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滿船清夢壓熙和

    歷史沒有如果,就算有,也沒有可能。一戰的爆發,不是民族問題,也不是軍備競賽。

    一,新型大國沒有產品傾銷地和資源供應地,能開發的殖民地都是老牌列強分完了,只剩南極洲了,德華人要用劍為犁打下土地。搶地盤當然要打仗。

    第二,猶太人的戰爭販子。當時猶太人掌控了全世界的銀行,英,法,德,意,比利時,美國,荷蘭,奧兇的國家銀行都是猶太人開的(到現在除德國和法國和荷蘭外仍是),新技術的頻繁湧現導致軍費極速上漲,眾多國家瘋狂貸款造艦造炮,到1914年威廉皇帝已經有20年GDP的貸款要還。如果我有20年工資的貸款今年到期,除了出去搶劫我也沒有辦法,國家也是這樣。

    歷史沒有偶然,只有必然,大公遇刺只是個導火索,別說有什麼操作可以避免戰爭,就算沒有大公遇刺,戰爭也會在年底之前爆發,只不過換一個由頭。結局沒有區別

  • 2 # 林三土

    可能性很小,因為當時塞爾維亞王國內部的民族主義與軍國主義狂熱已經醞釀很久了,導致成天不自量力地向奧匈帝國挑事,費迪南遇刺雖然是個偶然事件,卻是當時社會氣氛下很自然的產物,如果沒有這個事件,也很有可能出現其它導火索。

    要理解一戰前夕塞爾維亞王國內部的社會氣氛,需要對其之前一百年的政治發展有個大致瞭解:

    1804到1830年間,塞爾維亞逐漸從奧斯曼帝國手中爭取到了半獨立的地位。這個鬥爭過程,原本並不帶有明顯的民族衝突色彩;在塞爾維亞境內,生活著大量土耳其族或塞爾維亞族回教徒,他們和信奉東正教的其它塞爾維亞族人長期混居,並共同參與了卡拉喬傑維奇王朝與歐佈雷諾維奇王朝先後領導的反抗奧斯曼帝國統治、追求塞爾維亞自治的鬥爭。

    然而從十九世紀四十年代開始,以當地和周邊地區回教徒為世仇的塞爾維亞民族主義敘事迅速興起。這背後的推手,正是歐佈雷諾維奇王朝。當時塞爾維亞人口絕大多數是貧農,富農和商人已經算是地方顯貴;沒有傳統的貴族階層或者成熟的官僚精英,歐佈雷諾維奇王朝缺乏得力的統治代理人;同時後者還面臨奧斯曼與奧地利兩大帝國的壓力,以及獨立運動先驅卡拉喬傑·彼得羅維奇之子亞歷山大·卡拉喬傑維奇對王位的覬覦。

    米洛斯·歐佈雷諾維奇一開始的做法是,大規模迎回在奧地利等國留學的塞爾維亞青年,讓他們負責行政和教育工作。但他和他的繼承人很快發現,這些留學青年心目中的理想政體,是虛君共和的憲政體制;這個理想,和專制色彩濃厚、試圖將塞爾維亞打造成絕對君主制國家的歐佈雷諾維奇家族背道而馳。來自憲政派的權力威脅,促使歐佈雷諾維奇王朝轉向民族主義,透過訴諸傳說中塞爾維亞族的高貴起源、斯拉夫民族的宗教與文化傳統、塞爾維亞族統一斯拉夫各民族的光榮使命,動員起廣大貧農對王朝的擁護,壓制憲政派的影響。

    這種動員的後果之一,就是塞爾維亞人開始將自己身邊的回教徒鄰居視為“非我族類”加以排斥和驅逐,以及高漲的軍國主義熱情和連年對外征戰。到一戰前夕,塞爾維亞王國已經吞併了南塞爾維亞、科索沃、馬其頓等地,並試圖吞併魯米利亞、波黑等地但遭到失敗;而新興稚嫩的報刊媒體,無力抗拒民族主義狂熱的衝擊,更是爭先恐後地叫囂起了向奧地利進攻。換句話說,歐佈雷諾維奇王朝為了維護自身的專制統治,煽動起族群式民族主義與軍國主義來對抗持普世價值觀的憲政派,最終反而被民間越來越狂熱的民族主義和軍國主義裹挾,也因此遲早會和身邊的德、奧等大國“必有一戰”。

