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草原飛鳥2016

    人類創造文字包括數字是有思維方式和物件的即取萬物而由人本身開始,正所謂“不瞭解自己(人類)就無法瞭解其萬物之”,所以在發明創造真正文字上都是由簡單文字結構開始的,如漢字“一二人卜入夕佔日月非”等等,而這些文字數字都是從人之男女的生殖之形而簡化過來的象今天文字寫法,所以《解文說字.序》曰“初造書契...蓋取諸夬夬(怪怪),揚於王庭”又書曰:人之有能有為使羞其行而國其昌。又曰“...皆有依據,今五經之道,召炳光明而文字者其本所由生。”巜周易.繫辭》雲“近取諸身,遠取諸物”,“身”為男根之象而“物”為女陰之象,所以漢數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的原始圖畫字或繪畫即象形字是“以人為本”為根據的思維方式為物件,即由:陰莖(一)女陰(二)性合(三)胎出之象(四)準備生出姿勢(五)...所以“五”可以環原初始象形而“醜”就不行,又所以女人沒有生育能力的而叫“醜”了。

  • 2 # 娑婆記

    中國漢字博大精深,這一點要歸功於古人的智慧和才華,能把中國漢字創造的如此之神奇。那麼“一”到“十”的漢字,古人是如何創造出來的呢?現在就來簡單的聊一聊吧。

    一到十是古人描述十個數字的中國漢字,我想算是產生最早的中國文字之一吧,由於歷史悠久,一二三四的從產生到現在好像沒有發生多大的變化,這就反映了中國文字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和古人超高的造字智慧

    1、一表示初始

    “一”代表著最為原始簡單的起源,也代表著豐富的渾沌整體。一也是最初原始記數的符號。也表示最小的正整數,一它也經歷過演變,從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我們可以瞭解到,“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說的是道家思想中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所以“一”這個字也表示“滿,全”之意。

    2、二表示天地兩極

    “二”是指事字。古代文字中的一、二、三、四皆以積畫為之所造,幾乎都跟刻畫記數的方式有關,是純符號的指事字。其中“一”是特別的指事字,“二”也是指事字,表示天地兩極。《說文解字注》中說到: 地之數也,天一地二,惟初大始,道立於一,有一而後有二,元氣初分也。

    3、三生萬物

    “三”,為特殊指事字,指的是生萬物的天、地、人三者。古人普遍認為“道立於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之說。說的就是,混沌太初存在整體是先是“”,然後由太初混沌的“”,產生出了天地“”極;之後天地二極之間,又衍化出人這個第“”部分;總的來說,天地人三者,是衍化出宇宙的萬物。

    4、四為“泗”的本字

    四,最早見於甲骨文,同樣也是用於刻畫計數。其造字的原理與一、二、三相同,近代《說文解字六書疏證》中認為“四”即“泗”的本字,以象形手法表示“鼻涕”的意思。如此看來“四”用作數詞是假借的。

    5、五寓意天、地萬物的交匯

    “五”也是特殊指事字,其中“五”在甲骨文字中用一個叉號寓意天、地萬物的交匯之所,次也表示大於“四”的正整數。《說文解字》中:“五,代表五行也。從二,陰陽在天地間交午也。”林義光在《文源》裡描述到:“五,原義為交午,假借為數名。古代的聖人用金木水火土五者,而後造此字也。

    6、六為假借字

    ”六”據說最初書寫手法像極了“四”大篆的寫法,只是在上面加了個頭而,有些學者則認為,甲骨文六,像房屋形狀,也是假借字。《周易》中提到陰爻為六,六個六為“坤”卦,上六爻,是大不順的卦象。因為不順所以人人常喜歡說六六大順,來表達心中的期望。

    7、七原來是“切”的本字

    ”七“是切的本字。造字的本義是用作動詞,用刀分割物體。七,甲骨文是指事字,用一橫、一縱表示切分後的物體。當“七”的切分本義消失後,金文中曾將甲骨文字中的“十”寫成“七”形,之後再加上“刀”,另造成“切”來代替,強調是用刀分割的。

