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笑貫長天
-
2 # 快樂書法
對這個問題,我的看法有所不同。
.大師的稱謂,一般都是經過時間的長期沉澱,後世人對前人的認可和尊稱。比如王羲之創立“新體”,他在世時,同時代的人照樣批他的字為“野鶩”。即說其不合規矩。但再後來王羲之在書史的地位,就不會多說了。
任何藝術形式上所產生的大師,都是非常少見的,一個世紀,一個朝代,一個藝術史的斷代,幾百年廖廖數人而已。當代有沒有書法大師,現在還不敢妄下結論。但按大師產生的機率和歷史而論,即使有,當下還不可以認定。這需要時間,也需要後世大多數人的公認。
2.所謂醜書越來越多,下這個結論,尚嫌有些武斷。經過社會文明的高速發展,書法藝術已經從百年前政治文化精英高高在上的專擅,下潛而泛化為當下的普羅大眾的愛好和追求,以及表達觀點和表現書寫的載體。
把寫一手漂亮字,原模原樣照搬工整美觀的唐楷,初步臨寫的象二王一路的行書奉為正宗,或者是鋼筆字直接變成毛筆書寫,寫的熟練工整就被認為是好書法,而大眾對書法歷史上其它不同風格的認識,理解,尚且在一個極其淺薄的層次上。因此對大量不同於前述書法風格的書法作品,一律定性為醜書。其實不是真正深入傳統,泛博古代書藝,還真正認識,鑑別不了書法意義上的美和醜。
3.三十年的文化斷層,使當下看似繁榮的書法的學習和創作,仍然處於起步和初創階段。但書法風格的多樣,取法方向的廣泛,已經不是三十年前,僅僅知道歐顏柳趙加二王那麼簡單狹隘了。可以說古代所有的表現形式都有人在繼承,學習,表現。歷史上許多在專業人士看來,很高妙的書法遺存,以及當前以這路風格為基調臨摹創作的書法作品,不被大多數業餘書者或觀眾理解和認可,也是正常現象。認為醜書氾濫,真實情況,其實沒有這麼嚴重。
四.我粗淺認為,隨著社會的發展,資訊的發達,教與學的深入廣泛,書法的風格多樣化,書法水平的不斷提高,是可期的未來前景。
大師也許在不遠的將來就會產生。
-
3 # 抱庸詩書
即便如今有大師,也是由後人來評判,藝術這東西,需要一段歷史來沉澱發酵。就如當下不少人熱衷於吹捧民國,無底線的吹捧。有人甚至對其人其時的文化藝術並不深曉,之所以高山仰止、心悅誠服,或許只是因為他們穿著長衫馬褂。並非藝學崇拜,更多的是敬畏先人,或者說是情感膜拜。
書法尤如此。幾千年的大浪淘沙,執節舉旗、成就一代絕學的書法大手不過數十,兩三代人之於歷史就是白駒過隙、滄海一粟。不必著急,文化不死,書法不滅,就一定會有新人橫空出世。
縱觀書法發展史,正書與醜書,拙書與妍書,就如同地球的公轉與自轉,共同維繫推動著書法的星球。
也如同一句歷史格言,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抱庸認為,現代的主流書法,成熟於魏晉時期,而晉韻尤其是一次脫胎換骨的重融再造,容止端麗、飄逸俊朗的正書妍書,美侖美奐、欣欣向榮。時即大唐,唐楷如雨後春筍,法度被推到了巔峰,世上無拙書。物及必反,宋四家的出現,撬動了森嚴的法度,推崇有法度也要個性,最終“宋人尚意”在書法圈一時繁榮、洋洋大觀。後來的趙孟頫、文徵明等人,又重拾魏晉筆法,頗似韓愈柳宗元發起的古文動動,晉唐之風再掀小高潮。而王鐸、董其昌,又反其道而行之,書法藝理之美再被推崇……如此反覆,螺旋上升。
很多人在罵“醜書”,其實所謂的“醜書”是書法自然生長髮展延續的時代現象,更多的是嘗試探索,想在打破原有機制體系上有作為。當然,書法作為一種理論與實踐都非常成熟的傳統藝術,想有大創新、大建樹是非常之難的。“醜書”有真也有假,雖然他們確實是在努力探求自已的線條藝術,但書而無法,終究不會有前途。
“醜書”之所以出名,給人非常繁榮的假象,是因為被看作是“行為藝術”,曝高度高。至於名氣,更多的是“吸睛”的人氣,而非真正的才氣、藝術水平。醜書應當有底線,書法藝術可以探索嘗試,但不能醜得太放肆、太離譜。
抱庸亂談。
-
4 # 雷家林書畫
說書法時,還有書法嗎?
