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漲婷板

    因為是獨生子女,父母是週四休息,所以小時候基本都是被父母反鎖在家裡,因此,諸如:踢毽子、跳橡皮筋等我基本都不會,只能爬在窗子上看樓下小朋友玩!

    但是每年暑假,學校裡總是會組織中隊委員以上的小幹部們為期一週的夏令營活動!

    記憶中最難忘的是小學三年級時,半夜被一陣刺耳的鈴聲驚醒,帶隊老師大喊:“同學們,壞人來了,趕快起來一起去抓壞人!”

    緊張一下子驅趕了睡意,在老師的劃分下,男女生搭配,分幾個小組,帶上手電,一層層找壞人,那時候的男生還是很有擔當的,很紳士的衝在最前面,還不忘提醒女生注意安全……

    最後在教學樓走廊的橫樑上,終於抓住了“壞人”,那是高年級男生扮演的,我們忘了是演習,對於抓到的“壞人”,我們拳打腳踢,直到老師過來……

    那時的我們,物質是匱乏的、精神是充實的、同學是友愛的、老師是育人的、我們也有著不輸日本人的集體榮譽感,以及團隊協作精神!

    如果說我們懷念小時候的點點滴滴,不如說是我們更懷念那時的社會風氣和那時代裡樸實無華的人……

  • 2 # 70後的老鼠

    有這樣的玩過,那時候也沒有什麼玩具,就整點泥土,團了成各種形狀,還拽包包,整可衣服褲子都是泥,回家後免不了一頓捱打。

  • 3 # 遊記集錦快樂遊張良

    玩泥巴取樂,我小時候也玩過。即將一大塊兒泥巴反覆揉,待揉好之後,再在泥巴中間弄成瓦罐狀,成為一空殼。然後,將泥巴高高舉起,將中間空的向下,重重摔下去,由於泥巴中間是空的,再加上空氣作用道理,泥巴重重摔下的瞬間,空氣將泥巴衝破一個或幾個窟窿。如果是在賭輸贏,那麼,就可能以誰的泥巴上面呈現的窟窿大為贏家,贏者可彈一下或幾下輸者的頭子,更或者從對方的泥巴上揪上一塊泥巴,以補上自己泥巴上的窟窿為代價等等。

    我不能不說的是,過去,小孩子玩泥巴,一定意義上說,那是華人生活水平低,文化娛樂場所少,小孩子不得已而為之,只能利用當時現有條件,就地取材,玩起了泥巴,樂在其中。

    小孩子玩泥巴,既然是缺乏小孩子高雅文化娛樂場所,和單調無聊的孩童生活所致,那麼,就不值得現在的小孩子效仿和重複。現在華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文化娛樂場所多了,小孩子的興趣愛好更加廣泛和高雅了,這無疑是一件大好事。反觀過去玩泥巴取樂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尤其玩泥巴不衛生,是一種低階趣味的活動方式,可不再提倡!願我們現在所有的小孩子都能借助高科技玩具,得到最大限度的智力開發,使得華人一代更比一代強。

  • 4 # UncleJohnny

    我們小時候讀念達小學"幼稚班"(現在叫幼

    兒園),很幸運,是一個解放前名牌大學畢

    業的前輩教育家吳橘英先生親自教的。

    我們有文化課,一人一個小黑板,一支滑石

    筆,學寫字,學算數;

    我們有音樂課,學唱"我是好寶寶;美麗

    的田野····;

    我們有"勞作課",老師教小朋友各種技能。

    有紙工課,教剪紙,刻紙等技藝;

    有木工課,學做竹蜻蜓,陀螺等;

    有泥工課,就是每人一塊橡皮泥,跟著老師

    學做方形,圓形,小動物等形狀的東西。

    到了小學,我們已能用黏黏的黃泥,做出各

    種各樣的小動物,小船,泥娃娃,曬乾了,

    再在爐火中烤乾,好玩個好幾年呢。

  • 5 # 美多多平常心

    玩過。還是要河裡淤積的黃膠泥最好,一般菜地黑泥不細膩。現在才明白,玩了以後再仔細處理手臉和衣服,家人還是知道又玩泥巴了,一頓訓斥。

    一大群孩子們委爬在一起,泥巴在地上先整理的方方正正,四面淨六面光,不光有的吐口水,誰也不嫌棄誰,還有鼻涕吸溜吸溜的都沒誰說啥。再從中間開始往外捏窩出來,底要薄,往下摔誰的底爛的窟窿大,別人要補給他相同大小的泥巴,還要提前說好是補餅饃還是蒸饃,餅饃就是可以把泥巴拍片越薄越好,蒸饃就是瓷實的一個疙瘩。

    我更多的時候是看他們摔,我家人不許我玩,說沒有女孩樣子。我偷偷拿著泥巴學著外婆做面花,捏餃子,做花饃,那些手藝潛移默化就學會了。

    我家人對我要求很嚴,男女有別,不能去渠邊,不能去幹這,也不能去幹那,包紅指甲都不準。好在,我的童年還是有的玩的。有些記憶還是美好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冠疫苗何時上市,是不是上市了人人都要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