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獨愛香上聲殳月
-
2 # 李河山修水微媒
縱觀歷史上眾多的朝代,宋代的商業可以說是最發達的,那麼宋代何以稱得上是古代商業最繁榮的朝代呢?答案就在一副國寶級畫作《清明上河圖》裡。
政治方面
北宋時期積貧積弱矛盾危機嚴重,王安石變法雖取得成效但隨著反對派制止新發被廢除,宋朝統治者採取了一系列政策強化了中央集權,在官員設定上設轉運使,將地方財務收入的大部分收歸中央,軍事上實行更戌法,饑荒之年推行養病政策,行政上中央分割相權,地方上知州通判相互牽制等一系列措施,加強了中央集權,並且在“重農抑商方面有了開明的政策”,維持了社會的穩定,為經濟的發展創造了和平的環境。
生產力方面
經濟重心南移,農業上推行不抑兼併政策,先進的生產工具得到改進和發明,例如曲轅犁更加廣泛使用,此外還出現了踏犁、秧馬等新式工具。極大的宋朝大量興修水利,精耕細作的耕作方式進一步完善,許多荒地被開墾出來,增加了糧食產量。在手工業方面,紡織、造船、制瓷等技術、工藝和規模都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從而為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對外貿易提供了物質條件。
在商業方面
政府放鬆了對商業的控制。商業的發展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這種變化帶來的是市場自由化程度大大提高。商品經濟的發展遵循著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律。出現了“草市”,服務性的商業機構如櫃坊,氐店發展起來,還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
據《諸蕃志》記載。同中國進行海外貿易的國家和地區多達五十多個,其中,阿拉伯半島和馬來群島為主要貿易國家。這就造就了宋朝商業的繁榮。
總體來說,宋朝商業如此繁榮對整個國家來說有利亦有弊,利體現在商品數量豐富多彩滿足人民生活和審美需求,催生了近代資本主義萌發,使整個社會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而弊主要體現在統治者放寬商業渠道,重文輕武,軍隊渙散最終導致被外敵進攻滅國的慘痛教訓。
一副國寶級畫作《清明上河圖》把所有北宋面貌收入眼底,讓人不得不感嘆“張擇端”的厲害之處,必能萬古流芳。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3 # 北派說書人
我們知道,宋朝的疆域沒有長城能夠抵禦遊牧民族,只有黃河天塹,但是黃河天塹背不過是包圍了半壁江山,一半還被遼金佔據,西邊還有西夏和大理國。
可想而知宋朝的壓力有多大。所以宋朝一直處於防禦守勢,而宋朝對外的戰略在加大防禦的過程當中,向遼金等威脅比較大的國家,上供歲幣,在這裡大家不要說這是宋朝的軟弱,宋朝若真的軟弱的話,為何多年和遼金髮動戰爭?這只不過是一種戰略而已,曾經有人算過,宋朝每年向遼金提供歲幣絲綢也不過那麼一點點,比起連年戰爭所花銷的軍費來,也不過是九牛一毛,這樣不僅僅可以避免和遼金髮生衝突,而且還可以建立國與國之間的貿易。
再者說來,這點錢,真心在經濟強大下的宋朝不算個什麼,這些錢對於宋庭來說,頂多算是多養了一名二品官員。
至於《清明上河圖》上所顯示的,確實是宋朝時期,經濟繁榮的體現,當時的海運已經開始出現,宋朝與南海方向各國之間的交易也是非常的繁瑣,國內也是一片欣欣向榮,只是宋庭所做的一切似乎是向遼金低頭罷了,我們簡單跳躍式的來看,在對抗蒙元的時候,南宋毫不含糊,它竟然成了對抗蒙元存活最久的朝代,這一點我們應該認同的。
-
4 # 風清雲淡G
