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逍遙遊講史

    孫權沒有機會統一天下,因為上天沒有給他這個機會。孫權實力最強的時候是接連擊敗劉備、曹丕之時。但他沒有聯合諸葛亮一起北伐,造成東吳困守的局面。

    孫策對孫權的評價是:決機於兩陣之間,卿不如我;保守江東基業,我不如卿。這個評價非常中肯。孫權的強項在於守基業,出兵打仗不是他的強項。他也沒有派重兵聯合北伐。

    總之,孫權沒有機會統一天下,他在三國演義中給人的印象是配角,直到現在這種印象也沒有發生變化。

  • 2 # 天山月3

    孫權恐怕是還沒想過這個問題,倒是魯肅有一次曾向孫權提及希望將來孫權能克成帝業,面南登基,一塊跟孫權享受位及人臣的榮耀。三國鼎立前後,孫權一直處於守勢,攻城掠地的軍事行動不多。東吳的基業大多都是孫堅、孫策打下的,主要是孫策的功勞。東吳佔有地理優勢,北有長江之險,北軍又不習水戰,對東吳來說可謂固若金湯。鑑於地緣上的因素,歷史上的南方政權多屬保守型的,什麼東吳、東晉、宋、齊、梁、陳,還有哪個“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南宋,都有偏安一隅,不圖作為的遺風。三國時的孫權還算不上很弱,還曾在抗擊曹操的統一戰爭中,聯合劉備大敗曹操,使中原政權幾十年不敢逾越長江。但孫權及其謀臣均都明白北閥中原非明智之舉。一是經濟實力達不到統一中國的目的,二是軍事實力也達不到攻取中原的戰力。三是人才上也不如中原精英眾多。透過夷陵之戰孫權終於明白了聯蜀抗魏的重要性,在後期與蜀國的關係一直保持的不錯,可謂唇齒相依,存滅與共了。三國的統一在於人才的因素,東吳亡於孫皓的暴瘧,西蜀亡於劉禪的無能,假若有諸葛亮式的人物輔政,蜀國也不至於很快滅亡。東吳更是如此,當年羊祜,杜預就是看準了東吳的弱點才敢出兵江南的。難怪辛稼軒詞曰:“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看來三國的創始人曹操、劉備、孫權基本上旗鼓相當,誰也滅不了誰。

  • 3 # 小蠱惑

    沒機會,看看孫權和曹操打的最長的一戰濡需口之戰就知道了,這一戰前前後後自211年持續到217年,戰爭的結果雙方算是平手了,陸上孫權沒贏過,水上曹操也突破不了呂蒙的防線。再看孫權帶兵的能力就是小將級別,比一般大兵強一點,遠沒達到大將或者名將的標準,孫權帶兵能力之差遠低於曹操和劉備,還真被他哥孫策說準了,守天下的料。濡需口之戰是呂蒙的成名之戰,孫權在前期自己帶兵失利的情況下,對呂蒙的建議基本都採納。除了呂蒙,孫權手下最能打的就是陸遜,不過陸遜最擅長的是龜縮戰法。什麼是龜縮戰法,簡單說就是敵人派大軍攻打你的時候堅守不出,等對方糧草耗盡或者士氣丟的差不多的時候在尋找機會和對方決戰,三國時司馬懿和陸遜最擅長此法,陸遜用此法火燒連營,司馬懿靠此法熬死了諸葛亮,這種戰法守城可以,打天下是不可能的。冷兵器時代同樣兵力直接攻城幾乎是不可能攻下,攻城的時候必須想辦法叫陣,讓對方出來打野戰或者決戰。可以說,周都督一死,東吳再無攻城拔寨之能將,註定只能偏守一隅。當然這是演義,如果是歷史的話,還是有機會的。

  • 4 # 槓中槓123

    沒有機會了,主要是前期對待士族的態度,孫策把士族殺的太狠了,江東士族反彈的厲害。

    前期實力弱小一定要小心,治理地方,還是要靠士族。

    曹操殺邊讓,公孫瓚殺劉虞,當時士族就很難在配合他們。徐州陶謙,劉備,呂布,曹操來了,陳登都表示配合,孫策的人馬來了,伏兵準備。

    孫權一邊在籠絡江東士族,一邊還在提防。江東士族也是同理,孫家是統治者,也是仇人。

    孫權即位,江東六郡,反五個,親大哥死了,親弟弟也死了。孫策留下的武將班底還在,好不容易把把反叛搞定,曹操來了,武將班底都在喊戰,江東士族組成的文官都在喊降,孫權氣個半死。

    江東士族和孫家的相互猜忌,也導致了江東在進攻時都在禮讓,撤退跑起來比誰都快,按道理孫權在前線,也不會在第一線,孫權每次都被曹操的人馬摸到跟前,是不是很神奇。

    打天下需要孫策這樣的猛將,坐穩天下天下孫權無疑是合格的,但是孫策已死,讓孫權去衝鋒陷陣,還是算了吧,孫策一死,江東一統天下就遙遙無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學生老師放假,教研員們在做什麼?