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千年蟲33063940

    各種動物都有適合自身消化吸收的獨特食物,人是雜食性的,對各類食物的需求也各不相同,有些食物有一定的藥用成份,有無營養並不適合所有人群

    私下以為越雜越好。

  • 2 # 我是雲無心

    從問題來看,題主對“基本化學成分”的認識可能存在偏差。

    一方面,食物食用後被分解成的“基本化學成分”,並不是碳、氫、氧、氮等等元素,而是氨基酸、脂肪酸、糖、維生素等等小分子。

    另一方面,這些小分子被吸收之後,可能在體內發揮各種作用。即使是被代謝變成二氧化碳和水,這個代謝的過程本身就是“營養”的體現。

    以蛋白質為例,我們把蛋白質吃到肚子裡,經過胃和腸的消化,蛋白質變成氨基酸或者小肽,然後被吸收進血液。小肽可能會被進一步降解成氨基酸,也可能被排出體外。氨基酸隨著血液迴圈運送到全身各處的細胞中,再按照人體需求重新組裝成人體需要的蛋白質。為了合成蛋白質,人體需要的各種各樣的氨基酸,而脂肪酸、糖等其他小分子就無法用於合成蛋白質。此外,蛋白質是由各種氨基酸組成的,“優質蛋白”的氨基酸組成應該跟人體需求儘可能接近,這樣就可以被充分利用而減少浪費。所以,一種食物中含有多少蛋白質、其氨基酸組成如何,就決定著它在蛋白質營養上的價值高低。

    脂肪的情況與此類似。

    碳水化合物中,膳食纖維不會被人體消化利用,但對於調節消化道功能會起到其他食物成分無法取代的作用,也就有了健康價值。而其他的碳水化合物雖然最後都被燃燒變成水和二氧化碳,但是在吸收和代謝過程中會涉及不同的生化反應,從而對健康產生不同的影響。比如澱粉消化吸收的速度慢,引起的血糖波動就小,而葡萄糖和麥芽糊精消化吸收速度快,引起的血糖波動就大。不同的血糖波動幅度,又會影響到胰島素分泌的不同,最終跟糖尿病搭上關係。

    除了這些大分子,食物中還有大量的小分子營養物質,比如維生素和礦物質,並不需要發生變化、或者只發生簡單的變化就會被人體所利用。這些營養物質,本身就可以算是營養意義上的“基本化學成分”。

    簡而言之,人體的正常運轉需要從食物中攝入各種各樣的物質,而且每種物質都有各自適當的需求範圍。所謂“營養好”的食物,是指那些能高效地提供人體“容易缺乏”的營養成分,同時又不帶來過多人體“容易過剩”的營養成分。

  • 3 # HealthCrew

    食品中天然的營養物質如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分子量都比較大,一般都不能直接被人體利用,必須先在消化道內分解成葡萄糖、甘油、脂肪酸、氨基酸等小分子營養物質,才能透過腸壁細胞進入迴圈系統被利用。

    說有些食物的營養高,有些食物營養低,其實是相對的。這是因為,自然界中除了母乳能滿足4~6個月嬰兒的全部營養需要外,還沒有任何一種食物含有人體所需要的全部營養素。

    人體需要的主要7大類營養素,包括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膳食纖維、維生素、礦物質、水。不同食物中各種營養素的(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含量不同,被人體食用後所生成的能量也不同。

    食物的營養價值是指某食物含有的營養素和能量能滿足人體需要的程度。

    評價食物營養價值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衡量其中所含營養素的種類是否齊全、數量的多少及其相互比例是否適宜。另外,在消化吸收利用率、血糖調節、甚至抗氧化能力等方面也應該加以考慮。

    一般講,食物中營養素的種類越多,含量比例越接近人體組成,消化吸收率越高,其營養價值就越高。

    比較直觀的評價食物營養價值的方法,可以從食物的加工烹調方式、食物的含糖量、含油量、含鹽量、血糖生成指數等方面進行判斷。

    食物提供給人體能量和營養素,能量能夠維持機體生命,而很多營養素的生理功能都體現在機體的能量代謝上。但食物的能量過高,會給機體造成多餘的能量負荷。所以,綜合評價一種食物的營養價值,應該參考它的“能量密度”和“營養質量指數(INQ)”,來判斷其能量和營養素之間的供求關係。

    營養質量指數(INQ),即食物中某營養素能滿足人體需要的程度與該食物能量滿足人體需要的程度的比值。

    INQ=某營養素密度/能量密度

    某營養素密度=某營養素含量/人體該營養素參考攝入量

    能量密度=該食物所產生的能量/能量參考攝入量

    INQ>1,表示食物提供營養素的能力大於提供熱能的能力,營養價值高;INQ=1,表示食物提供營養素的能力與提供熱能的能力相當,滿足人體需要的能力相當;INQ<1,表示食物提供營養素的能力小於提供熱能的能力,營養價值低。

    最後,最好的營養來自於多種食物搭配食用構成的均衡膳食,達到各營養素的互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區分什麼是合理的信念什麼是不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