清人的“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似乎把人們的思維凝固起來,成為一種約定俗成的模式,人云亦云,卻不知誤了多少水墨的英雄豪傑,筆陣中的壯夫驕子,有的人還以為宋人尚意自五代楊瘋子始,諸位就是按清之古人一個謬論而理解中國的書法歷史現象,自清之後,代代如此,書法之道路辨別不明,岐路叢生,很少有敢於破此魔障者,包括臺灣的學者。何以有此言呢,我們還是從三大行書說起,世人公認的三大行書《蘭亭》、《祭侄文》、《黃州寒食》三帖,為三個時代的行書經典,你能用一個字來說一個帖的本質嗎?能以韻說《蘭亭》,以法說《祭侄文》,以意說《黃州寒食》諸帖嗎,絕對不能。此三帖光彩照人正是因為法、意、韻三者齊備,而非缺少某種因素。法是無規矩不成方圓,理解容易,意是意態,意趣,意味,其中的訊息含蘊,情感的奇妙東西的展露等,它與文學性與哲理性還有禪意性相關,個人的天賦均包含在其中,韻則更奇妙,因法之齊備而參以意蘊,因二者的因素而使書跡散發一個天然難以言說的氣質,韻味。他們三個人都不是書法家,亦不是書法協會的主席,也不是名譽主席,那個時代,未有言“書法”只有言書,字,墨,很少有兩字聯說的,而且他們的身份是將軍,官員,或者士人,這是他們真實的身份,所以他們的墨跡,其實是個人的事,與官府無關,一任性情的展示(與官府相關的是正正經經寫給皇帝的奏摺與官府文書之類,不包括所提三帖的那種風範的作品,今天因為有電腦,根本用不著用筆來書寫官府文書了)。
晉人並不少於法度,縱使在書風(由篆而隸,由隸而楷)流變中,法度從來就是必備之能,王羲之小楷比如《黃庭經》,《樂毅論》完成楷書的演變,除去鐘太傅的楷法隸味,小王獻之之小楷《玉板十三行》更是爐火純青,法不具備嗎,為何不說晉人尚法呢。我個人覺得所謂的宋人尚意的“意”就是文學性,而晉之大王的《蘭亭》一文,其實亦是不朽的美文,而且充滿哲理的沉理,人生的感嘆。也就是說宋人的意,在晉代風流中就存在了。那麼較晉人晚一點的唐人就只是尚法嗎?我這裡先放過顏尚書而說李白,說杜牧,可以說甚至先放過了放縱的張旭、懷素等 人,這些充滿浪漫激情的草書大家,意與韻充滿的癲子。
李白杜牧兩人的書法事蹟《宣和書譜》有記載,但同樣略過不說,只說他們存世的書跡《上陽臺帖》、《張好好詩帖》,李白是想兼濟天下的人,杜牧是地方官,在唐詩文取士的時代,除了詩文外,字寫得好亦是一個起碼的要求,也就是字至少得法度具備,為此我把曾經寫過的兩篇對於《上陽臺帖》、《張好好帖》貼上如下,以便理解我要破的“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之魔障:
其一《李白書法(上陽臺帖)的雲煙氣象》
在書法史上,鮮有李白的地位,原因是其書名為詩名所掩還是真跡流傳太少,應該是兩者皆有之,目前所知李白的真跡,僅《上陽臺帖》孤篇。而且有點雲煙漫滅,字跡不甚清晰,這個效果,也許是更能符合李白那種仙人逸態的風神氣度,本來李白如同太白星下凡一般,又好飲酒,作派不俗,一生的傳奇逸韻使他的詩文書法均會蒙上一種神奇飄渺的色彩,加上時代的雨洗風磨,字跡的漫滅如同字如物象,有的隱在雲中,又的現在目前,成為大自然與唐代詩人天合之作。有的人是天然的書法家,如同有的人是天然的歌唱家,比如劉邦,他的《大風歌》就是天然的王者之歌,發自本來的充滿底蘊的聲音,而他平時看來又象文化不高的草莽或者痞子,就是這樣不看好的人,能發出不凡的歌聲: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歸兮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如果說劉邦的歌沒有技法,不專業,那世上真不知什麼才算好的歌詞了。
