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像風一樣吹過4

    下面總結了6句最無視孩子人格的話,看看這些話會對孩子產生什麼壞影響。

    1、你怎麼這麼傻

    父母:“這已經講到第幾遍了?你怎麼就一直聽不懂呢?”

    孩子:“這道題好難,我完全不明白為什麼要這樣做。”

    父母:“到底難在哪兒了?這種題你同齡的孩子都會做了。”

    孩子:“我好像沒有數學天分……”

    父母:“你怎麼總這麼傻!這麼簡單的問題都不會做,以後到底想怎樣啊?”

    如果列出對孩子的禁語名單,這句話肯定名列榜首。這無疑是無視孩子人格的話中最具代表性的話語。

    在你無視孩子的人格時,也就是將所有美好的事物都踩在腳下時。孩子的自尊心、自我效能感、自信心、主導性動機、成就動機等,所有能給孩子帶來光明前途的力量,都被父母無情地踩在了腳下。

    令人驚歎的是,我們平時很容易說出無視孩子人格的話而不自知。

    “你這個沒用的!”

    “你這孩子怎麼這樣啊?”

    “你這種孩子誰會喜歡啊?”

    “真是無可救藥!”

    “你這樣的孩子,當初就不該生下來。”

    “我怎麼會生下你,真是活受罪啊。”

    “真是冤家啊!”

    “你還吃什麼飯哪!”

    請你捫心自問,上面的話有沒有跟孩子說過。哪怕只說過一句,你也要好好反省一下自己了。因為這些話都會給孩子內心帶來極大的傷害,而這儼然是另一種虐待。不只是身體上的虐待才叫虐待。父母這種踐踏孩子人格、毀掉孩子夢想、玷汙孩子未來的行為反而是更惡毒的虐待。

    有時,孩子的行為的確像個傻瓜。你可能覺得很鬱悶,甚至有些寒心,終於有一天,你忍無可忍,對孩子說出了上面的話。可是,事情已經這樣了,你說再多批判孩子人格的話也無濟於事。

    板上釘釘的事並不是透過你的抱怨就能改變的。其實,這些話對孩子來說並沒有任何好處,反而真的可能把孩子變成傻子,從而把他推向無可救藥的深淵。

    2、我要是你就不這樣做

    父母:“要選課外輔導班了,你想好選什麼科目了嗎?”

    孩子:“想好了。我要報足球和手工課。”

    父母:“上次你不就是報的那兩個嗎?”

    孩子:“我覺得繼續以前做過的會更好一些。”

    父母:“我要是你的話,就不會重複選同樣的課。只有學習新知識,才會更有意思啊!”

    但事實上,這話本身就表達了一種譴責的態度,而譴責的物件就是孩子的想法和他們的行為。其實,這句話只強調了父母自己的想法,而沒有充分尊重孩子的個性和意見,所以只會讓孩子產生心理負擔和抗拒感。

    無論如何,父母應該先肯定孩子。比如說,從某方面來說,孩子的選擇也有其可取之處。然後,父母再換個說法,比如,

    “如果是媽媽,可能會那樣做”,“爸爸覺得這樣做好像也不錯”,等等,用這種方式來表達父母的想法。

    有些孩子在父母給出建議後,會拼命想證明那是錯的,而最常見的方式就是孩子故意做不好。其實,他們是想透過這種方式證明父母不夠嚴謹的話其實是錯的,從而達到自己的報復目的。

    有時,孩子也會做出一些極端行為來切斷自己與父母之間的互動。可能很多人都曾有過這種逆反心理和行動,一兩次沒關係,但如果反覆出現,就可能會出現無可挽回的局面。

    當你的孩子有這種逆反徵兆時,父母千萬不要再怪罪孩子的行為了,而是有必要先自我反省一下,是不是自己的某些話和行為傷害到了孩子,從而讓他出現了過激行為。而你說過的話中,很可能就是“要是我就不這樣做”這句話傷害到了孩子。

    3、你連這個都不懂

    孩子:“爸爸,颶風是什麼?”

    爸爸:“怎麼突然問到這個問題啊?”

    孩子:“剛才爸爸看新聞時我也在旁邊聽到了,說美國有颶風登陸,死了很多人。”

    爸爸:“你連颶風是什麼都不知道?所以說讓你平時多看看書啊!”

    孩子沒學過的東西當然不知道,即便是學過的東西,孩子也會很容易忘記。如果父母平時因為一點小事就責備孩子“怎麼連這個也不懂”“你到底知道什麼”等,孩子會真的認為自己無能。而從父母那裡體會到的被瞧不起的滋味,會讓孩子陷入被孤立的茫然之中。

    事實上,父母說這句話主要是因為他懶得給孩子講解知識,

    或是嫌孩子麻煩。但是,孩子肯定不明白父母的這種心理,他們只會感到父母懶得教自己,生活中失去了一位很好的老師,而這會讓他們非常失望。如果這種情況太頻繁,就會給孩子留下很壞的印象——啊!爸爸媽媽不只是不願意教我知識,而且還覺得我很煩。

