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西北之子書畫工作室

    書畫同源,是指中國畫和中國書法源於一處,都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主要真誠部分,書法與國畫,是同質而不同體,都是線條的組合,只是用筆的筆法不同意!

  • 2 # 千千千里馬

    中國美術史上對這個問題的回答也是頗受爭議的。

    一方面,從嚴格科學發展來看,書法和繪畫根本沒有同源的任何基礎。

    而另一方面,至少從宋代以來的繪畫實踐卻出現了“書畫同源”的情況。

    所以說,“書畫同源”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學術問題。

    繪畫與書法該不該“同源”?無論從文字發現史來看,還是從繪畫發展史來看,都沒有“同源”的基礎。

    但是,中國的書法是一種早熟的藝術。它在中國畫還非常不成熟的三國時期,就已經有行書和草書了,魏晉時期,楷書,行書,草書已經形成新的書法發展潮流。唐代,基礎上就是楷書行書和草書,而且還創造了“狂草”,其他書法篆書、隸書基本上不在日常生活中使用。

    這一時期,畫家和美術理論家都注意到書法給繪畫可以帶來幫助。

    因為,晚唐時代已經出現了寫意畫和水墨畫。

    書法的用筆,具有一定的形象表現力,書法用筆的“起筆、行筆、收筆、接筆”這四個環節,對於繪畫的線條和墨法的表現力有非常直接的關係。畫家也體會到了這種關係的直接性。

    元代畫家書法家趙孟頫,在一幅畫上的題字裡寫到:

    “石如飛白木如籀,寫字還應八法通。若也有人能回此,方知書畫本來同”。

    後來,畫家和書法家都自覺地把書法和繪畫結合起來了。所以,清代畫家桂馥乾脆提出一個“書畫同源”的書法,一直流傳到今天。

  • 3 # 書法雅集

    書畫,同源而道殊

    書畫同源,在書法界和國畫界一直有這樣一個聲音,一般在書法家和畫家之間套近乎時候經常用到。

    書畫同源是怎麼來的?

    拋開伏羲畫圖、倉頡造字這些不可考據的傳說不提,早期先民用符號記事的時候,很難說得清楚那些原始符號是文字還是圖畫。

    上過《古代漢語》這門課的認清楚,有兩個概念“文字圖畫”和“圖畫文字”,一般只有繞口令功夫過關的古漢語老師才能說得清楚,屬於說起來非常複雜微妙但是古漢語老師自己都懶得劃重點的那種知識點——因為在早期“文字圖畫“和”圖畫文字”大概就是一回事。

    比如早期再早期的象形符號,你可以說那是簡單的圖畫,也可以說是象形文字,這大概是書畫同源的源頭。

    但是以此為依據說書畫同源的話,那麼同源的東西就太多了。

    比如說《易經》這本神奇的著作,成為後來許多領域的理論根源,中醫講易經,太極也講易經,算命的更講易經,甚至有一種漢字造字說也認為漢字從易經卦象中來的。

    那麼問題來了,能說中醫、太極、算命和漢字書法都是同源嗎?顯然是不可能的。

    只是最早的理論系統較少,後來分工越來越明確,也就走得越來越遠了,甚至是兩個完全不一樣的東西。

    而“書畫同源”這個說法一直提到現在,大概是因為書法和畫畫都是造像藝術,都需要筆墨去表現,所以二者走的更近一點。

    但是,書法藝術和國畫藝術發展到現在,已經完全是兩個獨立的藝術門類,二者可以說是兄弟藝術,互相之間也有很多互補之處。

    一些書畫家動不動喜歡說:“這畫是用書法的技法寫出來的”、“這字是用國畫的技法畫出來的”,並以“書畫同源”作為開頭或結尾,一般是忽悠外行的,畫就是畫出來的,字就是寫出來。