宋朝的文化可從宋詞與朱學禮教以及一些繪畫作品上可見一斑。他的經濟,經一些學者的研究統記,可以說在中國封建社會中已達到登峰造極的成度。可由於他政治軍事的贏弱 ,造成四面環敵的局面。加之仕大夫生活奢靡與鋪張,大部分官員都淫浸在享樂之中,他們無暇於國家安危,沉醉於聲色之中不能自己,最終釀成了國破家亡的慘劇。
《清明上河圖》所描繪的繁華,那只是表象,有研究者已從中看出了許多在預警的地方。
我們時刻牢記一一居安思危。
-
5 # 耀強要努力變強
算不算積弱不知道,舉兩個例子吧。
兩宋都亡於外族, 北宋亡於金,南宋亡於元。這種中國歷史上是非常罕見的。 尤其是靖康之恥,帶給了傳統士大夫深深的屈辱感。
在軍事上,兩宋與遼,金,夏,元作戰,也沒佔到絲毫便宜,僅以歲幣和歲賜等換取和平,這更讓後世之人覺得窩囊。
所謂積弱,大體如此吧 。
至於為何《清明上河圖》顯示如此繁華我覺得是,宋朝歷十八帝三百二十年,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經濟,文化教育與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時代,宋朝時中國GDP佔世界比重60%為各朝代第一,期間出現了宋明理學,科技發展突飛猛進。
宋朝雖然以農業立國,但是在高度發達的農業經濟基礎上,已經生長出城市,商業,信用,貨幣,海外貿易等諸多工商業文明因子,僱傭勞動,包買商慣例,商業信用,集資合夥等新生事物均有蹤跡可逆。國外的漢學家常把宋代經濟出現的巨大進步稱為“宋代經濟革命”,並歸納為農業革命,貨幣和信貸革命,市場結構與城市化的革命等方面。
並且經濟繁榮,文化發達,社會自由,藏富於民。清明上河圖上展現的,不過是其中一偶。
-
6 # 司馬小小濤
1、宋朝弱嗎?確實軍事很弱,兩宋319年比明朝多了43年,人口約1.2億,卻從未完成國家完全統一;但是經濟,尤其商業上,宋朝非常發達,堪稱中國歷史第一!而且你敢想象,早先北宋神宗年間,宋朝的非農收入就佔據70%以上,為中國歷史之最!
這是偏見者最不該抹黑宋朝的一點。
我告訴你,清明上河圖還不是宋朝汴京最繁華的區域!後面再說。先繼續看經濟中最基礎的資料——人口。
據葛劍雄等《華人口史》估計,宋朝是中國歷史上首個過億的時代,巔峰時候約1.2億人(靖康之變前)。也是中國佔比世界人口最多的時代。
而公元1100年,世界人口約有3.2億。所以宋朝人口占比世界37.5%!
作為對比,明清人口因為農業革命超過宋朝。但是同期佔比明朝大約為35%,清朝為23%,這說明,宋朝才是橫向對比下,中國歷史人口最多的時代!
因此,我認為,富宋當之無愧!gdp因人口基數巨大之故,亦可能為中國佔比世界最多的時代。
(1)、據《中國財政通史》:神宗熙寧年間賦稅總收人為7070萬貫,兩稅為2162萬貫,佔30%;其他稅收為4911萬貫,佔70%。
(2)、據《華人口史》:自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至宋徽宗大觀三年(1109年)的129年間,宋朝著籍戶數由642萬戶增加到2088萬戶,翻了3.25倍,人口約11275萬,年均增長率達到千分之9.2;此後繼續增長,達1.2億人。無論戶數、還是人口數量,都超越隋朝、唐朝。
(3)、據wj百科,公元1100年,世界人口數量約3.2億。
(宋代人口戶數一)
(宋代人口戶數二)
2、還不信?我給你看看宋朝人的經濟思想。
如歷經孝宗、光宗、寧宗的思想家、兵部侍郎葉適,是個抗金派,卻同樣反對重農抑商,主張“通商惠工,以國家之力扶持商賈,流通貨幣”(《學習紀言》),主張扶貧不抑富,理財不聚斂;這與北宋時期歐陽修的“權商賈”、李覯的“反對專賣,主張通商”,王安石的“理天下之財”一脈相承。
我們不比之前的漢唐,畢竟從後往前比不公平。你們再去看看200、300明朝思想家的較保守經濟思想,你就知道宋朝的經濟思想多開放了。
3、還不信?宋朝圖文記載。
更不必說國寶名畫《清明上河圖》,更不必說《東京夢華錄》、《夢梁錄》對繁華都城的記載。
而且據《東京夢華錄》說,宋朝最繁華的地方是四條御街,並非是汴河一帶,即是說,北宋、南宋要比我們眼前所在的地方還要繁華!