    而孩子之所以問一些很簡單的問題,主要是想確認一下自己獲取的知識是不是正確,同時也想確認一下父母對自己的愛。所以,孩子才會反覆問一些很簡單的常識性問題,直到確認父母真的愛自己為止,否則他們不會罷休。

    有時,父母也會被孩子的問題難住,出於尷尬而惱羞成怒,

    對孩子吼道:“你連這個都不懂?”在孩子的世界裡,比起父母答不上自己的問題,父母厭煩自己提問題的語氣更讓他受傷。

    所以,當孩子問問題時,父母一定要有耐心,不要總擺出一副不耐煩的樣子打發孩子。如果父母也有不懂的地方,就要直接告訴孩子自己也不懂,然後和孩子一起尋找答案,這才是正確的做法。

    4、你問這個幹什麼

    孩子:“媽媽,誰寄來的快遞啊?”

    媽媽:“媽媽在網上買的。”

    孩子:“買的什麼?”

    媽媽:“就是一些媽媽需要的東西。”

    孩子:“到底是什麼啊?我開啟看看行嗎?”

    媽媽:“你知道這個幹什麼?別管這個,幹你自己的事兒去!”

    什麼事都想插一腳的孩子,的確有些折磨人。父母在煩悶的時候會不自覺地大發雷霆,這也是人之常情。但再生氣也不能用“你問這個幹嗎?”“有工夫問這個,不如去學習”之類的話來刺傷孩子,父母一定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被其他人無視的感覺真的很糟糕,這一點無論是對大人來說還是對孩子來說都是一樣的。而且,孩子的內心很脆弱,他們還不能像大人一樣很好地除錯自己。當他們被外人,尤其是被父母無視時,孩子會認為父母不愛自己,內心受到很大打擊。所以,父母講話時一定要格外注意。

    當孩子開始大事小事都要插手時,你一定要先了解一下孩子為何那麼做,真正的目的是什麼。孩子只是想知道一個答案?

    還是想借機和爸爸媽媽聊天?這一點你必須先弄清楚。

    如果是前者,你就要給他明確的答案,解決他的困惑。如果是後者,那父母就需要跟孩子進行一次深入交流,滿足他的溝通慾望了。

    這兩者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都需要父母親切地給予說明。當然,教孩子自行解決問題的方法更好。

    比如,孩子特別喜歡某個網站,每天都纏著你要上那個網站,那就不如干脆抽出時間,教孩子用電腦進行網站搜尋的方法。或者,父母還可以跟孩子制訂這樣的規則,有想知道的事情,在來問爸爸媽媽之前,先問一下哥哥姐姐,如果還是得不到答案就去翻書,若實在是自己的能力解決不了的問題,就再來詢問爸爸媽媽。但父母需要注意的是,在這種情況下,若孩子再來問你問題,你一定要用十二分的熱情給予解答。

    5、幸虧你爸沒看見

    媽媽:“你怎麼又穿著鞋爬上座位啊。你爸最討厭在車裡這樣了。”

    孩子:“反正一會兒還要再穿,脫了又穿的太麻煩了。”

    媽媽:“總之你不能穿鞋踩上來,幸虧你爸沒看見,不然又要挨訓了。”

    對孩子來講,爸爸是很重要的人,他的評價當然要參考,

    不知道如何制訂正確的計劃併為之努力。

    當然,他人的評價也很重要。如果外界的評價和孩子內心的動機(即成就動機)能夠平衡的話,那當然最好。但在我們的社會中,這兩者是失衡的,比起孩子的成就動機,人們更在意別人的看法,這是不爭的事實。所以,在這種社會現狀下,父母有必要保護孩子,更多地去強調和推動孩子的成就動機。

    人們在自己取得進步時會變得興奮,達到自我設定的目標時會產生成就感,而感受到這種喜悅和成就感後就能發揮出無限的潛力。但是,如果孩子僅僅是為了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或老師的好評而去做事,就會揹負很大的壓力,如果達不到目標就會產生嚴重的受挫感。更極端的情況是,他會認為自己需要不惜任何代價去換取別人的好評。

    人是社會性動物,需要彼此和睦相處才能更加幸福。但是,

    和他人維持和睦關係並不僅僅表現在獲取他人的好評,而是隻有在尊重他人的意見時才會實現。重視他人的評價和尊重他人的意見,這是兩碼事。明智的父母要正視這一點。

    6、小小年紀,你懂什麼

    孩子:“媽媽,志民總是來煩我。”

    媽媽:“那是你弟弟啊,你多讓著他點。他喜歡你才會這樣的。”

    孩子:“媽媽總是偏袒志民,我很憂愁。”

    媽媽:“哈哈……你知道什麼是憂愁嗎?”

    孩子:“怎麼不知道?傷心、難過,就是這種感覺啊。”

    媽媽:“小小年紀,你懂什麼叫憂愁?哪兒學來的啊?”