    所以書法與國畫,雖同源,也道殊。

  • 4 # 國畫雅集

    一書畫同源,是業界共識。關於書畫同源的問題上大家有著基本趨於相同的認識,就是書畫是同源的,書法、國畫是從中國象形文字演變而來,象形文字最開始就是摹物象形,這個時候的字還不算是寫出來的,更準確的說,應該是畫出來的,所以在字的出現方面,到底是先畫還是先寫這個是傻傻分不清楚的,也就是說書畫從根上來說是同源的。

    二書畫同源,同而存異。雖然是書畫同源的,但是隨著書畫的發展,它已經形成了兩個獨立的門類,直到直到當下,在中國話裡面很多人畫的很好,但是字寫的會很差,有些人字寫的非常好,但他已經不具備了繪畫的能力,或者畫的很很差,由於分類的越來越細化,人們掌握的技術技能越來越專一,越來越專業,就造成了和而不同,雖然書法和國畫是同源的,但是發展到現在他已經在走著分道揚鑣的道路,很少出現書法和繪畫都很精妙的大師,當然這只是目前的狀況,隨著人們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和普及,我相信大師正在成長中。

    三書畫同源,互補共生。書法國畫分頭髮展是好事嗎?我認為國畫和書法分開發展並不是一件好事,因為在中國傳統文化裡面,講究的是詩書畫印,四種能力的集合,現在如果人們掌握了單方面的技能,他只算一個工匠,而不能夠稱為一個真正的藝術家,真正的藝術家,他需要具備這四樣能力,只是書法要寫得好,畫要畫得好,詩可以作,印可以刻,這都是基本的能力,只有這詩書畫印齊了,他才算一個完整的大家,並且書法和繪畫是具有互補性的,經常在繪畫的時候,感覺線條綿軟沒有彈力,老師會建議你去臨摹一下字帖,學習一下書法,因為書法的線條與國畫中的線條是一脈相承的,雖然現在分為兩個門類,但是他在本源上是沒有辦法分割開來的,所以我建議在國畫和書法兩方面來說,不應該將他們生生的分開,而是要找到共同發展的路子互補共生。

  • 5 # 千年蘭亭

    最初的象形文字與原始的繪畫相差無幾,都是對客觀事物的簡單描寫。

    後來,由於職能不同,繪畫要儘可能真實地表現客觀物體,慢慢趨向繁複,而漢字作為語言的記錄符號,為快速便利,漸漸變得簡單。

    儘管如此,兩者一直到現在,仍然用相同的筆、墨和紙,只不過在色彩上書法更單純。

    再者,繪畫的發展也不同於西方美術那樣,依靠不同的顏色強調明暗對比、立體感覺和透視效果,而是與書法接近,重視線條的變化和佈局的虛實關係。

    繪畫與書法的使用工具和藝術本質相通,因此,它們之間在具體的創作和表現方法上有許多相同之處。

    一些畫法為了使每根線條富有變化,充滿生機,就以書法訓練作為基本功。有時在處理虛實變化時,會借鑑書法的結體和章法。

  • 6 # 陛下恩寵

    非常認同這一觀點。如同生活,好的畫本身就是一首詩,比如有題畫的一首詩云:遠觀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就很生動地詮釋了詩與畫的關係。而好的詩本身也是一幅畫,諸如王維、陶淵明等人的山水詩。詩中有畫境,畫中有詩意才算是好的成功的詩畫作品,故言詩畫同源,其實質是源於對美的追求!

  • 7 # 立新勵志

    古代文人琴棋書畫 ,無所不曉。就像武將,十八班武藝,樣樣精通。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如此文、畫、境、景、情,勾畫得玲離盡致!