(我個人研究宋史,曾經標註的汴京地圖)
4、發達的經濟下,宋朝的黑點也非常明顯。
濤說亂世史用排程思想研究歷史,不捧殺、也不棒殺任何一箇中國曆史朝代。
富宋當之無愧,但軍事的孱弱、貧富分配不公卻是宋朝最大的黑點,富宋之外,還有文宋。
要知道,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不抑兼併、不立田制”的時代,這種情況下錢基本集中在皇帝、士大夫手中;據專家綜合分析,宋代農民的生產壓力大於均田制下的隋唐農民,每天都在為生計奔波忙碌,很多沒了土地,只能經商或者從事手工業。
如歷史大家錢穆所說,“人要對其本國曆史有起碼的溫情與敬意”,宋朝就是這樣的一個時代,一個讓我們又愛又恨的時代。
-
7 # 李同民
對於北宋王朝“積弱”和經濟文化的高度發展,應該如何看待?實際上“積弱”主要是從軍事上來評判的,這個判斷基本符合歷史事實。讓我們從北宋王朝皇帝發展軍事的政治態度和北宋邊患產生的原因兩方面來作一個簡單分析。實際上從五代王朝的歷史看,五代王朝都是短命的,沒有能逃脫“二世而亡”的宿命,基本上都是武將靠軍事實力奪取政權而當開國皇帝,皇位傳給二代,又被下一個武將奪取政權。到了後周,宋王朝開國皇帝宋太祖,“黃袍加身”奪取後周皇位,五代二世而亡的歷史教訓對其影響極深,宋太祖為了避免重蹈五代覆轍,以“杯酒釋兵權”的方式,剝奪了武將手握重兵的權力。限制武將掌握兵權的實際權力,因此,北宋王朝對發展軍事重視程度和投入都不夠,造成了軍事的“積弱”。北宋後世皇帝都沒有改變軍事上的被動局面。另一方面,北宋王朝,對北方少數放政權和西部西夏政權沒有能力實現統一,造成北西部邊防線很長,且沒有重要的關隘可守,更沒有邊防防禦縱深,客觀上造成了軍事防禦的上的被動局面,主觀上和客觀上都造成了北宋軍事上的積弱。北宗王朝雖然軍事上乏善可陳,但在北宋統治的一百多年間,雖然邊疆侵擾不斷,賠款也是常有的事,但中原廣大地區,特別江南都長期處於和平環境中,經濟、文化的得到極大發展,千年前的北宋京城,人口超過百萬,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市,所以才有了張擇端畫筆下的“清明上河圖”,真實地記錄和反映北宋朝都市的繁華和民民間百姓生活的各得其樂的景象。
-
8 # 超越經典
宋朝分為北宋和南宋,歷經319年卻從未實現過國家統一,邊境一直有敵軍來犯,常年處於戰亂,再加上趙匡胤為避免晚唐藩鎮割據和宦官專權亂象,採取重文抑武方針,加強中央集權,並剝奪武將兵權。這樣使得宋朝軍隊羸弱,自然常年受他國欺負,給人以軟弱的形象。
即便如此,宋朝依舊是中國歷史上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時代,宋朝出現了宋明理學,儒學得到復興,科技發展迅速,政治開明,且沒有嚴重的宦官專權和軍閥割據,兵變、民亂次數與規模在中國歷史上也相對較少。北宋因推廣占城稻人口迅速增長,從太平興國五年(980年)的3710萬增至宣和六年(1124年)的12600萬宋朝民間的富庶與社會經濟的繁榮實遠超過盛唐。
所以《清明上河圖》裡展現出都城的繁華是理所應當的,同樣裡面也形象地畫出了官兵懶散的畫面。
-
9 # 大漢古哥
你知道嗎?宋朝其實並不弱還很強大!
宋朝之後的一些史學家對北宋的評價“積貧積弱”,“積貧”指的是國家中央財政緊張;“積弱”指的是軍事實力弱。那到底“積貧積弱”是不是宋朝的真實情況呢?