    如果換個立場,你就能理解孩子的內心了。小時候趁媽媽不在家,拿著媽媽的化妝品往臉上亂抹,然後對著鏡子左看右看,

    這種經歷大家都有吧?趁姐姐出門時,偷偷穿上姐姐新買的漂亮裙子,然後趕在姐姐回來前趕緊放回原處,這種經歷大家也都不陌生吧?或者,買張不適合自己的年齡看的電影票,偷偷去感受一下刺激,這種事情也不在少數。然後被大人發現了,基本上都會聽到這樣的話:“小小年紀,就這麼……”

    聽到這種話,我們當時不也在心裡暗暗反駁嗎。年紀小有什麼罪?為什麼總說自己年紀小,不把自己當回事呢?我們為此感到委屈,悵然若失。那時就在想,大人為什麼總是不懂自己的心思呢?

    回想一下那些年幼時的心情,自己聽到那些話時所產生的情緒,然後再回顧一下你孩子的表情,你就不會說著“年紀小小的,你懂什麼”之類的話,然後一笑而過了。想想自己的過去,你就能理解自己說出這些話後,孩子的內心有多壓抑了。

    當然,孩子的內心世界不像大人那麼複雜,但孩子的感情也非常豐富。即便是剛出生的襁褓中的嬰兒也會表達自己最基本的情緒(幸福、憤怒、傷心、驚訝、恐懼、厭惡);滿週歲後,幼兒就會用幾個簡單的詞彙來表達自己的情緒了;到兩三歲後,

    孩子就能察覺自己情緒產生的原因了;一進幼兒園,孩子就開始理解混合情緒了,即在一件事中同時感受到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

    當你知道兒童的情緒發展後,你就能夠明白,孩子們從小就是情緒互動的好手。所以,請不要一味地用年齡小為理由去無視孩子,而是應該嘗試著在情緒交流方面,和孩子進行更為積極的互動。

  • 2 # 繁華消盡

    我覺得遇到這種情況是不是表揚太過了,對孩子太溺愛了,導致孩子接受不了批評,如果這樣的話要讓幼兒走出大人的保護圈,放開手腳,讓孩子去做自己能做的事。如果對孩子過度的溺愛,事事包辦代替,最終會使其養成嬌弱的弱點,以致於一遇挫折就生氣,便不知所措。我們應當使孩子在前進的道路上遇到一定的障礙和挫折,讓孩子在生活中漸漸學會獨立面對一切。可以有意識地透過批評、懲罰、忽視等方式,使幼兒接受挫折。現在的一些孩子聰明伶俐,但由於在各種遊戲和競賽中,父母總是讓孩子勝利,做事情總是表揚孩子做得最好,以致使孩子爭強好勝、自以為是,偶爾接受批評,便會沮喪、惱怒或喪失信心。因此,對他們適當批評,指出其缺點和不足,是非常必要的。比如,在遊戲活動中,不一定每次都讓這些孩子做主角,在競賽活動中,也不一定要想盡辦法讓他們勝利。而當孩子犯錯時,對其給以適度的懲罰,也可以使其體會受挫折的感覺,學會自我調節。

  • 3 # 幻馨June

    孩子過度要強,也不是很好,需要家長好好地去引導,可能是因為家裡面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要什麼有什麼,所以感覺只要我想要,就一定有的感覺。但如果小孩做錯了事,家長不要去打,去吆喝,明確告訴他,做錯了,而且媽媽還是為你好,要正確的引導,慢慢讓他去接受。讚揚要適度。不可以盲目地讚揚,一味的去贊無形中好似壯大了他的虛榮心。

  • 4 # C咖啡豆子

    銀川市Sunny心理健康研究所所長宋洋建議家長要學會解讀孩子生命中的現象,不要總是主觀否定孩子的行為,而是要注意從引導的角度去激發孩子,在溝通中拉近與孩子之間的距離,否則會將孩子越推越遠。

     “孩子年齡小,對於外界事物充滿好奇,與成年人的觀念有很大差異。家長在看到孩子粗心的現象時,應該具體分析,不要直接否定孩子。”宋洋說。

     此外,針對目前眾多家長仍然停留在根據本能習慣教育孩子上,不能很好與孩子溝通,宋洋建議家長多向專業教育人士或者心理學人士請教,否則等到孩子出現問題,需要“矯正”時,已經為時晚矣。

  • 5 # 飛燁媽媽

    首先這是一個要求特別完美的孩子,父母不要對她要求太嚴格,並且告訴她,無論怎樣我們都愛你,人和物沒有完美的,我們盡力完整就可以了,有的時候我們否定一個點,不是全面否定一個人,人藉由這個點去完善自己,世界上每件事的發生都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我們遇到的每個人都是菩薩,遇到的每件事都是菩提,有人覺得你這個點不好,那就是來幫助你的,他認為你把這個點改好了,就更加完整了,我們要謝謝他其次幫助她畫一張圖,上面讓她自己寫上自己的優缺點,並且告訴她,我們的優點很多呢已經是很不錯了,爸爸媽媽都沒有你厲害呢,你說你最想改正自己哪個點,孩子自己想改才回改,透過這個圖培養她的自我認同感,透過她對自己的認識,意識到自己的確不完美,透過批評你的人是在乎你的人,讓她慢慢的接受自己的一切包括缺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的命可以改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