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懿老師,王汝剛的學生之一、上海青年滑稽演員中的佼佼者、有“難得的滑稽女演員”之譽、滑稽戲演員、王汝剛老師的徒弟、滬上知名笑星。
人生如同有很多可能的風信子,偶爾吹來的一陣風便會將你帶去一個不曾預料的終點,當已是優秀滑稽演員的曾懿回首往事,發現決定她走上這條藝術之路的竟只是一封出於偶然的長信。曾懿的父親說:“自己記牢的是九二年、在讀初二的時候,我們曾經寫過一封信,寫給人民滑稽劇團領導收的,寫過封信的原因是什麼呢,因為他們曾懿從小就比較喜歡藝術”。上海人民滑稽劇團沈明達說,這一封信,實際上是曾懿的媽媽寫的,當時自己印象蠻深的,沈明過他一看十分感動,這封信大致上自己現在回憶起來意思是說,這位家長有個女兒叫曾懿,十分喜愛曲藝,尤其是他們滑稽戲。曾懿的父親言,從自己本人來說,自己也蠻喜歡曲藝,從滑稽界來說自己也看了很多,特別是他們曾懿小時候他父親常帶她去看《滿園春色》,《滿園春色》是兩個非常好的老師姚慕雙、周柏春演的,從小帶她去看滑稽,曾懿看了總是對這方面他總覺得吸收比較快。這一封信三張紙,沈明達他就看出,一個呢,可能學生本人比較喜歡曲藝,另外,也看出父母的一片苦心,團裡便委託沈明達呢去看一看這小朋友,看一看她的素質怎麼樣,是不是像家長推薦的那樣,是不是可以塑造。曾懿父親說:當時呢,這兩個團長看了這封信,覺得這個孩子既然這方面有愛好,叫我(他)們去試試,他和她媽媽陪她去人民滑稽劇團,然後領導要她即興表演一段,他記得跟她說,有一個小朋友和她很要好,突然傳來噩耗,這小朋友不幸過世了,就要她表演這個小品,告訴她怎麼個表情,隨後她過了大概五分鐘左右就上去表演,表演的效果非常好,包括他自己(她父親)、包括在場的領導,他現在回憶大家都掉下了眼淚,說明曾懿在這方面他以前沒覺得有這麼好,他記得很清楚。那麼當時來看的所有領導都一致覺得這小朋友已經達到了可以來做專業演員學員的資格。
風的吹向有時是極其偶然的,就如同這信,但燦爛的生命往往是在風咫(止)之處開出絢麗的花朵。進團之後曾懿發現自己面對的並不是一條平坦而順利的藝術之路,那是一個空曠的舞臺,沒有夢想中的熱鬧和喧譁,因為鮮花和掌聲必須用日復一日的汗水換來。沈明達他當時隨便問了問她,比如你喜歡戲曲和曲藝,那你會唱段滬劇嗎,她說不會。會唱越劇嗎,不會。會繞口令嗎,不會。會講點什麼方言嗎,方言麼只會上海方言。張定國說,因為當時她來,正好他們團裡應該說演出陣容相當整齊的時候,特別是有比較突出的兩位演員,比如張小玲、許海俐,還有原來一批中年女演員也沒退休。曾懿的父親講,“一進團他就覺得曾懿表演方面好了,但滑稽包羅蠻廣的,就是說南腔北調樣樣要會的,是非常複雜的一樣東西,你要進門蠻容易,要學精蠻難的。所以沈明達他就按照滑稽的四門功課,相聲叫說、學、逗、唱,他們滑稽叫說、學、演、唱,越劇、滬劇、滑稽常用曲調,金陵塔、繞口令,他就分別不同的時間佈置了她一點功課。總的說,她在藝術方面,她父親覺得她在家裡也蠻鑽的,洗個碗,比如說在廚房洗碗,有時洗三個碗洗了半個小時也沒洗好,什麼道理呢,她忘記了、在背臺詞,手裡幾隻碗沒辦法洗好了。有些磁帶裡的毛病,或者有些北方(曲藝劇種)比如揚州評話裡的有些演員他們覺得不應出的錯誤、她連錯誤一起學會,這就說明她全部是按照磁帶硬學的,這個沈明達他覺得蠻佩服,當時學員比較少,他們就要求她每場都跟著,她跟去不是瞎看,就在側幕邊、有時候在觀眾席裡認認真真觀摩他們一些演員演的戲。