唐朝那些詩人的墨跡留下的太少,米芾說過畫九百年黯然失神,書法亦然。那幅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畫二千年如昨日一般的新鮮,那是時代被封存,如洞中方七日,人世已千年那般的感覺。李白的墨跡不僅僅是書法本身的技法問題,而是書外的功夫高過其他的書家,故他自負地說:歐、虞、諸、陸真奴書耳,自以流出於胸中,非若他人極習可到。李白是一位有兼濟天下之志帶劍俠客,是一位常年行走四方,長嘯短吟在風月之下,豪氣滿懷的才子,有不凡的含蘊盤恆如胸中,發而為詩則不凡,發而為書同樣是不俗的,故想到林散之常書的那句:“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此正是李白的寫照,其字不在“極習”上較短長,只在氣度胸襟上比高下。而他的四言詩句:“山高水長,物象萬千。非有老筆,清壯可窮。”如同其為藝的理論一般,書法是抽象的展示,不僅僅是自己寫詩時同時是練習寫書法,(古人沒有電腦,也不用硬筆)毛筆加稿紙隨寫隨入詩袋,李白作詩之多,如同中醫師寫藥方那般的練習,全在無意之中,技法的練習承天然的作派,此便是李白的老到之筆,故其書法無意如佳乃佳。
《上陽臺帖》儘管是孤品,足矣,一斑知全豹,那裡面有陶景弘的白雲情懷,有謝安的東山逸興,有明月相邀,夢有天姥的追憶,在其線條的執行裡,有輕舟已過萬重山的明快流暢,有桃花潭水深千尺的顧盼徘徊。一生磨難的詩人,浪跡天涯久了,筆也老了,心境也老了,所見也豐富了,自然“清壯可窮”,其書法的境界聯想,同樣是“山高水長,物象萬千。”視覺的聯想豐富而不可窮盡。書法與書道,一字之差,意義是有區別的,前者重技,後者重道。然而道不可言說,會心在自己的靈感與悟性,一個人在人世間行走久了,閱歷深了,一切就水到渠成。
其二《杜牧(張好好詩帖)--風流浪漫的性情展示》
唐代詩人書法,傳下來的鳳毛麟角,李白有幸留下《上陽臺帖》,賀知章留有章草《孝經》,杜甫則未見跡傳,但晚唐的小杜:杜牧卻留下《張好好詩帖》,以墨跡展示唐之風流遺韻。杜牧是唐朝的官員,卻性情浪漫風流,有一回一地方上賢達設宴,故意不請為官的杜牧,杜牧卻不請自來,十分的逗人。作為詩人,十分的好色並沒有什麼不光彩的,是真性情的袒露,當然,他對於所愛的人是十分的真摯,沒有半點假,只是有時難盡如人意罷了。詩中的豔情讓人快樂,不能相聚的結局讓人傷感,此一切都透過抽象的線形展露出來。書此帖時,情感的真摯總是溢流全章,豐富飽滿,筆底波瀾中含醉意。作為詩人,書法是餘事,故詩人書法往往無意如佳,卻反而習氣全無,中含稚氣而法度並不失卻,姿態橫生,奇詭生動。下筆時元氣充沛,真宰上訴,此與詩人的氣度學養分不開,一個兼濟天下的才子,雖處晚唐,無力回春大唐的弱勢,但總還是不斷地歌詠歷史的陳跡,歷史的過往,長嘆以平憂心,當然,杜牧熱愛生活,愛戀美妙女子,是男人本色,但杜牧是清雅斯文的官員,不虛假做作,也是詩文書法成功的原因。
