“少數人”,我想他們可能更願從電影作品中,去感受另一種人生,去了悟有可能的自己,去好奇別人的思想和邏輯是怎樣的。如同我們愛讀小說一樣,只是有的電影和有的小說相同,不能從字裡行間直接感悟到收穫,就讓人放下了。畢竟不是每個作家都能如金庸錢鍾書一樣,把小說寫得深入淺出,讓各色人等都能有自己的收穫,就像《阿甘正傳》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