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Allen李艾倫
-
2 # 鋼鐵直女
中國獨立服裝設計師一直在,為什麼現在才被另眼相看呢?文化崛起、智慧財產權保護意識增強、以及大眾審美迴歸都發揮了倒逼作用,另獨立設計師迸發創新活力。
如果說改革開放以來的過去40年是中國文化軟實力的幼年期,那麼現在已經穩步走入青年期了。亮點開始展現、生命力開始蓬勃,就像一個進入青春期的少年般,對一切美好的事物充滿好奇和探索欲。
不僅如此,新時期的中國文化不再是單一的傳統的東方符號,而是包容永珍、烙上國際化大印的大美文化。
文化崛起對大眾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審美主流的更迭,崇洋媚外再不是大勢,中中國產品牌的春天就這樣來了。
回到服裝行業,這個看似與政治經濟文化沒有直接關聯的行業,實際上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晴雨表、文化軟實力的風向標。
對於中國服裝設計師來說,歷史翻開新的一頁,誰先動筆誰就取得先機,但是誰下筆下得最準最好才能笑到最後。
中國的服裝行業下一階段需要的是香奈兒還是zara目前還未可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世界的大門已經向中國服裝設計師敞開。
-
3 # 時尚眼中的世界
時裝消費者的心理需求較為寬泛,可從場景、審美、舒適感、文化認同等多個方面去迎合或者說是疊加去迎合;去除一些客觀的環境問題,我認為獨立設計師品牌如果想走的更遠需要解決幾個問題:
設計師IP的構建。不管利用什麼樣的工具,總要在一種或幾種消費訴求之中,構建有關這個設計師品牌的IP。目前中國的現象是,先有IP-再有品牌,可以按照這個思路先構築設計師個人的品牌人設,這樣設計師品牌的構建就會水到渠成,產品銷售也會有的放矢。設計師的專業性。設計師不僅要懂設計,更要懂原材料;好的設計需要好的材料來呈現;服裝說簡單就是衣服,但是服裝材料範圍非常廣泛,是一個大品類下的很多細分品類。涉及到材料知識、面料知識也非常的多;材料的產品力會決定服裝的產品力,好設計師不僅自己要懂面料,更要聽取或者吸收專業的材料認識幫助其提升產品能力。 供應鏈。服裝產品積極性非常強,設計師品牌的起步往往很艱難,很多問題都出現在生產供應鏈方面。高效、有競爭力的供應鏈可以幫助設計師解決他們不擅長的跟單和生產問題,所以需要好的配合供應鏈進行合作。總之,服裝看似簡單,卻是一個工藝流程複雜,季節性和消費需求變化極快,門檻有不太高的行業,突破需要極強的耐力和深厚的專業功底。
-
4 # 潮搭時尚觀
問題:服裝產業痛點深度分析,中國獨立設計師品牌如何走得更遠?
中國獨立設計師品牌就是設計師獨立操盤,把設計師自己對時尚的理解以及想法,透過服裝的形式表達出來,每一件衣服都充滿著設計師的心血,更能體現出設計師的水準。
我曾經在一家上市服裝公司做終端銷售15年,憑我設計師品牌的瞭解,分析一下中國獨立設計師品牌如何走的更遠?
