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京津冀新鮮事

    孟子的仁政主張和王道理想有一個無比正確的邏輯:國君以民為本,百姓以國為本;國君善待百姓,百姓尊崇國君,百姓富裕國家安定,這就是孟子推行仁政、王道理想的路線圖。這樣的國家在那個戰火紛飛生命如同草芥一樣的時代,簡直就是世外桃源。按照孟子的制度設計,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滕國將會成為最強大的國家——天下老百姓爭先恐後移民滕國,天下諸侯國的國君成群結隊來滕國學習“滕國智慧”,推行“滕國方案”,一統天下的“滕國夢”越來越清晰。

    夢想總那麼美好,但現實卻總是荒腔走板浮皮潦草。滕國位於齊國和楚國兩個超級大國中間,一個是號稱“東邪”春秋時最早的霸主齊國,一個是欲飲馬黃河的“火雲邪神”楚國。在這個兩個大國中間,整天提心吊膽,搞得滕文公整個人都不好了。

    楚華人是暴脾氣,一言不合就開打;齊華人是蔫壞,步步為營在邊境修築薛地工事。滕文公對此憂心忡忡,請孟子拿主意。滕文公問孟子,滕國是跟著齊國混,還是去做楚國的小弟?孟子聽了很為難,作為一個堅定的和平主義者,孟子堅決反對不義戰爭。他曾經說過“春秋無義戰”,說當時的戰爭是“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他還在魯國狠狠地教訓了那個自認為善於打仗的將軍慎滑釐,說他是個禍國殃民的好戰分子,搞得慎將軍很沒有面子。孟子就像孔子一樣,對戰爭、兵法不屑一顧,所以,當滕文公問這個問題時,孟子也拿不出好辦法。孟子只好說,這個超出了我的研究範圍,要是非要我說,那就是深挖洞廣積糧,挖深護城河,加固護城牆,軍民團結如一人,看天下誰能敵!反正是人在城在,人不在城就是齊國的了。滕文公沒有得到滿意的答案,換了個話題,我們滕國盡心盡力地服侍大國,到頭來還是落得個滅亡的命運,到底該怎麼辦呢。其實滕文公這也是難為了孟子,因為,強者是強者的通行證,弱者是弱者的墓誌銘,在那個奉行大魚吃小魚叢林法則的時代,小國唯一的選擇就是被滅亡吞併。

    孟子講了一個意味深長的故事。

    滕文公問曰:“滕,小國也。竭力以事大國,則不得免焉。如之何則可?”

    孟子對曰:“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事之以皮幣,不得免焉;事之以犬馬,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不得免焉。乃屬其耆老而告之曰:‘狄人之所欲者,吾土地也。吾聞之也:君子不以其所以養人者害人。二三子何患乎無君?我將去之。’去邠,逾梁山,邑於岐山之下居焉。邠人曰:‘仁人也,不可失也。’從之者如歸市。或曰:‘世守也,非身之所能為也。效死勿去。’君請擇於斯二者。”

    他告訴滕文公,以前周太王在邠地的時候,狄人進犯,雖然太公進貢了很多東西,但狄人還是不依不饒,太公為了保護人民不受欺侮,告訴自己的子民們說,狄人要的是這塊土地,我不能因為這土地讓你們跟著我受苦。於是太公就搬到了岐山之下,好多老百姓都跟著太公一起搬了過去。但有人認為不能放棄世代留下來的土地,要誓死保衛。要麼逃走,要麼死守,您自己選擇一條路吧!

    滕文公很絕望,差點沒氣吐血!自己本來是想請個運籌帷幄的大師,哪想到孟子對軍事一點也不在行,竟然說要麼搬走要麼死守,這兩條路,滕文公一條也做不到啊!從此,滕文公對孟子由“粉”轉“路”,由“路”轉“黑”,完成了一個絕望的轉變。

  • 2 # 文史逆旅

    《孟子·梁惠王下》中記載,滕文公問孟子:“滕,小國也,間於齊楚。事齊乎?事楚乎?”孟子對曰:“是謀非吾所能及也。無已,則有一焉:鑿斯池也,築斯城也,與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則是可為也。”

    滕文公問:“滕國是一個小國,處在齊國和楚國兩個大國之間。是歸服齊國好呢,還是歸服楚國好呢?”

    孟子回答說:“到底歸服哪個國家好我也說不清。如果您一定要我談談看法,那倒是隻有另一個辦法:把護城河挖深,把城牆築堅固,與老百姓一起堅守它,寧可獻出生命,老百姓也不退去.做到了這樣,那就可以有所作為了。”

    孟子在回答滕國國君問題時,首先提出:你們這些權貴裡誰要依附誰,我管不了。

    但是他立刻把話鋒一轉,“與民守之”這四個字充分體現出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

    滕文公受到孟子的教誨,增強了將滕國治理為善國的信心。滕文公做國君後,根據孟子的意見,在國內推行仁政,實行禮制,興辦學校,改革賦稅制度等。不久,滕文公名聲大震,遠近都稱文公為“賢君”,自願來滕定居者絡繹不絕。數年後,滕華人丁興旺,國富、民強、賢君,善國之名遠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歐洲盃金靴,歐洲金靴和歐冠金靴,哪個含金量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