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信芳先生,京劇大師、京劇名角、有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有名京劇演員、開創了麒派、藝名“麒麟童”,最擅長做功、稱“做派老生”,麒派藝術的創始人。
自十九世紀中期開埠以來,上海從一個小漁村、一躍而為中國最大的商業都市,甚至一度成為遠東第一大城市,十里洋場、鶯歌燕舞,多少權貴資傑在這裡興起,多少理想追求在這裡沉淪,時至今日、絕大多數充滿坎坷曲折、嚐盡悲歡離合的故事都已經隨著時間在人們的記憶中消失,當年那些響徹上海灘的名字今天仍然擁有巨大的影響力、不斷地被提起、被紀念的,恐怕已經寥寥無幾了,而本期的主角“麒麟童"卻是這幾個為數不多的名字中的一個。
單躍進他記得很小的時候,家裡邊有老人啊,那時候經常會看到一個人說,這人特別會做戲、或者表演非常生動,就會說、這個人比麒麟童還會演戲,做工比麒麟童還要好。三十年代還是中期的時候,上海的收音機是非常地流行,就像現在的電視機這樣子、家家戶戶都買,而且那個時候的商店做廣告都把那個收音機放在店外面放,放就是放電臺播的。電臺播的當時的一些文化的一些東西啊,吳宗錫他的印象當中,一個是評彈,評彈是聽覺的、唱的;還有一個就是京戲,京戲都是放一些唱段,而京戲當中呢,他的印象當中放麒麟童的東西是佔了很大的比例。他最厲害的就是拉車的,先不說麒麟童,平時那塊沒事他就哼唱“好一個”,我“好一個”,你也“好一個”,還有“三生有幸”,這是很厲害的,他們在馬路上唱,就紅到這種程度。從這一點說當時的周信芳他是在上海市民當中那時應該講很風靡的。
麒麟童,原名周信芳,祖籍浙江慈溪,1895年出生,曾經有很長一段日子,周信芳的本名為藝名“麒麟童”所掩,人們都知道有個“麒麟童",卻很少有人知道周信芳。在新中國成立以前尤其如此,說起周信芳的身世和這個藝名的來歷還頗有些曲折的故事。周信芳呢是五歲開始學戲、七歲就登臺,那麼梨園界好像有這樣一種習慣,給小孩起藝名的時候啊,就拿他初次登臺的年齡作為他的藝名。他七歲就上臺了,七歲上臺呢怎麼辦呢,就叫什麼呢,過去一般名字就“小客串”啊、“小齡童”,他不是,他叫“七齡童”。在舊社會,以登臺時的年齡為童伶取藝名是常見的現象,各個劇種中都有,比如我們非常熟悉的央視版《西遊記》中孫悟空的扮演者六小齡童就是因為他父親六歲登臺而藝名喚作六齡童的緣故。那麼周信芳的“七齡童”又是怎麼變成“麒麟童”的呢,那麼有次是個很偶然的機會,劇場裡頭寫海報,寫海報的時候呢,專門找了一個寫字書法比較好的一個老先生,此人姓王,讓這個老先生給他寫海報。有一個寫海報的,他不是上海的,是武漢那邊的。“七齡童”演什麼什麼戲,“七齡童”、旁邊人報的名字“七齡童”,但是這個老先生是北方人,聽著七齡童跟麒麟童諧音,然後想當然地大筆一揮,就“麒麟童”就把這個海報貼出去了。他寫錯了叫麒麟童。好像當時演了以後,觀眾反響很好,而且傳開,說有那麼一個麒麟童今天演戲非常好看,結果第二天第三天就來了很多人、來看這個麒麟童。以訛傳訛了,把這個藝名當作他自己的藝名,也覺得非常地叫得響,比原來的七齡童要來得更響亮,後來也就叫作“麒麟童"。到12歲,正式定名為麒麟童。一個偶然的差錯造就了“麒麟童"這個家喻戶曉的名字,反而使得周信芳這個真名被冷落了。任之初他是接觸報紙的報道以後才知道周信芳就是麒麟童。