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天龍八部》中,那個擁有秦紅棉、甘寶寶、阮星竹、李青蘿和康敏等紅顏知己,欠下了一大堆風流債的大理國鎮南王段正淳,雖說關於他的故事多為虛構,但在真正的歷史上不僅確有其人,而且他正是大理國的第十五位皇帝。只不過,段正淳這個皇位,來的卻有些曲折。
五代十國時期,正當中原地區陷入連綿戰亂之際,南方的南詔國也走向了末路。隨著南詔皇室的沒落,南詔政權迅速崩潰,先後被鄭買嗣的“大長和國”、趙善政的“大天興國”和楊幹貞的“大義寧國”所取代。在此期間,逐漸崛起於政壇的段思平,也開始暗中準備起事。
段思平經歷了鄭、趙兩家的短命政權,深諳獲得各個民族支援的重要性,再加上自己的軍隊還無法完成建國大業,因而其積極與滇東三十七部聯絡,最終在高、董等“白蠻”貴族的支援下,段思平於後晉天福二年(937年),推翻楊氏的“大義寧國”,建立大理國,定都陽苴咩城。
由於大理段氏乃是聯絡其他貴族奪取的政權,因而大理國建立之後,高、李、董等貴族同樣掌握著極大權力,當然這些貴族權勢大小各有不同,而在相國董迦羅幫助段思良奪取皇位後,使得董氏權勢一度極度高漲,但從段思聰在位時期開始,高氏的權勢便迅速膨脹,並迅速取代董氏掌握朝政大權。
到了大理國第十任皇帝段素興在位時,因其日益荒淫,相國高氏於天明元年(1044年)將其廢掉,改立段思平玄孫段思廉為帝,憑此擁立之功,高氏的權勢一舉凌駕於諸姓之上。
然而,隨著高氏的崛起,逐漸勢衰的楊氏遂鋌而走險,楊允賢於北宋嘉祐八年(1063年)發動叛亂,無力平叛的段思廉只得請嶽侯高智升出兵滅之,高智升藉此掌控整個鄯闡府轄境,段思廉只好晉封高智升為鄯闡侯,賜給王室直轄領地白崖、茹甸兩地,王室實力更加削弱,進一步促成了段氏統治的危機。
段思廉之子段廉義繼位後,高智升漸漸攫取了全部權柄。後楊義貞於北宋元豐三年(1080年)再度發動政變,殺死段廉義自立為“廣安皇帝”,但僅四月便被高智升攻滅,高智升又擁立段壽輝為大理皇帝,自任布燮,以兒子高升泰為鄯闡侯,自此高氏父子在大理國權傾朝野。
宋神宗元豐四年(1081年),高智升與高升泰父子逼迫上明帝段壽輝退位出家,緊接著擁立段正明繼位。段正明在位十三年,最終還是被專權的高升泰於宋哲宗紹聖元年(1094年)廢掉,高升泰遂自立為帝,改國號為“大中”。
高升泰在位第二年的一天晚上,吃過晚飯後突然覺得頭暈,至第二天早晨也沒有痊癒,反倒目斜口吃,四肢癱瘓,得知自己患了頭風后,自知難以康復的高升泰,便對兒子高泰明交代後事,要求其在自己死後將皇位還給段氏。
關於高升泰交代後事,目前主要有三種說法:
一種出自於胡蔚本《南詔野史》,根據其中記載,高升泰臨終之時對兒子說,“我所以建立國家,是因為段氏的權力式微。我死了以後,必須將國家交還給段氏,千萬不要背叛我”。
另一種出自楊慎的《滇載記》,根據其中記載,高升泰立下遺囑,表示“段氏不能振興國家,華人推舉我為帝,我是不得已遵從罷了。他的兒子已經成年,可以把皇位歸還給他們,你們這些後人千萬不要效仿”。
