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泛心理

    步入資訊化社會,科技正在以加速度的方式裂變,生活節奏其實越來越快。網路資訊帶來更加碎片化的知識來源,越來越多的人能夠得窺更大的世界,不平衡感更加加劇。個體信仰的缺乏在金錢社會慾望橫行的當下,心無法恆定。原來處於自我抑制的狀態下,心理問題原本潛伏的人,通過多元化網路渠道暴露出來。其深層次原因歸納如下:

    第一,慾望和現實的偏離,現代社會高速發展帶來的壓力,遠遠比以前社會來的更大。越來越高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多的人口壓力,雖然有部分地區老齡化,但人口基數的龐大,新生代力量中國從來不缺乏,也是前仆後繼進入職場,越來越快的社會競爭導向,現代社會尤其是職場人承擔巨大壓力的比比皆是。心理問題自然很多。

    第二,極大豐富的物質社會指的是國內,相比之前一窮二白的時代,社會個體能夠接觸到更多更好的東西,所以心理需求比之前更大。

    道德經雲: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就是不能讓人看到更好東西的價值,否則就會充滿慾望,慾望無法滿足,就會心理失衡,而現代社會能夠接觸到好東西的可能性比以前大了很多。

    所以心理為盜的也不在少數。

    第三,普世價值觀念和個體自我需求滿足的差距以及背離程度,心理波動頻率更強,普世價值指導個體發展過程中,個體滿足不了自我需求的頻次更高,心理的波動頻次更高,心理問題出現的可能性更大。現代人心理都是普世價值觀的奴隸,而你想做個現代隱者可能性基本沒有。

    古代社會,成為隱者,過上自給自足,不問世事的生活的條件比現代人機會還多,極度文明的現代社會缺乏這樣的渠道。個體無法成為現代隱者,因為你避無可避。

    第四,原生家庭影響,人最基本的心理需求,愛,喜悅,和平,在原生家庭中佔據什麼樣的比例,跟滿足物質需要相比而言,每一個個人的原生家庭在這方面提供了多大程度。現代家庭能夠在高壓社會得到這種滿足的不夠多,有一部分甚至走向了反面。

    家庭做不到父親被尊重,母親被寵愛,孩子被接納。男女思想觀念的偏差及實際需要,家庭問題導致心理問題的也不在少數。

    第五,個體信仰缺乏,各種宗教觀念傳播到今天之中國,國家對個人信仰自由的開放程度高以及很多人價值觀偏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也不少。

    中國優秀的傳統價值觀念,習的者的比例也很低。

    當個體經歷挫折困境,無法用有效,正向價值觀念來做自我指導,自己排解自己,心理問題自然就很多。

  • 2 # 暮更沉寂

    1、心理問題越來越多,並不一定全是壞事,它至少標誌著人們生理需求問題已經得到基本的解決,同時心理方面的問題開始凸顯出來。也就是說,人只有在吃飽穿暖、解決溫飽之後才開始關注心理問題,關注人幸福不幸福、健康不健康、快樂不快樂。

    2、當今社會的人,是一種高速度、快節奏、大競爭、多參照、碎片化、物質化、虛擬化的生存狀態。相對於以往的農牧社會,這是一個充滿了荒誕、不確定、無所依從、不知所措、焦慮恐慌的時代。就像身在一個巨大的“漩渦”之中,人的思維、心理,缺乏這樣的思想準備,跟不上這樣劇烈的大變遷。同時,也無法承受這種社會轉型帶來的巨大壓力。

    3、心理問題無法用物質手段來解決。“心病還須心藥醫”。經歷了物質生活的豐裕之後,人會逐漸把物質財富看淡。隨著心理問題的越來越嚴重,人不得不警醒起來,走出深陷物質慾望的漩渦,去向豐富的精神生活、高尚的心靈境界去尋找自己的出路。

    4、心理健康的人才是健康的人。照這個標準,目前大多數人都處於不健康或亞健康狀態。關注人的心理健康問題,將成為社會和政府必須面對的第一要務。

    1、現代社會心理問題越來越多嗎?