首先,我們來看看宋朝的國土面積,北宋時期的國土面積大概是280萬平方公里,只有現在中國面積的三分之一不到,唐朝時期的面積最大的時候達到1532萬平方公里,是宋朝的五倍多。從國土面積的大小來看,宋朝是中國歷史上主要朝代中最小的。
其次,我們看一看宋朝的軍事,宋朝周邊強敵環伺,西夏、金、遼都與宋朝發生過多次大規模戰爭,其實宋朝並不是歷史上所說的那麼弱,對外大規模戰爭的勝率達到70%以上,整個北宋時期的領土面積是是一直在擴張的,直到1126年靖康之變後才停止。
北宋前期主要是攻打契丹,直到宋遼簽訂“澶淵之盟”之後兩國之間不再有大規模戰事;中後期主要是對西夏和吐蕃的戰爭,收復了不少唐代時期的領土。所以說宋朝的軍事實力其實並不算弱,如果宋朝真的很弱,面對北方的強敵鐵騎,宋朝不可能存活300多年,南宋更不會有存在的可能。雖然最後被蒙古打敗,但是蒙古滅宋付出的代價可不小,甚至就連蒙古帝國大汗蒙哥汗都被宋軍打死,蒙古最後利用投降的漢人分化和瓦解南宋軍民的抵抗才得以成功,可見宋朝軍事力量的強大。
以上簡單分析了一下軍事,說宋朝“積弱”看來並不準確,接下來我們再看看其他方面。
我們先看一下宋朝的經濟水平,據歷史學家考證,北宋鹹平年間,宋朝的GDP佔了世界總量的60%以上,城市化率達到了30%以上,由此可見,北宋當時的經濟無比強大,《清明上河圖》上所描述的熱鬧繁華是當時的真實寫照。
再來看一下文化方面,宋朝被稱為文人的“黃金時代”,湧現了一大批著名的文學大家,蘇軾、王安石、歐陽修、陸游、楊萬里、黃庭堅、范成大、司馬光、辛棄疾、文天祥、范仲淹、柳永……不勝列舉,創作了大量的優秀作品。
科技方面更是了不起,三大發明:火藥、活字印刷、指南針都完善於宋朝,對世界文明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天文、航海、農業、醫藥、軍事等方面都有非常多的發明,數不勝數。
綜合來說,宋朝不但軍事強大,而且在政治、經濟、科技、文學、藝術、教育等方面在當時全世界都是處於絕對的領先地位。
希望透過以上這些簡單的敘述,我們大家能夠對宋朝有一個客觀正確的認識。
-
10 # 脂肪故事
金戈鐵馬朝天闕,徒失燕雲十六州!一幅冠絕古今的傳世畫作《清明上河圖》,畫不盡大宋的車馬喧喧、朱門酒肉、百姓安生、金山銀海、大國氣象。大宋這個歷史上的“積弱”之朝,真是象人們所說的“風流文弱”?畫中的市井百態、盛世明景,難道是一種畸形的繁榮?大宋給我們留下的,不僅僅是這些……
|楔子: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在歷經五代十國半個世紀的分裂之後,華夏再次實現一統,趙官家黃袍加身,一條棍棒打下四百座軍州,以鋒銳無匹侵掠如火之勢,經數年而得天下。百姓得以休養生息,經濟得以恢復發展,商業得以繁榮昌盛,軍力得以日漸強盛,文化得以百花齊放,與唐並稱“唐宋”。
一、大宋在軍事地理上的“先天不足”,決定了終宋一朝在軍事上的劣勢大宋立國,始於“陳橋兵變”。顯德七年,時禁軍統領、殿前都點檢趙匡胤,在與北漢和契丹作戰時,“被迫”擁立為帝,後周恭帝禪位而登基,改元建隆,大宋由此而立。
有人說,與歷史上其它朝代相比,終北宋一朝,沒有太過於出色的軍事家,事實上,這是因為趙匡胤本人過於出色,掩蓋了部下的光輝而已。敢問高懷德、曹彬、慕容延釗、呼延贊、潘美、楊業、曹瑋、楊延昭、狄青等可稱名將否?
大宋一朝,兵鋒極盛!趙氏崛起於亂世割據當中,先後滅南唐、南漢、後蜀、荊南和武平,勢如破竹,短時間內完成了大部的統一。
在下面的對決中,趙老大率領的部隊,基本上沒有碰到過太難打的對手,然而,宋朝在軍事地理上卻先天不足!後晉敬瑭為了稱帝,割讓幽雲十六州給契丹,承諾每年給契丹布帛30萬匹,以此換得契丹的軍事支援。
開啟地圖我們可以看到,幽雲十六州是華夏北部的天然屏障,地勢險要,據此而守則中原無恙。此十六州一失,沃土千里、繁華昌盛的中原大地,變成了無險可守的牧馬之地,契丹人的騎兵旬日即可馳於開封城下。
沒有幽雲十六州,就沒有大宋的平安。宋太祖登基之後,為奪回十六州,數次用兵皆功敗垂成!其後還曾設立“封樁庫”試圖贖回十六州,然終未競功!
所以說,大宋的羸弱,與幽雲十六州的歸屬息息相關——不僅牽制了大宋的兵力,還迫使大宋投入了鉅額的軍費用以防範北方的遊牧民族,在經濟上也是個沉重的負擔!