設計師品牌和獨立設計師品牌,有著本質的區別中國這幾年推出很多的設計師品牌,真是靠設計師品牌起家的公司屈指可數,90%的設計師品牌都屬於公司的子品牌,透過資本的投資來宣傳設計師品牌,這種所謂的設計師品牌背後有強大的公司團隊運營操作,所以在市場上很容易看到他們的店鋪。這種設計師品牌的品牌風格個性非常明顯,也是為了能夠聚集一部分認同風格的消費者,在進行深挖顧客的消費潛力。
獨立設計師品牌就更加註重設計師的想法,市場上是很難看到的。背後沒有強大的資本和運營團隊操盤,都是設計師在獨立操盤,把更多的心血投入在產品設計上,對設計師來說,每一件衣服在他們心中都是一件藝術品的存在。
獨立設計師品牌,註定是小眾品牌,從誕生起就註定市場面小。獨立設計師品牌的特性決定了它只屬於少部分人。品牌的定位非常關鍵,在現有的顧客中,能夠深挖顧客的需求,才是獨立設計師品牌生存和發展的關鍵。也就是所謂的粉絲經濟,品牌培養一大批的忠實粉絲,更有助於品牌發展。
獨立設計師品牌不要和市場品牌相比較,從開始的定位就決定了市場量,如果在市場上隨意都能看到的品牌,就不算是獨立設計師品牌了。
增加曝光量,把自己培養成網紅品牌網紅品牌其實沒有想象的那樣低劣,網紅也是有中高低三種檔次的,根據自己的品牌定位,把品牌培養成網紅品牌。這也是吸引顧客的一種方式。
獨立設計師品牌往往品牌風格更明顯,看到設計就能想到設計師的想法。設計師對品牌理念的宣導,認同你的理念,就認同你的設計。
對服裝品牌的認可最高境界,就是對品牌文化的認同。
國潮風的興起,要抓住這波機遇,給品牌貼上國貨標籤國潮風現在正在被華人認可,逐漸有很多人對國貨品牌有了更加深入的瞭解,也開始消費國貨,國貨成為華人的驕傲。
中國的獨立設計師品牌,一定要抓住這波機遇,把自己與國貨國潮靠攏,抓住華人的心。中國的設計師,中國的品牌,獨立的個性風格。
我個人認為,獨立設計師品牌的市場面會越來越大,不一定你的店鋪有多少,而是你的受眾群在增長,做真正的獨立設計師品牌。
-
5 # 快看時尚
第一部分:共性與不同
1. 專業買手需要具備的能力
專業買手需要擁有對時尚的高度熱情,同時又能夠客觀冷靜地分析市場需求。專業買手需要對市場有敏感度、有統籌規劃的能力,需要具備資料分析能力,能分析銷售資料反應的整體商品需求。專業買手需要懂時尚懂流行,有良好的品味與審美,也需要懂一些設計方面的知識,對面輔料有一些瞭解。
2. 服裝設計師需要具備的能力
繪畫基礎與造型能力是設計師的必備能力。獨創性和想象力是服裝設計師的翅膀,設計的本質是創造,設計本身就包含了創新、獨特之意。服裝設計師對結構設計、裁剪和縫製有一定的理解,熟練掌握面輔料特性及使用方向。服裝設計師還需要具有一定的敏感度,能發現和抓住設計創作最初的靈感和線索,在一些看似平凡或者微不足道的事物中發現其中蘊含的閃光之處,將其轉化為設計素材。
3. 買手和設計師之間的共性與不同
對時尚流行趨勢的感知與敏銳度,對色彩以及款式的搭配運用是設計師和買手都必須具備的,市場也是買手和設計師都需要關注的點。相較之下,買手偏理性,設計師偏感性。買手更具備對資料分析方面的理性需求,而設計師則在服裝款式以及結構、面料運用方面更佔優勢。
第二部分:衝突與轉型
1. 買手與設計師的工作交流中會存在哪些衝突
當銷售資料不好,市場反響不好時,買手會覺得設計師不懂適應市場做設計,而設計師會覺得自己設計的款式符合當下的流行趨勢,也符合產品企劃、客戶定位,銷量不好是銷售方面的問題。這時雙方要注重巧妙溝通,買手不要一味地批評設計師的設計能力,儘量用資料說話;設計師也要多采取買手的建議,最終做到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2. 買手轉型設計師有哪些優勢與劣勢,需要做哪些方面的調整
有買手經驗的設計師,會比普通設計師更瞭解市場需求,能透過銷量情況分析出什麼樣的款式是適應市場的,也更容易打造出一些爆款。但在設計的創新方面可能會因為被市場同化而有所欠缺。買手經驗,銷售資料能更多的起到輔助設計的作用,設計師不能一味地追求銷量而失掉創新性。
3. 設計師轉型買手的優勢與劣勢,以及需要注意一些什麼
設計出身的人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他們對服裝相關的工藝、材質、廓形等非常熟悉,因此設計師轉行做買手絕對是近水樓臺先得月!但設計師需要提升自己對市場的敏感度,更精準把握客戶需求;除此之外,需要學習品牌運營知識,學會與資料打交道。資料分析、市場調研這些會是設計師轉型的難題。
第三部分:深入分析二者的相容性
1. “買手設計師”這一概念近幾年很火,是什麼原因促進了這一職業的發展?