大家都知道在舊社會唱戲是一項非常辛苦的工作,而且社會地位低、容易被人看不起,一般人家都不願意讓自己的孩子去唱戲,從小就開始學戲、唱戲的孩子除了梨園子弟外,都是出自有特殊困難的家庭,周信芳七歲就開始登臺,似乎這就告訴我們他的身世和童年都充滿了陰鬱。光他的身世就有很多傳說,周信芳的父親、他的祖上曾經做過官,到他父親這一代、當然就不做官了、跟官場就告別。他的父親叫周慰堂,本來也是官宦人(家子弟),後來因為實在迷戲了、愛好了,就把自己的本來的官位都罷掉了、然後以唱戲謀生。他父親還是個票友,後來由於生活的壓力、等等諸如此類的,他就下海參加了一個當時的這種走江湖的這樣一個戲班,開始演戲。他的父親就是一個著名的京劇的唱青衣的演員。在傳說當中周信芳的身世很奇怪,好像有人說不是周信芳的父親親生的。周慰堂隨戲班到外地演出,領養了當地尼姑庵中的一個私生子,這就是後來的周信芳,這是關於周信芳身世的一個傳說。在戲班裡長大的周信芳自然也只能靠唱戲為生了。周信芳早年的時候,家境已經敗落了,所以他六歲也不得不學戲跟著父親,流浪江湖、七歲就登臺。這是一種傳說,另外還有好些傳說,反正關於周信芳的身世比較傳奇。周信芳生下來以後,5歲就開始學戲,7歲就登臺。任之初他認為一句話:逼出來的。留心梨園掌故,我們會發現在京劇史上,其實不止周信芳一個“麒麟童",北方有一位京劇演員叫王榮山,和周信芳一樣,也是七歲登臺,最初藝名叫“七麟童”,後來改成“麒麟童”;還有一位叫董玉芳的坤伶,藝名也叫“麒麟童”,後來人們為了把他們和周信芳加以區別,稱王榮山為“老麒麟童”,董玉芳為“女麒麟童”。麒麟童這樣一個藝名,它的來源是七齡童,當時梨園行起藝名的一個習慣,也有可能有其他的演員也叫麒麟童這個藝名,但是最響亮的、最為人所知的還是周信芳。在麒麟童的名字響徹大江南北以後,周信芳又多了一個稱呼,人們親切地稱他為“麒老牌”。“麒老牌"這個名字怎麼出來也不知道,蔣星煜他覺得比較奇怪的、就是講他也接受了。麒派的表演,十個人有十種不同的演法,總體的精神可以說都是麒派。什麼意思,他是麒派藝術的鼻祖、創始人,正宗的麒派藝術以他為典範,在這點上他是真佛。大家就把周先生那種稱為老牌正宗,上海的話說這是老牌子、這是正宗的,這樣的意思。這個“麒老牌”,人家背後叫,甚至有人可能當面也叫過、他倒沒什麼反感。
幼年的周信芳,跟隨他父親長期活躍在南方各個碼頭,在藝術淵源上,也深受一些南方著名藝人的影響,陳長興、李春來、王鴻壽等南派名家都曾使周信芳受益匪淺,關注周信芳和他們之間的關係也就成為我們理解周信芳藝術特點的重要依據了。我們知道他麒麟童5歲學藝,拜的蒙師老師,啟蒙老師,叫陳長興,陳長興是當時是杭嘉湖一帶的水陸班的著名演員,這個名字後來有另一種寫法,寫禾木的程、程長興,陳長興的藝術主要來源是梆子和當時的徽劇。周信芳先生他早年,他是自己跟著父親、跟著這個,可以說是也是家學淵源這樣的一種學戲,也是透過搭班的形式、在實踐中鍛煉出來。第二個老師呢,是後來拜了南派的武生的一個重要人物,叫李春來,有一次到了漢口去演出呢,就是跟著叫王鴻壽,一位老先生,他的藝名叫三麻子,一起參加他的班社演出,他非常仰慕王先生的這個戲、尤其是他的關公戲以及南派的很多的一些獨創的劇目,比如說像《斬經堂》啊、《掃松》啊,包括一些老徽調的戲。