  • 3 # 國際峰雲

    從斐迪南大公夫婦遇刺身亡到奧匈帝國向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這整整一個月的時間,被稱為七月危機(1914.6.28-7.28)。整個七月危機期間,事實上,歐洲各國是有阻止戰爭爆發的機會的,但是由於歐洲各國外交病變與墮落,危機爆發後的這一個月時間白白流失了。

    首先,薩拉熱窩事件改變了奧匈帝國的政治氛圍。斐迪南大公遇刺身亡在奧匈帝國內部引發強烈的要求對塞爾維亞的懲罰心理,從而為奧匈帝國內部的鷹派(事實上,斐迪南大公本身是奧匈帝國內部的“鴿派”)提供了徹底解決塞爾維亞的理由,在他們看來,解決塞爾維亞問題的時機到來了。而且,奧匈帝國也擔心,如果沒有做出強硬的反應,那麼可能被塞爾維亞和沙俄認為是軟弱可欺,他們會得寸進尺。但奧匈帝國無法承擔與沙俄作戰的風險,因此奧匈帝國徵求了德國的意見,而德國表示無條件支援奧匈帝國與塞爾維亞的戰爭。這樣,在德國的支援下,奧匈帝國在7月23日向塞爾維亞發出最後通牒,即所謂七月最後通牒,要求塞爾維亞接受全部十個條件,

    1.查封任何引起對奧地利皇室憎恨和藐視的刊物;2.馬上取締民族自衛組織 (Narodna Odbrana) ,並取締其他作反奧匈宣傳的組織;3.即時從教育團體及教學方法中,刪除任何會或可能會煽動反奧匈之宣傳的教學內容;  4.革除軍部或行政部中被指進行反奧匈之宣傳的官員,而此等官員的名單由奧匈政府提供;  5.接受與奧匈政府有關部門合作,在塞爾維亞鎮壓企圖顛覆奧匈帝國領土完整的活動;  6.在奧國政府指定的有關部門之協助與指示下,採取法律行動,懲罰策劃或執行1914年6月28日之刺殺事件,在塞爾維亞領土的人士;  7.即時逮捕奧匈初步調查所顯示的兩名被點名人士;  8.保持合作,以有效措施遏制其境內的軍火走私;  9.向奧匈解釋對其懷有敵意、在塞爾維亞境內或境外的塞爾維亞高階官員之言論;10.馬上採取以上措施,並告知奧匈帝國。

    事實上,奧匈帝國開出的這十個條件根本難以被接受,實際上體現了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開戰的決心。雖然塞爾維亞接受了除第五、第六條以外的所有條款。但奧匈帝國還是在7月28日對塞爾維亞宣戰。從這可以看出,當塞爾維亞接受八個條款的情況下,奧匈帝國撤回最後通牒,事實上危機可能會緩解,戰爭可能不會爆發。但奧匈帝國根本就是無論如何都要消滅塞爾維亞,最後通牒只是開戰藉口。

    其次,德國希望在有利時機發動戰爭。當德皇威廉三世得知斐迪南大公遇刺身亡時,竟然喊出了

    千載難逢的機會!

    的話。因此當奧匈帝國詢問如果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作戰,德國是否支援的時候,德國表示全力支援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採取軍事行動,並開始進行戰爭準備。德國之所以在明知道可能會引發全歐洲範圍內的戰爭還支援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作戰,原因就在於德國認為這時開戰是對德國最有利的時機。當然,這個時機的確是對德國最為有利,奧匈帝國雖然日趨衰落,但威勢還在,而沙俄的戰爭準備還沒有完成。因此,德國無論如何都無條件支援奧匈帝國。可以說,如果沒有德國的求戰心切,不對奧匈帝國“開出空白支票”,奧匈帝國處於對沙俄的忌憚,並不一定會急吼吼的向塞爾維亞開出完全不能接受的最後通牒。因此,從德國方面來看,事實上德國也有機會拉動戰爭的制動閥,但德國選擇了戰爭。