此兩篇短文以流傳墨跡說唐詩人的書法,這裡面就說到了書法的文學性,它的“意”,以及它(墨跡)所散發的韻致。他們寫這些與官府文書與奏摺不同的個人色彩的書跡時,心靈的自由與抒展,精神的解放與飛揚,全在這些合於法度的字象陣裡。時代的變幻,英雄的才華無法展示,那麼古人在詩文筆陣中圖慰藉是十分自然的事,而且能夠獲得心靈自由解放,放鬆安逸的就是行、草書,所以能夠展示法之“外”的“意”與“韻”亦是此兩類書,由於更多的書跡出土與海外的書跡影印出版,我們的視野更加的全面,從隋朝的書跡《隋人書妙法蓮經》(現藏於上海朵雲軒)帖中我們可以領略隋朝的楷法已經到了極致,無可復加,唐朝那些官員的楷法,還是有點意趣的少少許的參入,不若隋時一些無名的抄經者的筆跡法則森嚴。當然對於書法,法則是不可少的,但縱是歐陽詢者,他的行書同樣不少於“意”可“韻”,象他的《張翰帖》,不也就表現了這個公認的楷法大師,個性自由放縱的一面嗎。李邕的行書同樣是尚意與韻,而且把這種風尚推到一個高度,並且運用碑石來展示自己的風采,李邕不僅書法光彩奪目,他的文章亦是一流,在《麓山寺碑》中的開篇雲“夫天之道也,東仁而首,西義而成,故清泰所居,指於成事者已。地之德也,川浮而動,嶽鎮而安,故耆闍所臨,取於安定者已。”氣勢何其恢弘,文與跡合一時的感覺,較之書家抄寫他人文字的感覺要融合得多,天人合發而無間得多,所以傑出的書跡多在其文學性,也就是它的“意”,由“意”散發的氣韻之生動。所以右軍(羲之)為龍,北海(李邕)為象,兩者為行書之高峰,法、意、韻三者均具備。
也就是說唐不僅尚法,亦尚意與韻,如果說張旭與錢僧懷素在意態與韻味上特別地縱橫有致,但他倆法度同樣森然隱含,張旭的《郎官帖》展示了他楷法嚴謹的一面。所有傑出的草跡,用真法為之,正如孫過庭說的:“圖真不悟,習草將迷。”所有傑出草法大家首先是楷法了悟者。而所有的草法大家,展示的跡法而外意與韻齊備。這樣我們再說顏真卿不僅是楷法的變法者,莊重的顏體可與大王名氣相高,他的情感展示的行草書,與晉之諸子,無有區別,一樣的任運自如。或者他在廟堂是一個樣子,在家與山林則是另一個樣子,不少於晉代風流,並不象李白說的那樣全成古丘,仍然連綿在中國計程車人血脈中,連綿到今天,自然不少於宋代的諸子。
那麼宋人不尚法嗎,回答同樣是否定的,宋人尚法,無規矩何以成方圓,歷代的華人,代代都有聰明者,自然不少於宋人,蘇軾的楷法,集二王與顏清臣兩者,米芾的楷法,在寫給太皇太后的文書中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黃山谷的小楷更不用說,三蔡的楷法功底,同樣是下不得地,宋人尚法,毫不含糊。
但是歷代的書法,不僅只有三個元素,不僅是法、意、韻,恐怕還有更多的元素:逸、妙、神、淡、散、虛、空等無盡的意味,很難以法、意、韻三者限定。不同時代的人在不同的時段的變幻同樣難以有一個清晰的現象呈現,歷史就是處在煙雲中,不僅人生的歷史,藝術的歷史亦是如此,我們不可以過分的明晰解說歷史的跡象,自然包括墨跡,只能大致的把握它,獲得基本的印象,而不是片面部分的印象。
-
5 # 閑雲
何為書?何為法?書既為寫,識字人皆可書,工具亦可五花八門;法,是規則、法度,是遵循一定的法則,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有結構、有章法,才能稱之為書法,需經一翻歷練,而非信馬由韁,自由體,創新體。前人已經把書法寫到了極致,今人就別想超越了,能繼承下去就算造福子孫後代了,就算為中華文明貢獻了力量。
-
6 # 不二齋
我是一個樂觀主義者,我覺得當今的書法發展的還是很好的,大可不必杞人憂天,與其去擔心這個,還不如去好好練練字。