還有一種出自《三迤隨筆》,根據其中記載,高升泰臨終之際公開對諸子孫說,“我之所以稱帝、建立國家,是皇帝段正明強迫我這樣做的。原本是因為段氏微弱,順從群臣的意見罷了。我突然患頭風病,知道大限在即。我死了以後,子孫只准做宰相輔佐皇帝,不得當皇帝。國家歸還段氏,千萬不要違揹我”,隨後又撫著高泰明的額頭說,“永遠當段家的良臣,把皇位交還給段正淳,千萬不要違揹我的話”。
關於高升泰既然已經奪位,又為何要將皇位還給段氏,根據歷史學家分析,應該主要源於以下兩種原因:
一是高氏此時家族勢力極為龐大,且已經掌控了朝政大權,至於身居相位還是榮登大寶,只不過是身份、名分的問題,在權力上根本沒有實質性的改變。
二是段氏對大理的統治早已深入人心,雖然憑藉高升泰的威望能夠壓制其他反對勢力,但卻無法從根本上肅清所有反對者。而一旦高升泰去世,他的兒子卻難以壓制那些反對派,如果高氏繼續把持皇位,很可能遭至段氏家族和反對派的激烈對抗,反而容易讓高氏落入萬劫不復之地。
或許正是出於以上兩點考慮,高升泰這才決定在自己死後將皇位還給段氏,高氏則以相國身份控制朝政,從而謀求與段氏的合作,攫取實際權力。
大理天授元年(1096年),高升泰病重七日後逝世,以國禮安葬,諡號富有聖德表正皇帝。其子高泰明遵從父親遺志,擁立段正明之弟段正淳為帝。從此之後,高氏家族世代為相,與段氏家族相始終,形成了高氏掌握政權,段氏掌握皇權的局面。
至於皇位為何沒有還給段正明,而是還給了他的弟弟段正淳,個人認為無非兩種原因:其一是段正明已經去世,史料關於段正明生卒年份沒有記載,因而可能段正明此時已經去世;其二是段正明禪位於高升泰後便到了崇聖寺出家,恐怕很難再還俗重登皇位。
在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天龍八部》中,那個擁有秦紅棉、甘寶寶、阮星竹、李青蘿和康敏等紅顏知己,欠下了一大堆風流債的大理國鎮南王段正淳,雖說關於他的故事多為虛構,但在真正的歷史上不僅確有其人,而且他正是大理國的第十五位皇帝。只不過,段正淳這個皇位,來的卻有些曲折。
五代十國段思平建立大理,北宋年間高氏篡權建立大中五代十國時期,正當中原地區陷入連綿戰亂之際,南方的南詔國也走向了末路。隨著南詔皇室的沒落,南詔政權迅速崩潰,先後被鄭買嗣的“大長和國”、趙善政的“大天興國”和楊幹貞的“大義寧國”所取代。在此期間,逐漸崛起於政壇的段思平,也開始暗中準備起事。
段思平經歷了鄭、趙兩家的短命政權,深諳獲得各個民族支援的重要性,再加上自己的軍隊還無法完成建國大業,因而其積極與滇東三十七部聯絡,最終在高、董等“白蠻”貴族的支援下,段思平於後晉天福二年(937年),推翻楊氏的“大義寧國”,建立大理國,定都陽苴咩城。
由於大理段氏乃是聯絡其他貴族奪取的政權,因而大理國建立之後,高、李、董等貴族同樣掌握著極大權力,當然這些貴族權勢大小各有不同,而在相國董迦羅幫助段思良奪取皇位後,使得董氏權勢一度極度高漲,但從段思聰在位時期開始,高氏的權勢便迅速膨脹,並迅速取代董氏掌握朝政大權。
到了大理國第十任皇帝段素興在位時,因其日益荒淫,相國高氏於天明元年(1044年)將其廢掉,改立段思平玄孫段思廉為帝,憑此擁立之功,高氏的權勢一舉凌駕於諸姓之上。
然而,隨著高氏的崛起,逐漸勢衰的楊氏遂鋌而走險,楊允賢於北宋嘉祐八年(1063年)發動叛亂,無力平叛的段思廉只得請嶽侯高智升出兵滅之,高智升藉此掌控整個鄯闡府轄境,段思廉只好晉封高智升為鄯闡侯,賜給王室直轄領地白崖、茹甸兩地,王室實力更加削弱,進一步促成了段氏統治的危機。