熊志麟言,就咱們這一齣戲,什麼戲,就是《跑城》,高撥子的,我們現在回憶一下,這高撥子是我(他)們老三麻子王鴻壽擅長的。在王鴻壽先生那裡呢,是有很多這樣的劇目,那麼周先生就非常地喜歡這樣的一種表演,也跟著王先生學了不少的戲,所以現在也把周先生稱為是老三麻子這樣的一個藝術風格之下的一個發展。在他那個到上海以後,又跟馮子和這些人合演,所以他受馮子和影響也很大。其間還受過很多人的影響,最有影響的一個是孫菊仙。除了這些南派名家外,我們剛才還提到周信芳受孫菊仙的影響也很大,孫菊仙晚年雖然活躍於上海等南方舞臺,但他作為老生後三鼎甲之一、又是正宗的北派代表,所以、周信芳的藝術源頭裡面、也有北派的成分。
而且,周信芳早年曾到北京富連成科班搭臺,這對於開拓他的藝術視野、豐富藝術內涵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周慰堂老先生帶著他的這個少公子、周大師、13歲,13歲呢就是入喜連成搭班學藝。周先生後來也到了北京,富(喜)連成科班,當時叫喜連成科班去搭班學藝,當時是和梅蘭芳先生還有林樹森等等一些名家當時都在那裡搭班學藝。那時喜連成就已經具有一定規模了,喜字科的學生當時有將近上百人了,周大師就在喜連成,按現在來說就是進進修班了,現在就是進修生、到那演戲呢,就跟著喜字科、一起搭著演。所以周信芳也受到了很多北方藝術的影響,包括老三鼎甲裡面的譚鑫培先生、汪桂芬先生和孫菊仙先生在周信芳先生的演出的風格里面穆曉炯覺得都有不同程度的體現。
周信芳在富連成搭班期間還特別受到總教習蕭長華的賞識和點撥。在蕭家的後人中,也有專攻麒派的老生演員,也可以說是一段梨園佳話吧。當時據說蕭長華已經就看出,這個孩子將來有出息。蕭潤增他祖父蕭長華還提了點意見,說是宋江拿著招文袋的事,說金子是有份量的,在招文袋裡頭一提起來就有感覺,這點呢,有了這感覺以後呢,用手再反覆託這招文袋的底呢就可以。
周信芳先生,京劇大師、京劇名角、有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有名京劇演員、開創了麒派、藝名“麒麟童”,最擅長做功、稱“做派老生”,麒派藝術的創始人。
自十九世紀中期開埠以來,上海從一個小漁村、一躍而為中國最大的商業都市,甚至一度成為遠東第一大城市,十里洋場、鶯歌燕舞,多少權貴資傑在這裡興起,多少理想追求在這裡沉淪,時至今日、絕大多數充滿坎坷曲折、嚐盡悲歡離合的故事都已經隨著時間在人們的記憶中消失,當年那些響徹上海灘的名字今天仍然擁有巨大的影響力、不斷地被提起、被紀念的,恐怕已經寥寥無幾了,而本期的主角“麒麟童"卻是這幾個為數不多的名字中的一個。
單躍進他記得很小的時候,家裡邊有老人啊,那時候經常會看到一個人說,這人特別會做戲、或者表演非常生動,就會說、這個人比麒麟童還會演戲,做工比麒麟童還要好。三十年代還是中期的時候,上海的收音機是非常地流行,就像現在的電視機這樣子、家家戶戶都買,而且那個時候的商店做廣告都把那個收音機放在店外面放,放就是放電臺播的。電臺播的當時的一些文化的一些東西啊,吳宗錫他的印象當中,一個是評彈,評彈是聽覺的、唱的;還有一個就是京戲,京戲都是放一些唱段,而京戲當中呢,他的印象當中放麒麟童的東西是佔了很大的比例。他最厲害的就是拉車的,先不說麒麟童,平時那塊沒事他就哼唱“好一個”,我“好一個”,你也“好一個”,還有“三生有幸”,這是很厲害的,他們在馬路上唱,就紅到這種程度。從這一點說當時的周信芳他是在上海市民當中那時應該講很風靡的。
