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長工七號

    最近剛聽了《鄭淵潔的家庭教育課》,他的觀點和做法挺值得其他家長深思的。

    有的人可能還不知道鄭淵潔,具體可以去搜。

    他有兩個孩子,兒子小學就輟學了,不是不愛學習,相反是很愛學習,輟學是因為鄭淵潔覺得學校的老師教不好孩子所以乾脆自己領回家自己教了。女兒呢,又是跟哥哥相反的,鄭淵潔想把女兒領回家跟哥哥走一樣的路,結果女兒死活不幹,而是特別喜歡在學校裡學習,不喜歡回家學習。後來女兒高考考了全年級第一,而且同時收到了美國六家大學的錄取通知書。你說氣人不氣人?

    鄭淵潔的兒子小時候,那時候電腦才剛出現,老鄭不但不反對孩子接觸電腦,反而在那時候其他家庭都沒有電腦的時候急著花重金(一萬多)給兒子買了臺電腦。而且還動員全家人和孩子比賽玩電腦。結果孩子從來都沒有什麼網癮,而且電腦技術還很強。

    我想說,人啊,都是什麼東西越不讓幹,越是想去看看,去試試。越是封鎖他,他越來勁

    比如說哪個電影給打成了“禁片”就越有人搶著看。

    大家也都知道大禹治水是靠疏不靠堵的吧?

    人天生就是有好奇心,沒有好奇心的人是合格的。孩子還小,正好是探索世界的時候。

    又比如性教育,你不告訴他,他早晚會從別處知道,但是別處會夾帶太多私貨,那才是毒害。

    對於遊戲這個東西,它也有好有壞,這個知道就行了,知道這個也沒多大用。

    我覺得孩子沉迷遊戲有以下原因:

    真的就是沒上進心,只會吃喝玩樂那種,這樣的應該不多。自制力差,大家都會這麼說,但是我覺得,自制力好的人,跟以上第1種類型的一樣,也是極少的。大家都是普通人,誰也別說誰。父母的示範作用。孩子他還是孩子,他從小都是模仿身邊的人長大的。所以老鄭說,家長在孩子面前一定要做一個“好演員”,就算你自己再不愛學習,也要千方百計地做好這個演員。要讓孩子看到你的上進心,假的也行。第四點是很多人都想不到的。大家都知道遊戲是個虛擬世界,以前紅白機的時候可能就算是一個虛擬任務,但現在的遊戲有多少任務?有多少人物?多少場景?有隊員,有敵方隊員。有故事有情節。等等等等。這儼然是一個小世界啊!孩子會在裡面獲得控制感、參與感、歸屬感、使命感、成就感。為什麼會上癮啊,因為這些感是人類本來就需要的東西啊,是跟吃飯喝水一樣的必需品。希臘神話裡那個西西弗斯,每天往山上推石頭,推上去就滾下來,然後接著推,一遍遍推。很多孩子們眼中的真實世界就是這樣的,他不知道為什麼大人一天天這樣苦哈哈地推石頭,他沒有正確的世界觀!他會覺得真實世界裡自己就是傻~,虛擬世界裡才會成為英雄,再難也比真實世界裡毫無意義的瞎折騰強。這就是虛擬世界和真實世界的區別,甚至現在的很多遊戲都會透過大資料分析,根據這個孩子量身打造遊戲的難度,會讓你稍微努力一下就會正正好過關,這爽快誰抵擋得了?這都是被精心設計的,專門讓你上癮的。但是重點說回來,學校是什麼?我認為學校就應該是孩子進入社會之前的一個“虛擬世界”,也包括家庭的生活和教育。讓孩子提前“活一遍”。可是你們看看這個學校是怎麼設計的?遊戲里根據孩子的能力設計遊戲難度,這不就是大家常說的“因材施教”嗎?你做不到的,人家遊戲都做到了。遊戲裡,只要你一砍一動,對方就會掉血,或者你收金幣,你每一個小小進步它都會特別特別及時地鼓勵你。現實中呢?孩子的小進步沒人看到,大家只看最後分數。這個道理跟嗑瓜子和看短影片停不下來的道理是一樣的,一次次地微小的不起眼的,但是卻特別確定的,及時的小快感,就是讓人停不下來。總之,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一定要向遊戲學習,好好設計設計怎麼鼓勵和“欺騙”孩子,而不是總講些“大道理”,沒有足夠的閱歷,孩子是不可能懂那些大道理的。同時要想想怎麼賦予孩子上面說的那些“感”,這也是人們生存的必要條件。還有個原因是孩子有“焦慮症”。被家長和學校逼的。大家都知道古代很多名人都被貶謫過,朝堂昏聵,所以他們就只能“寄情山水”了。在孩子眼中,你們家長和老師都是昏聵無能的,自己是懷才不遇的,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處處不留爺,爺去投八路。這是開玩笑啊。這種孩子其實都是明白學習的重要性的,也是渴望上進的,也是希望獲得大人的欣賞和認可的。但是現實中遇到的挫折實在太多了,這挫折可能是自己確實有短板,可能是被揠苗助長了。好吧,不管是他認為自己是個傻~還是認為他人都是傻~,他這時候是沮喪的焦慮的。然後血清素、去甲腎上腺素Y-氨基丁酸等神經遞質就會缺乏或者失調。會有特別痛苦的感覺。就像是缺水一樣,那麼又不能馬上從學習那裡獲得水源,而且爸爸媽媽還一個勁地給往身上撒鹽。那就只能去喝那些“怪蜀黍”遞過來的水嘍。儘管這水可能是“海水”越喝越渴,越渴越喝。就是越玩越有負罪感,但是又不能停下來,停下來就馬上要死了。因為家長和老師沒能給孩子水喝。反而成了孩子越來越疏遠的敵人了。青春期的孩子好多都不願跟家長交心了。