    8、八是分的本字

    “八”原義是指相背分開。《說文解字》中說:八,別也,象分別相背之形。看來“八”這個字多與其分解、相背有關係。當“八”的本義消失掉後,篆文再加“刀”另造“分”代替。古人則認為“八”也是極限數,“八”像一分為二、向背分離的現狀。如今的人們只關心"八"字的讀音,於是帶“八”的字都比較受歡迎。

    9、九原意是探究之意

    “九”,造字的本義是動詞,形容伸出手向洞裡掏摸、試探的動作,以求確定具體的情況。甲骨文又是象形字,字形由“厷”與“又”混合組和起來,表示伸出手掏摸、探究,來確定內部的情況。而金文延續了甲骨文的字形。但是篆文又淡化了金文字形中的手形“又”。於是當“九”的“探究”本義消失之後,篆文加上了“穴”另造“究”來代替。《說文解字》中說:九,陽之變也。

    10、十是打滿了結的繩子

    “十”造字本義是名詞,用一根繩子打結來做紀事之用,代表的是滿數、全數之意。“十”的甲骨文是象形文字,古代人用結繩做紀事,一根繩子代表一個紀事主題。《說文解字》說:十,數之具也。表示十進位所需數都已具備。

    好了,漢字中的數,並不是我們想象中那麼簡單的。況且造字本身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集合了古人察天識地,融會貫通的深邃智慧,融匯了中國文化的血脈,一直影響到當今社會。

  • 3 # 赤赤影片

    一個笑話《從三到萬》,講一個孩子學習寫字,“楚地的讀書人開始教他的兒子執筆描紅。他寫了一畫,說:“一字”;寫了兩畫,說:“二字”;寫了三畫,說:“三字””,他以為“四”就是四橫,“五”就是五橫。

    讀了這個笑話,我想到的是,為什麼“四”不是四橫,“五”不是五橫呢。漢字一橫就是“1”,兩橫就是“2,三橫就是“3”,這個很好理解,會意字

    無獨有偶,羅馬數字,“1”是一豎,“2”是兩豎,“3”是三豎。異曲同工。古巴比倫文字一到三也是這麼的。

    但,中文,“4”不是四豎,“五”不是五豎。一直到金文時期,“4”仍然是||||,到了篆書時代,假借用了同音的“四”

    “五”是掌紋,表示伸出的一個巴掌的五指之數

    “六”據說是“廬”的本字,後來同音假借

    “七”甲骨文寫作“十”,是“切”(用刀切)的本字

    “八”是“分”的本字,本義也是用刀切分為兩半

    “九”是探究之“究”的本字,為一手臂所觸及的極限,九為極限之數

    “十”的甲骨文寫作“|”,像一根用於紀事的垂懸的繩子,古人用結繩紀事、計數,一根繩子代表一個紀事主題,代表全數。金文在| 中部加了一個圓點,表示結繩所記之事。篆書後圓點逐漸異化為一橫

  • 4 # 硃紅兵5331

    遠古的話題大家都是搬資料。或者複雜轉帖過來,沒有營養的成分。

    不思考不研究更不敢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

    讓這段歷史和我們隔著之前一些專家學者的論斷。

    我堅持以設身處地的方式去思考,我是遠古人如何去做這些事情。

    數字可以說是最原始的文字了。只能用象形、指事,不可能用到會意、形聲、轉註、假借這些功能。

    因為文字的教育成本太高就會造成誤解和曲解,這是災難性的。

    很多人一看解釋不了,就提出用假借的來搪塞一下,造成以訛傳訛。

    我說一下。六。這個基本可以確定。

    六子的象形就是雁陣。大雁飛行都是按六個或者六的倍數的。

    古人早早就發現了這個道理。這個象形文字複合當時造字和流傳的需要。

    其他的一二三四等我不確定。

    我認為古人在果樹上用刀劃開切口的起源。

    以棗樹為例,古人要把棗樹皮破壞一下,以利於棗樹的營養不過多的輸入到根部。

    一二三就是劃開的起源。後期就無需再去增加,因為棗樹皮也厚了。造新切口更費力。

    古人還是在老切口上再做切口。

    先看看大家的支援力度吧。

  • 5 # 漁耕樵讀

    首先我們要明白,現在的字即便是繁體字和古文也不完全一樣。現在我們看到的數字也不是最早的時候人們所創造的字。

    最早的時候,一,二,三,亖都是用來記數的。最早的時候是結繩記事,在《周易》中指出:“上古結繩而治”。這種方法在早期印第安人的部落還保留著,可見這點是可信。那按照打結個數,可不就是一個結一個嗎?