  • 8 # 吉誠資訊科技

    在中國書法與繪畫史上,自古以來就有著“書畫同源”的說法。兩者之間雖異體但同質,在表現技法藝術審美等許多基本因素都是一脈相通的,且剛起源時都是人們記載情感和思想的一種手段。早在唐代,張彥遠就在《歷代名畫記·敘畫之源流》中說:“頡有四目,仰觀垂象。因儷鳥龜之跡,遂定書職業生涯規劃範例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靈懷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時也,書畫同體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猶略。無以傳其意,故有書;無以見其形,故有畫。”此是為中國最早的“書畫同源”釋說。

    “書畫同源”現在已然是掛在許多文化人嘴邊的一個成語,人們一致認為,書法是繪畫的抽象化和符號化,繪畫是豐富化、形象化的書法,它們關係親密。後來“書畫同源”成為了中國書畫術語。意為中國繪畫和中國書法關係密切,兩者的產生和發展,相輔相成,在畫史上,以先秦諸子的所謂:“河圖洛書”為書畫同源的依據,“書畫同源”實質上就是“圖書同源”。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敘畫之源流》中說,“頡有四目,仰觀垂象。因儷鳥龜之跡,遂定書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靈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時也,書畫同體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猶略。無以傳其意,故有書;無以見其形,故有畫。”此為最早的“書畫同源”說。《殷契》古文,其體制間架,既是書法,又是圖畫,近人鄭午昌說“是可謂書畫混合時代”。

    書法和繪畫在源頭上、起源上、淵源上是一致的,兩者同根生。這一點,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的倉頡造字,就是很好的證明。

    距今大約7000年左右的上古時期,最開始人們依靠結繩記事,但遇到一些比較複雜的事情,就很難再用結繩記事的方式記錄下來。於是,倉頡就開始著手創造文字。為了造字,倉頡風餐露宿,四處遊蕩,當看到那些形狀各異的動物,如豬馬牛羊狗,雞鴨大雁仙鶴等,它們踩在地上的蹄印和爪印時,倉頡靈光閃現,把它們一一記錄下來。回到部落後,倉頡就把這些足印畫在地上,教人們認識各個印痕代表哪種動物。然而,很多印痕形狀差別並不大,畫在一起很容易混餚。在進一步摸索中,倉頡又畫出了各個動物形狀,這下子,比原來要好辨認多了。元古人在生產勞動實踐中,就開始把這些動物形狀畫在彩陶上,岩石上,甚至畫在身體上。畫出的這些形狀,看著既像畫,又像字,它們是一體的,可以說那個時代是書畫不分的,這可以從考古出土的文物圖案和中國最早的甲骨文等象形文字中找到依據。中國民間一直流傳著倉頡造字的傳說,在倉頡的帶領下,人們集思廣益,進一步簡化圖案,直到後來把這些圖案刻在獸骨和甲殼上,就是距今大約3300多年時間的甲骨文時代,漢字才差不多逐步完善,慢慢從繪畫中獨立出來,開始了自己的獨立發展。

    一、共同的工具使用

    中國書法與繪畫的使用工具最基本的都是離不開毛筆、墨水、宣紙和硯臺,即中國的“文房四寶”,也就是說,寫一幅書法或創作一幅中國畫作品,都是先用圓錐形的毛筆醮上墨水,然後在宣紙或絹布上用點用線寫出畫出,只是中國畫比書法多了種色彩罷了。還有就是很少用硯臺,許多人直接用廠家生產的墨汁了,所以,如果缺點這些基本元素就算不上是真正的中國書畫。中國畫理論中最重要的一點是講究“骨法用筆”(這一理論同樣能適用在書法創作上)。"骨法"指形體結構,就是以線條為主要表現形式。它是構成點畫與形體的支柱。也只有透過那一條條一點點遒勁有彈性的鉤線、點戳,來追溯出那種至高的骨力。因為線條是書畫藝術的生命力,任何一幅作品中每一根線條的強與弱會直接關係到此幅作品的成功與否,極其重要。而線條的產生就必須能過毛筆勾勒出來。

