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阿娥你好
-
2 # 九月格格6
我小的時候做過一個娃娃,做的挺醜怕被人笑話,就藏起來,我家牆翻新的時候我白天在院子裡玩,不玩了就藏磚縫裡了,第三天才想起來,跟我爸說,我爸覺得是砌在牆裡了,把牆推倒找出來又重新在砌。
我也捱了一頓揍,因為費勁拿出來並不是因為我喜歡玩,是因為覺得壓在下面小人不吉利,之後我在也沒玩過娃娃。
我小的時候做過一個娃娃,做的挺醜怕被人笑話,就藏起來,我家牆翻新的時候我白天在院子裡玩,不玩了就藏磚縫裡了,第三天才想起來,跟我爸說,我爸覺得是砌在牆裡了,把牆推倒找出來又重新在砌。
我也捱了一頓揍,因為費勁拿出來並不是因為我喜歡玩,是因為覺得壓在下面小人不吉利,之後我在也沒玩過娃娃。
看到題主描述裡說自制布娃娃的早年經歷,心裡不由讚歎一句:真是心靈手巧呀。我是70後,小時候也常捱罵被打,不過不是因為做手工娃娃,是愛看“閒書”惹的“禍”。
和題主一樣,對曾經不愉快的經歷有過遺憾和困惑。透過這些年的學習、思考,總結出一個結論:受環境、文化、教育多方面因素影響,父母會存在一些固化思維和認知缺陷,孩子作為家庭話語權的弱勢方,承受不同程度的痛苦是不可避免的。
關於自制布娃娃被年長婦女詬病,有個猜測,就是:不吉利。傳統文化裡有不少禁忌,其中一項就是“小人”,現在很多古裝宮廷劇裡的害人橋段,經常透過“扎小人兒”呈現,現代文化貶義其為迷信。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人的父母輩兒出生於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受教育機會少,讀書條件有限,文化水平低,思維認知受限固化嚴重,潛意識裡對製作布娃娃有著深深的恐懼。
一害怕自然會產生攻擊性,是人的生物本能,之所以用打罵的方式表達反對、制止你做娃娃,純屬是因為思維認知侷限,既不會也想不到還有更加溫和有效的方式可以達成目的。
追溯分析這些,不是為你媽媽或鄰家大媽曾經對你的傷害開脫,而是為了你的身心健康,只有徹底想明白這些,你就不會再糾結困頓於往昔那些不愉快的生命體驗,會更加專注於活好當下和未來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