麒麟童,原名周信芳,祖籍浙江慈溪,1895年出生,曾經有很長一段日子,周信芳的本名為藝名“麒麟童”所掩,人們都知道有個“麒麟童",卻很少有人知道周信芳。在新中國成立以前尤其如此,說起周信芳的身世和這個藝名的來歷還頗有些曲折的故事。周信芳呢是五歲開始學戲、七歲就登臺,那麼梨園界好像有這樣一種習慣,給小孩起藝名的時候啊,就拿他初次登臺的年齡作為他的藝名。他七歲就上臺了,七歲上臺呢怎麼辦呢,就叫什麼呢,過去一般名字就“小客串”啊、“小齡童”,他不是,他叫“七齡童”。在舊社會,以登臺時的年齡為童伶取藝名是常見的現象,各個劇種中都有,比如我們非常熟悉的央視版《西遊記》中孫悟空的扮演者六小齡童就是因為他父親六歲登臺而藝名喚作六齡童的緣故。那麼周信芳的“七齡童”又是怎麼變成“麒麟童”的呢,那麼有次是個很偶然的機會,劇場裡頭寫海報,寫海報的時候呢,專門找了一個寫字書法比較好的一個老先生,此人姓王,讓這個老先生給他寫海報。有一個寫海報的,他不是上海的,是武漢那邊的。“七齡童”演什麼什麼戲,“七齡童”、旁邊人報的名字“七齡童”,但是這個老先生是北方人,聽著七齡童跟麒麟童諧音,然後想當然地大筆一揮,就“麒麟童”就把這個海報貼出去了。他寫錯了叫麒麟童。好像當時演了以後,觀眾反響很好,而且傳開,說有那麼一個麒麟童今天演戲非常好看,結果第二天第三天就來了很多人、來看這個麒麟童。以訛傳訛了,把這個藝名當作他自己的藝名,也覺得非常地叫得響,比原來的七齡童要來得更響亮,後來也就叫作“麒麟童"。到12歲,正式定名為麒麟童。一個偶然的差錯造就了“麒麟童"這個家喻戶曉的名字,反而使得周信芳這個真名被冷落了。任之初他是接觸報紙的報道以後才知道周信芳就是麒麟童。大家都知道在舊社會唱戲是一項非常辛苦的工作,而且社會地位低、容易被人看不起,一般人家都不願意讓自己的孩子去唱戲,從小就開始學戲、唱戲的孩子除了梨園子弟外,都是出自有特殊困難的家庭,周信芳七歲就開始登臺,似乎這就告訴我們他的身世和童年都充滿了陰鬱。光他的身世就有很多傳說,周信芳的父親、他的祖上曾經做過官,到他父親這一代、當然就不做官了、跟官場就告別。他的父親叫周慰堂,本來也是官宦人(家子弟),後來因為實在迷戲了、愛好了,就把自己的本來的官位都罷掉了、然後以唱戲謀生。他父親還是個票友,後來由於生活的壓力、等等諸如此類的,他就下海參加了一個當時的這種走江湖的這樣一個戲班,開始演戲。他的父親就是一個著名的京劇的唱青衣的演員。在傳說當中周信芳的身世很奇怪,好像有人說不是周信芳的父親親生的。周慰堂隨戲班到外地演出,領養了當地尼姑庵中的一個私生子,這就是後來的周信芳,這是關於周信芳身世的一個傳說。在戲班裡長大的周信芳自然也只能靠唱戲為生了。周信芳早年的時候,家境已經敗落了,所以他六歲也不得不學戲跟著父親,流浪江湖、七歲就登臺。這是一種傳說,另外還有好些傳說,反正關於周信芳的身世比較傳奇。周信芳生下來以後,5歲就開始學戲,7歲就登臺。任之初他認為一句話:逼出來的。留心梨園掌故,我們會發現在京劇史上,其實不止周信芳一個“麒麟童",北方有一位京劇演員叫王榮山,和周信芳一樣,也是七歲登臺,最初藝名叫“七麟童”,後來改成“麒麟童”;還有一位叫董玉芳的坤伶,藝名也叫“麒麟童”,後來人們為了把他們和周信芳加以區別,稱王榮山為“老麒麟童”,董玉芳為“女麒麟童”。麒麟童這樣一個藝名,它的來源是七齡童,當時梨園行起藝名的一個習慣,也有可能有其他的演員也叫麒麟童這個藝名,但是最響亮的、最為人所知的還是周信芳。在麒麟童的名字響徹大江南北以後,周信芳又多了一個稱呼,人們親切地稱他為“麒老牌”。“麒老牌"這個名字怎麼出來也不知道,蔣星煜他覺得比較奇怪的、就是講他也接受了。麒派的表演,十個人有十種不同的演法,總體的精神可以說都是麒派。什麼意思,他是麒派藝術的鼻祖、創始人,正宗的麒派藝術以他為典範,在這點上他是真佛。大家就把周先生那種稱為老牌正宗,上海的話說這是老牌子、這是正宗的,這樣的意思。這個“麒老牌”,人家背後叫,甚至有人可能當面也叫過、他倒沒什麼反感。