    所以說中國書畫相同的是,第一絕對離不開毛筆。其次,不能離開宣紙。因為只有在宣紙上寫寫畫畫才能產生出那種特殊的藝術韻味。就比如畫一張寫意國畫,如果你不選擇滲透力很好的宣紙,而用其他紙張代替,就是功力很高的大師,也不可能表現出想要達到的藝術效果。書法同樣道理,如果寫楷書時,卻選用滲透力極強的生宣紙,就不可能寫出理想的字。墨水就更不用說了,因為其本來就是中國書畫的血液。所以說無論畫畫寫字,不但離不開那三種工具。還要根據不同的描繪物件,而加以對材料工具的認真選擇。當然,隨著時代的發展,書畫的載體除了書畫還有其他的物品,更豐富了書畫的藝術表現形式,但並不妨礙“書畫同源”的結論。

    二、共同的用筆用墨技巧

    筆墨是中國書畫的特色精華、物化載體與精神折射。不同的行筆、和墨色的千變萬化會使書畫作品變得更有情有趣、有氣有韻。如果一幅作品中缺少筆墨,就難言成為傳統的中國書畫。兩者在用筆和章法的錯落處理上簡直如同出一轍。最基本的也就是同為用線傳力度,用形傳情感,講究線條與墨點的連貫性。兩者用筆方法同為依靠手腕和手臂來控制行筆的速度,都是透過筆的中鋒、側鋒、順鋒、藏鋒、露鋒、逆鋒相互轉換,與提、按、頓、挫、疾、徐等虛實變換的有機結合,並著重於手、眼、心三者之間的相互協調配合,才能讓筆下的線條有骨有肉、有質有韻、險勁率約、剛柔相濟,產生出較強的形式美、拙重美、厚度感與節奏感。就如唐代韓方明《授筆要說》中提到:“執筆在乎便穩,用筆在乎輕健,輕則須沉,便則須澀,謂藏鋒也,不澀則險勁之狀,無由而生;太流則浮滑,浮滑則俗” 。

    三、共同的審美與意境追求

    書畫藝術的審美是屬於意識思維中的高階層面。二者雖同源、同作為視覺藝術又是屬於兩個不同的型別,在漫漫歷史長河的嬗變中,是以遵循著一個共同循則,同氣連根,互動互通、又是獨立性來發展。書畫藝術的審美價值都蘊含在作品的意境裡。強調“以形寫神,以形寫意”(當然繪畫的形是具象,而書法是抽象),用形意抒情來表現人生,來對生活的高度概括、提煉和昇華。比如,我們在欣賞一幅書法或繪畫作品,首先並不是看區域性,而是先觀其整體、畫面的起承開合、氣勢脈絡,然後注意筆法、再觀察字的結體或畫的層次。

    同樣,中國畫在畫面上所表現的形式,最常見也是最重要的也就是點與線條。而國畫的線條本來就具有書法藝術的抒情性,書法用筆可以說就是中國畫造型的語言,它能時時體現出書法線條中的那結構美與意境美。韻從紙生,氣度非凡。畫家在創作一幅作品時,首先特別重視的就是墨線,他們以迅速靈敏的眼光捕捉所要表達的世間一切物體的形象,透過腕底線條的枯溼濃淡之變化與概括,在有限的畫面中傳遞出博大、雋永的思想內涵,甚至將自己的人格和生命俱融入其中,創作出有形與神、虛與實、情與景的高度完美結合與統一。生動地表現出作者的主觀感、情趣味,讓人產生一種和諧的美感。

    “書畫同源”這簡單的四個字卻蘊含了書畫從起源、發展和變化的基本相似的全過程,從而成為中國書法界和繪畫界一致認同的文化藝術思想。

  • 9 # 浮蓋山

    "書畫同源”是指繪畫藝術和書法藝術,它們有共通、共融的相似、相近的方式方法和手筆。在表現手法或技法;特別是在理論技巧和審美筆墨運用上有諸多相通的地方。有些大師或名人在繪畫的同時,必須題跋上詩詞歌賦等題詞,然後寫上大名,刻上印章。