當今是一個好的書法時代,至少在書法上是這樣的。
書法開始職業化有了職業的書法家,他們職業從事書法的研究和創作,隨著電腦時代的來臨,很多人不寫字了,更不要說練習書法了,職業書法家的產生是時代的大勢所趨。
而比較令人高興的是,這些書法家完全可以透過自己的一支毛筆來養活自己,甚至獲得財富的自由,這在歷史上任何一個年代都是不可想象的。
書法開始學科化和專業化自從山個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書法作為一個專業在大學裡開設,先是隸屬於美術學,後來成為了一級學科書法學,現在還建成了從本科到博士的學位建制,雖然相對於日本還是晚了很多年,但現在的發展勢頭很足,全國已經有100多所高校開設了書法專業。
書法展覽開始正規化中書協和各級地方協會的展覽也越來越正規,設立了書法最高規格的獎項“蘭亭獎”。和電影的金雞獎以及戲曲的梅花獎一樣,成為18箇中國國家級的文藝獎項之一。無論是協會還是比賽,都是歷史上前所未有的。
醜書越來越多了嗎?醜書並不是越來越多了,是不懂書法的人越來越多了,“書盲”越來越對了,網路的發展讓不懂書法的人也開始展示自己的書法了,譁眾取寵的人更容易火,也是因為真懂書法的少了。
很多教授級別的導師都認為書法會在50年以後消失,他們都對書法一竅不通,還停留在書法就是簡單的寫字的認識層面,可見大多數的人還是不懂書法的,書法已經成為一種成熟的藝術,有它完善的技法、審美和理論體系,是不可能在50年以後消失的。
真的出不了書法大師嗎?我覺得也未必,這才寫了幾年字啊,二三十年而已,500年出一位也可以了,時間還長,何必這麼早就開始擔心。
再說大師即使現在出現了,說不定我們現在正罵著他呢,因為大師都是超越時代的,我們是看不懂的,需要下一個時代的人來評價。
-
7 # 鳳山書畫苑李文聰
中國書法是國之瑰寶,是世界文化寶庫的熣燦明珠,但是自沈鵬始主張脫法創新,張海蕭規曹隨,擯棄了中國書法的優秀傳統,視古人書法如敝履,至使書壇邪氣漫漫,霧霾彌天,醜書橫行,已成氾濫之勢,毒化了社風,影響誤導青少年,當今重要的是中書協認真反思,撥亂反正,正本清源,在大力弘揚中華傳統的基礎上,書寫出無愧時代的書法之作。當下應強調向前人學習,端正學風、書風,否則創新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創新無根基,是空話!
當下為什麼醜書氾濫,主要是竊居高位的大腕不學無術,鼓吹歷史虛無主義和文化虛無主義,宣揚提倡什麼現代書法書法,貶低千年書法文化的藝術性和教化功能,其腹中空,提倡超近道,脫法胡搞,君看中書協之大腕,有幾人能書正楷,有幾人認真臨過帖?於是出怪招,彎道超車,誤導大眾,弄出吼書丶噴書、亂線書、陰書,不堪入目,盡顯狂野風、草莽風丶忽悠風,,追名逐利,效石崇鬥富,拜碼頭拉圈子,魑魅魍魎紛紛出籠,如是下去,豈來中華文化之光大之復興!
-
8 # 留得青山孟留山
什麼是大師?標準是什麼?這個標準太不好定了!
翻開個人的冊頁,看看各種媒體,大師滿天飛,教授一大堆,國際第一,國內第一,老子天下第一 ,還能說沒有大師?
是不是大師,有沒有大師,還是讓時間去驗證吧!還是讓作品去說話吧!大浪淘沙,歷史無情,真正的大師在歷史的隧道中會出現的!
不能以醜書,田書去界定大師,各種人物,各種書題,都可能會出大師,都有可能並且大多數被歷史淘汰出局!