二、五代十國的餘亂,讓華夏邊境諸國得以趁亂而興,終宋一朝,始終強敵環伺五代十國,王朝更替、大旗變換,稱為華夏文明史上最混亂的五十年毫不為過。最為繁華的中原地區連年陷於戰火,導致農業生產、經濟發展、人口增長陷於停頓,甚至倒退。
連年的征戰,更造成了百里無人煙、千里無雞鳴的蕭條影像,期間雖有短暫的區域性和平,但缺乏大一統的有效治理和休養生息,中原地區在整體實力上處於危急存亡之秋!
在華夏與周邊遊牧民族的戰爭中,華夏始終是佔有優勢的,這種混亂積弱,客觀上給了遊牧民族發展壯大的機會,他們得以蓄養牲畜、繁育後代,生產力和戰爭潛力有了極大的提升。
而且,遊牧民族更利用這難得的發展時機,基本上實現了各自內部的統一。我們開啟北宋時候的地圖就能夠看到,在華夏的西部、北部,唐盛極一時的吐蕃,佔領了藏地廣大的領土,彪悍如風的西夏王朝,對中原形成了極大的威脅;內政高效、政令一統的遼國,正日漸強盛;而遊牧於草原的蒙古諸部,在不久的將來,即將揮動手中的皮鞭征服歐亞大陸!
那麼,處於這樣一個強敵環伺、危機四伏的宋朝,佔領了肥沃的中原之地,有著發達的商品經濟,高超的農業生產技術,難道不是一塊擺在諸國面前僅人垂涎三尺的肥肉嗎?!如果宋朝真的那麼弱,如何能夠延續國祚319年?難道居於西北苦寒之地的諸強,真的安於現狀對中原沒有一點想法?要知道,我們極力稱讚的盛唐,也僅有289年的江山傳承啊!
不是諸強不想,而是不能啊!無險可守的大宋,與諸強並立而不失繁榮,百姓安居樂業,算不算強國?
三、生產力和商品經濟高度發達的宋朝,擁有著巨大的戰爭潛力和動員能力史家常將“唐宋”並列,充分說明了宋朝的繁華與強盛。尤其是宋仁宗年間,政治清明、風氣開放、經濟強盛,對內對外貿易紅紅火火!戰爭打的是什麼?打的是經濟!打的是潛力!打的是動員能力!
因為經濟的發展、製造工藝的提升,宋朝的軍事裝備在冷兵器時代首屈一指,宋朝的軍事技術在當時也是獨步天下!當時發明的鐵火炮、突為槍、霹靂炮、震天雷等火器,令敵聞風喪膽!《水滸傳》中的“轟天雷”凌振,就是專門玩火器的!此外,宋朝的重灌步兵堪稱當世最強,著“步人甲”的步兵,是野戰的大殺器!
沒有強大的經濟後盾,哪有強大的軍事裝備!北宋時期的造船、陶瓷、紡織、印刷、火器等,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規模化工業生產。
席捲歐亞的蒙古騎兵,滅掉強盛一時的遼金,用時不及十載,滅掉“文弱”的宋朝,卻用了近半個世紀,損兵折將不計其數,終蒙元一朝,何曾打過如此艱難的滅國之戰?
所以要說宋弱,只怕趙匡胤氣得要爬出來給你一棍子!須知,他可以五千年帝王中唯一被認證為武術家的猛人啊!
四、宋之“文弱”不在於軍事國力,而在於當朝一以貫之的國策宋朝立國,是因為五代十國之亂!五代十國之亂,緣於唐後期的武將亂國!唐後期,武將權勢極盛,所分封的節度使,掌數州的軍、政、民、刑,是名副其實的土皇帝,朝廷對他們的掌控力日漸勢微,最終形成了“安史之亂”,導致盛唐不可避免地走向衰弱!
而那些掌握兵權的地方割據勢力,野心日漸膨脹,終於形成了征戰不休的混亂局面,華夏由此陷入了半個多世紀的刀兵血火!
所以,宋太祖吸收了武將亂國的教訓,形成了以文抑武的完備的文官制度,武將在宋朝的地位遠不能跟文臣相比!最終導致了大宋兵強而將弱的局面。
世民多謀求以文而仕,恥於為兵伍!地位不高、還挺憋屈。看過《水滸傳》的都知道,武將的最高階是太尉,當時的太尉是誰?是不知兵事、以球獻媚的高俅!滿朝上下,哪有武將說話的份啊!