    一個好的繪畫大師或名人,除了具備高超的繪畫藝術,其書法藝術必定也是不同凡響的,因為畫和書法是互相匹配的,相輔相成的,否則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也必定成不了大家或名人;也難有其突出的成就。

    中國繪畫和國外的西洋畫風又具各不同,西洋畫派著重抽象虛幻構想,而中國畫風著重筆墨神韻寫實之處,就象文房四寶一樣,神形兼備,在書畫同源中,同質不同體,而又存在一定本質的內在關聯的東西。具體細分就是同源同宗,那麼這種源泉的內涵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色彩炫染方面

    這裡的繪畫炫染,並不是圖鴉,把一幅畫新增奇形怪狀的染色,搞的不侖不類,叫人看了一遍盲然,似懂而非懂;這裡更注重畫風的“飄”、和“渺”。

    在飄的形式中,有一種輕柔的內質存在,並把這種如影隨形的畫風撥高一大截,來的更有立體感和形象美感!

    渺的體現,就象一層雲霧繚繞般,擋在你的眼前,使你看不清眼前的景觀,卻又能體會到霧去之後的清晰實景!

    在畫風炫染上,並非是要把多種染色和而為一,來體現它的整體結構的完美性,而是要把這種染色用要最佳時機之處,不顯混沌之亂!

    二,人物山水刻畫及運筆神韻

    要把一個人物刻畫的豐滿形象,有血有肉和兼具神來之筆!例如元代著名畫家、書法家、詩人趙孟頫更是一代前無古人的書畫詩印大聖,無出其右者,在山水、人物、花鳥、走獸等方更是運用神來之筆、畫龍點睛之妙!

    趙孟頫博學多才,能詩善文,工書法,精繪藝,擅金石,解鑑賞,尤其以書法和繪畫的成就最高。

    在繪畫上,他開創元代新畫風,被稱為“元人冠冕”;趙孟頫亦善篆、隸、真、行、草書,尤以楷、行書著稱於世。

    其書風遒媚、秀逸,結體嚴整、筆法圓熟,創“趙體”書,與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並稱“楷書四大家”。

    被當朝皇帝賜封為“兵部郎中”即兵部侍郎,朝庭正三品大員,尤如現今的國防部副部長之職。

    趙孟頫更是書畫同源的的一代聖人!

    三,抽象虛幻之實之美感

    在中國畫繪畫藝術上,更注重氣勢、意態、神韻之美,運用虛幻的蒙朧的意態美;充分運用書法藝術抽象,虛實構形,虛的部分,使人浮想聯翩,而實的部分,卻神彩兼具,線上條、著色、運墨上別居一格。

  • 10 # 子衿tjk270

    書畫同源,不是我們贊同不贊同的問題,而是我們對“書畫同源”知道不知道的問題。

    在文字還沒有產生以前的遠古時期,人們記事的方式,是以簡單的圖畫來表示。文字產生的過程是非常漫長的一個過程。當人類生活的不斷進步,圖畫已經不能滿足時代的需求,便誕生了文字。

    在黃帝時期,史官倉頡根據各種物類的特徵,創造出了以字代圖的文字:象形字。遠古的象形字。造字法以象形、諧聲、指事、會意、轉諸、假借六種方法。有形可依的,便依其形。無形可依的、依其聲而作。

    周宣王時期,史官史籀創造了籀書。即大篆。秦丞相李斯,又創造了小篆。在大小篆中,我們依然能看見和繪畫相似的痕跡。大小篆的筆畫以線條構成,結構上象形的形象十分明顯。書寫時的筆法和畫簡筆畫完全一樣。

  • 11 # 松下雲池

    書畫首先是工具材料同源,然後是精神理念同源,然後是共同的文化屬性。因人而異,每個人用功的方向不同,導致文化的百花齊放,華夏文明歷史長河中的群星璀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專職做自媒體人成功的機率大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