所有的絢麗必須是以寂寞和堅忍作為代價,側幕邊的寂寞不是每個演員都能忍受的,尤其是一個本應屬於熱鬧的滑稽演員。演員能夠坦然地站在這黯淡的側幕旁,專注地凝視那耀眼舞臺上的每一種光彩時,那他註定會是一個與眾不同的演員。張定國說,這個小孩很用功、很與眾不同、真正讓自己認識到她,她甚至可以把他們臺上所有老師的角色,不管是男演員、女演員的角色,一段段、一整段、一整段演給你看,男女老少都能演。
曾懿她父親說,他記得曾懿當時頂角色比較多,比方頂張小玲老師B角、做她的B角,好幾個大戲都是曾懿頂的,頂的效果後來聽領導說、各位老師說,頂得不錯。王汝剛說,她頂角色除了惟妙惟肖之外,還有所創新,這一點是非常了不起的。有一次他們給她任務,他們團裡主要演員生病,請她臨時頂《復興之光》當中的一個老太太,這個老太太有七十多歲,她本人只有二十多歲,當這個本人與角色之間距離比較大,對她說起來是一個挑戰。她在家裡排練時、排到後來,人覺得頭也暈了、眼也花了,排不下去、腦子一片空白,於是她打電話告訴他,王老師,我在排這個角色,今天晚上上去、臺詞沒問題,表演我也能把握,但現在不行,我突然頭也暈、眼也花了,今朝演出,我要打退堂鼓了。他就鼓勵她說,你這個感覺就對了,因為你只有二十多歲,你要演一個七八十歲的老太太,七、八十歲的老太太是很容易頭暈,也很容易眼花,你現在角色就對路了,說明你出神入化了,已經到走火入魔了,你這感覺就對了。在王汝剛他的鼓勵下,她自己經過勤奮,因此在舞臺上塑造角色,受到大家好評。
生活永遠是滑稽的源頭活水,對所有的藝術都必須是生活的提煉和昇華,而這並不能僅僅靠觀察來習得,必須有老師的點撥和指導。一直以來,曾懿沒有固定的老師,或者也可以說,她有很多老師,小品、獨角戲、大戲,因為每個戲的每個角色都是她力求演繹的,所以她最大的心願就是博採眾長,把生活裡的感悟搬上舞臺。當時的最近他們團裡排了《新糊塗爹孃》,當時選她做這個角色,他們團領導也有過議論,為什麼,她是要演一個比較調皮的男孩,她是個女孩,平時很文靜、要演一個冒冒失失的男孩是有一定難度的。她一個女孩要演男孩,年齡的差異又有,她當時的舊年(去年)二十七,要演這樣一個小孩,曾懿她父親他覺得蠻難的、有難度的。她倒接受下來之後,很刻苦,像發神經一樣,在家裡就自己練得像男孩,然後他們對她說,你外面去看看像學生的男孩,像這樣一種年齡、你外面多模仿,曾懿說她在外面看的,那些學生、特別是讀高中、讀初中的學生,你多看看男孩子他們的神態、他們平時喜歡什麼、怎麼動作,叫她多看看,她看後回家練,弄得把家翻得一塌糊塗,沙發統統拿光、就在模仿,他們看了覺得蠻滑稽。
滑稽不同於其它戲曲劇種,它沒有嚴格的規範,沒有固定的程式,一切都取材於生活。滑稽舞臺上的戲噱幽默都來自於生活中的柴米油鹽,而滑稽演員的嬉笑怒罵也都來源於平凡百姓的喜怒哀樂,所以豐富的生活經驗對於滑稽演員而言是必不可少的,這就必須依靠觀察和揣摩,曾懿如同站在側幕邊觀察老師們那樣,專注而仔細地觀察著生活。王汝剛言,曾懿到他們團當時已經很多年了,大概(當時)十多年前她就提出“王老師,我要拜稱為師,當時他想了想,他想不太適宜,自己對她進行進一步的考驗、考察,因為啥,這不能害人家,自己也不是個好為人師的人,而且她也不能草草率率拜自己為師,自己既然能夠收她做學生,總想在她身上花點心血,而且希望她這朵花能越開越鮮豔,後來時機成熟了,在實踐中,王汝剛他覺得她是很好的苗子,是能夠培養她的。有句話說得好,叫名師出高徒,但話是這麼說,道理不一定,他覺得名師出高徒還不如說嚴師出高徒,只有嚴格的老師才能出高徒。在老師的嚴格培養下,經過她自己的奮發,才能成為一個人才。