    我個人覺得不是的,並沒有什麼研究或者可信的資料,向我們表明,現代人心理問題就比過去多。

    不同的時代、社會、環境、年齡都會有不同的際遇和問題,那麼心理也會隨之波動起伏變化。 孔夫子千年前說過: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七十耳順、八十隨心所欲不逾矩。 我們大膽推測,學習怎麼克服遺忘、中年危機、疑惑時的情緒管理、知天命耳順代表怎樣性格特徵。千百年來人們都在面臨和思考著心理問題。

    2、為什麼我們會覺得大家的心理問題變多了?

    這方面,原因倒是很多:

    現在的表達途徑很多,人們可以把自己的心理狀態表達出來。原始人生存壓力也很大啊,可是你看,結繩記事一定不如發微博能讓更多人知道;更不用說在網上釋出問題,問大家怎麼辦。

    我們身處其中,更能通過移情,感同身受。 古代皇帝的性格問題一定比現在的工薪族大的多,但是我們更能理解工薪族生活中的喜怒哀樂,抑鬱或歡喜。

    心理學科的普及,大家開始對這一類問題歸類,稱之為心理問題。心理學入門第一課就會講我們是一門古老而年輕的學科。古老在於先賢聖哲的著作中散落很多論述,年輕在於成為一門獨立學科確實是近代的事。只有心理學出現了,我們才會說,哦,這是心理問題啊。不然,佛洛依德寫出一本經典《夢的解析》,我們會說,這是西方人的周公解夢嗎。

    3、關於怎麼辦?

    這個問題中並沒有提出需要解決的事情,但我覺還是可以說兩方面:

    一來,希望大家不要帶著眼鏡看心理問題,此“問題”並非貶義。就像我們的身體會感冒發燒不適一樣,心理也是。陌生環境易恐懼,遇到挫折會更多懷疑自己,不同的環境塑造著不同的性格,七情六慾和喜怒哀樂都是生活中不會缺席的,不管自己還是他人出現心理“感冒”,不要著急否定和懷疑自己和他人。

    二來,歡迎大家關注心理知識,更好的瞭解自己和他人。心理學,不是算命、不是解夢、更不是讀心,只是人們從一個特殊的角度更好了解自己和他人的知識。前兩天我轉發了《無問西東》裡陳楚生的一段臺詞,我在電影院裡聽到那段話真的被觸動,大意如下:

    “那一刻,我從思考人生意義的羞恥感中釋放出來,原來如此多這個時代優秀的人,也在思考這件事。”

  • 3 # 小林日記行

    我來說一下自己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社會再進步,人的思想也都在跟著前進,暴露出來的問題也更多了。老一輩人他們那個年代吃飯溫飽都是問題,想的都是種地收莊稼,說簡單點就是沒有那個時間去想其他的問題,老老實實種好地就好了,沒有其他的工作可給你去做,所以就少了競爭和攀比。

    現在生活節奏加快了,人與人之間的競爭更加的激烈,優勝劣汰的時代,人與人的攀比競爭造就了落差感失落感,慢慢的在心裡堆積,就會得抑鬱症,有的甚至會選擇報復社會等等

    現在的網際網路時代,大家對世界,對自己身邊的事和物都能事實瞭解,現在網上借貸那麼多,大學生借貸佔很大一部分,為了滿足自己去借而無力償還,弄的輟學,自殺等等 大學生應該是好好讀書為了讓自己出來有更好的工作,而不是現在借錢享受生活。

    說的只是一個簡單的例子,心理原因是一個社會進步的產物,社會進步了自己沒跟上停留在原地造成了心裡的落差,只有跟上時代的步伐,跟好的完善自己,才能過的更好。如果還是停留原地,不思進取那就等著被淘汰!