    其三,對於沙俄來說,沙俄要在奧匈帝國的兵鋒下保護塞爾維亞。因此奧匈帝國發出最後通牒後,沙俄認為(1)德國可能利用這場危機增加其權勢;(2)接受最後通牒意味著塞爾維亞成為奧匈帝國的保護國;(3)沙俄過去曾退縮過,但並沒有換來德國的善意;(4)沙俄的軍事實力已經恢復到一定水平。在這種情況下,沙俄通知奧匈帝國,如奧匈帝國攻擊塞爾維亞,沙俄將進行總動員,並表示不允許奧匈帝國吞併塞爾維亞,危機升級。事實上,在七月危機中,沙俄的表現也是空前強硬,毫不讓步。因此,同樣從沙俄的角度來說,沙俄也有機會透過妥協阻止戰爭的爆發,但也沒有拉動制動閥,而是選擇了總動員,即戰爭。

    其四,法國選擇了無條件支援沙俄。對法國來說,法國無論如何都不能坐視其最重要的盟友,沙俄單獨與德國和奧匈帝國作戰。事實上,早在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發出最後通牒之前,法國就已經同意將他們之間的聯盟擴大到支援塞爾維亞對抗奧匈帝國。換句話說,法國不能坐視它唯一的可靠的盟友沙俄被德國擊敗後,自己獨自面對德國和奧匈帝國的威脅。因此,法國才選擇無條件支援沙俄。再加上英國隱晦的提出的對法俄的支援,使得法國選擇支援沙俄,一方面是為了履行法俄協約,不失去這一盟友;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對德復仇。但同樣的,在這一過程中,法國事實上也可以拉下制動閥,不將法俄協約擴充套件到塞爾維亞,剋制自身對德復仇心理。不過,法國沒有選擇這麼做,而是無條件支援沙俄,並在德國要求法國保持中立的情況下,開始總動員。

    其五,從英國角度來說,英國本來是最有機會叫停戰爭程序的,但英國曖昧的態度,卻至少是客觀上推動了戰爭的爆發。在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發出最後通牒後,英國外交大臣格雷就主張

    在塞爾維亞沒有直接利益的德國,法國,義大利和英國,應該為了和平而共同行動。

    但英國同時還暗示法俄,如果戰爭爆發,英國將站在法俄一邊。可以說,在七月危機期間,英國表現的極為曖昧,遲遲不能明確表示是否支援法俄,站在法俄一方作戰,否則德國可能在危機期間會採取更為謹慎的態度。但英國的曖昧表現,讓德國得以採取冒進政策。而在德國實施施裡芬計劃,攻入比利時後,英國以有保證比利時中立為理由向德國宣戰。應該說,在整個七月危機期間,如果英國能夠早早將其砝碼投降法俄一方,那麼德國的外交政策將更為審慎,可能會避免大戰。但英國卻並沒有這樣選擇,而是保持曖昧態度,直到大戰已經不可避免,戰爭的制動閥已經失靈的時候,才選擇明確加入法俄一邊進行作戰。

    總體來說,薩拉熱窩事件發生後歐洲列強的行為,不管是奧匈無論如何要消滅塞爾維亞而德國無條件支援奧匈,還是俄國要保護塞爾維亞而法國無條件支援俄國,都顯示了一種史無前例的本末倒置:組織同盟歷來是為了加強國家的戰爭能力,而現在進行戰爭(並且是全歐大戰)卻是為了維持同盟。英國在此重大關頭的外交素質也幾乎同樣糟糕:它遲遲未能明確表示將投入法俄一邊作戰,否則本來有可能使德國在危機的較早階段採取遠為審慎的態度,從而避免大戰爆發。因此,從薩拉熱窩事件爆發,斐迪南大公夫婦遇刺身亡到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七月危機期間,主要歐洲強國都有機會拉動戰爭的制動閥,避免戰爭,但列強都出於各自的考慮,不但沒有拉動戰爭的制動閥,反而不斷的向火藥桶中新增炸藥,最終當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各國開始動員後,戰爭的制動閥就已經失靈了,這時戰爭已不可避免。

    PS. 支援@圖維坦 ,有些人真的是無nao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恆大是房地產行業的春雷還是暴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