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品書閱世

    物質簡樸很容易,精神豐盈卻不那麼容易。

    精神豐盈的人一般都超越和突破了狹隘的小我,不再一己狹隘的生存、利益、地位或者名望為個人追求。他們或者追求宇宙人生的終極真理,或者關心著整個人類乃至芸芸眾生的災難、痛苦與悲喜。他們具有一顆澄明的心,能夠聆聽宇宙最深處的聲音,他們具有一顆敏感的心,能夠感知萬事萬物最細小的變化與悸動。他們也擁有一顆最強健的心,肉體的痛苦、折磨、傷害,精神的凌辱都不能改變他們的追求。

    這樣的精神狀態,與窮富沒有什麼必然的關係。精神豐盈是人在精神世界裡探索、跋涉與磨練的結果。精神豐盈的人,有的家庭貧窮,比如孔子本人和他的高徒顏回,再如基督教創始人耶穌,禪宗大德慧能和尚,有的家庭背景是很富裕的,比如釋迦牟尼佛,他們自覺地放棄了富裕的生活。

    富有不一定能導致精神豐盈,貧窮更不一定必然導致精神豐盈。很多人不但物質貧窮,精神更加貧窮。這樣的人雖然很可憐,但是並不善良。就像魯迅先生筆下的阿Q,雖然飽受欺凌,還要去欺凌比他更弱小的小尼姑和小D。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這樣的人,自己地位就不高,還要欺負比自己地位更低的人。這樣精神貧窮的人大有人在。精神的貧窮比物質的貧窮更加可悲。

    精神豐盈需要有超越性,這樣的人值得我們尊敬。但是無論是在富人中還是在窮人中,真正精神豐盈,能夠像釋迦牟尼、耶穌和彼得那樣舍財求道,或者像顏回那樣安貧守道、不改其志的人永遠都是少數。

    對於大多數普通人來說,司馬遷說的“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是適用的。尤其在制訂規則、制度,考慮社會問題的時候,更不能期待大多數都有聖人的胸懷與覺悟,還是要充分考慮和理解人對利益的追求。

  • 2 # 天生穿毛衣

    看到這個問題,我想到了曾經獨自拼搏,吃了上頓沒下頓的日子,那時候物質生活的極度匱乏,讓我可以靜下心來思考很多問題,包括一些深奧的哲學問題,甚至找來高等數字自學,居然在隨後的考試中取得不錯的成績,而如今衣食無憂了,卻沒有了那份耐心和思考問題的能力,真的是餓著肚子才能當哲學家嗎?其實我覺得是相反!現有了精神世界的期望,才會在恰當的時候(餓肚子的日子)開始精神探險!這也就解釋了不是每個乞丐都會變的睿智。當下社會,經濟發展的速度遠遠大於其他配套工程的發展,比如說教育,比如說法制,比如說社會管理,綜合行政。這些東西嚴重滯後的惡果就是人心浮動,唯利是圖。最簡單的例子,一家麵館很少有能開10年以上的,因為開飯館的人目的在於賺錢(也不得不賺錢)而是不精益求精的創新麵食和維護食品安全,相反,我們能看到的那些老字號(民族企業),把手藝看的非常重要,收入只是副產品。拋開一切去談寧靜致遠,淡泊名利都是扯淡!現在我終於明白為什麼當年最早的一批革命志士喊出的口號是:開啟民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行醫過程中,有哪些不典型的病例讓你毀三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