  • 4 # 鐵男春秋

    當今社會大家的心理問題越來越多的原因就是不安於現狀,得過且過,敲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畏步不前,整個人變得不可理喻,感覺那個人不是他,總之這個世界跟他無關一樣。

    時代在進步,科技和網際網路越來越發達,普通人的大腦和思維跟不上機器人的步伐了。然後普通人就感受到很大的阻力,在他們的心裡就感到自卑、自責、無助,由於學歷又比別人低,懷疑別人對他不容忍,思想就出現了錯亂,有的甚至燒炭自殺不想活在世上了。

    尤其是走進社會的年輕人,碰到一點事就解不開,腦袋不開竅,在家一直是獨苗,父母從來不打罵過他,由於他在工廠裡做工懶散,吊兒郎當,被工廠老闆當面批評就覺得沒面子,就辭職不幹了。每天在社會上流浪,如同孤魂野鬼到處走,走著走著自己的家在哪裡都不知道,不知不覺就變傻了。人一旦想太多,神經也會出毛病的。

    這個社會有心理問題的人很多,變態的、神經病的、突然傻笑的、自言自語的、正常人變傻的、變傻的成為正常人的都有。

  • 5 # 公議

    為什麼當今社會大家的心理問題越來越多?那是自己不會或者自己不願意去解決心理問題而將解決心理問題必須的良性迴圈弄反了變成越來越複雜的糾纏甚至成為死迴圈不斷攻擊心靈之故才會有越來越多的感覺!心理問題人人都有包括嬰兒都有隻有強弱之分而已。心理問題粗分有兩大分支。良性的能成為思維方式或思維方法架構成自己的思想變成解決問題的始發地!當然也會被問題的解決的路徑與契闔實際又能做到還能與目標方向一致的思考並沒有一掘而就可能需要積極進取地耐心而從廣度與深度上尋找路徑且選擇契闔實際方法集團來對付問題就行了!只要知道為什麼大約就能解開急於求成的心結取漸進集小成變大成的腳踏實際的謹慎行事!這是明事理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之一。還有另一類心理問題就是自己不切實際的臆想製造出來的也稱為"心病"!也就是說心理處於病態而導致的心理問題!俗話說"心病還得心藥治"!誰開出心藥最對症呢?沒有誰比自己更瞭解自己在想什麼?在追求什麼?在那些方面達不到自己的目的?如若自己不把自己當成沒有錯誤的聖人或者沒有過失君子而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平凡人必然會犯錯誤也有過失需要不斷反省自己反思過去做過的事情中的過失並認真改過糾錯地進行矯正與自新必定能不斷解決那些不切實際的臆想製造出來的心病的!至少那些心病會縮小到不至於危害自己生活與工作的程度是可以實現的!怕就怕只知道獨尊自己弄出自己什麼都正確和沒有錯誤的心病來!那就會不斷生成層出不窮的心病來!如心目中只有自己而排斥一切人和事而責怪別人不理解自己能同誰和平共處呢?自高自大地要統治別人或者控制別人的言行誰是真正傻瓜不知道你想幹什麼?能不進行自衛性的防範甚至遠離呢?那不然是孤獨不請自來的事!如若遇到同樣心病者必然是鬥起來必會再生許多許多心病!由於缺乏對心理健康需求的認知而缺少相應的舉措來化解故有此心理問題越來越多的現相!不能再深入探討了,那會導致稽核未通過的!那就只有會翻牆者和監視這個號碼的能看見了!