    一,二,三

    後來人們開始仿照物體的形狀,開始造字。最早出現的字一般都是象形字。那像數字這樣的字被稱作“指事字”,人們根據慣例,原來是一打一個結,後來就變成了畫一橫。於是就出現了“一”,“二”,“三”。實際上它們最初並不是被當做字來存在的,它只是一種表示量的特殊符號。

    有人推測,從一到十的十個數字都曾作為極限字而存在過,但是為什麼世界各地都採用十進位制,不約而同把極限數定為了十呢?最可信的說法就是人有十個手指,數完回去再數一遍。

    最早的時候四也是符號字“亖”,但是在春秋時期發生了變形。這種變形在《說文》中解釋道:“象四分之形”。何為象呢?易經說:“在天為象,在地為形”。可以說是你所能看到任何事物都可以成為象,也就是表象,萬事萬物也就成為永珍。於是數學中引入了一個概念——象限。也就是說你能在這個平面所看到的極限。

    我們可以從圖中看到,在春秋時期,人們把一個平面分成了四塊。所以在《說文》中才會說道:“象四分之形”。

    首先我們達成一個共識,在最早的時候肯定是先有讀音後有文字,因為你語言交流根本用不到它何必要製造它呢?當然後世可能會有特例,比如武則天就生搬硬造了一個“曌”字,她還給自己改名叫武曌,代表著她日月當空。古人可能看照著筆畫在這麼造下去,太難懂了。你不至於看到一個字先數數它有幾個橫吧。那樣也太傻了。

    其實最早的時候,人們確實還真是有點傻,因為開始的時候五確實曾被寫成五橫。在圖中我們就可以看到。但是不知什麼時候,人們覺悟了,感覺不能再這樣下去。於是人們根據“五”讀音,造出了另外一個字“㐅”。根據《說文》記載:“五,五行也,從二。陰陽在天地之間交午也。”

    為什麼說從二呢?因為人們給“一”賦予了含義,“一”表示混沌,一分為二,“二”上面的代表天表示陽,下面的代表地表示陰。陰陽交替,是為午。所以五就是“二”的交叉。

    關於六的解釋,《說文》中提到:“六,易之數。陰變於六,正於八,從入,從八”。即陰爻的變數為六,陽爻的變數為八,所以從六,從八。但是有人表示質疑,從八,難道先有八再有六?

    所以有人提出六實際上是一個茅屋,而茅屋的四壁,天頂和地板共六個面。因為從“陸”的甲骨文可以清晰的看出,“六”就是取自“陸”的一半。而那一半就是茅屋的意思。陸就是在可以居住的地方,建了很多茅屋。

    在《說文》中解釋道:“七,陽正之數,從一,微陰從中斜出”。從甲骨文可以看出來,七和切的甲骨文是一樣的,和現在的“十”的字形一樣。有人認為七和五一樣是從讀音來造的字。

    也有人認為,人們是在努力再切割出來一份。因為每一個數字都曾作為極限數字存在過,所以從前面,我們可以看出,人們在造數字的時候一直在切割物體。例如四,把平面切割成四份,而六已經上升到立體了。這就表示還要切,於是這個形狀便成了七。

    八在《說文》中解釋的也很清楚:“八,別也。象分別向背之形”。我們知道四就是一個象,分成四份。那八也就是說八就是兩個象相背的形狀。所以八在計數的時候也可以寫成“捌”。

    九在《說文》中解釋道:“九,陽之變也!象其曲究盡之形”。意思就是九是兩個象,極盡彎曲無窮盡的形狀。

    關於十,在《說文》中解釋道:“數之備也,一為東西, | 為南北,則四方中央備矣”。好了,現在手指頭也數完了,數字也該到頭了,所以說叫數之備矣。

    這樣解釋後來十的變形可以解釋通,但是開始的最早的 “| ”怎麼解釋,後來的 “|” 再加“·”如何解釋呢?

