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掌上富民

    分兩個方面來說明一下這個問題:

    1、畫素:畫素並不是越大越好。如果感光器尺寸相同的話,那麼畫素越大,意味著畫素密度越高。而像畫素密度過高,在拍攝高反差照片時,感光器的寬容度、色彩還原也就越差,高ISO下噪點也就越多。

    畫素的大小與照片的輸出幅面有關,300DPI(每英寸點數)能夠獲得相當理想的照片質量。打個比方,一般家庭沖洗照片多為5寸照片(5英寸*3.5英寸),那麼需要照片解析度為(5英寸*300DPI)*(3.5英寸*300DPI)即1500*1050解析度。而一般即便200萬畫素的相機也能夠實現1600*1200的解析度,即在不考慮照片裁剪的前提下,輸出5寸照片是足夠用的(如果可以接受精度稍差的照片,沖洗7寸照片也夠用)。而1000萬畫素足夠輸出10寸高精度照片,1200萬足夠輸出12寸高精度照片,能接受稍差精度的話,沖洗20寸照片也足夠。

    所以,除非製做高精度的戶外廣告或擴印很大尺寸的結婚照,否則高畫素對於一般家庭使用者來說意義不大。很多時候只是廠商用來吸引消費者購買的的噱頭(不少消費者其他的都不懂,只知道相機要畫素越高越好)。

    2、攝像機:一般人的眼睛對靜態的物體比較敏感,而對動態畫面則不是非常敏感。假如靜態畫面有明顯的瑕疵(比如解析度不夠高,顆粒感比較重),則人眼很容易發現,而動態畫面則看不太出來。比如電視畫面/DVD只有500線,但一般人覺得已經比較清晰了。即便是1080p的高畫質畫質,也只需要大約200萬畫素(而DV的影片流可以做幀間壓縮,實際上使用更低解析度的感光器也能實現1080p畫面的拍攝)。所以攝像機沒有必要做非常高的畫素。

    另一方面,專業的攝像機由於通常需要較大的景深,所以不會將感光器尺寸做得非常大(其實現在很多電視劇甚至電影的淺景深效果,並不是用專業攝像機拍的,而是使用感光器尺寸相當大的單反像機拍的)。很多廣播電視級的攝像機也只有1/3英寸CCD(一般這種檔次攝像機都是3*CCD),比一般卡片機的感光器面積還要小(通常DC是1/2.3英寸CCD)。前面也說過,感光器畫素密度越高,其寬容度、色彩還原越差。實際上專業攝像機為了保證足夠低的畫素密度,一般只有150萬畫素(3*CCD即3*150=450萬畫素)。而反倒一些家用級DV機因為需要兼顧家庭拍照使用,才會使用解析度更高的感光器。

    如果是家庭使用的話,推薦不妨考慮單反,沒必要買DV機。現在的單反都支援高畫質拍攝,而且一些商業廣告或電視鏡頭也用單反拍攝。只是操作手感會差一些。最大的好處是能兼顧拍照使用。使用單反拍攝需要較大的景深可以縮小光圈,如果曝光不足可以提高增益(ISO),雖然提高ISO犧牲一些畫質,不過仍比大部份的家用級DV效果要好。

  • 2 # CodeRSS

    或許是受到相機、手機等感測器畫素越來越高的趨勢影響,導致很多人理所當然地認為攝像機感測器的畫素也已經隨著這個時代而提高。但其實影片的畫素解析度是有自己的一套標準的,這些標準就是我們經常聽到的4K 、2K 、1080p 、720p 等等。

    具體的計算方法其實非常簡單,那就是將解析度的橫縱畫素值相乘,就可以得出該解析度的總畫素了。如:4K 解析度為4096*2160 ,4096*2160=8,847,360 ,這個結果就是4K 解析度所需要的畫素。

    按照這個方法去計算,1080p 解析度的總畫素只不過在200 萬畫素左右(1920*1080=2,073,600),所以採用200 萬~300 萬畫素的感測器其實已經足夠滿足解析度需求。而又由於這個價位的機器基本上都僅僅滿足“可以拍”的功能,所以諸如更高解析度、超取樣等目前來說比較高階的技術基本不會配備,即便是使用更高的畫素也只會是一種浪費。

    事實上,在前幾年4K 拍攝裝置尚未普及的時候,即便是售價過萬的廣播級攝像機,只要它是以1080p 作為機器最高解析度的話,這些機器所配備感測器的畫素也是隻有200 萬~300 萬左右。當然了,這些價格更高的機器除了之所以價格高,除了有更好的擴充套件效能和更好鏡頭之外,還有一點就是它會採用諸如3 個CMOS 同時成像等方法來提高畫質。

    市面上千元級別數碼攝像機的規格,大多數只配備1/3 英寸或者1/2.3 英寸左右的成像感測器。拍攝規格方面大多都只能夠拍攝1080p 規格的影片,綜合各方面的考慮,配備200 萬~300 萬畫素的成像感測器其實是理所當然的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一種藝術不被大眾所欣賞和理解,那麼它還是一種藝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