  • 6 # 旅行旅拍紀

    當今社會的人們容易出現一系列的心理問題,表現出精神緊張、失眠、多慮、困惑、抑鬱等症狀,這是有原因的。

    1、現代社會迅速發展,人們難以適應快節奏、快速變化的生活

    現代社會快速發展,在工業化資訊化的今天,每個人都是經濟快車上的一顆螺絲釘,非常渺小。

    而且,進入資訊化時代的今天,生活瞬息萬變,人們需要趕上生活的快節奏,這意味著巨大的精神壓力。

    無助感,以及焦慮感,讓人們對生活產生諸多不適應,例如仇富、焦躁、抑鬱等等。

    2、感情及家庭的影響

    現代人的生活是多變的,感情生活也是多變的。

    社會的自由意味著更多的選擇權,每個人都有追求愛情的權力,稍有不順利,配偶隨即就分道揚鑣。

    感情的挫折會給人嚴重的失落感,導致心理失衡。

    3、自我設定的壓迫感

    在崇尚物質享受,以金錢地位衡量人的成功失敗的大環境下,每個人都鐵了心要發財致富。

    而金錢,權力終究是無窮無盡的,人的慾望也是無窮無盡的。

    當我們把身外之物當作一生的追求,我們註定不會滿足。

    過高的要求和期望,容易造成焦慮,產生失落,失望的感覺。

    這也是現代人總覺得精神壓力大,社會浮躁,抑鬱人數增多的原因。

    總而言之,現代人的心理疾病越來越多,除了是因為快速變化的大環境導致人們焦慮,還因為人們過多的期許和實際之間的落差太大造成的。

  • 7 # 風墟

    Ⅰ、

    契訶夫有一篇非常知名的小說叫做《小公務員之死》。

    大意是說有個小公務員在劇院看戲的時候,不小心朝一個將軍打了一個噴嚏,他非常擔心自己因此得罪了將軍,於是三番兩次在各種場合向這位將軍道歉。

    但是他不斷地道歉就讓將軍越來越不耐煩直至越來越憤怒,最後一次將軍斥責了他一句讓他“滾出去!”,然後這位小公務員同志就嚇死了。

    隨著心理學的普及和不斷髮展,在龐大的心理學愛好者人群中我發現有這麼一類人:

    他們多數都不會去讀心理學的專業理論書籍,而是熱衷於《少有人走的路》之流的科普;

    他們學到了很多心理學的概念,並非常擅長將這些概念往自己身上套、和以此來解釋別人的行為與心理;

    他們善於在與人交流時熟練使用“擁抱你的內在小孩”“和你的原生家庭和解”“愛才是唯一的答案”等語句開導別人。

    最關鍵的是:他們學的心理學越多,他們懂得的“正確的”、“成熟的”定義越多,他們的問題就越嚴重。

    有些人甚至是明明生活的好好的,忽然瞭解了心理學之後,無數過去的陳年舊事被翻了出來,他的生活就被很多的神經症衝突給填滿了。

    天天不想著怎樣工作,今晚吃什麼,週末去哪兒玩,一天到晚“我的創傷怎樣被遼愈?我為什麼總是焦慮?我是不是缺乏社會化關係了?我這樣的表現是不是抑鬱症?”這些問題不斷地在腦海裡重複。

    這一類人群數量在變得越來越多。

    更恐怖的是:他們所謂的那些“心理學知識”已經令他們離真實的生活越來越遠了,而他們卻意識不到這有任何的問題。

    因為那些“心理學知識”令他們相信:我在變得越來越好,心理學在令我的心裡變得越來越健康。

    他們隨時可以拿出“邊界”“自我意識”“內在動力”等等這些詞,來在理論上無可反駁的證明他們是有了怎樣的“進步”。

    唯一的問題只在於他們沒有意識到:其實在很大程度上他們並不需要那些所謂的“進步”。

    就好比他們不斷嘗試去吸各種毒品,又一種一種的戒掉。他們拿起海洛因胳膊裡扎然後興奮地告訴你:“哇!我發現原來我對海洛因上癮呢!”

    一兩個月之後說:“我現在已經把海洛因戒掉了,我邁出了這一步!成為了更好的自己!”

    同時他俯身拿起嗎啡吸了一口:“天啊!沒想到原來我對嗎啡也上癮呢!”一邊猛吸了一口一邊說:“看吧!我一定能戒掉它的!”

    這一類的心理學愛好者們,可能已經在無意識之間給他們自己製造了很多心理上的“醫源性損傷”。

    他們就像開頭的那個‘小公務員’一樣,自己不斷地給自己製造著越來越大的無必要麻煩;

    同時基於對麻煩的擔憂和恐懼又做出了無必要、負作用的補償措施,因此給他自己帶來了更大的無必要麻煩,由此進入了一種奇怪的惡性迴圈。

    Ⅱ、

    必須在此先明確的一個立場是:“心理學科普”這件事本身是沒毛病的,多數人瞭解一些心理學常識也是有一定的好處。

    有毛病的是:在沒有紮實心理學基礎的情況下,過多的涉獵一些對心理學「病」、「症」描述的文章,並以這些含糊的、因由不確定的症狀表現直接往自己身上套,動輒就認為自己抑鬱症了、強迫症了;

    在個人生活全部正常的情況下,將過多的精力放在不必要的對自身各種問題的探究上,從而將原本無影響的問題放大,並因此衍生出更多的問題;