曾懿老師,王汝剛的學生之一、上海青年滑稽演員中的佼佼者、有“難得的滑稽女演員”之譽、滑稽戲演員、王汝剛老師的徒弟、滬上知名笑星。
人生如同有很多可能的風信子,偶爾吹來的一陣風便會將你帶去一個不曾預料的終點,當已是優秀滑稽演員的曾懿回首往事,發現決定她走上這條藝術之路的竟只是一封出於偶然的長信。曾懿的父親說:“自己記牢的是九二年、在讀初二的時候,我們曾經寫過一封信,寫給人民滑稽劇團領導收的,寫過封信的原因是什麼呢,因為他們曾懿從小就比較喜歡藝術”。上海人民滑稽劇團沈明達說,這一封信,實際上是曾懿的媽媽寫的,當時自己印象蠻深的,沈明過他一看十分感動,這封信大致上自己現在回憶起來意思是說,這位家長有個女兒叫曾懿,十分喜愛曲藝,尤其是他們滑稽戲。曾懿的父親言,從自己本人來說,自己也蠻喜歡曲藝,從滑稽界來說自己也看了很多,特別是他們曾懿小時候他父親常帶她去看《滿園春色》,《滿園春色》是兩個非常好的老師姚慕雙、周柏春演的,從小帶她去看滑稽,曾懿看了總是對這方面他總覺得吸收比較快。這一封信三張紙,沈明達他就看出,一個呢,可能學生本人比較喜歡曲藝,另外,也看出父母的一片苦心,團裡便委託沈明達呢去看一看這小朋友,看一看她的素質怎麼樣,是不是像家長推薦的那樣,是不是可以塑造。曾懿父親說:當時呢,這兩個團長看了這封信,覺得這個孩子既然這方面有愛好,叫我(他)們去試試,他和她媽媽陪她去人民滑稽劇團,然後領導要她即興表演一段,他記得跟她說,有一個小朋友和她很要好,突然傳來噩耗,這小朋友不幸過世了,就要她表演這個小品,告訴她怎麼個表情,隨後她過了大概五分鐘左右就上去表演,表演的效果非常好,包括他自己(她父親)、包括在場的領導,他現在回憶大家都掉下了眼淚,說明曾懿在這方面他以前沒覺得有這麼好,他記得很清楚。那麼當時來看的所有領導都一致覺得這小朋友已經達到了可以來做專業演員學員的資格。
風的吹向有時是極其偶然的,就如同這信,但燦爛的生命往往是在風咫(止)之處開出絢麗的花朵。進團之後曾懿發現自己面對的並不是一條平坦而順利的藝術之路,那是一個空曠的舞臺,沒有夢想中的熱鬧和喧譁,因為鮮花和掌聲必須用日復一日的汗水換來。沈明達他當時隨便問了問她,比如你喜歡戲曲和曲藝,那你會唱段滬劇嗎,她說不會。會唱越劇嗎,不會。會繞口令嗎,不會。會講點什麼方言嗎,方言麼只會上海方言。張定國說,因為當時她來,正好他們團裡應該說演出陣容相當整齊的時候,特別是有比較突出的兩位演員,比如張小玲、許海俐,還有原來一批中年女演員也沒退休。曾懿的父親講,“一進團他就覺得曾懿表演方面好了,但滑稽包羅蠻廣的,就是說南腔北調樣樣要會的,是非常複雜的一樣東西,你要進門蠻容易,要學精蠻難的。所以沈明達他就按照滑稽的四門功課,相聲叫說、學、逗、唱,他們滑稽叫說、學、演、唱,越劇、滬劇、滑稽常用曲調,金陵塔、繞口令,他就分別不同的時間佈置了她一點功課。總的說,她在藝術方面,她父親覺得她在家裡也蠻鑽的,洗個碗,比如說在廚房洗碗,有時洗三個碗洗了半個小時也沒洗好,什麼道理呢,她忘記了、在背臺詞,手裡幾隻碗沒辦法洗好了。有些磁帶裡的毛病,或者有些北方(曲藝劇種)比如揚州評話裡的有些演員他們覺得不應出的錯誤、她連錯誤一起學會,這就說明她全部是按照磁帶硬學的,這個沈明達他覺得蠻佩服,當時學員比較少,他們就要求她每場都跟著,她跟去不是瞎看,就在側幕邊、有時候在觀眾席裡認認真真觀摩他們一些演員演的戲。