所以,在宋朝的一貫國策之下,揚文抑武讓宋朝的文學、藝術、教育、哲學和科技能夠得到極大的發展,兵事卻長期處於“積弱”,在對外作戰中沒有太大的建樹!從而讓形成了固有“國富兵弱”的印象。
但是,宋朝最讓我欣賞的一點就是趙匡胤對待武將的態度,“杯酒釋兵權”,君臣相合,富貴等身,武將多得善終,敢問歷朝歷代,哪個君主有此胸懷和肚量?
結語: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皇圖霸業、不世功名、青史縱橫、名將輩出,不若國泰民安、天下無事!
-
11 # 黎顧百年
根據這個問題我們要先了解宋朝的“積弱”的由來以及積弱在哪些方面,瞭解這這些才能更好的解釋《清明上河圖》顯示出繁華景象的原因。
在中國的歷史上宋朝給人的印象就是“積貧積弱”,但是事實是什麼呢?
事實是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反抗外族侵略最不利的一個朝代,與周邊的各個少數民族政權都簽訂過不平等條約。所以我們才認為宋朝是一個“積貧積弱”的國家 。“積弱”或許還說的過去,“積貧”就不見得了。
宋朝“積弱”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對外的軍事上,在對外戰爭上表現出的疲弱不堪,多以失敗告終,最後簽訂不平等條約;另一方面就是國家氣勢方面的積弱。
在對外軍事上的“積弱”主要就是軍隊無力保衛國家的疆土,軍事力量比較弱,以至於宋朝的疆域逐年縮小。北宋建立初,國土面積就很小,經過先南後北的統一戰爭才有28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比著漢唐相對弱小很多。後來宋朝想要收復燕雲十六州對遼國發動了高梁河戰役、雍熙北伐和君子館戰役,但是都已失敗告終。縱然有兩次防守戰役取得了勝利,也並沒有給宋朝增光添彩多少。最後宋朝還是在取得絕對優勢的情況下完成了澶淵之盟的約定,勝利對於宋朝來說已經沒有多大意義了。
到了北宋靖康年間,朝廷竟然無力阻擋金兵的南下,皇族大臣盡皆被俘虜北去。成為了宋朝一朝最大的恥辱,宋朝剩下的皇室也只好南遷,坐擁半壁江山,偏安一隅於江南。這可能就是宋朝國勢積弱的最真實的寫照吧!
基於宋朝如此“積弱”的形式,又為什麼說《清明上河圖》有表現出來如此的繁華景象呢?這就是宋朝和其他朝代不一樣的地方,宋朝弱是弱了點,但是宋朝卻不“貧”。
因為在宋朝時經濟、文化、教育最繁榮的時代,達到了封建社會的巔峰。著名史學家陳寅恪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眾所周知,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自古以來中國都是以農業賦稅為主,但是宋朝的商業稅卻佔到了全國賦稅的70%,比如:宋熙寧10年(1077年)北宋稅賦總收入共7070萬貫,其中農業的兩稅2162萬貫,佔30%,工商稅4911萬貫,佔70%。甚至在南宋紹興末年(1162年),僅廣州,泉州,兩浙三個市舶司關稅收入即達200萬貫,宋朝僅對進口商品徵收7%-10%的關稅,也就是說每年僅從上面三個市舶司進口的納稅貨物即達2000-3000萬貫,這樣估計南宋人均進出口額當在1億貫以上,甚至可能達到2億貫或更多。
由此可以看出,宋朝的工商業很是發達,當時的京都開封可謂是店鋪林立、百業興旺,有了如此多的商鋪,肯定少不了人,在當時宋徽宗時期人口都已經有將近8000萬之多。京都開封人口都超過了100萬之多,而同時期的歐洲城市人口也不過只有十幾萬人口。從這些數字就足以說明《清明上河圖》為什麼會那麼繁華了。這與“積弱”的宋朝的戰力是沒有關係的,而是與宋朝的經濟息息相關。
回覆列表
宋朝,其實經濟真的不差,唐詩宋詞那麼出名,說明宋朝文人很多,文人經濟不會差,畢竟有錢了,人們才能享受文化生活。就像現在的我們,國家經濟發達,各類網紅、好看的電影。娛樂節目層出不窮,你看看不發達國家,都在為生存而努力,誰去搞文化建設。所以宋朝真的不弱,只是武力不夠,或者說運氣不好,遇到了拳頭太硬的元朝,含恨而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