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愛中國書畫

    曹操的路線是不依靠士族,並庶族奪得了半壁江山。但曹操死後,曹丕採用了陳群的九品中正制,依靠士族來奪取天下。因此,可以這樣說,曹魏與士族的對抗中,選擇了放棄。這話看你從哪個角度理解,如果只是從曹氏血統的魏國來看,當時沒有取得全國統一是因為當時曹魏政權還沒有取得對孫劉聯軍壓倒性的實力.這包括,人才政治,經濟,軍事,的綜合體,,通俗說法,就是條件不成熟,佛家,道家,軍事家其實都講緣,講勢的,那就是條件.為什麼我把人才擺在第一位呢?

    我們看看篡奪曹魏政權的晉武帝一統天下具備哪些條件呢? 孫劉兩國的優秀人才逐漸消亡,沒有強有力的後繼者.這包括軍事家(蜀國的諸葛亮,關羽等五虎上將,吳國的周瑜、魯肅、黃蓋,……以及後來的呂蒙,陸遜,連最後的陸抗也死了)孫劉兩國的統治者劉備、孫權死後,劉禪和孫浩能和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相比嗎?肯定不能的。關鍵在於戰爭的勝負他是講實力的,此消彼長條件成熟才有機會吃掉對方一統天下。曹魏不能做到就是因為雖然本方很強,但對方也並不弱阿,起碼湊合起來可以和你抗衡阿。晉國代魏 不是北方政權走向沒落,而是完成了一個新興家族的統治更新,都知道司馬家族的力量,因此從後來看,變種的北方政權得到加強,南方孫劉政權不斷腐朽,沒落,雙方力量發生了質的變化,這個時候北方政權統一全國條件成熟了。英明君主加上精兵強將取得統一大業正常。條件是關鍵,人才更是關鍵。

  • 2 # 火炎焱燚鑫鑫鑫

    因為還是不夠強大。這強大不僅僅是武力的強大,還有意識形態呢!沒能統一,說明天下還沒完全歸心。或者武力強大到橫掃天下所向無敵,全部武力鎮壓降服。

  • 3 # 如椽筆

    其實不難理解,以《三國志》為例,其中有這樣一段:吳、蜀雖蕞爾小國,依阻山水,劉備有雄才,諸葛亮善治國,孫權識虛實,陸遜見兵勢,據險守要,汎舟江湖,皆難卒謀也……臣竊料群臣無權、備對,雖以天威臨之,未見萬全之勢。

    由此可見,魏國雖然佔據人口、地盤、以及經濟的優勢,但事實上,吳蜀兩國佔據的地盤都不是好啃的。想要扳倒吳蜀兩國,需要多年的謀算,還需要有強大的財政支援,畢竟軍馬未動糧草先行。然而魏國沒有這些,所以只能看著。

  • 4 # 名留青史

    在歷史上,蜀國亡於263年,魏國亡於265年,吳國亡於280年,三國中最先亡國的應該是蜀國,不應該是魏國,是不是搞錯了?其實,魏國在司馬師、司馬昭兄弟輪番輔政的時候,就已經是名存實亡了。先是在嘉平六年(254年),司馬師廢掉魏國第三任皇帝曹芳,另立高貴鄉公曹髦為第四任皇帝,司馬師獨掌大權;其次在景元元年(260年),司馬昭派人殺死了曹髦,另立曹奐為魏國的第五任皇帝。曹芳、曹髦、曹奐名為一國之君,但皇權旁落,他們不過是司馬氏兄弟及司馬炎操控下的傀儡而已。所以說,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魏國是三國中最先亡國的,是名存實亡。

    經過數十年的戰爭消耗,到了三國後期,魏、蜀、吳三國的人口數量都有了大幅度減少,當時蜀國僅有二十八萬戶,人口約九十四萬;吳國只有五十二萬戶,人口約二百三十萬;而魏國有一百三萬戶,人口四百四十三萬。三國中,魏國的面積最大,人口最廣,吳蜀兩華人口加起來,也不如魏國多。然而,實力最強的魏國卻最早亡了國,這讓很多研究三國曆史的學者感到不可思議。