段思廉之子段廉義繼位後,高智升漸漸攫取了全部權柄。後楊義貞於北宋元豐三年(1080年)再度發動政變,殺死段廉義自立為“廣安皇帝”,但僅四月便被高智升攻滅,高智升又擁立段壽輝為大理皇帝,自任布燮,以兒子高升泰為鄯闡侯,自此高氏父子在大理國權傾朝野。
宋神宗元豐四年(1081年),高智升與高升泰父子逼迫上明帝段壽輝退位出家,緊接著擁立段正明繼位。段正明在位十三年,最終還是被專權的高升泰於宋哲宗紹聖元年(1094年)廢掉,高升泰遂自立為帝,改國號為“大中”。
高升泰在位兩年便病逝,臨終囑託兒子還位於段氏高升泰在位第二年的一天晚上,吃過晚飯後突然覺得頭暈,至第二天早晨也沒有痊癒,反倒目斜口吃,四肢癱瘓,得知自己患了頭風后,自知難以康復的高升泰,便對兒子高泰明交代後事,要求其在自己死後將皇位還給段氏。
關於高升泰交代後事,目前主要有三種說法:
一種出自於胡蔚本《南詔野史》,根據其中記載,高升泰臨終之時對兒子說,“我所以建立國家,是因為段氏的權力式微。我死了以後,必須將國家交還給段氏,千萬不要背叛我”。
另一種出自楊慎的《滇載記》,根據其中記載,高升泰立下遺囑,表示“段氏不能振興國家,華人推舉我為帝,我是不得已遵從罷了。他的兒子已經成年,可以把皇位歸還給他們,你們這些後人千萬不要效仿”。
還有一種出自《三迤隨筆》,根據其中記載,高升泰臨終之際公開對諸子孫說,“我之所以稱帝、建立國家,是皇帝段正明強迫我這樣做的。原本是因為段氏微弱,順從群臣的意見罷了。我突然患頭風病,知道大限在即。我死了以後,子孫只准做宰相輔佐皇帝,不得當皇帝。國家歸還段氏,千萬不要違揹我”,隨後又撫著高泰明的額頭說,“永遠當段家的良臣,把皇位交還給段正淳,千萬不要違揹我的話”。
關於高升泰既然已經奪位,又為何要將皇位還給段氏,根據歷史學家分析,應該主要源於以下兩種原因:
一是高氏此時家族勢力極為龐大,且已經掌控了朝政大權,至於身居相位還是榮登大寶,只不過是身份、名分的問題,在權力上根本沒有實質性的改變。
二是段氏對大理的統治早已深入人心,雖然憑藉高升泰的威望能夠壓制其他反對勢力,但卻無法從根本上肅清所有反對者。而一旦高升泰去世,他的兒子卻難以壓制那些反對派,如果高氏繼續把持皇位,很可能遭至段氏家族和反對派的激烈對抗,反而容易讓高氏落入萬劫不復之地。
或許正是出於以上兩點考慮,高升泰這才決定在自己死後將皇位還給段氏,高氏則以相國身份控制朝政,從而謀求與段氏的合作,攫取實際權力。
大理天授元年(1096年),高升泰病重七日後逝世,以國禮安葬,諡號富有聖德表正皇帝。其子高泰明遵從父親遺志,擁立段正明之弟段正淳為帝。從此之後,高氏家族世代為相,與段氏家族相始終,形成了高氏掌握政權,段氏掌握皇權的局面。
至於皇位為何沒有還給段正明,而是還給了他的弟弟段正淳,個人認為無非兩種原因:其一是段正明已經去世,史料關於段正明生卒年份沒有記載,因而可能段正明此時已經去世;其二是段正明禪位於高升泰後便到了崇聖寺出家,恐怕很難再還俗重登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