    有人說是在最早的時候“結繩記事”,事情記完了,表示所有都已經齊備,包括後來出現的點,就是繩結。

    以上都是根據考古發現和文獻記載,進行的合理推測,不一定全對,但是可以做個參考。

  • 6 # 老周99p9

    一、二、三、象形,分別象一、二、三根算籌橫放之形,字義即數字一、二、三。

    四,象鼻涕向下流之形,乃“涕泗橫流”之“涕”的本字,字義為“鼻汁”,假借為數目字四(數目字之假借多為原無本字的假借,所以其借字被用為數目字後則一借不還,上升為該字的常見義,而它的本義則反而不被人所熟知了)。四被假借為數目字後,“鼻汁”義則假借“泗”(本為水名,故字從水四聲)字而為之。

    五,象形,象木杵之形,字義為忤、逆。假借為數目字五。

    六,象形,象屋形(甲骨文之六與宀形相似),字義為房屋建築。假借為數目字六。

    七,會意,以一短豎中分一長橫,會意將一物切作兩段,乃“切”之本字。假借為數目字七。

    八,象形,象相互背反之形。字義背反,乃“北”(即背反之“背”本字,象2人相背形)之本字,假借為數目字八。“北”後借為方位詞,另造“背”字表背反、後背義。

    九,象形,象勾形,乃“勾”之本字,字義“勾”,假借為數目字九。

    十,象形,象一根豎放的算籌形,字義為十。

  • 7 # 嚴師說字

    一至十是描述十個數字的漢字,應該是產生最早的文字之一。歷史悠久很難考證。從結繩記事角度考慮,一二三的產生到楷化應該沒有多大變化。從“亖到四”的變化看,四到十後六個表數文字,最早應該是有多根繩子或多根記數木棍來代表數字,再到有其它意義字元過度中,不再單純僅表示數字,可能增加了可參照的人或物,如方位、肢體等,如四有四面之意,指前後左右或東西南北;八有八方之意,指東、東南、南、西南、西、西北、北、東北。十有全之意。

    一(擬音 yī)的甲骨文、金文和篆文中都是畫的一橫,是古人的記數符號。從人的認識進化過程看,最早食物的獲取是狩獵或採集植物的果實,狩獵最早就是用削尖的木棍“弋”,為了計算獵物的數量,或者計算使用木叉“弋”的多少,開始用刻畫的符號來記錄,或者結繩記錄,刻一橫為數字一,刻兩橫為數字二,三橫為三。隸變楷化後寫作“一、二、三、”,後來加弋寫作“弌、弍、弎”,印證數字文字產生是狩獵開始的。採集植物果實多用手或木棍“丨”。“一”作為部首指示數字一的範圍很小,多數指示橫向、東西、平面等,故在不同的字裡其標誌的內涵也是不同的。讀音應該是模擬小燕子的叫聲,或者小孩子咿呀學語的最先發聲。應是人類有記事以來創造的第一個文字。

    二(耳er)的甲骨文畫兩橫表示計數符號。楷書受易學思想的影響:以“一”表示天,太陽,以“二”表示地,太陰。二是一的偶數,天創造,地生養。隨形賦義,陰陽變化。1.表示陰竅;兩個數目。如:目(沒入切mù):目無聲,默然而內識。耳(擬聲 ér):生於頭兩側的聽覺器官。面(丏miàn):臉顏。Sunny的外表遮蔽著陰暗。手(擬聲shǒu):兩隻向內拐的上肢。2.表示陰;地。如:元(圓yuán):人的上頭;人是從母親陰道內生出來的,人出生頭先出。無(無wú):人入陰間什麼也沒有了。幹(擬聲gān):兩個陰歧頭的木杈,既可防守,又可進攻。雲(運yún):陰氣生雲。二借“耳”聲表示頭部兩側的耳朵有二隻。二的本義就是用耳朵作參照的記數符號。