市場流行元素更替太快,買手設計師在設計和運用市場現有資源的交替中產生。換句話說,快時尚產業促進了買手設計師的形成。
2. “買手設計師”到底是一類怎樣的人?
買手設計師會負責產品開發的流程,也會參與成衣採買與組貨。買手設計師會分析商品部反饋的上季銷售資料,與研發經理討論並確定採買思路並制定研發目標。買手設計師制定採購與研發計劃,進行款式搭配,配合相關部門作簡易搭配電子手冊。買手設計師是集買手能力和設計師能力的全能型服裝工作者。
3. 如何做好“買手設計師”?
買手設計師需要多關注流行趨勢,多去逛商場和批發市場;多和一線銷售溝通,多下店關注顧客群體,瞭解顧客需求;多看資料,做資料對比;關注市場競爭品牌,提高自身專業能力,不斷學習,不斷創新。
回覆列表
我目前本身也在剛剛接觸服裝 屬於國潮高街風 但是同為服裝行業差別不大所以 以下我談談個人觀點
1 國潮的崛起 與文化自信 密不可分 當我們擁有大國氣勢之後 品牌輸出 是多少年輕的設計師 一直希望的
2 潮流文化的簇擁者 始終是年輕人 或者心態年輕的人 大家是網際網路下成長的一代 所以 服裝理念不再拘謹保守 好穿之外更多的希望它是好玩兒的 有立場的……
3 在娛樂效應上 中國流量明星 嘻哈歌手與街頭潮流 密不可分.直白的如gai ~國際化 如王嘉爾 等洋外殼中國心的一大批饒舌歌手 多場合輸出中國文化符號得到了青少年的認同,這也為國潮服飾品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平臺、要知道服裝這一塊 我們不提國潮 就日常時裝品牌 曾經都不敢起中文名 當然現在一大批有根基的國潮還是英文品牌名 這些就看個人理解了,不做爭執性的探討 我要說的是 文化自信,當下的年輕人 非常可以接受本土文化.只要它是有趣的
結合以上三點 我個人目前覺得 沒有建立品牌之前 一定要清楚自己的核心到底是什麼 怎麼樣做到傳達的東西一脈相承
作為想入行的人看各種各樣的國潮 到底他們是在抄版的拿來主義 還是閉門造車的曲高和寡 又或者是營銷大於內容 目前簡直是一鍋亂湯 怎麼樣保持自己一步一步的節奏很重要
最後 我目前個人認為 一部分國潮價位太高了
服裝說到底還是一個消費品 您直逼那些一線的國際品牌價格 這樣子除了擁有逼格 還剩下什麼?要知道很多國外潮牌擁有多少年積澱了 您國潮擁有多久的資歷呀 這種營銷模式 確實會將品牌定位瞬間提檔 但是我不希望自己是這樣的 我希望自己用更親們的價格 擁抱更多年輕人 即使會排面上 不能令人矚目 但是我不希望自己去做扭曲當下年輕人的消費觀.至於設計專業上 就不多談了 各花入個眼 真實的表達自己 取悅跟自己品味相投的人 是我眼下一直堅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