所有的絢麗必須是以寂寞和堅忍作為代價,側幕邊的寂寞不是每個演員都能忍受的,尤其是一個本應屬於熱鬧的滑稽演員。演員能夠坦然地站在這黯淡的側幕旁,專注地凝視那耀眼舞臺上的每一種光彩時,那他註定會是一個與眾不同的演員。張定國說,這個小孩很用功、很與眾不同、真正讓自己認識到她,她甚至可以把他們臺上所有老師的角色,不管是男演員、女演員的角色,一段段、一整段、一整段演給你看,男女老少都能演。
曾懿她父親說,他記得曾懿當時頂角色比較多,比方頂張小玲老師B角、做她的B角,好幾個大戲都是曾懿頂的,頂的效果後來聽領導說、各位老師說,頂得不錯。王汝剛說,她頂角色除了惟妙惟肖之外,還有所創新,這一點是非常了不起的。有一次他們給她任務,他們團裡主要演員生病,請她臨時頂《復興之光》當中的一個老太太,這個老太太有七十多歲,她本人只有二十多歲,當這個本人與角色之間距離比較大,對她說起來是一個挑戰。她在家裡排練時、排到後來,人覺得頭也暈了、眼也花了,排不下去、腦子一片空白,於是她打電話告訴他,王老師,我在排這個角色,今天晚上上去、臺詞沒問題,表演我也能把握,但現在不行,我突然頭也暈、眼也花了,今朝演出,我要打退堂鼓了。他就鼓勵她說,你這個感覺就對了,因為你只有二十多歲,你要演一個七八十歲的老太太,七、八十歲的老太太是很容易頭暈,也很容易眼花,你現在角色就對路了,說明你出神入化了,已經到走火入魔了,你這感覺就對了。在王汝剛他的鼓勵下,她自己經過勤奮,因此在舞臺上塑造角色,受到大家好評。
生活永遠是滑稽的源頭活水,對所有的藝術都必須是生活的提煉和昇華,而這並不能僅僅靠觀察來習得,必須有老師的點撥和指導。一直以來,曾懿沒有固定的老師,或者也可以說,她有很多老師,小品、獨角戲、大戲,因為每個戲的每個角色都是她力求演繹的,所以她最大的心願就是博採眾長,把生活裡的感悟搬上舞臺。當時的最近他們團裡排了《新糊塗爹孃》,當時選她做這個角色,他們團領導也有過議論,為什麼,她是要演一個比較調皮的男孩,她是個女孩,平時很文靜、要演一個冒冒失失的男孩是有一定難度的。她一個女孩要演男孩,年齡的差異又有,她當時的舊年(去年)二十七,要演這樣一個小孩,曾懿她父親他覺得蠻難的、有難度的。她倒接受下來之後,很刻苦,像發神經一樣,在家裡就自己練得像男孩,然後他們對她說,你外面去看看像學生的男孩,像這樣一種年齡、你外面多模仿,曾懿說她在外面看的,那些學生、特別是讀高中、讀初中的學生,你多看看男孩子他們的神態、他們平時喜歡什麼、怎麼動作,叫她多看看,她看後回家練,弄得把家翻得一塌糊塗,沙發統統拿光、就在模仿,他們看了覺得蠻滑稽。
滑稽不同於其它戲曲劇種,它沒有嚴格的規範,沒有固定的程式,一切都取材於生活。滑稽舞臺上的戲噱幽默都來自於生活中的柴米油鹽,而滑稽演員的嬉笑怒罵也都來源於平凡百姓的喜怒哀樂,所以豐富的生活經驗對於滑稽演員而言是必不可少的,這就必須依靠觀察和揣摩,曾懿如同站在側幕邊觀察老師們那樣,專注而仔細地觀察著生活。王汝剛言,曾懿到他們團當時已經很多年了,大概(當時)十多年前她就提出“王老師,我要拜稱為師,當時他想了想,他想不太適宜,自己對她進行進一步的考驗、考察,因為啥,這不能害人家,自己也不是個好為人師的人,而且她也不能草草率率拜自己為師,自己既然能夠收她做學生,總想在她身上花點心血,而且希望她這朵花能越開越鮮豔,後來時機成熟了,在實踐中,王汝剛他覺得她是很好的苗子,是能夠培養她的。有句話說得好,叫名師出高徒,但話是這麼說,道理不一定,他覺得名師出高徒還不如說嚴師出高徒,只有嚴格的老師才能出高徒。在老師的嚴格培養下,經過她自己的奮發,才能成為一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