    筆者認為,魏國之所以先亡國,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原因。

    其一,篡位的負面影響。魏國的最初奠定者曹操,一開始是東漢的官員,但後來卻憑藉著強大的軍事實力,挾天子以令諸侯,獨攬大權,把持朝政,讓漢獻帝淪為傀儡皇帝。曹操自己雖然迫於形勢沒敢稱帝,卻暗示讓他的兒子曹丕廢漢立魏,取而代之。曹操死後,曹丕繼承其位,便強迫漢獻帝把皇位“禪讓”於他。儘管曹丕在篡位過程中,為了堵住眾人之口,三番兩次的表示謙讓,做足了表面文章,但最終還是顛覆了漢朝四百年的基業,自己當上了魏國的第一任皇帝。曹丕的這種作為,為後來逐步崛起的司馬氏做出了榜樣,只要實力強大,條件允許,就可以取而代之。後來,曹氏衰敗,司馬氏崛起,司馬炎依葫蘆畫瓢,像當年曹丕那樣篡奪神器的惡性迴圈再次上演也就不足為怪了。

    其二,人才的嚴重匱乏。曹操在位時,很注意招賢納士,文臣武將蜂擁而至,且多為心腹。到了曹丕、曹曹叡時代,他們則更看重曹氏家族的將才,沒有及時發掘外姓的能臣,人才變得比較匱乏,軍事指揮上幾乎完全依賴司馬懿,甚至出現了出兵打仗全靠司馬懿一人支撐的尷尬局面。魏國的將才或者說是人才雖然不少,但稱之為曹氏的心腹卻很少,他們絕大多數都站在司馬氏這一邊,唯司馬氏之命是從。後來的鄧艾、鍾會,則是司馬懿父子發掘的傑出軍事人才。人才由誰推薦提攜,必然心向之,魏國在人才方面已經被司馬氏壟斷了。

    其三,特殊的特殊位置。魏國地處廣袤的中原,人口密集,經濟強盛,是每一個有野心的人物都垂涎已久、望眼欲穿的地方。而中原,歷來被看作是正統。可以說,誰佔領了中原,誰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霸主。因此,中原成了有野心的人最想得到的地方,其他的弱國、小國都虎視眈眈,一有機會就發起戰爭。諸葛亮為了攻取中原,曾六出祁山。姜維為了攻取中原,曾九伐中原。作為當時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司馬懿很清楚的認識到了這一點。滅了公孫淵以後,司馬懿得知曹睿病危,沒有在遼東那個破地方久住,就忙著班師回朝,急匆匆的趕回到了中原,以防中原這個好地方被他人佔了去。如果說荊州是兵家必爭之地,那麼中原就是傑出政治家的首選良所。

    其四,用人的嚴重不當。曹操臨死前,把王位傳給了曹丕,並安排曹洪、陳群、賈詡、司馬懿四人輔政。曹操對司馬懿是很有戒心的,但是考慮到司馬懿軍事才能卓著,如果不用他,自己死後兒子篡位,勢必會引起蜀國和吳國的激憤,如果吳蜀兩國聯合起來就很難對付,只好派曹洪、陳群、賈詡來制約司馬懿,即使司馬懿有很大野心,也形不成氣候。曹丕做了七年皇帝后,把皇位傳給了曹睿,安排曹真、曹休、陳群、司馬懿輔政。司馬懿雖然和曹丕是好朋友,但曹丕深得父親教誨,對司馬懿也是有戒心的,安排了曹真、曹休、陳群來制約司馬懿,也是正確的。曹睿做了十三年皇帝后,把皇位傳給了曹芳,卻安排了司馬懿和曹爽兩個人輔政。曹睿在這個問題上就顯得不是很聰明瞭,不但把司馬懿定為主要輔臣,而且只安排了一個無能的曹爽來牽制司馬懿。作為三朝老臣,司馬懿在魏國的地位和影響是無人能及的,老謀深算的司馬懿對付一個曹爽簡直是綽綽有餘,於是借曹爽外出之機,抓住機會一舉消滅了曹爽,終於掌握了大權。司馬懿死後,其子司馬師、司馬昭更是肆無忌憚,索性把廢了曹芳,把皇帝玩弄於股掌之間,魏國已經名存實亡了。

  • 5 # 隱者潛龍

    魏國曹操興幾十萬大軍想要踏平東吳,被東吳的周瑜一把大火燒的全軍覆滅,在華容道帶領幾百殘兵敗將被關羽埋伏的五百削刀手攔截,關羽念舊情把曹操放走了,不然曹操的小命都保不住了。曹操休養幾年後帶兵攻打蜀國的漢中被劉備率領的大將趙雲、張飛、黃忠、魏延等阻擋,是進不得退不得,最後被黃忠一箭差點把他射死,無耐只得退兵。當時的情況是蜀國東吳都是歷史的鼎盛時刻,魏國曹操是無法戰勝的所以就談不上統一?