    三(叄 )的甲骨文畫三橫表示記數符號。表示積畫為數。古音不明。隸變楷化後,受易學思想的影響,三表示天、地、人“三才”。借“叄”聲表示天地人互參之數。三在漢字中表示多之意,如長、辰、

    四(死)的甲骨文應該是從結繩記事,畫橫記數,由一二三衍生而來。楷體“四”應該是由囗和兒的省形“兒”會意而成的字。“囗”表示圍,也可以理解圍的省形,表示周圍或包圍之意,有邊界的土地,古人認為天圓地方,分東西南北四個方位;兒的本義為爬行的幼兒,還不會行走,四內為兒的變形“兒(無鉤)”,豎彎鉤“乚”去掉了鉤,鉤表示相對運動,“兒”無鉤說明幼兒四肢著地躺著,不能運動。字形描述一個躺在墓穴中四肢著地的人。四借“死”聲說明躺在墓穴中的死人。四的本義為躺在墓穴中的死人。一般墓穴為長方形有四個邊,或人死四肢著地,引申為數字來替代“亖”

    五(舞)的甲骨文像是一種持中而舞的繞線工具。以五個交點表示數目“五”。借“舞”聲表示持中而舞。隸變楷化後受易學思想的影響,筆畫詮釋了新的含義。五是由二、斜豎“丨”和橫折“”會意而成的字。兩橫表示天和地;斜豎表示男根;橫折表示圓或弧,這裡指示女陰;斜豎和橫折相交表示“男女性交生子”作隱喻,表示天地陰陽二性交合產生金、木、水、火、土“五行”(五行即事物的五種基本屬性與功能:金錶徵決斷,木表徵創造,水錶徵變化,火表徵協調,土表徵決定)。

    六(陸)的甲骨文為穹廬形,理解為穹廬分四面,加上下兩面,共六面。隸變楷化後,六是由“亠”和“八”會意而成的字。“亠”表示上頭,這裡表示上位;“八”表示八個方位,有數字八的含義,引申分合。分四個面,如四面八方。總體會意為八的上位,意為八的上兩位,即“六”。借“陸(陸)”(露或留:借“留”聲表示山丘上石頭風化留下的可以耕種的土地;借“露”聲表示翻耕土地露出的土層)聲表示陸(留)中有兩個“土”,共六畫。故用“陸”作為“六”的大寫。六讀“露”的地區在南方還是較多的。

    七(切一切qī)依據參照物的減少或增多創造相應記數漢字,七有切分之意看,八減一為七,應該是人的八肢,以“八”作參照,切掉一肢。斜橫“一”指示切除一肢,即指橫切,又表切去一肢,捺“㇏”變豎折彎鉤“乚”是意義變化,由原來能走動的捺“㇏”,去掉一支腿就會伏在地上爬行,變為豎折彎鉤“乚”。豎折彎鉤“乚”在多數字中表示躺著或伏在地上爬行之意,如禮、比、匕、也、巳等。讀音為“切和一”的切音,表示切去一肢。

    八(擬聲bā )是由撇和捺組合而成的字,依人的四肢為參照,是人字的撇捺(撇為女人、捺為男人)分開之形。撇“丿”指示陰柔、女人以及向下向內用力,這裡指女人;捺“㇏”指陽剛、男人、向外向上用力,這裡指男人。男女分開每人各有雙臂雙腿四肢,兩人合計八肢,來表示數字“八”。八在甲骨文中象兩人分開相背的樣子,所以八和其它字結合形成的字多數與分解、分散、相背有關,如分、公、其、只、六、關、丫、勻、冰等。讀音來源於男女分合之聲。八的本義就是數字“八”。

    九(久)是由撇“丿”和橫折彎鉤“乙”會意而成的字。甲骨文像一彎曲的手指,加一斜橫,應該是去掉一個手指的意思。所以,“丿”表示向下向內,意為向內捲起一個手指,或者理解切去一個手指;橫折彎鉤“乙”是合體筆畫,意義也是疊加的,總體會意為手指的功能,橫表示手指可以伸平,折表示手指可以彎成弧形,彎表示手指運動自如做多種運動,握成拳狀,鉤表示左右手指對稱。借“久”聲表示九為極數(十為天數),最大數,如:九五之尊。引申為1.多數、多次,如九死一生;2.引申高,如九霄雲外。