    我們今天主要針對的只是這一類“不恰當”的誤讀心理學知識的人群,並不是說要否定心理學、否定心理學科普。

    對於的確是有著心理創傷,的確在飽受各種心理病症的讀者們,這篇文章並沒有絲毫將你們歸為“無病呻吟”的意思。

    為了便於敘述,我們且先為我們今天要談的這個問題捏造一個名詞,叫做“溺心症”。(即:沉溺於心理學無法自拔而產生的症狀。

    好吧。。。這個命名我知道很垃圾,但實在想不出更好的點子了)

    會產生“溺心症”的原因、或者說“為什麼過度沉迷心理學可能會給人帶來負面的影響”,其根本層面上的原因有四個:

    一、最重要的原因是“聚焦效應”。

    聚焦效應也是我生造出的一個詞,意指我們對某一問題的關注,會將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後果、影響層面等給放大化。這種對問題的放大通常是不必要的。

    我們的“過度關注”這一行為本身會在兩個層面上對我們產生負面的影響:

    一個是我們自身的心理狀態,可能會因為對於問題後果的過度擔憂而產生焦慮、抑鬱、驚恐等問題;

    一個是我們的決策會受到影響,通常會基於這種不必要的擔心而採取不必要的補償措施;

    最典型的就是我們在開頭所提到的“小公務員”的例子,他對於“朝將軍打了個噴嚏”這件事有著非常過度的關注,所以令他“心慌意亂”、“過度恐懼”、“過度緊張”;

    並採取了不必要的補償措施——不斷地多次向將軍道歉,反而因此招致了將軍的厭惡;在此過程中,由於將軍的厭惡反應:不耐煩的表情,不開心的語氣等又令小公務員產生了更多的過度擔憂,於是又令他更加的傾向於採取“補償措施”來解決問題。

    這種問題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過於擔心女方不喜歡自己,所以神色拘謹、舉止失當,結果反而真的招致了對方的不喜歡;

    過於擔心自己得了各種病,不斷地檢查、焦慮、擔心,生活作息因此被打亂,再加上心理上的問題反而真的令自己得了病;

    過於害怕自己洗手有些頻繁這件事,由於過度關注反而令洗手不可控的變得越來越頻繁,甚至發展成了強迫症;

    由此可見,我們對於問題的“過度關注”這種行為本身通常才是給我們帶來問題的主因。

    在“溺心症”患者中的表現就更像是: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的都會有一定的創傷,但是很多創傷隨著時間的流逝早已經逐漸自行修復了。

    “溺心症”患者在做的事情就是拿著手中的“地圖”(心理學文章)在自己的心中尋找傷痕,找到本已復原的傷痕後猛地一刀戳下去:“啊好疼!看來我果然有創傷!這位心理學大師說的真準啊!”

    今天跟這篇文章學了招“接納大法”,傷口好了點兒;

    第二天馬上迫不及待的把傷口撕開看:“咦?怎麼還沒好呢?”

    後天跟那位大師學了個“愛自己十八掌”,幾張拍下去傷口又好了點;

    第二天又是馬上過來撕開傷口:“哎?你說這咋回事呢?怎麼還不好?”

    如此反覆下去,問題不見好轉,傷口卻因為被反覆撕開而越來越惡化了。

    隨意聽信一些文章中對於心理問題的描述就往自己身上套,這相當於一刀捅向自己的創傷;對自身問題的過度關注,等同於一次次撕開傷口。

    最無厘頭的是,有些人明明並沒有那樣的心理問題,卻非要根據某些病症的描述硬生生的給自己“造出”所謂的心理創傷,這樣就如同主動找算命的騙子被人家忽悠:“我見你印堂發黑,不日既有血光之災!快給我打錢!我給你除災化吉!”