  • 6 # 小編虎哥

    公元200年,曹操的軍隊和袁紹的軍隊於官渡展開大戰,史稱“官渡之戰”,曹操偷襲袁紹烏巢的糧倉,大破袁軍,取得官渡之戰的勝利。這場戰役也奠定了曹操統一北方的基礎。如此強盛的曹魏,為何遲遲沒有統一三國呢?主要是這兩個人太厲害了。

    其實從疆域來看,曹魏的國土面積已經遠遠領先吳國和蜀國的總和,甚至人口巔峰時期到達了七百萬,而當時三華人口不過一千萬上下,可見曹魏實力之強盛。即便如此,曹魏依舊沒有機會統一三國,其主要原因便是有蜀國和吳國有兩個人,遏制了曹魏的進攻,他們分別是諸葛亮和陸遜。這裡我們討論一下,魏蜀吳三國到底差在哪裡。其實追根究底,差在了人數上,曹魏的人口是蜀國和吳國加在一起的一倍,蜀國吳國想要抗拒曹魏,便需要大力的發展人口,而諸葛亮和陸遜功不可沒。

    諸葛亮為了發展蜀國的人口,做了許多努力,首先就是北伐遷民,諸葛亮七出祁山,雖然沒討到什麼好處,但是將曹魏邊境的人口遷至蜀國,從而大大的增加了蜀國的人口。除此之外諸葛亮還收復南蠻,七擒孟獲,得到了強大的戰力。有了強大實力不還是不行的,畢竟軍人都是要吃飯的,於是諸葛亮效仿了曹魏的屯田,在無戰事的時候,士兵同時也充當農民,這樣一來,糧食的問題便得以解決了。

    吳國的陸遜雖然在人口的發展上沒做過多少貢獻,但是卻是一個出色的軍事家。在石亭戰役中,陸遜大破曹軍,以至於曹軍損失慘重,足足二十年不敢進行大規模的入侵。在陸遜的英明指揮下,吳國才能在夾縫中得以喘息,從而爭取到發展的機會,而同樣由於東吳地理位置的原因,曹軍進攻十分困難,這也讓吳國可以和曹軍周旋。

    除了發展人口,重傷曹軍之外。蜀國和吳國還明白這麼一個道理,那就是“眾人拾柴火焰高”,我一個國家打不過你,我兩個國家一起打你。蜀國和吳國結盟共抗曹魏,曹魏害怕腹背受敵,故此遲遲不敢大規模的進攻一個國家,這也是為什麼曹魏即便如此強大也遲遲無法統一三國的原因了。

  • 7 # 葉飄刀

    魏國沒有統一中國的原因,歸納起來有四個:

    1. 敵人不弱,並佔據地利。蜀國與吳國,並非隨手可滅的弱國,而且蜀國有蜀道天險,吳國有長江天塹,要想滅亡蜀國與吳國均不簡單。

    2. 魏國國力弱,說魏國國力弱,大家可能不信,魏國國土最大,面積最廣,怎麼會是底子薄呢。底子薄是相對的,魏國雖然國土最大,但中原地帶,眾多諸侯爭霸,曹操、袁紹、袁術、呂布等等你方唱罷我登場,是破壞最大的,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而相比之下,東吳孫家已經經營了三代,而巴蜀也沒有經過大的戰亂,相對保持得更好。所以魏國雖然是發展潛力最大的,但初期國力並不存在壓倒性優勢。

    3. 赤壁的敗仗,赤壁之戰傷到了魏國的元氣,可以說赤壁之後,魏國就在沒有了統一的機會。

    4. 後人不爭氣,曹操的後人曹丕之後,就沒什麼能耐了,不然也不會給司馬家奪了權,後人沒有能力,這就造成了內部的矛盾以及國家的走下坡路。

  • 8 # 國哥愛生活

    魏國沒有統一天下,主要原因有三點,

    (一),天下三分,很容易對峙,不容易征服,雖然曹操地盤很大,人口多,資源豐富。但缺點是不能同時和吳蜀抗衡,以致於打東吳,劉備就出兵,打劉備又怕東吳背後插刀。

    (二),戰略沒調整好,如果曹操和孫權或劉備一方真心結盟,打擊另一方或許能打破僵局。

    (三),三方軍力差不多,曹操雖然勢力很大,但有名的戰將和劉備,孫權不相上下,雖然劉備相對弱點,但有名士諸葛亮,龐統等人扶持,還常和孫權聯手,弄得曹操很頭疼。

    寫的不好,如有看法請指點。

  • 9 # 司馬小小濤

    1、“三國”的形成來自地方豪強膨脹,問題根本在東漢中樞不濟,地方太強;換句話說,不光魏國強,吳國,蜀國也很強,統一難度大。2、民風彪悍,名士輩出,豪強之強:早在東漢光武帝開國,行“度田”(丈量土地)之事,地方豪強就敢擁立私兵,舉事反抗,可見當時地方之強。