    十(拾)是由橫“一”和豎“丨”會意而成的字。一橫表示橫向、地面、水平,共有八個方位:東、西、南、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豎“丨”表示縱向,這裡指示上下兩個方位。所以十表示十個方位。借“拾”聲表示雙手相合共十個手指,來指示數字等同。

    以上十個漢字數字僅是自己的推斷而以,並沒有很多可以考證的原始資料。望大家斧正!

  • 8 # 吉誠資訊科技

    中國的原始社會,起自大約170萬年前的元謀人,原始社會經歷了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兩個時期。氏族公社又經歷了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兩個階段。 一般認為,中華文明的直接源頭有兩個,即黃河文明和長江文明,中華文明主要是由這兩種區域文明交流、融合、昇華的果實。有歷史學者認為,在人類文明史中,“歷史時代”的定義是從產生文字之後算起,之前的時期稱之為“史前時代”。 中國歷史中有傳說“伏羲創造八卦”,黃帝時期的“倉頡發明文字”等等,但都無證可考。近代考古發現了3350多年前(公元前1350年)商朝的甲骨文、約4000年前至5000年前的陶文、約5000年前至7000年前具有文字性質的龜骨契刻符號。

    一到十的數字作為中國最初的最簡易的文字,是在伏羲創立八卦時發明的。伏羲先用樹枝在地上擺放出太極、陰陽單體和“一、二、三、四”四個數字,然後用生成法,衍生出“六、七、八、九”的數字,再用抽象法配上五和十組成一個數字系統,應用到土地分割、農、漁、獵等收穫計數和編織、結網等實踐,再發展到用樹枝在地上劃記號符號表示數字和記錄事由經過。後人便以為結網記數時發明了數字,再後來因為甲骨文記錄的時候,由於龜殼上的數字經常刻劃不清晰,把其中的一個數字弄錯了,後人將錯就錯,一直用到現在。在社會實踐中,古人又發現天數和地數不對等,又提出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並逐步完善了陰陽五行理論,這樣含象數理、五行八卦的易經整個系統就這樣產生和逐步完善起來,成為中國傳統文化源頭。

    想知道哪個數字弄錯了,這些數字到底怎麼來的,依據是什麼,有機會再告訴你吧!

  • 9 # 軼事1

    自古流傳著“倉頡造字鬼神驚”的神話,因為倉頡造的字正好向世間萬物訴說著天機的驚人秘密。實際上,中國文字應該是眾多先人的創造。

    一至十是描述十個數字的漢字,應該是產生最早的文字之一,歷史悠久。從結繩記事角度考慮,一二三的產生到楷化沒有多大變化。從“亖到四”的變化,四到十後六個表數文字,其中有著更曲折的演變。反映了中國文字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和古人高超的造字智慧。

  • 10 # 清平樂原創

    數字最早是由武則天發明,使用始於明朝。朱元璋因為當時的一件重大貪汙案“郭桓案”而釋出法令,其中明確要求記賬的數字必須由“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改為“壹、貳、叄、肆、伍、陸、柒、捌、玖、拾、佰(陌)、仟(阡)”等複雜的漢字,用以增加塗改帳冊的難度。後來“陌”和“阡”被改寫成“佰、仟”,並一直使用至今。

  • 11 # 手機使用者5534444811

    這個字"十"中國古人橫豎實不瀆"10"!一日"旦"是不是已亥叫的聲音?說不一定!總有哆韻抖歌,曲終復聚想好再與女說樂。

    而今智慧手機庫藏字最多說它是"中華文化"不是中國文明人文景觀!因為寫不中國文化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基礎工程古字。我見木匠文盲能寫!那是在文革時期。現在再老的木匠文化水再高也不會寫!生活歷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除了調派第三艦隊,美軍還將攻擊艦“黃蜂”號劃撥第七艦隊,如何看待美軍的這一舉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