    總結起來,我覺得:

    起碼要以一個平常心看待遊戲這個東西,不能讓孩子以為它有啥特別。進一步不光要尊敬,而且要像設計遊戲的人學習,怎麼設計教學。當然這不光是家長考慮的事。要跟孩子做戰友,不要做“監軍”,更不要做“敵人”,不要讓孩子長期體會“孤獨”,而且你只有做了他的戰友,才能從內部瓦解“他”。

  • 2 # 格格巫育兒

    導讀:隨著現在的電子遊戲的普及,幾乎大部分家庭的孩子都會有打遊戲的習慣,小學生、中學生上網玩遊戲就已經成為了非常普通的事情。但不管遊戲如何發展,打遊戲依舊是家長們眼中的毒瘤,危害著孩子的健康成長。

    如果只是偶爾打打遊戲娛樂一下,父母們尚且能夠接受,要是孩子已經打遊戲打上癮,那麼父母們就只能崩潰無措。孩子打了說不了,打又打不動,看著孩子每天對著螢幕打打殺殺,甚至影響到了正常的生活,父母是又氣又難過,而大家都有什麼好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嗎?

    對於孩子打遊戲成癮還不聽話這件事情,想必很多父母都會表示束手無策,幾乎什麼辦法都嘗試過了,但就是不奏效。面對孩子每日荒廢時間,學業越來越差,很多家長是憂心忡忡又憤怒至極,不知道應該怎麼辦才好。

    對此,我們就需要來簡單瞭解一下底層原因,好好的孩子為什麼就打遊戲成癮了,生活有那麼多好的興趣愛好,為何孩子就唯獨偏好打遊戲,甚至是一發不可收拾?而導致孩子沉迷、依賴於打遊戲的,主要就有以下幾點原因:

    1、遊戲的勝負能快速滿足孩子的成就感:一些沉迷於打遊戲的孩子,往往現實生活中是經常受到父母或者是他人的打擊、批評的,他們在現實生活中的自我價值獲得感低。因此,遊戲中的輸贏就能夠快速的滿足孩子在這方面的心理需求,給予孩子足夠的成就感。

    2、在打遊戲的圈子裡孩子能獲得足夠的認同感:遊戲中有太多的同齡人或者是擁有共同愛好的人聚集在一起,他們可以透過組隊的方式去共同完成一盤遊戲,這能夠讓孩子在現實生活中缺失的那部分陪伴感、認同感得以滿足。

    3、在遊戲的世界中孩子能獲得穩定的安全感:遊戲的世界觀、規則等等都是相對統一的,在遊戲的世界裡孩子能夠獲得比不夠穩定、變化多端的現實生活要多得多的安全感和自我把控感。說到底,遊戲能夠給予孩子相對穩定安全的環境感知。

    面對孩子游戲成癮,家長要如何做才能讓孩子從這個泥潭中拔出腳來,迴歸到正常的學習生活呢?

    1、找到孩子的心理缺口並且彌補:很多時候,孩子玩遊戲更多的是出自於心理需求上的滿足,而其根本原因也在於此,諸如缺乏陪伴,缺乏激勵和認可等等。家長們想要孩子不玩遊戲,那麼就需要滿足好孩子具體的心理需求,讓孩子減少對遊戲的依賴。

    2、為孩子建立起固定的遊戲時間,且不要輕易打破規則:很多時候家長們在對孩子玩遊戲這件事情上的態度也難以獲得統一,有時候過分嚴厲,忙起來的時候有過度放縱,這會讓孩子對父母的行為態度產生強烈的不穩定感,以至於無法對“遊戲有時”產生足夠的認知。

    3、多陪伴孩子尋找生活中真正的樂趣:而這其中,很關鍵的一點就在於父母的陪伴和參與,孩子愛玩遊戲很多重要的一點是排解孤獨感,他們的心智還不成熟,因此只能選擇高滿足裡,執行門檻低的遊戲來滿足自己。

    最後,作為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不能偷懶,更不能放棄。當我們真正開始關注孩子的成長,而不是去追求省時省力的教育,孩子的發展才會如我們所願。

    重要提示:小孩子玩遊戲成癮,往往是因為在遊戲的世界裡孩子能夠獲得更多的成就感、認同感以及穩定的安全感,遊戲能夠極大的滿足孩子心理上的空缺。而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家長就要懂得去彌補孩子的心理缺口,建立固定的規格,更需要回歸到陪伴孩子之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因為愛的艱難所以做的絕望“出自哪首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