    一、縱向對比,巍巍三國,英雄時代

    三國是中國歷史的一個偉大時代,魏蜀吳人才濟濟,吊打周邊外族。所以內戰,也讓強大的魏國捉襟見肘,曹操、曹丕沒能統一全國。

    三國有多強?從我們最熟悉的蜀漢舉例,可謂歷代四川政權最強。新莽公孫述的成家、十六國李特的成漢、五代十國王建的前蜀、孟知祥的後蜀,明朝張獻忠的大西,都是龜縮在天府之國,不思進取;只有劉備的蜀漢,實行威武自強戰略,徐圖從四川一隅,統一天下。

    人們批評諸葛亮六出祁山,不懂與民休息;可真要看看其他四川地區的政權,就知道蜀漢的可貴了。

    (在歷代四川政權中,劉備的蜀漢最強大)

    到了東吳,不遑多讓。六朝時代,孫吳、東晉、南朝宋、南朝齊、南朝梁、南朝陳,給人們印象最深刻的依然是“生子當生孫仲謀”的東吳。讀五代十國曆史,看“手舉百斤、日行三百里”的楊行密,都不能統一南方,才意識到孫堅、孫策、孫權父子的優秀傑出。亂世烽煙四起,誰都想當老大,東吳公元194年建國,200年一統江東,非後世一般軍閥可比也。

    (孫策三個階段,快速統一江東)

    所以,在這樣的一個豪強割據、英雄輩出的難忘時代,魏國的對手很強;曹魏、曹丕兩代梟雄,都未與對手分出勝負,只能進行子孫輩的比拼;而結果,就是子孫不濟,被司馬氏篡權。

    二、三國的地方豪強勢大,來自劉秀時代

    那麼,為什麼會有如此強大的魏蜀吳地方政權,讓統一難度如此大?我們需要從東漢開國找原因。

    光武帝劉秀被網友稱為“位面之子”,統一如開掛一般順利,但這也導致他對地方滲透稍顯不夠。儒家“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利於豪族形成,東漢的土地土地兼還劇烈,民風彪悍,軍事上豪族又招募私兵、豢養名士,讓劉秀統一後,地方豪族勢力依舊龐大。

    建武十五年(公元40年),劉秀要丈量土地,增加戶口稅收;這如同後來萬曆時期張居正丈量土地,增加明朝稅收一樣;可開國皇帝量土地,居然被地方反對,史載,河南尹張伋及其他諸郡太守十餘人公開反對。這還沒完,“郡國大姓及兵長群盜,處處並起,青、徐、幽、冀四州尤甚”。

    (東漢耕種圖)

    這才剛剛天下統一啊。

    劉秀畢竟是劉秀,自然在度田事件中武力鎮壓豪族,使得墾田、人口大幅增加;但光武帝、明帝、章帝能夠抑制暗流,打壓豪強,東漢中期、後期的皇帝可遠遠不行;最後黃巾起義起義被鎮壓,乾脆成了地方豪強強大、割據的藉口。

    三、結論。

    “漢獨以強亡”。作為賜予漢族名字的朝代,漢朝留給我們太多太多的回憶;這種回憶,直到英雄輩出的三國時代。

    曹操在三國,是幸事;但對於統一來講,又不是幸事。我們只能感嘆,感嘆那個旗鼓相當、將帥輩出的英雄時代。

  • 10 # 喵喵驚悚密信

    第一點,漢獻帝劉協的禪讓被認為是漢朝時期的終結,而之前曹操已經實行了多年的富國養民國策,曹丕稱帝后想大動干戈一是不好動,畢竟穩定久了,人們休養生息,二也是實在沒有能繼承曹操韜略的人,再加上諸葛亮一直添亂,也就實在顧不上擴大地盤一統天下了。第二點,地理位置。當時魏蜀吳三國鼎立,吳蜀一個佔著長江天塹,一個佔著蜀道崎嶇艱難,主動去攻擊他們的結果只能是再重複一遍赤壁慘敗。所以只能富國強民休養生息以待時變了。第三點,人心。漢朝延綿四百多年,人民群眾的心還是遵奉漢朝留戀漢朝的,他們是需要時間來消化和接受改朝換代的。只要人心到了,在恰當的時間建立一個新的王朝人們才會擁護。第四點,所謂三國,就是你攻他,他攻我,我攻你。這麼一個迴圈反而讓三個國家都不敢輕舉妄動,就盼著另外兩家打起來,自己可坐收漁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疫情來襲,導致養殖業損失慘重,今年養殖肉蛋類是不是更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