    二、用心理學理論去衡量正常生活,往往會導致正常生活被扭曲。

    我們首先要明確的一個前提是:心理學理論不是超脫於真實生活之外的一個代表著“正確”的標準,而是基於對真實生活觀察研究而總結出的抽象化概括。

    這種抽象化的過程本身就已經在將真實生活給扭曲了,我們試圖用這種抽象化理論來指導自己的真實生活就又是進行了一種扭曲,所以試圖用心理學理論來指導正常生活,往往反而只會導致正常的生活被扭曲。

    其次是,心理學的各種理論更適用於心理諮詢、心理測量、心理研究中。

    在那樣的情境、當事人的狀態、諮詢師的陪伴等這些能夠將我們與真實的生活隔離開來。

    來到心理諮詢室你可能會痛哭、會頓悟,但這些是為了從諮詢室出來後能更好的去生活,而不是令你將在諮詢室中那些糟糕的狀態帶出來、持續的貫徹在你的其他生活時間裡。

    三、價值觀衝突。

    心理學起源於西方,無論是心理學本身、還是心理學在中國發展的時間都過於的短暫,所以現在的心理學並沒有完成本土化。

    沒有完成本土化的意思是說:心理學並沒有在價值觀、文化和意識形態上完成與中國傳統文化、社會氣質的融合,所以落實到具體生活中的話,會產生一定的衝突。

    這一點理解起來可能會有些複雜,有些人可能會覺得我是在故弄玄虛,但價值觀這種層面的融合事實上是非常重要的。

    總體而言,西方文化對真理的探索傾向於“外延性(extensional)”,東方文化對真理的探索傾向於“內容性(intensional)”。

    現代社會由於是西方文化領先,我們這幾代的人思維方式幾乎已經習慣了用“外延性”的標準來衡量事物,也就是說我們傾向於用客觀的、可量化的、邏輯推演的方式去看待問題。

    這樣一種思維方式本身就已經容易令一個人和真實的生活產生隔離了,再加上學了產自西方文化的心理學就更容易和現實生活起衝突。

    比方說有一位少女瞭解了心理學中“邊界”這個概念,忽然之間頓悟了,就和身邊人劃分了清清楚楚的界限,這可能的確令她短時間內會獲得一種輕鬆感,但是,在我們這樣一個大的社會環境下,過於清晰的人際邊界其實並不利於你社會關係的發展和建立。

    所以一定要記得,學心理學不能讓你脫離真實的生活。學了心理你就自認為你掌握了人類最正確的行為標準指南,今天看老公這個行為不夠成熟,明天看兒子那個表現代表俄狄浦斯期沒過度好,後天嘲諷單位同事不敢面對真實的自己。

    如果在你的眼裡,以前原本正常的人現在你統統都覺得他們有病了。那麼客觀來講,可能更符合“有病”這個定義的,是被心理學荼毒了的你。

    四、心理問題的“多因多果、多病多症”性。

    就是說,很多心理問題,同一個問題可能有很多種不同的原因,同一種原因,也可能會造成不同的結果;

    同樣一種心理病,它在不同的人身上表現出來的症狀可能是不同的;同樣一種症狀,它背後的病因也可能是多樣化或者不同的;

    比如說“攻擊力的投注出現了問題”,有些人可能會表現為焦慮,有的人就是抑鬱,還有的人可能就是強迫,還有的人他會表現為沒有安全感;

    再比如說,一個人總是心煩意亂,可能是他的心理層面存在著神經症衝突,可能是他的作息不規律,也可能是他心火太旺。

    還有就是,也有不少的心理問題和一個人的體質有關。比方說體質太差,一出去玩就頭暈目眩,一和朋友玩就累,不得不宅在家裡,那他的人際關係必然出問題,宅久了會產生心理問題那也是必然。

    對於這樣的情況心理問題就不是主因和重點,重點是隻有體質增強了,問題才能從根子上解決。

    但問題是,那些“溺心症”患者往往無法從一個整體性、系統性的視角來看待自身,出現了某一個病症就認準了一定是自己從文章裡看到的原因,於是照著某諮詢大師給的方子就要“自治”,結果往往是給自己胡治一通。解決不了問題,反而還牽引出更多的問題。

    Ⅲ、

    其實“因為過度關注心理學反而令自己的問題越來越糟糕”的情況,不僅僅只是存在於那些愛亂給自己貼標籤的心理學愛好者之中。

    在我的實際諮詢工作中也發現,有一部分的人他們在持續的進行長程的諮詢,有的都長達兩三年;