我在研究王鐸,已經出版了《王鐸詩文殘稿》《王鐸八觀齋會記》《王鐸信札》等,現在正在出版《王鐸擬山園石刻》,現先發幾個圖片供大家欣賞。
-
9 # 孟慶一美術館
不用迷信現在的那些所謂大師。長江後浪推前浪。歷史是人民創造的,江山代有才人出。有公認的大師出現將是中國文化的幸事。
-
10 # 中州耕牛堂主
我認為,中國書法未來的發展,是在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書法創新很怕,但不創新更可怕!
書法大師級人物還是會有的,善醜書者永遠也成不了書法大師。醜書,是書者放飛自我、大顯神通的神通的一種表現,但醜書不會成為中國書法的主流。中國書法的主流應該定格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之上,在傳統的基礎上融入書法家的個性,並形成自己書法風格的書法作品。這就是中國書法未來發展的方向。
書法,在傳統沒有繼承好之前,萬不可輕談創新,更不要先融入自己的個性。還有就是:書法創作不是創新。創新是創新,創作是創作,兩者是不能混淆的。
醜書,自古以來沒有定義。至少在史料上沒有記載。我的觀點是,書法創作,只要筆法不變,結體是可以變的,但結體的變化應建立在傳統結體的之上,要變,只能變三分到四分,變多了就沒有傳統結體支撐了,失去了傳統的變化,那就是失敗的變化。如果書者能做到以上所說的,創作出來的書法作品就不能稱之為醜書。書法創作,關鍵要把握好一個度。度,就是書法創作的底線。這個底線是不能突破和超越的。古人學習書法,度,就把握得很好!記住,書法創作萬變不離其宗!
關於書法作品的章法和墨法,我認為,筆墨當隨時代。書法作品形式可與時偕行。墨法之變更簡單了,只要在自然的狀態下進行書寫就可以了。通俗的說,就是蘸飽一筆墨,可寫多個字和多行字,直到筆枯時再蘸一筆墨,忌寫一筆蘸一次墨,忌寫一個字蘸一次墨。按照這樣的辦法創作出來的書法作品,也不能稱之為醜書。
關於中國書法發展的未來,請各位書友不必為之擔心,自有權威機構引領,自己只管跟著走就可以了。因為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書風。自古以來如此。
-
11 # 傲寒梅666
書法是文講得藝術,百姓講得書法是實用漂亮端莊工正!書應分兩來評說、藝術書法沒有樣本,但有標準要求。文學修養高應該藝術品味高!能書中惰感,書中有畫,書中有詩意,書中有節奏,書中有韻味。另外能欣賞品味人同樣不屬凡人!我普通布衣一人只是上看點點墨,下看一片墨,左看右看不認得!關於醜書也有二種,一種根本沒學過傳統書法,更不知道書法史,心躁氣浮亂畫亂塗!另一種書法高人自己迷失方向,心裡糾結解不開,又走不出。變成狂躁,瘋了!我相信,中國書法一定會有傳統繼承人!並會發揚光大!一定會產生大師級人物!因時代在前進,歷史會創造高人!
回覆列表
現代書法的悲哀在於兩級分化,中庸沉沒。
什麼事兩級呢?
一個極端是二田之流,基本功紮實,突破境界後或可有為,可惜徑入館閣,自己徑入歧途不說,還大肆宣揚,把太多的人都拉進自己的水塘中。
另一個極端是醜書之輩,基本功尚未成熟就急著突破,創造所謂的自己的體,結果是寫出的作品漏洞百出,不成模樣。
我說的中庸者是踏實走傳統路徑的人。其實,這類人才應該是書法界的中堅力量,可惜,這群人的力量過於薄弱,而且,到現在為止,這群人還沒突破的人物出現不說,僅僅是傳統書法也沒有達到充分理解的地步。
現如今,三方紛爭嚴重,彼此進攻,一時之間誰也說服不了誰,誰也不服誰!
歸其原因就是沒有一個統一的框架。其實也不是沒有這個框架,是有大家沒有人能夠達到理解通徹的地步,所以,大家都避免談這方面的問題,可是!不談這方面的問題,書法就沒辦法進步啊!
最關鍵的是把書法審美的真諦找回來,無論那一方,誰掌握了書法的真諦就由誰來把持書法的發展方向,大家看,這樣可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