幼年的周信芳,跟隨他父親長期活躍在南方各個碼頭,在藝術淵源上,也深受一些南方著名藝人的影響,陳長興、李春來、王鴻壽等南派名家都曾使周信芳受益匪淺,關注周信芳和他們之間的關係也就成為我們理解周信芳藝術特點的重要依據了。我們知道他麒麟童5歲學藝,拜的蒙師老師,啟蒙老師,叫陳長興,陳長興是當時是杭嘉湖一帶的水陸班的著名演員,這個名字後來有另一種寫法,寫禾木的程、程長興,陳長興的藝術主要來源是梆子和當時的徽劇。周信芳先生他早年,他是自己跟著父親、跟著這個,可以說是也是家學淵源這樣的一種學戲,也是透過搭班的形式、在實踐中鍛煉出來。第二個老師呢,是後來拜了南派的武生的一個重要人物,叫李春來,有一次到了漢口去演出呢,就是跟著叫王鴻壽,一位老先生,他的藝名叫三麻子,一起參加他的班社演出,他非常仰慕王先生的這個戲、尤其是他的關公戲以及南派的很多的一些獨創的劇目,比如說像《斬經堂》啊、《掃松》啊,包括一些老徽調的戲。
熊志麟言,就咱們這一齣戲,什麼戲,就是《跑城》,高撥子的,我們現在回憶一下,這高撥子是我(他)們老三麻子王鴻壽擅長的。在王鴻壽先生那裡呢,是有很多這樣的劇目,那麼周先生就非常地喜歡這樣的一種表演,也跟著王先生學了不少的戲,所以現在也把周先生稱為是老三麻子這樣的一個藝術風格之下的一個發展。在他那個到上海以後,又跟馮子和這些人合演,所以他受馮子和影響也很大。其間還受過很多人的影響,最有影響的一個是孫菊仙。除了這些南派名家外,我們剛才還提到周信芳受孫菊仙的影響也很大,孫菊仙晚年雖然活躍於上海等南方舞臺,但他作為老生後三鼎甲之一、又是正宗的北派代表,所以、周信芳的藝術源頭裡面、也有北派的成分。
而且,周信芳早年曾到北京富連成科班搭臺,這對於開拓他的藝術視野、豐富藝術內涵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周慰堂老先生帶著他的這個少公子、周大師、13歲,13歲呢就是入喜連成搭班學藝。周先生後來也到了北京,富(喜)連成科班,當時叫喜連成科班去搭班學藝,當時是和梅蘭芳先生還有林樹森等等一些名家當時都在那裡搭班學藝。那時喜連成就已經具有一定規模了,喜字科的學生當時有將近上百人了,周大師就在喜連成,按現在來說就是進進修班了,現在就是進修生、到那演戲呢,就跟著喜字科、一起搭著演。所以周信芳也受到了很多北方藝術的影響,包括老三鼎甲裡面的譚鑫培先生、汪桂芬先生和孫菊仙先生在周信芳先生的演出的風格里面穆曉炯覺得都有不同程度的體現。
周信芳在富連成搭班期間還特別受到總教習蕭長華的賞識和點撥。在蕭家的後人中,也有專攻麒派的老生演員,也可以說是一段梨園佳話吧。當時據說蕭長華已經就看出,這個孩子將來有出息。蕭潤增他祖父蕭長華還提了點意見,說是宋江拿著招文袋的事,說金子是有份量的,在招文袋裡頭一提起來就有感覺,這點呢,有了這感覺以後呢,用手再反覆託這招文袋的底呢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