    但是在和這些來訪者的前一兩次評估中會發現,其實他們並不需要長程的諮詢啊,對當時那個狀態的他們來說諮詢更多的是無意義的、甚至也是有著負面意義的。

    因為你會發現這些來訪者已經成為“職業”的來訪者了,就是一開始諮詢你就能感覺到他馬上進入了一個“被諮詢”的狀態,他們通常會比較主動,非常配合,整個諮詢體驗非常良好,但問題是,諮詢對他們來說起不到什麼作用。

    因為這些來訪者可能在他們之前不必要的長程諮詢中被“訓練”成了諮詢室中的“老油子”,他們會非常清楚各種諮詢設定,瞭解諮詢起作用的方式和原理,但也正因如此,他們在無意識之中成為了諮詢室中的“演員”。

    他們習慣並且擅長“扮演”一個“有心理問題的人”和“通過心理諮詢獲得了提升的人”。

    這就和那些熱衷於參加各種沙龍和培訓,每次都“收穫很大、這位導師能量很足、帶給我不少新的啟發”的“沙龍老油子”是一樣的。

    心理諮詢師就像來訪者的一根柺杖,來訪者用這根柺杖走一段時間的路,然後學會依靠自己走。

    但如果明明自己已經可以走了、或者是其實一開始自己就可以走的,那麼再長期的依靠柺杖,這可能並不明智。

    Ⅳ、

    對於“溺心症”患者們我有三條核心的建議:

    二、如果真的想了解心理學的話也可以,我建議你按照“將自己培養為一個心理諮詢師”的思路進行學習或自學。

    當然並不是說你一定要將自己培養成諮詢師,而是這樣一個初始動機的設定,不會令你在各種各樣的定義和問題中陷得太深,而能夠保持清醒。

    最關鍵的是,你按照將自己培養成一個諮詢師的方式進行自學的話,最起碼你對於心理學的認知會是比較的紮實,不會輕易被忽悠。

    三、從對自己各類心理問題的過度關注中解放出來,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真實的生活中。

    一個人會擁有怎樣的命運,這個受大環境、基因、運氣等因素的影響,我們自己完全控制不了;

    但一個人擁有怎樣的感受和心情,他今天要讓自己多關注那些愉悅的事情、多讓自己開心,這最起碼是我們自己可以選擇的。

    少關注那些虛無縹緲的心理學概念,沒事別用那些抽象冰冷的心理學理論解釋自己,多陪陪家人,多出去走走,多吃些自己喜歡的,這才是真實的人生。

    以上。

  • 8 # 城南舊事之半生回憶

    由於當今社會的各種壓力很多,家庭是否和睦,工作是否順利,經濟有沒有壓力,等等的問題都會導致產生壓力。而每個人處理問題的能力不同,有的抵住壓力,把問題處理好,也就扛過去了。有的人處理不了問題,人開始焦慮,暴躁,抑鬱。又沒有得到正確的引導或宣洩,從而出現了心理問題。在出現心理問題後,沒有及時的進行干預。那麼就會惡性迴圈變為極端心理。

  • 9 # 思思1411

    首先是經濟社會飛速發展帶給人們的壓力,經濟社會飛速發展,在工作上要求人們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因而造成一定的工作壓力,第二,人們的生活水平也要隨著經濟的發展而發展,生活壓力也就隨之而來。

    第二壞情緒是會傳染的,人們的生活交往使得負面情緒在人群中擴大,出現心理問題的人也就多了起來。

    第三是不乏有些人的脆弱心裡,這方面尤其表現在孩子中,家庭溺愛,一直在比較順的環境中成長,某些特殊原因失去家庭的庇護,受到挫折等,就會出現一定的心裡問題。

    最後,是現代人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國家對於健康的呼喚,心理學的發展,人們越來越注重心理,因而在資料上顯示出現心理問題的人越來越多

  • 10 # Mthhay000

    焦慮,痛苦,不安,不確定感現在非常常見,除了來源於工作壓力,生活壓力,兩性關係處理等等之類的,更重要的是自身對於心理的認識,有沒有在出現這些心理變化的時候問自己,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心理變化,與自己對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十多歲每天心裡都很焦躁,有事沒事的時候都焦躁,請問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